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史中,三國真實的兵力如何?

lla122510016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漢代曾經有過6000萬人的人口鼎盛時期,公元157年東漢人口有近6000萬。

但持續多年的黃巾起義,導致國內大亂。

除了死於戰亂以外,因戰爭導致大量農田無法耕種,更多的老百姓死於隨後的饑荒。

三國時期的220年,全國人口不過2361萬人。,減少了一半還多。

其中蜀國、吳國和魏國的人口比例,大概是1:2:5。

也就是說,蜀國和吳國人口總和,也就比魏國的一半多一些,這也是魏國最終獲勝的原因。

因為人口有限,其實各國兵力並不多。

蜀國可以使用兵力大概是10多萬人,吳國20多萬,魏國大概四五十萬。

但是,古代打仗非常強調後勤,其中蜀國的後勤最差,必須依靠不亞於士兵的民夫,才能實現糧食的山地運輸。相反,吳國和魏國的情況就好得多。

所以,蜀國軍事實力最弱,吳國比蜀國強,魏國最強。

但蜀國因為盤踞四川,易守難攻,魏國也很難殺進去。

而吳國官兵的水軍厲害,防禦魏國的攻擊還是沒有問題的。

但同樣道理,魏國佔據中原和西北,有大量騎兵,很擅長北方地區平原作戰。所謂蜀國和吳國也不可能打敗魏國。

赤壁大戰後,吳國集中10萬大軍反覆攻擊魏國,也不能再有突破


太誇張了:官渡之戰是袁紹70萬打曹操7萬?


漢末的官渡之戰,是歷史上一次著名的以少勝多戰役。三國演義說袁紹70萬,曹操7萬,兩軍一共近80萬人。那麼,此戰到底有多少人參戰呢?

簡述官渡之戰的過程

史書記載袁紹率領大軍南下攻打許都。而曹操剛剛擊敗了劉備,俘虜關羽,得勝回軍官渡。曹操和袁紹各自連營數十里對峙了一百多天,期間袁紹堆起土山,弓箭手站在上面向曹營萬箭齊發。曹操則用投石車摧毀對方望樓;袁紹又派人挖掘地道從地下偷襲,曹操也以塹壕來反制。相持不下,曹操發現袁紹的弱點,派遣徐晃率兵偷襲袁紹糧道,燒燬了幾千輛糧車。不過,此刻曹操自己也軍糧不濟,軍隊接近崩潰。突然,曹操得知重要情報:袁紹新從北方運來大批糧草,由淳于瓊率領一萬軍隊接應,駐屯在袁紹大營後四十里的烏巢。

曹操大喜過望,敗中求勝,親自率領五千軍隊偷襲烏巢。此時已是小雪節氣,放在今天官渡所在的河南省北部已經供應暖氣了。袁軍失去烏巢糧草,必將陷入凍餓絕境。得知曹軍偷襲烏巢,袁紹卻不聽從部下立即救援烏巢的建議,反而命令張郃等率領重兵乘虛強攻曹營,僅派輕騎去救援烏巢。

大將張郃見烏巢火起,知道袁紹大勢已去,臨陣投降。袁軍各部因補給中斷,大多混亂逃散,袁紹父子只帶著八百騎兵逃過黃河。曹操收降袁軍,把俘虜軍卒全都處死,前後殺死袁軍七八萬人。次年袁紹病故,袁紹兒子互相內訌廝殺。曹操乘機攻略河北,最終統一北方。

官渡之戰雙方有多少軍隊?

史書記載,袁紹是十萬精兵,曹操只有一萬人。

就這點人?這也算古往今來的大戰嗎?

曹操以不到一萬軍隊,能和十倍於己的袁軍攻守幾個月?期間,曹操還能夠兩次主動出兵,偷襲袁軍糧草輜重。

尤其是第二次出兵五千人,佔官渡曹軍的大半,營中只剩下三四千人。這點兵力,就能守住袁軍重兵強攻?

袁軍潰散後,曹操以不到一萬的兵力能抓住七萬潰逃袁軍?還能把俘虜全部處死而不怕他們反抗?

顯然,史書記載的有錯誤,曹操在官渡軍隊肯定不止萬人。那麼到底應該是多少呢?下面就從袁紹和曹操起兵開始,粗略梳理一下雙方如何達到官渡之戰時的領地和軍隊。以粗略估算雙方軍力對比。

袁紹有多少人?

袁紹出身著姓望族,汝南袁氏四世三公,是當朝最有權勢的大貴族之一。袁紹因出身背景和個人能力,在漢末十常侍之亂時已經成為監察京城百官和京畿三輔地區的司隸校尉。這相當於後世的錦衣衛和中央監察部。反對權臣董卓廢立皇帝篡權亂政,袁紹憤然出走冀州。董卓為平息眾議,授袁紹渤海太守職位。

袁紹就任太守後,積極聯絡各地州牧郡守,促成了小說家說的“十八家諸侯討董卓”同盟,並擔任盟主。

討董同盟最終解體,袁紹回軍河北,借冀州牧韓馥恐懼幽州公孫瓚的攻勢,勸說韓馥把冀州讓出。袁紹就此從地級市長渤海郡守,變成了省長冀州牧,逐漸兵強馬壯。

初平二年開始,袁紹先後在冀州和幽州擊敗軍閥公孫瓚,又擊潰了河北境內以黑山賊為首的大小十多部賊寇,最終在建安四年佔領了冀青幽並共四州,領地合計約三百一十二縣。

袁紹收服冀州時,得到十多萬戶超過六十萬人口。其餘三州,幽州幷州靠近邊地比較荒涼,青州受黃巾荼毒嚴重,它們的人口都比冀州少。即便如此,四州合計依舊擁有壯丁數十萬人,總人口超過百萬。袁紹南征官渡出兵十萬,也就是不到人口的十分之一,還是完全可能的。

曹操有多少人?

再看曹操,也是宦門之後,父親曹嵩官至太尉,養祖父曹騰為中常侍大長秋。曹操舉孝廉出仕為官,因權臣當朝病回鄉。後來曹操被徵辟為典軍校尉,相當於現在中央警衛師團長。董卓擅權亂政後,曹操不願同流合汙,棄官回陳留,散盡家財,招募豪傑,起兵討伐董卓。

初平元年,曹操參加了以袁紹為盟主的討董同盟,是一個兵微將寡的小角色。曹操和夏侯惇去揚州募兵四千多人,回河內路上士卒逃散了大半,最後只收攏了一千多人。這一千多人,成為曹操起家的最初資本。

初平二年,董卓入關後,討董同盟內鬥分解,黑山賊十多萬人攻略東郡。曹操率兵救援,擊破黑山賊白繞部,被袁紹舉薦為東郡太守。有了自己的第一塊地盤。

初平三年夏,兗州遭到上百萬黃巾部眾入侵,州牧劉岱戰死。州中官吏迎請曹操來兗州救援。經過數次苦戰,曹操打垮黃巾,收降卒三十萬,男女老幼近百萬。

兵在精不在多,曹操從中揀選精銳稱為青州兵,大約五萬人。

曹操自領兗州牧,坐擁今天一個“省”的地盤。

初平四年曹操率軍打跑軍閥袁術, 隨後兩次攻打徐州陶謙,攻佔十多個城池。尤其是第二次為報“父仇”,曹操在東征路上大肆屠戮,殺害大量民眾,徐州戶口大減。

在曹操東征徐州時,陳宮張邈呂布乘機攻打兗州。曹操回軍和呂布作戰,次年擊敗呂布,收復兗州。

建安元年,曹操攻佔陳地,又擊破汝南黃巾,後前往洛陽迎天子,從此曹操開始挾天子以令諸侯。

之後的四年裡,曹操分別和張繡、呂布、袁術、劉表、眭固、劉備等連年作戰,勝多負少,分別奪取了南陽、徐州、河內、九江等地。

到官渡之戰前,曹操擁有了兗州、豫州、徐州三個州加上南陽,淮南和司隸東部各郡,合計約三百四十個縣。這是很大一塊地盤了。

曹操和袁紹均是當年的所謂“大軍閥”

曹操和袁紹地盤的面積都不小。

相比起來,袁紹在北方,曹操在中原腹地,後者應該更強大。如果這是在東漢,曹操地盤人口一定大大高於袁紹的河北四州,出兵十幾萬根本沒有問題!

可惜,此時中國人口銳減約八成,尤其中原人口損失最重。曹操領地無年不戰,又發生過徐州大屠殺和數次大饑荒,人口應該不足百萬。

回到官渡之戰前,即使曹操領地殘破,畢竟擁有近百萬人口,曹操至少有四萬軍隊可以用於官渡。如此,他才能分兵攔擊顏良文丑,才能阻止袁紹進行圍攻,才能紮下和袁軍相當的數十里連營,才能出動數千兵馬偷襲袁紹運糧隊。

官渡之戰的雙方兵力比,絕對不會是十倍那樣懸殊。

曹軍四萬對袁軍十萬,是比較符合歷史的。

也就是說,官渡之戰雙方總兵力是十五萬左右!


薩沙


正史後漢書記載,漢順帝時期全國共有郡國105個。此後因胡人侵擾,失去上郡、雲中、五原、定襄、朔方五郡,張掖屬國下落不明,尚餘99郡國。


順帝時期人口約為4900萬,到了三國中後期人口:魏 440—450萬 蜀90—100萬,吳230萬。其中蜀國以百萬人口長期維持不足20萬的軍隊。

而在三國時期最大規模戰役—淮南三叛最後一次平定諸葛誕戰役中,雙方軍馬雲集,近60萬人(其中司馬氏兵力近30萬,諸葛叛軍十五萬,東吳援軍十餘萬)這是後期三國的大致情況。

人口:據《三國志》記載,蜀國滅亡時,口數為94萬,吳國滅亡時,口數為230萬。 據《後漢書-郡國志》記載,魏滅蜀前,口數約443萬。

兵力: 據《三國志》記載,蜀國滅亡時全國士兵10.2萬人,吳國滅亡時全國士兵23萬人。魏國不明,據《晉書》司馬昭所言淮南叛亂時全國兵力50萬。 據《三國志》記載,李傕、郭汜鼎盛時擁兵10餘萬人,袁紹擁兵數十萬人,劉表擁兵10餘萬人。


時光遠人


正史裡不像演義那樣動輒兵力幾十萬,在東漢末年軍閥混戰時期,幾千、上萬的就已經是規模不小的戰鬥,即使到了三國時期的滅國之戰,也不過10幾、20萬的樣子。

我們隨便從史書裡找一些例子來討論一下這個問題。

劉備去徐州救陶謙時,手下不過千餘人馬,已經是一個小軍閥了,不過只能依附於大軍閥混日子,陶謙又給了4000兵馬給劉備,就有了割據地盤的實力。

同時期發生的呂布和曹操的袞州爭奪戰,雙方的機動兵力也不太多,雙方最後一次野戰,呂布和陳宮不過帶了萬餘人馬,而曹操兵力更少,所以以伏兵擊敗呂布。

荊州劉表和江東的孫權關係不和,雙方經常開打,黃祖曾經派鄧龍率兵數千人進攻柴桑,被周瑜擊敗。

所以我們可以看到,佔據一個州的軍閥,能拉出來打的部隊也不會太多,萬把幾千人規模的戰鬥才是常態。

至於大一點的軍閥,比如佔據了河北的袁紹,兵力就多點了,《三國志》裡記載袁紹擊敗公孫瓚以後,“兼四州之地,眾十餘萬”,有10多萬軍隊在當時已經屬於巨無霸級別了。

即使到了三國時期的滅國之戰,雙方動員的部隊數量不過1、20萬,像魏國滅蜀之戰,出動了鍾會十餘萬大軍、鄧艾部三萬、諸葛緒部三萬,合計約16萬人,而蜀軍全國兵力不過10萬多人。滅吳之戰,魏軍也不過動用了20萬大軍。

整個三國時期動員兵力最大的一次戰爭,是司馬昭平息諸葛誕淮南之叛。諸葛誕率淮南、淮北屯田官兵十多萬加揚州招募的士兵四五萬人造反,東吳派遣全懌等人率三萬大軍來協助作戰,司馬昭督軍二十六萬平叛,後期吳將朱異還帶兵來增援,雙方交戰兵力接近50萬,也比《三國演義》裡的兵力少的多,更符合歷史的現實。


不沉的經遠


199年官渡戰役,袁紹大約有30萬兵力。曹操大約20萬。但由於曹操四面是敵,守備與防禦壓力很大,參與官渡戰役的軍隊約3萬,袁軍10萬左右。

208年赤壁大戰,曹操大約擁有不足50萬的軍隊,南征劉表10萬。劉表大約13萬,其中投降及名義上投降曹軍12萬。劉琦劉備合計不足2萬,約1.6萬。孫權方面約15萬,其中,周瑜程普前軍3萬,孫權後隊2萬。

219年襄樊戰役,關羽軍總計4.7萬,曹仁軍1.5萬,于禁援軍3萬,徐晃援軍12營2萬。關羽初期進攻兵力3萬,留守1.7萬,其中南郡1.3萬,宜都太守樊友1千,其餘兩郡3千。關羽包圍襄、樊,殲滅于禁七軍3萬,為徐晃軍擊退。江東偷襲軍約3萬,其中呂蒙軍2.5萬,陸遜迂迴軍0.5萬。

221年夷陵之戰,劉備總兵力約10萬,東征軍含蠻軍約5萬。江東總兵力約20萬,陸遜軍含援軍大約7萬。

263年鄧艾滅蜀。蜀國總兵力12萬,被殲滅約2萬,投降10.2萬。曹魏總兵力50萬,其中鄧艾軍3萬,鍾會軍11萬,諸葛緒3萬。

280年滅吳。西晉總兵力55萬,江東23萬。伐吳軍6路20萬。


四川達州


反對所有認為蜀漢和東吳人口相加只有魏國人口一半的說法,這完全是胡說八道。


事實上早在民國時期就已經有學者統計過三國時期魏蜀吳三國人口,這就是1934年出版的《三國食貨志》,作者是我國著名歷史學家陶元珍先生。


關於陶先生這本學術著作的評價,普遍認為陶先生“用無可辯駁的史料,讓我們接觸真實的三國。”


根據陶先生統計,魏蜀吳三國人口大概是這麼一個情況:


魏國人口:4432881


蜀漢人口:940010


吳國人口:2299990


從陶先生統計來看,吳國人口大約有魏國的1/2、蜀漢人口是魏國的1/4;雖然差距明顯,但是絕對不是什麼蜀漢與東吳人口相加只有魏國人口一半這麼離譜的說法。


當然,這裡就有一個問題,就是如果按照三國史料把魏蜀吳三國人口相加,魏蜀吳三國人口才767萬左右。


這和王育民先生估算的3800萬以及葛劍雄先生估算的2200—3000萬有很大的差距。


這是怎麼回事呢?


其實這不是史料的錯,也不是王育民和葛劍雄先生算錯了。


史料上767萬是指的魏蜀吳三國國家可以控制的人口,而王育民和葛劍雄兩位先生估算的是算上被三國世家大族隱匿的人口以及歸屬於世家大族奴僕的人口,算得是三國時期人口總數。


這裡我可以簡單舉一個例子,就是蜀漢人口問題。


蜀漢亡國時《蜀記》記載:“炎興元年(263年),領戶二十八萬,男女口九十四萬,帶甲將士十萬二千,吏四萬人。”


但是這個數據其實在邏輯上是有很大問題的,因為劉備還沒沒有平定南中時蜀漢人口就已經達到90多萬了,結果幾十年時間下來,蜀漢人口完全沒有增長,這完全不現實。


《華陽國志》則提供了一個線索,就是魏國滅蜀漢後,把蜀漢重臣廖化、諸葛顯、宗預以及他們這三家的三萬戶田客都從四川遷移到山西和陝西,“魏鹹熙元年內移蜀之大臣宗預廖化及諸葛顯等並三萬家於河東及關中,復二十年田租。”


而在三國以及後面南北朝時期世家大族的田客通常都不計算進朝廷“編戶齊民”裡的,以蜀漢這個例子就可以知道三國時期魏蜀吳三國都有世家豪族隱匿了大量人口。


至於三國時期魏蜀吳各自有多少軍隊,還是根據陶元珍先生的《三國食貨志》統計:


魏國總兵力50萬人。


吳國總兵力23萬人。


蜀漢總兵力102000人。


嚴格來說,根據王育民和葛劍雄兩位先生估算的三國時期總人口論的話,三國時期軍民比例大概在1:10或者1:15之間,從這個比例看,魏蜀吳三國都說不上“窮兵黷武”。


但是如果以官方能掌握的人口計算,魏蜀吳三國都面臨“人力資源枯竭”的情況,軍民比例1:5,這是非常驚人的比例。


蘭臺


這個一下子很難說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