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黄帝内经-灵枢》未载手少阴经穴?

《灵枢·本输》记载了十一条经脉在肘膝以下的腧穴,其中提到:“心出于中冲……溜于劳宫……注于大陵……行于间使……入于曲泽………手少阴也。”其经脉以“心”、“手少阴”为名,所举腧穴却属手厥阴心包经。这一情况,在《灵枢·邪客》篇中曾指出“手少阴之脉独无腧”。现今所见的手少阴经的完整腧穴,始载于《针灸甲乙经》。

为什么《黄帝内经-灵枢》未载手少阴经穴?

为什么《灵枢·本输》未载手少阴的腧穴呢?据《灵枢·邪客》所述,这是由于“心”的特殊地位决定的。因心为“五脏六府之大主”,是“君主之官”(《素问·灵兰秘典论》),神明所出,如受邪则神无所藏,五脏六腑皆因之受病。所谓“主明则下安,主不明则十二官危”(《素问·灵兰秘典论》),都是强调“心”在全身中的重要性。因此杨上善《太素》注说:“是以心不受邪,不可受邪也。”而心包络是心的外围组织,为“臣使之官”,生理情况下可代心行令,病理情况下可代心受邪。因此,邪气犯心,一般都先客于心之包络。“故诸邪之在于心者,皆在于心之包络”(《灵枢·邪客》)。心脏由于有心包络的护卫,则“其藏坚固,邪弗能客”(《灵枢·邪客》)。因此临床所见“心”的症状,多是邪客心包所致,故当取心包经穴为主。明·马玄台注说:“盖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不可受病,而心包络与心经相通,代君主以行事者也。凡刺穴者,刺心包络而已。故此诸穴,本系心包络经,而遂以手少阴心经名之也。”阐明了以手少阴心经为名而用手厥阴心包经穴的道理。

为什么《黄帝内经-灵枢》未载手少阴经穴?

那么,手少阴心经本经的腧穴有何作用呢?《灵枢·经脉》虽说手少阴心经“主心所生病”,但所列病症中却只有“目黄、胁痛、臑臂内后廉痛厥、掌中热”等外经病,未载“心痛”等脏病,在手厥阴心包经的所主病下则有“烦心、心痛”等病候。由此可见,治心脏病要以心包经为主,而心经穴则以治其经病为主。这也是《灵枢·邪客》篇所说的:“其外经病而藏不病者,故独取其经于掌后锐骨之端”,指的是神门穴。这一理论对临床选穴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心脏疾患主要是由于心包受邪,故取心包经穴为主,而本经正气盛衰所见的虚实病症,包括神不安舍的见症,则宜取用神门等穴。

为什么《黄帝内经-灵枢》未载手少阴经穴?
感谢大家的耐心阅读,欢迎留言评论一起探讨中医文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