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後廠:共享經濟時代下物流業的模式演變

科技後廠:共享經濟時代下物流業的模式演變

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克強曾專門提到,“分享經濟”是拉動經濟增長的新辦法。而日前,發改委政策研究室副主任兼新聞發言人孟瑋,在國家發改委召開的新聞發佈會上也表示,將促進共享經濟等新業態、新模式有序發展。共享經濟作為新的形態和新的消費主義觀念的升級,正迎來它的春天。

共享經濟催生新業態

共享經濟的內核是如何通過網絡實現供需之間的快速匹配有效匹配。相比歐洲市場Uber和Airbnb的如火如荼,共享經濟在國內隨著互聯網及移動終端的發展,多種形式風聲水起。而其市場空間更是不可小覷。數據顯示,共享經濟未來有望保持年均40%的高速增長,2017年共享經濟或達4.83萬億。

不僅在北京、廣州、杭州等多個國內城市,繼共享汽車、共享單車之後,共享充電寶、共享籃球、共享雨傘等共享經濟新形態如雨後春筍,併成為新一輪資本蜂擁的“風口”。共享經濟正成為社會服務行業內惠及民生的重要新生力量。

劉強東曾說快遞利潤會被菜鳥吸走,而菜鳥回應:他不懂什麼叫平臺共享。全國的快遞業務量,2016年已經達到313億件,並呈持續快速增長的趨勢。快遞物流業也正在藉助共享經濟的風口高飛。

智能快遞終端的新模式

眾所周知,共享經濟的本質是對線下海量、分散、閒置資源的有效整合。隨著我國快遞量的不斷飆升,對末端配送提出了越來越高的要求。

而目前快遞業的模式大部分是由快遞公司僱傭全職快遞員進行商品配送,快遞業是個重資產的模式。它最大的資源需求就是人力,人力一旦緊缺就會導致快遞的延誤,影響用戶體驗,傳統物流業面臨著資源利用效率低和成本高的等諸多困境。

鑑於此,利用雲計算,移動互聯,物聯網與大數據等新技術建立智能化的物流共享平臺,提升末端配送效率,提高物流服務滿意度,同時降低物流成本是行業亟需,也是快遞業發展的必然趨勢。

智能快遞終端作為近年來國內為解決快遞投遞出現的新事物,目前,大多是以智能快遞櫃形式出現,其中以豐巢科技、速遞易等企業為代表。因為它解決了傳統末端物流的絕大部分瓶頸,同時還有助於蒐集數據信息,促進新的系統創新。因此其發展更加受到市場的關注,甚至將其作為末端配送最有效的替代方案。

不可否認,以共享共建,智能快遞終端為切入點,通過加強硬件與人、網點的鏈接,在效率以及便捷度,有力推動了行業的發展。但目前國內智能快遞櫃的盈利模式和運營模式仍有較大的提升空間。如盈利模式單一、網點佈局規劃不一、用戶體驗亟待完善、流量轉化有限等等。

而當收發室通過“共享收發室”,輕資產運營模式,為物流行業提供最後一百米最佳解決方案時,我們看到了另一種智能快遞模式的誕生。它不僅聯通了軟、硬件,同時還打通了全國主流快遞公司、電商平臺與房地產物業公司的合作鏈,進行跨行業資源的整合,為用戶提供最後一百米物流無縫解決方案。

創新驅動新希望

實際上,收發室是在藉助互聯網,運用大數據工具,在共享經濟的模式下,為末端物流提供更多賦能夥伴、提升行業、繁榮生態的工作。

相比傳統物流的重資產運營,在輕資產模式上,用其創始人丁斌的話說,收發室利用物業的辦公用房或場地,藉助物業員工來管理快遞,然後給物業公司分成。在場地、人員方面做到輕資產,只需幾個貨架和掃碼槍即可。相比快遞櫃和驛站,能降低很多成本。

正如《共享經濟》一書作者Arun Sundararajan所說,共享經濟平臺是介於企業和市場之間的全新混合體。而介於企業和市場之間的混合體,便是一直被傳統經濟所忽略的“平臺”。

收發室正是通過一種平臺模式,實現快遞公司、電商平臺、房地產物業公司及C端用戶形成的信息數字化合作交易平臺。在物業和便利店等合作設立收發室,從事社區與寫字樓的代收代發服務。同時,以收發室為入口,從事本地生活增值業務。目前“共享收發室”已簽約的網點超過3000家,團隊於去年年初獲得了1000萬元的天使輪融資。這之於共享經濟,之於快遞行業都將是一種新的探索和模式嘗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