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古人在客棧吃完飯放下銀子就走,從不問多少錢,店小二也從不數銀子的多少呢?

lotea


“小二,來點好酒好菜。”“好嘞!”



在古代電視劇中,我們通常都會聽到這樣的臺詞,而店小二也會馬上端上飯菜。在客官吃飽喝足之後和小二打聲招呼,主動放下飯錢就揚長而去,小二也會不清點飯錢笑著說“慢走”。

換句話說,為什麼古代店小二會如此“佛系”地收錢呢?他難道是不在乎錢嗎,才會客官放多少錢他收多少,並且毫無怨言。帶著這樣的疑問,我們先來了解一下古代的銀兩是如何進行換算的。

我國古代貨幣單位數不勝數,尤其是秦漢以前。而在唐宋之後,貨幣單位基本處於不變的穩定狀態。

那麼我們就來說說古代貨幣的基本單位——方孔銅錢(單位:文),白銀(單位:兩)以及黃金(單位:兩),它們三者之間以及與我們現代的貨幣的換算如下(以下關係僅作為參考數據):


1兩黃金=10兩白銀 =人民幣2000元

1兩白銀=1000文錢=1貫(吊)錢 =人民幣200元

1文錢=人民幣0.2元

由此可見,在古代最不值錢的就是銅錢,1兩白銀就相當於1000文銅錢。而電視劇中我們常常看到的一貫(吊)錢就是1000文錢。當然也可以把1文錢的單位值看作現在的1分錢。

所以電視劇中,古人在客棧吃完飯從不問多少錢,直接放下一些碎銀子拍屁股走人。在我們看來一些碎石頭抵飯錢是店家吃虧了。但是在當時,碎銀子抵那些飯菜可是綽綽有餘的,可能還多給店家錢了呢,小二高興還來不及。

那也有人有了疑問?這些錢有沒有可能是假的?真的就是幾塊碎石頭呢,其實也不是沒可能。畢竟現在人收錢的時候,也有收到假錢的情況,古人又是如何呢?

假錢的情況不可否認,但是想在飯店裡面用假錢,基本上是不可能。因為店小二每天迎來過往這麼多人,對於銀子可謂是再熟悉不過了。就像現在飯店裡面的收銀員,真錢還是假錢,只要一過手,基本上就很清楚了。


古代的店小二也有同樣的能力,畢竟銀子和石頭的差別還是很大的。相同重量的兩者,肯定是後者更重一點。而且銀子的質地比較軟,甚至是用牙都可以檢驗真假,這也是電視劇裡面常用的橋段。

當然除了最基本的之外,古代還有稍微高一點的驗鈔技術,不過一般情況下都是用在大宗的貨幣貿易上面。

比如說有人買東西花了十兩,啪嗒一聲拿出了一大錠銀子付給老闆,老闆怎麼確定這錠銀子是足量的?這是因為在旁邊有一個稱,根據一定的兌換比例,可以稱得出這錠銀子有多少錢?

但是一般都是出現在古代的商票當中,畢竟也只有他們才進行大宗的金錢交易。所以正如之前說的,一般情況下一小塊碎銀子,就完全夠付一頓飯錢了。再者如果大家對銀兩的購買力還是沒有什麼概念的話,可以看看以下幾個舉例。

1、如果生為宋代人,為人父母的必定和孩子說“要好好讀書,長大當官”,因為在宋代當官,待遇堪比現在的國家公務員。

一個最基層的八品芝麻官縣令,月薪就拿15貫錢,也就是大約15兩白銀、3000元人民幣;那麼那些高官也就更不用說,一個宰相月薪300貫錢,也就是大約300兩白銀、60000元人民幣。

除了有令百姓羨慕的薪水以外,還有職田、日常用品等等津貼發放,這樣的待遇真是讓我這個現代人都羨慕不已。

2、清朝時期,買房是按間數來計算的,而並非現在的平方數算。而在乾隆年間,北京內城某一衚衕有一座四間的瓦房,就大概需要70兩白銀了。

那麼如果四間瓦房最少算70平米的話,一兩白銀豈不是可以買一個平米的地方了。當然如果是郊區的房子,價格會相對便宜些。

還有誇張點來講,店家的驗鈔以及清點能力比起現在的驗鈔機毫不遜色。店小二掃了一眼桌上的銀子大概就能清楚是多少錢了,拿在手裡一摸大概就能知道是不是真幣。

所以電視劇中不問多少錢的橋段,這樣一講來也不足為奇了。但是也有可能是電視劇特意將那些問錢的場景給省略掉,畢竟那只是影視作品。

文|姜樂樂


史之策


首先,電視裡東西不要將他當做一個歷史事實來看待。

其次,中國歷史幾千年,古人指哪個時期的古人呢?

所以,這個問題語焉不詳,隱含前設有問題。但是,不等於沒有討論價值。

因為就我看到的歷史資料顯示,明清時代的就是普通老百姓,對銀子的重量、成色的估算,確實特別在行。

這應該這是長時間使用銀子訓練出來的。

就跟今天一個雜貨店老闆,辨認人民幣的真假,絕對不遜色於銀行工作人員。

超市收銀員女孩,收錢、找零、辨認真假的速度,應該又快又準吧?

說明一般人經過訓練,可以達到收銀員的水平。


所以,我對題主的問題中的「古人」,設定為明清時代。先假設問題的隱含前提成立。


----------------------------------------------------------

第一,我國古代以白銀作為主要的流通貨幣,是從元代開始的,而且標準單位是「兩」。


那種像船一樣的「元寶」,就是所謂「元代的寶貨」。元朝的元寶銀錠以兩為單位,有「50」、「20」、「12、5」三種規格。

元蒙沒有入主中原以前,受西亞國家的影響,曾經鑄造過銀幣。

也受漢文化影響,也鑄造過外圓內方的「大朝通寶」。

入主中原以後,主要貨幣就是「元寶」。

從元、明、清開始,白銀成為主要貨幣,銅錢退居次要位置,即便是鈔票等信用貨幣,其【標的物】也是白銀,而不是銅錢。



引自:注1


所以,元、明、清三代,大部分時期銀子都是以「兩」做主要單位計算的。

到清末民國才有「銀元」這種標準統一貨幣,「元」就成了貨幣單位,直到今天。


第二,在元明清三代,一兩銀子購買力是非常強的,一般的普通消費,一兩銀子絕對是要割開使用的。


我們知道,白銀本身就是貴金屬,是非常保值的貨幣。


(中國在古代就是最大的貿易順差國,當時的絲綢、瓷器、茶葉貿易,使得西方在美洲殖民掠奪來的白銀,大約三分之一都流入了中國。明代隆化以後,白銀開始貶值,但即便是這樣,白銀的購買力依然很強。這就是另一個問題了,在此不討論。)


我看了一些學者估算的材料,如:明代嘉靖、萬曆時期

一兩銀子可以買大米兩石,大致相當於今天的500——600元人民幣。


詳見換算過程就不討論了,見【注:2、3、4】


在元、明、清三代,國家髮型的銀錠,最小的單位是「十兩」。

「十兩銀子」在明清也能過幾個月的日子。在唐宋時代是一筆鉅款。

平時生活購物,銀錠就要分割開來用,以「兩」、「錢」做單位,或者再以銅錢作為輔助。

就跟今天「元」以下有「角、分」單位,作為輔助一樣。


第三,明清時代的大媽、店小二。。。等市井小民,都是分割銀子和識別成色、估算重量的高手。


銀子跟金子一樣很軟,牙齒都可以咬出印記,所以,用鐵器很輕鬆的就可以割開。

因此,久而久之,市場上購物流行的銀子,都是「碎銀子」。

十兩、五十兩一個的元寶銀錠,用於大額支付、官方、銀行結算等場合。

碎銀子的形狀是不規則,也很容易參假,那麼做生意的小商人,飯店老闆,平時買菜買米的大媽,經過生活經驗的「千錘百煉」,就擁有了跟今天超市收銀員一樣的技能。

我看到過一些明清時代西方傳教士著作史料,他們發現中國當時的老百姓使用白銀的特色:


1、使用的不是標準單位的銀幣,而是形狀隨意的銀條、金條。

2、婦孺老少對準確估算銀子重量和成色的技能可謂「穩準狠」,讓「老外」十分吃驚。

法國人杜赫德編寫的《耶穌會士中國書簡集》有很詳細的描述【註解5】:

傳教士利國安神父的信中,對中國不鑄造標準金幣和銀幣,而是使用不規則的金塊、銀塊十分驚奇。


信中描述中國人善於辨別金銀的成色,銀子經常被分割小塊(頁118):

如果是大額支付,也就是以【兩】為單位的銀子,中國古人都會隨身攜帶一個小秤。而且戶部官員隨時要校驗:

法國學者布羅代爾的《15至18世紀的物質文明、經濟和資本主義》(冊1,頁538)引用西方傳教士的著作,描述了明清時代的中國人,如何使用白銀【注6】:

  • 隨身攜帶剪刀和一種叫戥(děng)子的東西

  • 估算白銀的成色、分量的技巧令人驚訝,中國小孩子都會。

  • 隨身帶著蠟塊和盒子,收集白銀的銀屑。

這就是傳教士口中的【戥子】

-----------------------------------------

綜上所述:

因為古代中國沒有標準化的白銀貨幣,吃飯、購物這種小額支付,當時的古人必須將以「兩」為單位的白銀,分割為「錢」這樣更小的單位。

久而久之,人人熟能生巧。

那麼,收銀的店小二看一眼客人付的銀子,就大概知道分量,以及銀子成色,跟今天超市收銀員一樣,並不值得稀奇。

那麼結論是:

這就是經常使用「非標準單位」的白銀貨幣訓練出來的。

-------------------------------------

  1. 溫才榮. (2006). 中國貨幣發展史. 廣東教育:頁225-226

  2. 舞起. (2007). 古代的一兩銀子到底值多少人民幣. 產權導刊(2), 70-70.

  3. 鍾正和. (2007). 古代銀兩價幾何. 知識窗(3), 18-18.

  4. 林泉. (2016). 我國古代的物價. 社區(2), 39-39.

  5. 杜赫德, & 鄭德弟. (2005). 耶穌會士中國書簡集. 大象出版社.頁118

  6. 布, 羅, 代, & 爾. (1992). 15至18世紀的物質文明、經濟和資本主義.第一卷,日常生活的結構: 可能和不可能. 三聯書店.頁538


小漢字見大歷史


這個命題應該還是欠缺一點,不知道題主從哪裡瞭解的古時候結賬的時候不用數錢的,我想應該是古裝電視劇裡面吧!

回答這個問題,首先我們要清楚的是,古時候大眾流通的錢是哪些:銅錢,銀子,金子,銀票等等

古代把銅幣用線穿起來,一千個為一貫。習慣用法是一文錢為一個錢,即1000文為一貫。一文錢的單位值跟現在的一分錢差不多,但價值可要大多了

1兩黃金=人民幣2000元=10兩白銀

1兩白銀=人民幣200元=1000文錢=1貫(吊)錢

1文錢=人民幣0.2元

另外:1石米=1兩白銀

正常情況下.1兩白銀大約可換到1000-1500文銅錢.古時通常說的1貫錢或1吊錢就是1000文.

如果在在唐代,家有400貫錢,可算富甲一方了。比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初的萬元戶更有名氣的。

 一兩銀子要是拿到唐朝就購買力而言更是高得嚇人了。唐太宗貞觀年間物質文明極大豐富,一斗米只賣5文錢,通常一兩銀子折1000文銅錢(又稱一貫),就可以買200鬥米,10鬥為一石,即是20石,唐代的一石約為59公斤,以一般米價2元計算,一兩銀子值現在的4720元。

所以在那個年代,銅錢才是常見的流通貨幣,問題問的怎麼不找錢,只是電視劇裡的情節,古時候大眾的生活還沒富裕到那種豪情的程度,當然一些敗家子除外


農村的劉


行走江湖的個個都是爺!

扔給你幾兩散碎銀子你還敢點數?

把爺當什麼人了?

信不信我一掌(一刀、一劍、一磚頭等等)劈死你個NPC?

那怪人進了客棧落座,也不抬眼看菜牌,只管高聲喚小二過來招待。

店主忙催促小二放下手中活計前去招呼。

小二提著一壺剛沏好的龍井,剛跑到桌邊。那人側身就是一個大耳刮子,只打的小二眼冒金星,茶壺摔的稀碎。

店主忙過來賠不是。

那人一掌拍在桌上,惡狠狠的道:“只管揀好酒好菜上來!”說完抬起手,棗木的桌面卻留下了一個掌印。掌印中間嵌著一塊銀餅。想來是怪人將銀錠拍扁留下的。

待怪人吃飽喝足起身走遠。店主吩咐小二去摳銀餅。

小二使了吃奶力氣刀撬錘砸也弄不出來銀餅。

旁邊一桌的幾個道士打扮的人哈哈大笑。其中一個道士走過來,拿筷子朝著銀餅一戳。銀餅竟如湯圓一般被他戳了出來。

小二伸手接過銀餅,卻又取不開筷子。只窘得滿臉通紅。那幫道士又是一陣鬨笑。

“導演,我不演了!”小二憤憤不平的道:“憑什麼每次都讓我跑龍套演店小二?我要演大俠!演道士!演店家……”話意未落,一隻拖鞋正砸在他的腦門上。🤕



難得浮生閒半日


一、古代白銀稀少,主要流通的還是銅錢。白銀主要用於儲值或大額交易,就吃飯而言,一般用銅錢,用白銀很少。

二、古代刑罰嚴厲,歷朝刑罰其實延續漢法,動輒服勞役,我們現在常見的一些治安糾紛在古代都是服勞役的。

三、古代城鎮小,若吃頓飯就跑,沒多遠就會被抓回來。

四、看在哪兒吃飯呢。古代很長時間裡,主要道路的旅店飯店貨棧等都是官營的,同時兼任著現代的旅店、飯店、郵局、派出所、媒體、銀行、倉庫、4s店、高鐵車站等多種職能,真跑了,派出所現場辦公,通緝令會比你跑得快。


又開始踢球的老廣


這麼說吧,現在隨便找個中小飯店吃頓飯,只要不是私房菜會所之類的,吃完之後食客隨手扔下十沓一公分厚的百元鈔票,不用找了,服務員有必要當面數鈔票到底多少錢麼?估計只需要關心一下鈔票是真是假就行了吧。

銀子在古代是交易貨幣,日常生活是壓根用不上的,因為價值太大了。日常貨幣是銅錢,孔乙己去酒館喝兩碗酒一碟茴香豆也就9文錢,幾個人去飯館吃頓大餐估計也就是三四百文。一兩銀子大約能折換1600文。五兩銀子都夠一家四五口人一年的生活費了。

在客棧吃頓飯扔一錠銀子,就是拿普通人一家一年的收入來付一頓飯錢,只要銀子是真的,還數什麼數?


三隻腳的大大烏鴉


但是不得不說你這個問題問得有問題,不知道你是從哪裡知道古人付賬不算錢放下就走的,難道是你在電視上看到的?

你問這麼無腦的問題也是夠無聊的,你自己用腳想想也會覺得是不可能的事,還拿出來提問,真的是為了上熱門不管三七二十一了。

也該說說現在影視劇對人的影響真的是大,人們獲取信息都從媒體獲得了,媒體改變了這一代人的生活觀和價值觀,你之所以認為古人放下錢就走是因為古裝劇上這麼演的吧!

最後,建議你多讀讀書,不要被電視劇矇住了眼睛,裡面好多都是為了視覺效果。


瀟湘雪痕


電視劇看多了,還是武俠小說還看了?


久卓子60


你看過的現代劇,會演吃飯找錢的場景嗎?!


洳風拂面


因為本故事純屬虛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