蘇聯當年入侵阿富汗到底有多大傷亡?阿富汗拖垮了蘇聯的說法成立嗎?

大東北的小豆包


蘇聯在阿富汗的失敗更多是戰略性質和國際環境的失敗,但要說阿富汗戰爭拖垮了蘇聯則是不對的。也是不成立的,一個小國還不至於拖垮蘇聯。

越南戰爭也沒有拖垮美國,只不過是讓美國亞太戰略收縮而已。(後退及時)阿富汗問題對蘇聯好比雞肋,食之無味,棄之可惜。首先,我們要知道,蘇聯為何要入侵阿富汗?蘇聯向佔領阿富汗是打通印度洋出海口。但問題是阿富汗這個國家在軍事戰略佈局能夠給蘇聯多大的援助?而蘇聯之所以入侵阿富汗,就是因為他已經輸不起了,當時的蘇聯已經開始衰落。面對美國里根政府的咄咄逼人。蘇聯在國際戰略佈局全面失敗,從非洲的埃塞俄比亞。到東歐波蘭,再到亞洲的越南。蘇聯幾乎是全線收縮。阿富汗幾乎成為最後的底線。


因此,蘇聯特別重視阿富汗。在其他國家和地區蘇聯不過是間接干預。在阿富汗只能赤膊上陳圖窮匕見了,因為自己親自出手。就必須確保勝利,就會投入更多的力量,軍隊,金錢,但就是因為太看中,所以輸得就更慘,更多。這才是蘇聯入侵阿富汗和最終戰敗的主要原因。因為阿富汗問題的失敗事關蘇聯的面子和戰略。因為蘇聯一旦失敗。勢必引發連鎖反應。這個代價是蘇聯無法承受的。

而當蘇聯意識到阿富汗的問題的時候,意圖退的時候,美國不樂意了,美國戰略就是把蘇聯死死地拴在阿富汗。讓蘇聯流乾最後一滴血,在阿富汗戰爭後期,

蘇聯幾乎是和世界所有大國作戰。因為阿富汗游擊隊用的是日本的急救包,德國的機械設備。意大利的軍糧。中國的步槍。英法的通訊系統。蘇聯再強大,也不是全世界的對手吧。

蘇聯為了維護阿富汗的局勢,先後投入150多萬官兵在阿富汗作戰,累計傷亡6萬餘人,耗資600多億盧布,大約相當於500多億美元。官兵意志消沉。甚至出現逃兵和吸毒。再就是大量蘇聯官兵看不到結局,出現蘇聯士兵拿武器換取阿富汗士兵金錢的事件。這嚴重地削弱了蘇聯的國力。如果說這只是經濟上的損失。但最大的損失卻是道義上的。所謂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蘇聯的行為引發全世界的抗議。而蘇聯又缺乏美國殺人於無形的手段,又無法控制國際輿論,導致蘇聯在國際社會十分被動。大有騎虎難下的感覺。直到1989年,蘇聯才全面從阿富汗撤軍,但為時已晚。兩年以後,蘇聯宣告解體,不復存在。


可以說,阿富汗戰爭只是外因。只是蘇聯一個原因。主要還是蘇聯自身的內部的政治,經濟,民族諸多原因造成了蘇聯的解體。

我是清水空流,歷史的守望者。期待你的關注和點評。


清水空流


這個問題很有意思。

作為蘇聯解體前直接參與的最後一場戰爭,阿富汗戰爭雖然前後持續了10年時間,耗資200多億美元,陣亡12210人,受傷35478人,失蹤311人。

對於財大氣粗,特別是勃列日涅夫時代處於極度膨脹狀態的蘇聯而言,損失並不算太大。要是對比1941年爆發的蘇德戰爭而言,其損失就更加微不足道了。

很多人說阿富汗戰爭使蘇聯陷入了長達10年的戰爭泥潭,並直接導致了蘇聯的解體。因為僅僅在1989年蘇聯撤軍兩年之後,龐大的紅色帝國便轟然倒塌,你要說和阿富汗戰爭沒有一點關係,那是不可能的。

不過儘管80年代的蘇聯告別了勃列日涅夫的膨脹時代,經濟發展再次陷入停滯,國家狀況逐漸走向崩潰的邊緣,但支撐阿富汗戰爭,仍然顯得綽綽有餘。

那麼真正讓蘇聯轟然崩塌的主要因素是什麼呢?靜夜史認為是中美兩國的密切合作。

1964年勃列日涅夫上臺後,重新拾起軍事和重工業優先的發展模式,蘇聯一度出現了迴光返照的繁榮狀態,在美蘇爭霸中開始表現得咄咄逼人。1969年的珍寶島衝突和鐵列克提事件,就是在這一背景下發生的。

而此時的美國由於深陷越南戰爭泥潭,且遭遇了中東國家的聯合抵制,國內在1973年爆發了自戰後以來最嚴重的經濟危機,因此在美蘇爭霸中不得不處於守勢。

而珍寶島事件的爆發,讓美國看到了和我國關係正常化的希望。於是1972年,中美關係開始正常化。

中美關係正常化是20世紀最重大的事件之一,此事件也標誌著美蘇爭霸開始向新的方向轉變,密切攜手的中美兩國,最終成為蘇聯的掘墓人。

1978年,越柬戰爭爆發,中南半島風雲變幻,我國南疆也不斷出現危機。在這樣的情況下,1979年初,總設計師訪問美國,正式與美國建立外交關係。隨後在美國承諾不干涉的情況下,我國於1979年2月發起了對東南亞小霸的懲罰性戰爭。

這場戰爭共分兩個階段,第一階段自1979年2月17日到1979年3月16日;而隨後開始的第二階段,則從1980年10月15日一直持續到1993年4月1日。

事實證明,和阿富汗戰爭相比,雖然這場戰爭規模更小,且沒有蘇聯軍隊直接參與,但這才是扳倒這個紅色帝國的最大殺招。

首先,在得到美國的承諾後,我國做到了出其不意。在戰爭打響10多天後,克里姆林宮依舊處於一團亂麻之中,始終無法拿出有效的應對之策。

而此時的越南小霸,在1978年11月3日剛剛與蘇聯老大哥簽訂了軍事同盟條約,即《蘇越友好合作條約。也就是說一旦兩國中的某一國遭受別國入侵,另一國有全力支援另一國的責任和義務。而在兩國實力嚴重不對等的情況下,這種被攻擊的情況只能發生在東南亞小霸身上。

而中國的出其不意表面上是在打東南亞小霸,實際上是在狠狠抽這個紅色帝國的臉。此時的勃列日涅夫正在秘密謀劃入侵阿富汗,因此對於小弟被攻擊的現實無動於衷,且無能為力。

天真的勃列日涅夫認為:我國對東南亞小霸的懲罰,戰爭規模不會太大,因此蘇聯無需直接派出軍隊,或者無需在我國的北方陳兵百萬進行牽制,只要保持對東南亞小霸的援助就可以。

況且蘇聯還可以在入侵阿富汗後,直接對我國西部形成威脅。在勃列日涅夫看來,這就是在中蘇較量中扳回一局,挽回自己臉面的同時,還可以聲援東南亞的小弟。

但是我國隨即喊出了再次教訓東南亞小霸的口號,這使得這個自詡為世界第三的東南亞小霸惶惶不可終日。從1980年10月15日開始,我國以各大軍區練兵的名義,在與東南亞小霸的國界線周邊,主動開闢戰場,進行長達10多年的輪戰,導致東南亞小霸不得不將主要軍事力量放在北方邊境,北部地區經濟根本難以發展。

在這樣的情況下,《蘇越友好合作條約》極大地牽制了蘇聯,成了讓蘇聯瘋狂掉血的刮骨鋼刀,我國在對東南亞小霸敲骨吸髓的同時,也讓龐大的蘇聯苦不堪言。

雖然蘇聯沒有直接向東南亞派兵,但實際上蘇聯已經處於兩線作戰的狀態。

加上此時的美國不斷援助阿富汗境內的反抗組織,這使得蘇聯雖然短時間內攻佔了阿富汗全境,但深陷阿富汗戰爭的泥潭無法自拔。

雖然蘇軍於1989年2月15日撤出阿富汗,結束了對阿富汗的佔領。

但我國和東南亞小霸的衝突並未結束,這種讓蘇聯瘋狂掉血的操作,直到1993年蘇聯徹底涼透後才宣告結束。

所以說單純將蘇聯解體歸結為阿富汗戰爭的說法是站不住腳的,因為相比之下,我國對東南亞小霸的吊打才對蘇聯的影響更大。

而且真正讓蘇聯轟然崩塌的是內部原因,也就是積重難返的斯大林模式。所以無論是阿富汗戰爭,還是我國對東南亞小霸的懲罰,都只是推倒這座紅色大廈的一個推手。

多有疏漏,煩請斧正。

我是靜夜史,期待您的關注。


靜夜史


不請自來!勿怪!

直奔主題。

題主的第一個問題:

我去查了一下資料:“1988年5月25日,蘇軍總政治部主任利濟切夫宣佈:在阿富汗戰爭中,蘇軍死亡12210人,傷35478人,失蹤311人。”另有資料表明蘇聯方面的陣亡人數在14490人。

當然,這只是蘇聯方面的傷亡情況,而阿富汗方面的傷亡,粗略的統計在1000000人以上,其中大多數平民。


題主的第二個問題:

個人認為:不成立!

原因如下:

1、蘇聯入侵阿富汗的戰爭只是蘇聯的一個對外政策的失誤

阿富汗戰爭,在今天看來是蘇聯入侵阿富汗,實際上在當時,這只是蘇聯的|“南向”政策中的一個組成部分,並且直接的原因是當時的阿富汗合法政府請求蘇聯出兵予以協助。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是合法的,只是蘇聯的意圖並不單純罷了。

阿富汗戰爭最終結果是以蘇聯妥協結束,標誌著蘇聯南向政策和路線失敗。是蘇聯在冷戰格局下美蘇爭霸中對外政策的失策。

(南向政策:蘇聯繼承老沙皇南下戰略的衣缽,企圖以阿富汗為南下的基地,進而打通陸上通道直下印度洋,威脅中東產油區和迂迴包圍歐洲,並與其太平洋戰略互相呼應,最終實現其世界稱霸的目的。)

蘇聯領導人 勃列日涅夫

2、阿富汗戰爭中蘇聯的耗費對於蘇聯來說,最多是皮肉傷,還不至於傷筋動骨

查閱資料:蘇聯先後有150多萬官兵在阿富汗作戰,累計傷亡5萬餘人,耗資450億盧布(約合近200億美元)。

150萬兵力,對於常備總兵力達五百餘萬的蘇聯來說,不過是牛刀小試,而五萬左右的傷亡,不過兵力的百分之一,這點損失,對於蘇聯這個龐然大物,沒有什麼影響。

對蘇聯有影響的而是450億盧布的耗費。這個耗費對經濟本就畸形的蘇聯來說,確實有著皮肉之痛,但是遠遠不至於傷筋動骨,或者說動搖蘇聯的根基和國本。

3、蘇聯的垮,有著內因和外因,但是主要的是內因

拖垮蘇聯的分為內因(主觀)和外因(客觀)。

內因:蘇聯之所以解體,有著多個方面的因素。

1、政治上

(1)蘇共自身建設未能緊跟時代步伐;指導思想混亂,政治方向不夠明確

斯大林逝世後,赫魯曉夫上臺,全盤否定斯大林,自此開始,蘇共的指導思想開始混亂,沒有明確的前進方向。從此蘇共被領導人左右。

其後赫魯曉夫被蘇共高層聯合攆下臺,勃列日涅夫上臺,但是蘇共的思想和政治方向一如既往的沒有明確,並且在勃列日涅夫開始,蘇共的自身建設開始大面積的退步,黨內貪汙腐化大量湧現。

(2)蘇聯中央政府對各加盟共和國的控制和影響力,在各種積弊下,逐漸減弱

咱們中國自古的傳統就是:中央集權大一統。顯然蘇聯後期是沒有做到的。特別是到了戈爾巴喬夫時期,隨著其他方面的積弊影響,政治上的作為,被嚴重影響。蘇聯中央政府的集權被戈爾巴喬夫的改革,不斷削弱。各加盟共和國的自主權不斷擴大,從而逐漸形成藩鎮割據似的局面。

(3)戈爾巴喬夫的整治改革和東歐劇變的影響

戈爾巴喬夫上臺後,對政治經濟思想進行全面改革,但是改革步伐和方向有些不足,使得越改革越混亂,不見成效。

同時,1989年和1990年期間,東歐社會主義國家發生“東歐劇變”,使得蘇聯國內深受影響。

2、經濟上

(1)高度集中的集體經濟的弊端嚴重

高度集中的全盤化集體經濟,在非特殊時期,嚴重的阻礙和挫敗了人們的生產積極性,降低了經濟生產和發展的質量和速度,使得經濟生產成為政治指標,不能滿足人們的生產生活需求。

(2)國民經濟比例的失調

在美蘇冷戰背景下,盲目的大搞軍備競賽,加大國民經濟比例失衡,過分追求重工業的發展和中心地位,忽視了輕工業在國民生產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加劇蘇聯國民經濟的畸形發展。使得人民生產生活的物質需求與錯誤的經濟政策之間的矛盾日益成為主要矛盾。

(3)經濟貪腐嚴重

蘇共及蘇聯在斯大林後期,開始明顯出現貪腐情況。到後來戈爾巴喬夫時期,蘇聯的貪腐現象已經深入膏肓。各級官員,特別是把控經濟方面的官員和從業人員,倒賣國家資產,中飽私囊,貪汙腐敗,極大的損傷了蘇聯普通民眾的民心,使得人心日漸趨離。

3、思想上

(1)國內思想混輪

斯大林時期,大搞個人崇拜,斯大林被神化。其後赫魯曉夫全盤否定斯大林,使得國內思想開始出現混亂。到戈爾巴喬夫改革時,實行所謂的“新思想”,更是引發蘇聯國內思想的極大動盪。加上西方和平演變思潮的湧入,使得蘇聯晚期的國內,各種思想遍地開花,極度混亂。

(2)分裂思潮、獨立思潮興起

蘇聯是由十餘個加盟共和國組成,而俄羅斯又是其中最大的,俄羅斯民族的大沙文主義,一直是蘇聯民族問題的一個重要隱患。同時,蘇聯對於民族問題,從來都是一味的鎮壓和強制,基本不曾考慮改變政策,因而使得蘇聯的民族問題,始終尖銳,民族關係,一直比較緊張。在西方和平演變的思潮下,民族分裂獨立思想,迅速抬頭,並不斷壯大,最重形成勢力。

4、軍事上

放鬆對軍隊的領導和掌控。朱可夫元帥失勢後,蘇聯領導人對蘇聯軍隊的影響力逐漸降低。而且軍隊對領導人的擁護也不如以往。加之官員的貪腐影響到軍隊的建設,使得政府和軍隊、高級官員與軍隊,愈發的離心離德,從而導致在“八一九事件”蘇聯軍隊臨陣倒戈。

外因:

東歐劇變的巨大影響,同時,長期與美國的冷戰較勁,拖垮了國力。再加上蘇聯對本陣營的社會主義國家的干涉和矛盾,加快了蘇聯解體的步伐。


所以,綜上所述,阿富汗戰爭拖垮蘇聯並不成立!


志軍翔宇


蘇聯入侵阿富汗其實可以稱之為一個經典戰役,很多人將其形容為教科書般的戰役。在蘇聯入侵阿富汗的時候,西方世界宣佈,蘇聯傷亡慘重,死傷了五萬人,實際上根據蘇聯後來曝光的數據來看,他們的傷亡最多不超過一萬兩千名,這種傷亡是非常小的,與美國在其他戰場付出的代價來說簡直是小兒科。

蘇聯入侵伊拉克,他們直接空投五千士兵,幾個小時就控制了喀布爾,這個地方是阿明政權的中樞,緊接著就是佔領總統府,之後處死阿明,之後蘇聯便接管了該國的廣播電視臺,控制了該國的輿論,這件事從某種角度來說的話就是蘇聯入侵阿富汗非常的輕巧,這種戰術可是給世界各國都上了深深的一課。

當然了,在當時的歷史中,對於蘇聯和美國這樣的大國來說,打下一個阿富汗這樣的小國還是很容易的,只不過想要徹底的征服一個國家可沒那麼容易。蘇聯在佔領下阿富汗之後,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雖說當時人員損失非常小,可是經濟損失卻非常大,因為要不停的補充各種各樣的軍事物資。

阿富汗的確在一定程度上給蘇聯帶來了麻煩,但是說阿富汗拖垮蘇聯有點太誇張了,一個阿富汗當然起不到決定的作用,真正拖垮蘇聯的是他們內部的一系列錯誤決定,當然阿富汗也的確是一直拖著蘇聯。

蘇聯佔領阿富汗九年,這導致蘇聯政府在國內外都陷入了空前的孤立,不僅是世界各國開始抵制蘇聯的這種行為,就連他們國內慢慢的都開始反對政府的決定。蘇聯後來解體是多方面因素的共同影響,絕不是阿富汗能夠決定的,只能說入侵阿富汗導致蘇聯大大削弱了國力。

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以史為鏡可以知興衰 喜歡歷史的讀者們不妨關注歷史雜貨鋪,如果有不對的地方歡迎指出,請多包涵。


歷史雜貨鋪


1979年12月末,蘇聯入侵阿富汗所引發的10年戰爭,歷來被認為是“蘇聯解體”的重要原因。這場戰爭造成蘇軍1.2萬人陣亡、4萬多人負傷。

(1)阿富汗戰爭沒有直接拖垮蘇聯

10年阿富汗戰爭,總共戰爭方面的花費其軍費為450億盧布(220億美元),其花費並不多。10年蘇聯的經濟總量保守在四五萬億美元,其比重不過0.5%以內。很顯然不能拖垮蘇聯。

(2)入侵阿富汗失敗間接拖垮了蘇聯:傷亡數字、軍費花費不重要,戰略目標失敗是關鍵

只要戰略目的達到,那些只是數字。雖然有社會現實經濟影響,但可以通過戰略利益獲得彌補。之所以要打下阿富汗,蘇聯不是為了殖民,而是想與印度構建統一市場。同時,威脅中東地區的美國勢力。

由此,蘇聯就可以更多地掌握對世界秩序的話語權,掌握話語權就等於制定了經濟秩序,那麼,這些傷亡數字對於國家是可以承擔的。

(3)蘇軍入侵阿富汗和美軍入侵阿富汗所面臨的問題是一樣的:對自身國際影響力造成傷害、國內威望造成傷害,這些才是根本!正是因為對國內和國際小兄弟的控制力減弱,才是蘇聯失敗的主因

無論蘇聯還是美國,在打阿富汗戰爭“正規軍”的時候,都是非常乾淨利落。但“治理”和“戰爭”完全不同,“治理”你不可能拿導彈治理吧,總得用人治理,那麼,你的傷亡就會大增。

正是阿富汗戰爭的失敗,讓蘇聯在東歐小國眼中、本國百姓眼中不再是“強大無比”。由此,反對勢力逐漸壯大。這些人再以蘇聯的各項經濟政策問題、社會問題為標靶,在歐美的幫助下不斷地廣而告之。

最終,戈爾巴喬夫主動結束“冷戰”,冷漠對待東歐解體,輕率地放棄對軍事地控制、胡亂進行西方式改革。

正是蘇聯領導人速度太快地放棄“敵人”觀念,導致國內民眾失去凝聚力、鬥爭目標,因為人的本性就是為了自己的利益和理念不斷地互相鬥爭。失去外敵後,你就成了被鬥爭對象!


坐古談今


蘇聯入侵阿富汗的戰爭,從1979年開始,先後打了十年之久,到1989年,蘇聯被迫撤出阿富汗,這場戰爭蘇聯算是失敗了,因此阿富汗才有一個在世界軍事歷史響亮的外號——“帝國墳場”,意思是很多大帝國都在阿富汗這裡折戟沉沙。

但這場曠日持久的戰爭,給阿富汗人帶了巨大的災難,造成了130萬人的人員傷亡,500萬人無家可歸,對於總人口只有3000萬人的阿富汗,損失是巨大的。但蘇聯人也不好過,為了打這場阿富汗戰爭,蘇聯十年內先後累計派出150萬軍隊,傷亡達5萬人,共計軍費花了450億盧布(當時1盧布兌換0.65美元,因為盧布和美元不是自由兌換的,盧布價值可能虛,但450億盧布也摺合美元也差不多超過600億美元),付出的代價也是不小。

至於說這場阿富汗戰爭拖垮了蘇聯,“大正”認為並不成立,阿富汗戰爭只是導致蘇聯瓦解的一個因素,嚴重的透支了蘇聯的國力,起到催化劑作用,但不是主要因素,蘇聯解體原因十分複雜。要知道歷史上相對於蘇聯遇到困哪很多,二戰時期的蘇德戰爭都沒被把蘇聯壓垮,阿富汗戰爭只不過是蘇聯的一個戰略失誤,但也因此付出慘重的代價。

不過蘇聯運氣沒有美國那麼好,二戰後美國也遇到和蘇聯入侵阿富汗一樣的問題,那就是打了近20年的越南戰爭,這場戰爭比蘇聯的阿富汗戰爭時間更長,敗得更慘,差點導致世界霸主地位不保,不過美國憑藉強大恢復能力扛過去了,現在依然是世界第一強國,而蘇聯只剩下一個殘破不堪的俄羅斯在苦苦支撐,真是時也命也!

以上就是“大正”對於該問題的看法,歡迎評論交流,加關注!


大正看世界


蘇聯入侵阿富汗的傷亡一共五萬多人,這在這許多其他回答中也已經提到了,從二戰之後的歷次局部戰爭來看,從蘇聯國家體量來看,這都不是什麼無法接受的損失。因此說阿富汗拖垮了蘇聯是不合適的。但是如果考慮到蘇聯當時的情況,把阿富汗說成是壓垮蘇聯的那個駱駝背上最後一根草,倒也不算過分。

蘇聯入侵阿富汗的時候,正是蘇聯國力膨脹到了極點的時候,但是蘇聯的這種膨脹是一種沙灘上的城堡。勃列日涅夫18年的執政期間,蘇聯的國民經濟實質上是陷入了停滯,國內的膨脹主要是靠賣石油帶來的。蘇共當時已經高度僵化和貪汙腐敗,無力解決蘇聯社會面臨的種種危機,在國際石油市場價格高企的時候,數控還可以依靠石油收入,去搞社會福利安撫民眾的不滿。

但是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利用自己美元優勢,以及海灣阿拉伯國家對國際石油市場價格的操控力,聯手打壓石油價格的時候,蘇聯的經濟基礎立即就垮掉了。蘇聯社會的各種不滿迅速上升,整個社會在短期內就已經成為了一個火藥桶。

這個時候,蘇聯在阿富汗灑下大把金錢,再付出5萬人傷亡的代價,就成為引爆社會矛盾的一種導火索。傷亡的蘇軍士兵家屬,以及目睹了在阿富汗戰爭中慘烈經歷的蘇聯退伍士兵,他們在蘇聯社會上把自己的經歷和遭遇進行擴散,就讓蘇聯全體人民普遍都在質疑,蘇共的政策究竟是為了什麼?蘇共是否還有能力領導這個國家?

正是在這個背景下,戈爾巴喬夫笨拙的改革,不但打亂了蘇聯原本能夠掌握社會的官僚體制,更是給了這些不滿和質疑一個爆發的窗口,蘇聯因此而最終垮掉了。


千里巖


阿富汗自古以來就有帝國墳場之稱:波斯帝國、亞歷山大帝國、蒙古帝國、大英帝國先後在此遭遇挫敗。1979年12月27日作為當時全球兩個超級大國之一的蘇聯偏偏不信邪地發動了針對阿富汗的戰爭,當晚7時30分蘇軍就進駐了阿富汗首都喀布爾,佔領阿首腦機關、國防部、電臺等,打死了阿富汗總理阿明,粉碎阿政府軍抵抗,扶植了親蘇的新政府。一週之內蘇軍就基本完成了對阿主要城市和交通要道的佔領,並控制了阿富汗與巴基斯坦、阿富汗與伊朗的邊境要地。單純就兩國的正面軍事對抗而言完全不在一個量級,然而隨後蘇聯就陷入了曠日持久的阿富汗戰爭泥潭。1988年5月25日蘇軍總政治部主任利濟切夫宣佈:在阿富汗戰爭中蘇軍死亡12210人,傷35478人,失蹤311人。與此同時蘇聯在這場戰爭中耗資200多億美元,進一步加劇了蘇聯國內經濟的窘態,成為導致蘇聯解體的原因之一。

阿富汗自古以來就有帝國墳場之稱,這裡的人民有著悠久的戰鬥歷史,可以說任何一個平民拿起槍就是一名戰士。而阿富汗複雜的多山地形又為阿富汗人進行敵後游擊戰爭提供了有利條件,蘇軍的機動化部隊往往被阿富汗游擊隊封鎖圍堵在山谷中予以重創。而當蘇軍反攻時卻又發現:對方總是神龍見首不見尾。儘管蘇軍武裝到了牙齒,但面對這樣的對手真可謂是大炮打蚊子。

阿富汗的地緣區位極其敏感:由此往南就是巴基斯坦,控制了阿富汗就意味著蘇聯可以趁勢南下獲得印度洋出海口,這對當時另一個超級大國美國的霸權構成極大的威脅。另一方面蘇聯對阿富汗的佔領對周邊各鄰國,乃至中東穆斯林國家都構成威脅,儘管這些國家並不打算置身阿富汗戰爭中,但暗中為阿富汗游擊隊提供武器、資金、人員、技術、補給等各方面的支持還是能做到的。就這樣阿富汗戰爭發展到後期就成為了一場西方國家和穆斯林國家聯手坑蘇聯的陷阱,而蘇聯也就在陷阱中越陷越深。

單純就阿富汗戰爭的損失而言是不足以拖垮蘇聯這一龐然大物的。我們不妨對比一下另一個超級大國美國在越南戰爭中的損失:58202人死亡、303616人受傷、2500人失蹤,損失飛機8612架,耗費2500億美元。這麼一對比就不難看出:美國在越南戰爭中的損失是蘇聯在阿富汗戰爭中的好幾倍。況且在此之前蘇聯曾經歷過比阿富汗戰爭、越南戰爭都更為慘烈得多的衛國戰爭——那可是導致2960萬蘇聯軍民傷亡,1710座城市、7萬多個村鎮和31850個工業企業被毀的戰爭,也沒見蘇聯被拖垮呀。那麼為什麼當蘇軍從阿富汗撤離僅僅3年之後這個當時的世界兩極之一就轟然倒塌了呢?蘇聯解體最根本最核心的因素並不是阿富汗戰爭,只能說阿富汗戰爭加速了蘇聯解體的進程,成為了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

蘇聯解體的根源還是在於其國內僵化的政治經濟體制使人民群眾看不到改善生活待遇的希望,這種對現狀的不滿日積月累成為了蘇聯國內的主要矛盾。儘管蘇聯是和美國分庭抗禮的一個超級大國,但就整體綜合國力而言:蘇聯由始至終還是相對次於美國。而在國際上以美國為首的西方資本主義陣營國家又牢牢控制著世界貿易的主航線,蘇聯實際處於被戰略封鎖的狀態。正因為如此赫魯曉夫才在古巴導彈事件中對肯尼迪做出重大讓步,然而在上世紀70年代蘇聯突然搖身一變在世界範圍內主動發起攻勢,一時間美蘇爭霸的國際格局呈現出蘇攻美守的狀態,那麼這一變化是如何完成的呢?這一時期蘇聯的國民經濟固定生產基金增長2.42倍,高於同期美國的發展速度,社會生產總值增長1.46倍。1965年蘇聯的國民收入僅相當於美國的62%,到1975年提高到相當於美國的67%,增長1.44倍。而同期的工業產值比則從65%提高到80%,增長1.77倍。農業平均產值“十五”計劃期間比“七五”計劃期間增長50%。與此同時蘇聯的軍事實力也迅速膨脹:蘇聯海軍由近海防禦艦隊擴建為一支具有遠洋作戰能力的武裝力量;戰略核武器方面蘇聯已擁有洲際彈道導彈1300枚,首次超過了美國1054枚洲際彈道導彈的數量。這一時期蘇聯在大西洋和印度洋沿岸、地中海、紅海、南亞和東南亞等許多具有戰略意義的地區獲得了一批機場和港口的使用權,在越南、古巴、阿富汗更是建立了海外軍事基地。尤其是在越南戰場上蘇聯扶植北越政權給予美國狠狠的教訓,戰後的越南表現出明顯的親蘇傾向。正是在這樣的局面下蘇聯決定在全球主動出擊,而同一時期的美國則轉為守勢。

值得注意的是:即使是在這時在綜合國力上美強蘇弱的狀態依然沒改變。而蘇聯在這一時期的發展更多得益於當時世界油價的飆升——蘇聯作為一個產油大國自然在油價飆升中賺得缽滿盆溢。問題在於:這樣積攢起來的財富更多的是一種虛假繁榮,對完善蘇聯的工業體系和體制創新改革並沒任何作用,甚至不僅僅是沒有作用而且還有負面作用——由油價飆升帶來的虛假繁榮暫時掩蓋了蘇聯政治經濟發展以及社會生活中各種矛盾,使蘇聯決策層錯誤地以為改革並不是一件刻不容緩的事。然而蘇聯發展過程中客觀存在的矛盾問題並未得到解決,只是被暫時掩蓋了,在油價飆升帶來的虛假繁榮下蘇聯決策層對這些隱藏的矛盾問題視而不見。與此同時在越戰中嚴重受挫的美國進行了全面的戰略收縮,但這並不意味著美國放棄同蘇聯爭奪全球霸權——恰恰相反的是:美國敏銳意識到蘇聯全球出擊的爭霸模式其實是一種透支後期資源的模式,也就是說蘇聯的整體綜合國力根本不足以支撐起那麼大的攤子,可蘇聯通過油價飆升帶來的虛假繁榮和無限透支後期發展的各種政治經濟軍事資源強行撐起了那麼大的攤子,這就註定了蘇聯的後期發展將是乏力的。這時美國適時推出星球大戰計劃:憑藉自己更為強大的經濟實力,通過太空武器競爭把蘇聯的經濟徹底拖垮。這時蘇聯人民對生活現狀的不滿已發展到臨界點,以美國為首的西方資本主義陣營自然不會放過這個“趁你病要你命”的天賜良機,於是所有西方媒體開足馬力對蘇聯百姓鼓吹西方制度的優越性。

正當蘇聯國內矛盾發展到臨界點之時阿富汗戰爭最終成為了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阿富汗自古以來就有帝國墳場之稱:波斯帝國、亞歷山大帝國、蒙古帝國、大英帝國先後在此遭遇挫敗。這裡的人民有著悠久的戰鬥歷史,可以說任何一個平民拿起槍就是一名戰士。而阿富汗複雜的多山地形又為阿富汗人進行敵後游擊戰爭提供了有利條件,蘇軍的機動化部隊往往被阿富汗游擊隊封鎖圍堵在山谷中予以重創。而當蘇軍反攻時卻又發現:對方總是神龍見首不見尾。儘管蘇軍武裝到了牙齒,但面對這樣的對手真可謂是大炮打蚊子。而阿富汗的地緣區位又極其敏感:由此往南就是巴基斯坦,控制了阿富汗就意味著蘇聯可以趁勢南下獲得印度洋出海口,這對當時另一個超級大國美國的霸權構成極大的威脅。另一方面蘇聯對阿富汗的佔領對周邊各鄰國,乃至中東穆斯林國家都構成威脅,儘管這些國家並不打算置身阿富汗戰爭中,但暗中為阿富汗游擊隊提供武器、資金、人員、技術、補給等各方面的支持還是能做到的。就這樣阿富汗戰爭發展到後期就成為了一場西方國家和穆斯林國家聯手坑蘇聯的陷阱,而蘇聯也就在陷阱中越陷越深。1988年5月25日蘇軍總政治部主任利濟切夫宣佈:在阿富汗戰爭中蘇軍死亡12210人,傷35478人,失蹤311人。與此同時蘇聯在這場戰爭中耗資200多億美元,進一步加劇了蘇聯國內經濟的窘態。在阿富汗戰爭中蘇聯付出了巨大的代價,卻幾乎一無所獲,這就進一步加劇了蘇聯的國內矛盾,成為蘇聯解體的重要導火索。


鴻鵠高飛一舉萬里


阿富汗戰爭只是一場局部小型戰爭,事實上阿富汗戰爭只打了不到兩週,就以蘇聯的絕對勝利而結束了(1979年12月24~次年1月2日戰爭開始到坎大哈蘇軍兩路大軍勝利會師),可以說蘇軍一路凱歌所向披靡!剩下的十年阿富汗“戰爭”時間,確切講就是善後剿匪而已、匪患猖獗而已,而剿匪戰爭對很多國家(特別是小國)來說,本是統治者的日常工作而已,有匪就剿無匪喝酒,看看《水滸傳》就明白了…

對前蘇聯來這個龐然大物來講,阿富汗戰爭原本就是不痛不癢的一次皮外傷而已,美國建國後打了多少場戰爭?很多戰爭比阿富汗戰爭規模大多了,而美國卻越打越健康,越打越強大……

將蘇聯的解體歸因於一場阿富汗小型戰爭而回避蘇聯自身發展的失敗性,是不科學的,有些王顧左右而言他的意思。

時間證明,蘇聯的一整套價值體系被驗證為不具有科學性、進步性,而蘇聯又創造不出新的一套先進價值體系(歐美西方的一套價值體系卻在勝利招手),如復辟封建沙皇一套價值觀又等於否定了當年蘇聯建立的正義性,蘇聯逐漸失去了方向感和精氣神,驕傲與困惑交集,而蘇聯的一切政治、經濟現狀卻還在加速腐朽碎片崩塌中…… 邏輯分析是這樣!

如今的俄羅斯也沒有創造出有別於西方的先進價值觀體系(創造一套先進科學價值觀沒那麼容易的)!俄毛而今只是部分復辟了封建沙皇價值觀而已。披著歐美先進價值觀的外衣,裹著封建沙皇獨裁落後價值觀的內核,內外擰巴表裡混亂,普京稱帝無膽民主無心,以梅普“二人轉”掩人耳目,靠賣點資源灰溜溜度日,用前蘇聯遺留的武器裝裝面子,俄國成為遊離在國際社會邊緣的一個苦逼另類。

普京大帝外強中乾的俄羅斯,還依然是思想混亂經濟萎靡得過且過而已,再、再給你二十年,你能還一個“強盛的俄羅斯”麼?到時候90歲的耄耋普京就要去見沙皇了,理性分析大勢如此……



實話實說啊666


蘇聯入侵阿富汗,原因有很多,最接近事實也最不可理解的說法,是勃列日涅夫擅自主張發動了戰爭,既未徵詢意見更是在他自己頭腦也不是太清楚的狀態下單獨做了決定。我個人認為,1970年代以後的蘇聯帝國,已經失去新陳代謝功能,昏招迭出,侵略阿富汗不過是其中之一。

是綜合因素促成蘇聯解體的,入侵阿富汗只是其中一個負面因素。入侵阿富汗再扯蛋,也抵不上戈爾巴喬夫的沉舟神功。

蘇聯在阿富汗折騰了十年,損失並非外界以為的那樣大。現在的公開數據,陣亡1萬4千人,傷殘5萬3千人。國力消耗比較大,另外牽扯了大量精力。沒有侵阿戰爭,蘇聯是不是能拖過解體關?這種假設沒有討論價值,就像假設沒有戈爾巴喬夫,是不是就不解體了一樣。

蘇聯在阿富汗泥足深陷,沒有什麼新意。美國此前在越南,此後在伊拉克,一樣搞得一塌糊塗。

(全文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