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江大河》在獻禮劇中拔了頭籌

12月26日上午,當代題材電視劇《大江大河》在北京舉行了研評會。

《大江大河》講述了以宋運輝(王凱 飾)、雷東寶(楊爍 飾)、楊巡(董子健 飾)為代表的改革先行者在改革開放前十年的奮進與沉浮。


《大江大河》在獻禮劇中拔了頭籌



自12月10日播出以來,《大江大河》收視一路領跑,連續佔據衛視黃金檔收視第一名,豆瓣評分8.9,是2018年播出的國產電視劇中評分最高的一部。這部年末重磅推出的作品,將對改革開放40年的紀念推向了高潮。

為什麼好幾代人都喜歡看《大江大河》?本次研評會很全面地回答了這個問題。

“態度很重要,態度決定一切”

導演孔笙說:“怎麼表現你對它的重視?怎麼表現波瀾壯闊的時代?態度很重要,態度決定一切。”

阿耐的原著小說《大江東去》的時間跨度是20年,而《大江大河》選取了1978到1988年改革開放第一個十年的故事為藍本。在動輒跨度三四十年的獻禮劇中,這種做法獨樹一幟,可見,製作團隊是從一開始就帶著長遠的眼光和魄力來對待這部作品的。


《大江大河》在獻禮劇中拔了頭籌



不僅如此,《大江大河》還是中國首部全程使用MA變形寬銀幕鏡頭拍攝的電視劇,為觀眾帶來了全新的視覺體驗。

十年,47集,2.66:1的超寬畫幅,這種做法給了本劇充足的時間和空間,為最大程度地實現對當時社會的全景式還原創造了條件,這樣做的結果是,觀眾能夠深入細緻地體味人物的命運與心河,人物和故事穿越時代屏障而來,洶湧澎湃。

“1977年10月21日,《人民日報》發表社論:各級領導幹部要支持青年人報考大學,在政治審查中,要重在本人表現,為建設四個現代化選拔人才,這是關係到我國千秋萬代的大事。”


《大江大河》在獻禮劇中拔了頭籌



這是《大江大河》第一集中宋運輝執著背誦的話,因為其反覆出現,觀眾表示自己都能脫口而出了。編劇唐堯認為:“年輕人都有孤獨和脆弱的時刻,這是不分時代的,它可以打穿所有年齡層的圍牆。”

作為《人民日報》海外版副總編,參加本次研評會的李舫覺得這段話很親切,她不無感慨地說:“《大江大河》的名字中有一種國家立場,中國人向來國是家,家是國,這部劇表現了每個人的命運都是國家的命運,是家國的命運。”

開篇鄧小平講話中的“實事求是”,彷彿喚醒了很多從那個年代走過來的人,奠定了《大江大河》的宏大格局;而改變宋運輝命運的《人民日報》,成了一個信物,塑造了主人公宋運輝的信仰和性格。


《大江大河》在獻禮劇中拔了頭籌



“實事求是”,短短四個字,改變了那一代人的命運,1978也是本劇主創人員的集體記憶。

《大江大河》的導演孔笙、黃偉,編劇袁克平、唐堯,製片人侯鴻亮參加了本次會議,孔笙導演的發言很簡短,他說:“我想還是聽聽大家的意見,因為我們要做下一部,真的非常需要有一些建設性的意見。”

中國人的家國命運,“改開”時代的一面三稜鏡


本次的參會人,幾乎都以既是忠實觀眾又是理性評論人的“雙重身份”來參加的,在會上,眾多文藝專家和播出平臺方代表,暢聊了對劇中人物和情節的想法,總結了該劇的藝術特色,並對第二部的創作提出了系列建議。

上海文化廣播影視集團有限公司副總裁陳雨人說:“這部劇非常細膩地關注著我們這個時代,抓住了我們幾代人命運的最大公約數。”

在村裡,隨處可見大標語,人物的衣服要麼是洗褪色的,要麼就不合身還有補丁。宋運萍用裝著熱水的茶缸熨衣服,而宋運輝的室友是比他年長十幾歲的“叔叔”,這是那個時代特有的印記。


《大江大河》在獻禮劇中拔了頭籌



北京大學藝術學院院長王一川評價《大江大河》是中國改革開放時代的一面三稜鏡——立體、變革、冷峻。

他認為:“該劇體現出了一種開闊的立體史觀。大江大河之大,在這部劇裡具體通過宋運輝、雷東寶、楊巡不同的人生軌跡來體現,三位男主人公是全方位中國社會改革史中的象徵性形象。

其次它展示出一種積極的變革史觀。通過金州化工、小雷家和楊巡一家各自的變革歷程,生動地說明,中國現代社會進展到文革結束之時發生變革的歷史必然性,只有變革才能給這些人物的貧苦人生帶來奇蹟。

當然,本劇也表現了一種冷峻的浪濤史觀。中國社會的改革宛如一條興衰交替的長河,它的浪潮能夠將所有的人事無情篩選,誰也無法逃脫浪濤史觀的冷峻淘洗。”


《大江大河》在獻禮劇中拔了頭籌



本次研評會上,幾乎發言的所有人都提到了宋運萍的死,並揭示了這個人物的象徵意義。

作為一個嚮往知識的女性,宋運萍(童瑤 飾)一直盼望上大學,當她去大學看望宋運輝的時候,鏡頭裡的她特別美,這個頗具意識流效果的鏡頭,會讓觀眾產生出神感,宋運萍為宋運輝犧牲和付出的一切都歷歷在目,宋運萍的失落和悲情一下子就落在了觀眾的心上。


《大江大河》在獻禮劇中拔了頭籌



王一川認為:“宋運萍是改革初心和純美意味的象徵,雖然結局被無情安排,隕落在了改革開放初期的80年代,但她凝聚了那個時代特有的理想和樂觀等一切屬於未來的純美信念。”

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主席仲呈祥說:“我非常贊成本劇對宋運萍形象的塑造,因為宋運萍的命運跟遲到的高考制度分不開,她的逝去增加了這個戲的悲情意味。改革開放不是大鬧劇,也不是單純的一帆風順的喜劇,改革開放蘊含著這個民族的歷史,其中有些人要付出巨大的犧牲和代價的,宋運萍就是這個進程充滿悲情的證據。”

歷史泥沙俱下,小人物繪像中的優缺點



《大江大河》真正貫徹了現實主義創作手法,以小人物視角展現改革歷程,以全景式敘事刻畫時代群像,以有慾望、有缺點和閃光點的真實人性表現人生百態。

中國作協副主席閻晶明認為:“《大江大河》寫了農村和城市的雙重改革進程,人物關係互相勾連,它直面了生活的複雜和改革的艱難,表現了改革進程中的泥沙俱下,人性的善惡和優缺點都囊括其中。”


《大江大河》在獻禮劇中拔了頭籌



《大江大河》唯一完美的人物是宋運萍,但是她死了。除此以外,這部劇的所有人物都有閃光點和侷限性,可以說,本劇描繪了小人物的真實畫像,這正是現實主義創作手法的重要體現。

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名譽主席李準說:“《大江大河》名字非常大氣,富有詩意,充溢著改革開放40年的一種自豪和激情。本劇格局宏大、勻稱而堅實。一開篇就是真理標準討論最關鍵的時候,‘實事求是’一下把這個片子的魂拎起來了。所謂無商不活、無工不富、無農不穩,三個人的個體生命體驗帶出了經濟改革的三條線。”


《大江大河》在獻禮劇中拔了頭籌



不論是宋運輝、雷東寶、楊巡這三位主角還是工廠裡的、小雷家的各類人等等,他們身上都存在或多或少的缺點,比如雷東寶雖然豪爽、敢闖敢幹,是時代的英雄人物,但他身上也暴露了農民的侷限性,最終導致了宋運萍的悲劇。

中國傳媒大學教授盧蓉這樣解釋《大江大河》中的“現實主義”,她說:“《大江大河》的對話對象是整個時代和社會,這是文藝工作者必須要回答的‘人如何成為社會關係的總和’的問題。

本劇建立了觀眾對時代氛圍的信任感,所有的人物幾乎都是從歷史的深處走來的,這是感動我的一個原因,他們有清晰的生長軌跡,絕不是人設的配方。劇中有一大批活靈活現,不可或缺的配角人物,將整部劇編織映襯得宏大而勻稱。”


《大江大河》在獻禮劇中拔了頭籌



國家廣播電視總局電視劇司司長毛羽總結時,一口氣說了七個“好”——檔期好,主題好,故事好,人物好,演員好,質感好,合作好。

他說:“長期以來,中國電視劇形成了聚焦現實,紮根人民,紮根生活,與時代同呼吸,與人物共命運的現實主義創作傳統。不論是過去的經典佳作還是未來幾年的創作規劃,中國電視劇從不缺席歷史鉅變下時代精神的傳達,從不缺席普通百姓追求美好生活過程中喜怒哀樂的書寫。

《大江大河》表現的是覺醒的過程和覺醒後的力量,劇組的全體創作人員都知道這部劇的分量,都知道這部劇要表達的是改革的先行者們不斷地探索、改變家國命運的主題,而這部劇能取得這麼好的反響,是天時地利人和的結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