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什麼話後面都喜歡加“謝謝”的人,是什麼樣的人?

神評陳毒繡


一種特定的社交行為其實並不能推斷對方是什麼樣的人,而我們各自的看法也僅僅是對單一場景下的行為進行自我揣測。例如:

去小餐館就餐,一名看上去寒酸的服務員,給拿了一副碗筷,在上菜時都會說一句“謝謝”,這就是一種尊重;

在電梯里人擠人,到樓層要下電梯時,帶上一句:“不好意思,麻煩讓一下,謝謝”,這就是一種禮貌;

...

其實,這類行為很常見,大部分是出於職場習慣或家庭教育,可以看作是謙讓且知感恩,明事理的人。但這不是今天討論的重點,還有一類人群,也經常說“謝謝”,但與我們日常的口吻和用意截然相反...

這類人往往說“謝謝”是出於個人的價值觀,TA們口中的“謝謝”不具備任何感情色彩,沒有謙讓,也沒有感恩,類似我們口頭語的作用。

而伴隨這類人的表情,經常是一副面無表情、冷酷到底的人設,身邊沒有值得去奉獻自己的對象,也沒有任何感情時間讓其舒緩。因此,就算是談戀愛,過日子,也會經常對另一半說“謝謝”。甚至,會有比較敏感的異性感覺,這樣顯得非常“生分”不像一家人。

但這類人也有優勢,就是不喜歡錶面功夫,為人非常直率,不扭捏,但要讓他們學會寒暄、溜鬚拍馬還不如讓TA們自殺。往往這類人在職場中能力非常突出,當然也不太便於上級管理。

而這類人也會有一些特殊的癖好,類似從不借人錢,就算沒錢也決不開口向別人借錢,不虧欠身邊的任何人,認為關係處理起來是非常麻煩的,甚至,有的人厭惡和他人產生關係的連接。也因為這樣,往往顯得較為孤僻自傲,這就是一種情感障礙了...

如果對人格障礙、情緒障礙、情感障礙、心理科普或心理引導技術感興趣的朋友,可以關注我的頭條號“霖士心理”,定期會分享治療筆記、抑鬱、焦慮、成癮、自閉等內容...


霖士心理


2000年前後,父母和幾個朋友去北海旅遊。去了,他們就愛上了那裡,然後紛紛在北海買了房子,宣稱退休後就搬去北海住。

一晃快二十年了。老人們真的兌現了他們的諾言,每年過著候鳥般的生活,夏天回來北方避暑,冬天去往北海過冬。這些年裡,老人們甚至都不太去考慮和子女的團聚;不考慮家鄉還有一大群親朋故舊。

北海,我也去過多次,自然風光是沒話說的,只是老人們為什麼選擇這裡養老,一直是我心頭一個解不開的疑惑,畢竟從氣候、海拔、空氣含氧量等方面去考慮還有很多值得選擇的地方。直到有一年一件小事讓我恍然大悟。

應該是2014年,那年春節前我趕到北海,想和父母一起過年。那段日子裡,我每天都會推著自行車在父母所住的小區左近一個市場去採買每天的菜蔬、魚肉。一天,在市場門口一個小攤子前我停了下來,看著一個老人家仔細的將一大袋紫莧菜一捧一捧從袋子裡取出來,然後幾乎是一片葉子、一片葉子的清理乾淨、擺放整齊。那位老人身材很矮小,手上和臉上被歲月刻畫出了密密的、深深的皺紋。她佝僂著,坐在已分辨不出木色的小板凳上,平和而又恬淡。

我不禁停穩車子,走上前去,蹲在她面前,對她說“稱兩斤吧”。她用很不標準的普通話對我說“小夥子,幾個人吃飯啊?這個菜要吃新鮮的,買多了吃不了,下次再吃就不好吃了。”我回答她說“三個人。”隨後,不知為什麼很多餘補了一句“我和我爸爸媽媽。”她笑了笑,說道“那也多了,一斤就夠了,吃一頓買一頓最好。”一邊說,一邊細心的在已經理的很好的菜裡面挑選著最好的菜葉,裝進一個紅色的半透明薄塑料袋裡。她沒有用電子秤,用的還是那種老式的提秤,稱足一斤後,又撿起幾片紫莧菜葉子放進袋子裡,遞給我。我趕忙問她“多少錢?”“兩塊兩毛一斤。”她微笑著對我說。我從口袋裡撿出三張一元的紙幣遞給她,她接過去,然後很真誠、很自然的對我說了聲“謝謝”。說完後,從一個裝著厚厚零錢的袋子裡找給我一張五角、三張一角。我本想說不用找了,卻怎麼都沒有張開口。我忽然覺得那聲謝謝像是一位智者給了我灌頂的醍醐,我像是明白了很多,卻一時弄不清楚明白了什麼。

後來的幾天,我開始留意市場裡的商販們。大多數本地的商販在客人付錢之後,總會報以一聲“謝謝”。都很誠懇,很真摯,臉含笑意。

我突然明白,這些年遇到太多太多講“謝謝”的人了,那些“謝謝”講的很禮貌、很規矩、很好聽。但我也僅僅是聽到了這麼兩個字而已,再無其他。而在這裡,我聽到似乎是對客人照顧他們生意的一種由衷的感謝;似乎是他們對自己勤勤懇懇獲得認可的質樸表達;似乎是來自很久以前的平和和善良;似乎是根植在他們靈魂深處對大海感恩的一小部分儀式感;似乎在表達著他們心底的純淨和安詳。

我突然明白,尊重的規矩叫做禮儀,但發乎真心、真情的尊重是人和人之間最寶貴的寬容、理解和信任。

這才是父母選擇北海的原因,他們在這裡感受到了也許幾代的靈魂都在渴求的純、真和善意。



21世紀閱讀


我就是那個經常會說謝謝的人

其實在小時候覺得這是一種禮貌,家庭的教育告訴我要這樣,不過到了現在我已經養成一種習慣了。

雖然從感知上確實沒有以前那種由衷的感謝,更像是種說話習慣,但是我也不覺得這是虛偽或者偽君子。

不說對別人了,我們家裡父母互相說話都是習慣用謝謝做結尾,雖然會給人少了點人情味兒但是實際上不是這樣,父母該幫襯的依然會幫襯。

給大家看下我和父母的截圖吧,裡面也有我妹妹發給我母親的話。我在以前也基本跟我父母講話是一個樣子,您、謝謝、不客氣不離口。。

我這幾年已經改變很多了,或者說我有故意改變一點,但是該說謝謝以及對自己年長的人都還會自然用您,謝謝。

我已經非常墮落了,我有看過我爸給我爺爺寫的家書,是非常工整的,開頭就是親愛的父親 您好。

雖然可能在很多人看起來我家的這種說話方式比較客套,但是其實我們是真的互相尊敬對方的。

至於為什麼我會改變一點,你們可以看到我對於父母的謝謝已經不會回覆不客氣了,這在我以前是不可能的,並不是因為我覺得這個習慣虛偽,而是我怕我擔心身邊的人覺得我是個虛偽的人、一個沒有人情味兒的人,被人評論是個虛偽的人。





richeelll


很驚訝能看到這個問題,因為我平時日常生活中深有感觸!發表一下自己的看法和體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謝謝,在我這裡有兩種用法,第一是別人幫你忙以後,說謝謝。例如我閨女,剛兩歲,每次我幫她拿東西,或者打開東西時,她都會說“謝謝爸爸”,然後才把東西接過去,這會讓我感到特別高興,因為我會覺得閨女特別懂禮貌,閨女尊重我幫她做的事情;第二是我請別人幫忙的時候,在請求後加謝謝。例如:楊老師,能幫我拿一個蘋果吃麼?謝謝!這樣我媳婦就能很高興的幫我拿東西,但是換一種說法,楊老師,你去給我拿個蘋果!這時候,往往我媳婦就會說你怎麼不自己去拿!再比如,我現在在某機構學習,每天都會有工作老師給我們簽到,每次簽完到以後,我都會說“謝謝”,這時候老師就會抬起頭來,笑著跟我說不用客氣!我覺得這是對別人工作的尊重和認了,別人也並不會覺得你在做作或者裝,相反數,我們正是缺少這種“謝謝”的儀式感。

經常對別人說謝謝,別人就回對你報以友好和微笑。在這個被移動終端模塊話,碎片化的世界,我們極其需要像“謝謝”的這種字眼去打破人機關係的支離破碎,迴歸我們最原始的感情真摯,自己表達感情,而不是藉助手機這個冰冷的機器,去表達思想!

建議大家在生活中,嘗試著對所有人說謝謝,家人,朋友,陌生人~這會讓你的世界變得更加美麗!


小馬先生不要逃2


昨天看到這個問題一直沒有回答,今天出門在外,一直在觀察,觀察什麼呢,觀察周圍說謝謝的評論。

今天我看到的場景有以下幾個:

在公交車上,看到一位帶著寶寶的奶奶,因為別人給讓座,而發自內心的說出來的謝謝。

在健身房運動的時候,看到一位健身愛好者,因為不會使用某樣器械而頭疼,這時候剛好經過的一位健身教練順便就幫忙教了一下,這位朋友便發自內心的說了句謝謝。

再比如我今天在路邊買了2個好吃的冰糖葫蘆,作為感謝,我也發自內心的說出了謝謝。

其實謝謝這個詞發音非常的簡單,只要嘴巴張開一點,就能發出謝謝,以至於謝謝對於外國人來說都是最簡單的中文。

不管是在家,還是在外面,我相信謝謝這個詞99%的人說它,一定是發自內心的,畢竟這個世界善良或者正義一定比黑暗和醜惡佔的比列更多。

習慣說謝謝的人,我相信他們一定是個善良的人,因為這個世界沒有任何人“應該”為你做任何事,但是那些選擇主動幫助他人的人,內心一定是懷有對這個世界的愛,他們秉承著利他就是利己的信仰,當然了,這是我的眼睛看到的世界,當然了,也難免有1%的人,的確存在“虛偽”這種行為。



吳大壯Dreamer


我男朋友就是一個喜歡把謝謝掛在嘴邊上的人,並不是做作,他一直很有禮貌,這是一種修養也是一種習慣,這也讓他在生活上容易得到很多人的幫助。前幾天他下班時車被鎖了鑰匙在車裡,他尋求保安叔叔幫忙找人開鎖,保安叔叔認識我男票也喜歡他這個懂禮貌的小夥子,因為他上班下班都會給保安叔叔打招呼,每次保安叔叔開門,他都會說聲謝謝,一來二往就熟了,所以保安叔叔二話不說幫我男票幾下子就給車解鎖了,保安叔叔說一般人他是不會這麼做的,怕別人有意見影響自己工作,只會幫別人叫專業開鎖的人來解鎖。所以要多感謝身邊的每一個人,別人也有血有肉也需要生活,為你付出並不是理所應當,說句謝謝身上也不會掉塊肉,反而會給你帶來好運


哈里怒亞124036298


謝謝你!

   

在海外讀書寄居的那幾年,每天說得最多的就是謝謝你。老師下課了,會給學生說謝謝大家,給房東付房租,房東會說謝謝你,酒吧打烊了,老闆給員工說謝謝你。我被別人感染的同時,潛移默化中也養成這樣一個習慣。回國後,總有人說我太過客氣,一次去擦鞋,付完錢後我習慣的說了聲:謝謝你。那位滿手油汙的大哥臉著紅搓手說,我謝謝你照顧我生意,而每次送水到家的小哥,我都要說謝謝,麻煩你了,他總說我客氣。人人生來平等,沒有誰應該給誰做什麼,儘管你是付了錢,他是給你服務,是真心覺得給別人增加麻煩了,內心中有愧疚,很自然的就說了謝謝你。一個同學在日本東京目睹的真實事件,早高峰時間車行道上兩車擦掛了,轉向燈碎了一地,兩位車主下車第一件事是互相鞠躬,看了看車,雙方拍照交換了名片後貌似責任一方從車尾拿出一個小掃帚和撮箕,快速的將地上的碎片掃淨,雙方再次互相鞠躬,迅速的將車駛離。同學聽不見他們交流了什麼,旁邊的車有序的繞行,沒有喇叭聲和抱怨聲,似乎一切都那麼平靜和平常,可在同學內心卻留下了一個深深的震撼。

也許是都學會了互相尊重和體諒,我身邊不斷的有許多的謝謝你出現,真的很舒服。不是嗎?想想人在世間的3萬多天的時間裡面,能有多少次相遇,多少次擦肩而過,多少時間一起工作、共處一屋呢?不記得是哪位名人說:我也許不能做一個品格優秀的人,但是我儘量做一個讓人感到舒服的人。而我們的生活中這樣那樣戾氣橫生,別說謝謝,動輒粗口相向,甚至拳腳相加。是什麼左右了人們的靈魂嗎?生活給了你無盡的壓力,而自己又給自己背上了沉重的枷鎖,我不好的,一定要用盡全力扔給別人,讓自己發洩。這個社會的溫度已經夠低了,溫暖一點不好嗎?我們不能做一個讓人舒服的人,但是至少可以做一個有溫度的人吧。萬物皆有裂痕,但那是陽光照進來的地方。


灰195517488


說謝謝虛偽的人你們真的夠可憐的,你們的家庭教育也挺可悲。我去餐廳吃飯,去街上買東西都會和服務員說聲謝謝,這是對別人的一種肯定,別人也會回你一句不用謝,然後互相給對方一個微笑,有什麼不好的?一句謝謝就能表現自己素質與涵養,家庭教育氛圍。舉個我本人的例子,每次打車到了目的地下車我都都會說一句“謝謝師傅,師傅辛苦了”,人家是會真的很開心的笑,而不是客套。做人要將心比心不是你花錢你就是大爺,就可以對別人指手畫腳的,家父從小就教導我要懂禮貌,與人為善。自己的素質涵養跟不上別人,還說別人虛偽。這是有多噁心才能說出這種話!


胡半仙仙仙兒


我就是一個愛把“謝謝”“好嗎”之類的詞掛嘴邊的人。和家人如此,對外人也如此。就連家人給我沏杯茶,我也會說聲謝謝,並非特意說,好像已經習慣了。去菜市場買個菜也會和菜販說聲謝謝,自己感覺雖然自己付了錢但對方給我提供了服務,理所應當說聲謝謝。以前自己並沒感覺到自己的這種習慣,還是幾年前我的同事指出我說話總是“謝謝”“好嗎”“可以嗎”之類讓人感覺又客氣又商量又不好拒絕的說話方式。 哈哈。總之,愛把“謝謝”當口頭語總比愛把國罵掛嘴邊要好吧😊


qzuser709454865


首先第一類,應該是有家教,受過良好教育的人

我的外婆解放前是小學教師,教育家裡所有的子女必須要講禮貌,除了接人待物要尊重人,說“謝謝”、“請”......都是基本的。人在小時候養成了習慣,長大以後也就把這些詞彙掛在嘴邊,說出來都是無意識的。同時還記得小時候有一個啟蒙老師,因為去過西方留學,回來以後在日常生活裡就用西方禮儀要求孩子們,訓練坐姿,站姿,用餐禮節,喝咖啡,聽交響樂......對不文明的行為,都要溫和的批評,小孩子不懂事,被一個很優雅裡面的人說一說,感覺不好意思,慢慢也就有了約束。

尤其是對待身份地位比自己低,但是為自己服務的人,一定要說謝謝,這個是表示人人平等,對他們勞動的一種尊重,也是對自己的尊重。

但是小時候養成了習慣,長大了只會機械地說謝謝,可能並不見得真的理解“謝”的含義。

於西方來說,禮貌用語是禮儀的一部分,人與人是平等的,語言表達上要體現對等,在西方交流體系裡面,信息有發送者,就有接受者,一個人給與了另一個人幫助,接受幫助的人說一個謝謝,表示的是一個回應。信息交流是文明社會的基礎,收到信息不回應,交流就有問題。

對於東方來說,因為有傳統文化的積澱,“禮”的內涵就很豐富了。我們常說仁智禮義信都是基於人情的,近現代社會以前,中國社會是人情大於法度,禮就是人情。中國這種人情之禮更為複雜。

一個被幫助的人欠了一個人情,說一個謝謝是表達記恩,對於小事情來說,表達完了這個感恩,那麼人情就算是還了,所以很多人覺得說個謝謝就在人情上減少負擔了,這其實是很低情商的。

人與人之間,因為交流而發生關係,而互相幫助也是一種交流,通過幫助和相欠,對於沒有關係的兩個陌生人來說相當於建立了關係,而對於有關係的人來說相當於在現有的關係上增加一些事情的積澱。也就是說,不管是說謝謝還是說什麼,這個詞彙不是相當於“再見”,不是為了終止關係,而是為了加深人與人之間的情感。基於這個理論,情商高的人會這樣做——

1. 對於一些瑣碎的小事,可以不說謝謝,可以說點別的別人想聽的。比如在電梯裡面遇到一個女士給你按了等待鍵,你可以說一句——哎,你的小孩真可愛;哎你這個西紅柿哪裡買的,真新鮮;哎你這個頭髮做得真好。

2. 對於一些大一點的幫助,一般都是熟一點的人之間了,可以約,比如一起喝個茶吃個飯打個牌,約的目的,就是為了加深人情。

3. 對於熟人之間很大的幫助,最高的處理辦法就是少說多做。在自己有條件的時候幫別人一馬,也就是最好的“謝謝”和最體面的回覆了。

所以,常說謝謝的人,也可能是內向的人,他的潛意識裡面這種“謝”是一種清高,一種封閉,一種拒絕,一種急於終止對話的訴求。

一個社會,多說一點謝謝是文明禮貌,而多一點高於謝謝的往來,是人情和溫暖。

綜上,對熟人說太多謝謝的是情商低,至少懶,不想去深入互動維護關係,而對生人,尤其是勞動者說謝謝的人,是涵養和禮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