週末讀書︱魏延安: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鑑》(1-9輯)總評

周末读书︱魏延安:柏杨白话版《资治通鉴》(1-9辑)总评

周末读书︱魏延安:柏杨白话版《资治通鉴》(1-9辑)总评

歷時9個月,終於全部完成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鑑》36冊的閱讀,跑完了一場漫長的閱讀馬拉松。為了能在閱讀過程中長些記性,有意識地做了些閱讀札記,回頭一數,竟也有100篇之多,5萬多字之眾,也算是有所收穫。在合卷之際,想對全書再做個整體的閱讀概括,以真正劃上閱讀該書的圓滿句號。

周末读书︱魏延安:柏杨白话版《资治通鉴》(1-9辑)总评

一切為了皇上:關於《資治通鑑》

編《資治通鑑》,說白了,就是為了皇家的統治,讓現在的統治者通過歷史興亡演替,懂得治國安邦的道理,不要重蹈覆轍。但可惜的是,後來的皇上們倒是讀得不多,而大量的讓臣子們讀了,讓老百姓讀了,讓愛好歷史的人讀了,司馬光若是地下有知,真不知作何感想。為了能達到為皇上統治服務的目的,《資治通鑑》的編寫很是費了心機。

其一,說教的通史。司馬光為文,以簡煉著稱,編《資治通鑑》也是惜墨如金,但對儒家典籍不惜筆墨,重要的奏章一字不漏,重要的對話照單全收。收錄的這些奏章、勸諫文章是在勸當時的統治者,其實也是在勸後世閱讀的統治者。如果只把《資治通鑑》中收錄的奏章、勸諫文章單獨抽出來,絕對可以成為一個歷代經典勸諫文集。其良苦用心可見一斑。

其二,重於政務和戰爭。而除過奏章,《資治通鑑》的文字重點用於政務和戰爭的記述,這更是一個皇帝從政的根本所在,即內文外武。歷史上的重大戰爭,《資治通鑑》肯定是不惜筆墨,對於那些小型的局部戰爭也是不厭其煩地進行詳細記述。對於戰爭雙方的用人、戰術、後勤保障等有關戰爭勝負的關鍵因素,必然進行重點分析。對一個治國方略的產生必然要原原本本地講述一番,怎麼提出來的,皇上與大臣們是怎樣討論的,實施了效果怎麼樣,等等。

其三,重近世而略遠世。一半的筆墨用在了唐以後到宋朝建立前350年左右的歷史,就是因為宋承唐及五代而立,更多的是吸取唐及五代興亡的教訓,所以對其歷史的記述明顯要細緻,有時甚至是繁瑣。比如安史之亂一段歷史,一年的記述篇幅,超過了對戰國時代10年甚至幾十年的篇幅。有時為了說清當時的情形,事件的前後左右面面俱到,特別是連篇累牘的君臣對話讓人讀起來都有些煩。

由此可以看出,《資治通鑑》的編纂出發點就是為當時的統治者提供借鑑的,確實是名副其實。

周末读书︱魏延安:柏杨白话版《资治通鉴》(1-9辑)总评

全面的歷史體驗:關於閱讀《資治通鑑》

《資治通鑑》以編年體的形式,記錄了從戰國到五代結束長達1300多年(公元前403至公元959年)的歷史,如果沒有《資治通鑑》,要全面瞭解上千年的歷史,就需要一個朝代一個朝代的去讀正史,其內容浩繁,絕不是一般人可以想象的,而且,那些正史都是紀傳體,重人而輕事,要想通過那些正史理清這1300多年的歷史脈絡,也絕非易事。由此可以看出,《資治通鑑》對於史學貢獻之巨大。我個人感覺,其突出的史學意義在於:

其一,系統的歷史。以前零零星星地讀歷史片斷,全以一些吸引人的故事形式出現,結果讓故事代替了歷史,原原本本地讀《資治通鑑》,才發現了整個歷史的真面目,以更全面、更深刻、更直接的方式感受了歷史。

其二,簡練的通史。要忠實記錄1300多年的歷史,又要滿足編書的資治目的,司馬光與他的編纂小組可謂殫精竭慮,可以說做到了惜墨如金,提綱挈領,高度濃縮,歷時19年的努力,終於換來了千古流芳的史學鉅著。後人們因此可以更方便更輕鬆地瞭解千百年的歷史。

其三,清晰地通史。就是突出治國安邦這個主線,以皇帝與大臣們這個統治階層人物為主要描述對象,以政務與軍事為主要描述內容,其餘的能簡煉就簡煉。因而,記述的歷史雖長,但條理清晰,主幹突出。

周末读书︱魏延安:柏杨白话版《资治通鉴》(1-9辑)总评

經典的平民化:關於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鑑》

柏楊先生經過十年孜孜不倦,用現代語詞譯解,使得原本晦澀難解的文言文《資治通鑑》,變為普通老百姓人人皆可閱讀的史學通俗讀物,讓千年經典從此平易可親,確實是做了一件大善事。我個人對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鑑》的感受主要有以下幾點:

其一,最大的感受,直觀。不僅是對文言文的譯解,而且對地名的今址進行了註釋,對官職的地位、職責進行了現代化的解釋並形象地給予了新的代稱,對重要事件則直接用一張示意圖來說明,尤其是重要戰爭,一張圖標示出來,一下子就好理解數倍。

其二,最大的認識,悲憤之作。悲觀出哲學家,憂鬱出詩人。那麼是什麼出史學家?悲憤嗎?遠的如司馬遷,近的如柏楊。十年監獄生活讓作者更加感受到了現實的黑暗,發憤創作此書,借古諷今,書中的旁白和柏楊曰就是作者心聲的最大反映,無處不體現著作者的民本思想和民主進步主張。

其三,最大的收穫,在輕鬆中讀完鉅著。在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鑑》的簡介和推薦文字中,有這樣一段話:“《資治通鑑》的價值頗高,長達一千多年的中國歷史縮影就在眼前,編得這麼長的史書卻因為文言文之故,讓現代人望之卻步,宛如讀天書”。說得雖然有些誇張,但若非柏楊白話版,以本人的半吊子古文水平,讀一年以上也未必能讀完《資治通鑑》,更不要說還有那些苦讀半天也讀不懂的地方。有了柏楊這個版本,晚上在家、出差在外、乘飛機坐火車,皆可抄起一本,讀得津津有味。

周末读书︱魏延安:柏杨白话版《资治通鉴》(1-9辑)总评

當然,我個人覺得也有兩個小的問題:

一是古代君王名字的過度直呼也帶來理解上的不便。柏楊先生為了消滅殘存的封建專制意識,對古代皇帝一律在書中直呼其名,比如,秦始皇,直呼為贏政;漢武帝,直呼為劉徹;等等。

這樣也好也不好,熟知的大家知道名字,不熟知的特別是上古的帝王,大家只知道諡號或廟號或年號,書中也直呼其名,反倒費解。如上古的堯,書中直呼為“伊祁放勳”;舜,直呼為姚重華;禹,直呼為姒文命;夏朝的末代暴君桀,直呼為姒履癸;商朝末代暴君紂,直呼為子受辛;推翻夏朝的湯,直呼為子天乙;春秋著名的楚莊王,直呼為羋侶;等等。其結果,就是要在直呼的名字後再反注古代的稱呼。

二是對柏楊先生徹底否定方塊漢字的認識不能苟同。柏楊先生在書中多次提及漢字的種種缺點,說不盡快過度到拼音化這個世界語言的正軌,沒有前途。

當上世紀漢字電腦輸入確實是個問題的時候,漢字能否現代化也確實成為問題,但現在沒有問題,不僅沒有問題,反而成了最適合電子存儲的文字,而且還是藝術,多虧當年毛主席在世的時候沒有硬推漢字拼音化,否則今天我們真是要悔青腸子,更是愧對祖先,可能也給後世子孫不好交待。

當然還有一點遺憾,就是本書的紀年問題,以公元紀年加皇帝年號來編排,與現代的公曆紀年並未完全對應,如果一個事件發生在同一年中不要緊,如果發生在年末就出現問題,因為其已經是公曆的下一年,但在本書中還是上一年。典型的如五代郭威創建後周時時間,公曆是950年底至951年初,而在本書,仍然是950年。所以,如果能把公曆再對照註解一下就更好了。

周末读书︱魏延安:柏杨白话版《资治通鉴》(1-9辑)总评

民本歷史觀:關於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鑑》的“柏楊曰”

仿照原《資治通鑑》的臣司馬光曰,柏楊創造了“柏楊曰”,這是本書的一大特色所在,也是作者最主要的心血所在。“柏楊曰”主要的思想有三個方面:

一是對封建專制的猛烈抨擊。每每遇到慘烈的政治事件,“柏楊曰”在一番議論之後,必然將矛頭指向萬惡的封建專制,指出不消滅封建專制就無法避免這樣的悲劇。對看似開明的明君主義也強烈反對,指出唯一的出路就是民主。

二是對儒家復古主義的強烈批判。對儒家那種不合時宜、動不動就三皇五帝如何如何的說詞,柏楊深惡痛絕,總是給予無情的嘲笑和毫不留情的批判。

三是對勞苦大眾災害的深切同情。偉大的中華民族,也是苦難的中華民族,中國普通的老百姓僅僅指望的太平日子也可望而不可得,天災人禍不斷,戰爭瘟疫多發,旱澇冰雹常有,地震蝗蟲頻擾,易子相食的慘劇不止一次的出現,每每講到此時,柏楊都忍不住要和屈原一樣,悲哀地感嘆一番,“哀民生之多艱”。

此外,也有柏楊對一些歷史事件成因的質疑和辨析。

周末读书︱魏延安:柏杨白话版《资治通鉴》(1-9辑)总评

難稱經典:關於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鑑》的北嶽版本

我是為北嶽文藝出版社引進出版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鑑》而歡呼雀躍的,沒有這樣的通俗版本,可能還會有更多的人停留在對《資治通鑑》的皮毛了解或一知半解上,也會有許多像我一樣的想閱讀《資治通鑑》卻遲遲不敢下定決心的人繼續徘徊。

正如出版社的宣傳語,“九百年後的今天,柏楊先生耗時十年(一九八三至一九九三)將其譯成現代語言,親手增繪地圖,並注入自己的觀點,談論歷史成敗因果,使一部原本只供帝王將相閱讀的史書在今天的讀者面前竟然如此之親切”。但作為這樣的名著和這樣的大部頭作品,我對北嶽文藝出版社的努力依然留有遺憾,主要有三條。

其一,裝禎設計小氣了。書的設計色調是古樸的,與古籍的內容相稱,但開本小了,不大氣;裡面的紙張也一般,部分頁碼對版不準,出現文字歪斜、上下頁錯行等現象,不能盡如人意。

其二,翻譯出書粗心了。由於漢字幾經簡化,有可能幾個繁體字現在變為一個字了,也有可能依然留存在生僻字類別,偏旁部首都沒有變,所以在繁簡轉換時一定要細心。北嶽出版社把臺灣的繁體字翻譯為大陸的簡體字來出版,全書整個做得是不錯的,但也有一些疏忽之處,特別是地圖上的繁簡字轉換失誤更多一些。

比如,第三輯第一冊, “蔣幹”現在一般寫為“蔣幹”,“幹”為古字。再如關中平原北部的九嵕山,有的圖標為九“嵕”山(第四輯第一冊第311頁插圖),有的圖則標為九“堫”山(第四輯第一冊第322頁插圖),很不統一。

其三,校對印製倉促了。主要是地名的今址註釋問題較多,錯別字也不在少數。

以地名為例,錯誤不在少數,由於本人沒有那麼多時間一一訂正,僅就書中陝西的幾個地名舉例:武關,全書的註釋都是陝西商南縣東南,其實在陝西丹鳳縣東南,從第二輯起前面的凡例裡改了,但內文未改;黃陵,書中的註釋是陝西子長縣西北,其實在陝西黃陵縣西北;再比如書中多次出現的北地郡,全書註釋為陝西耀縣,也不準確,目前耀縣已改為銅川市耀州區;再有第四輯第一冊第283頁第二行出現的“魏興郡”,註釋為湖北省白河縣北,白河縣實際在陝西。這些都是非常有名的歷史地名,但依然排錯。

一些山脈的標註也有錯誤,;隋朝確定的“五嶽九鎮”之一的嶽山第六輯第一冊第317頁註釋為“吳山,陝西省隴縣西南”,實際在寶雞市陳倉區西北。關中的個別皇陵註釋也不準確,如隋文帝楊堅的陵墓在第六輯第一冊第350頁寫為“楊堅安葬太陵(今地不詳)”,實際上楊堅葬在泰陵,地方也很清楚,就在咸陽市楊陵區五泉鎮王上村。

至於錯別字,雖不嚴重,但硬傷也是不少,隨手翻來,每冊總有幾個。比較嚴重的,如第三輯第二冊第371頁第21行“靚葛謹”肯定是“諸葛謹”之誤;第三輯第四冊第211頁插圖“段家部落覆滅”中,標註的“後趙·郭太、麻秋軍”,將“郭太”漏掉;第三輯第四冊第389頁插圖名稱“殷浩第一次北伐”,應為第二次北伐,因為第377頁已出現過“殷浩第一次北伐”的插圖;第四輯第一冊第139頁倒數第三行出現“慕容”字樣,空格處掉了一字,而在倒數第五行出現過三字齊全的名字,可見校對很不嚴格。倒了後來,閱讀時已經習慣了書內的錯別字頻生。

但不管怎樣,我依然感謝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鑑》的出現,讓我圓滿了結了通讀《資治通鑑》的夙願,我也熱情地向大家推薦此書,但也衷心地希望能有更具實力的大出版社,以更嚴謹地校訂和宏大的版本再次出版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鑑》。

2010年12月31日

(本文圖片均選自網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