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時盟軍為何選擇在諾曼底而不是其它地方登陸?

冬爸爸愛你們


首先我們從大戰略上討論下盟軍開闢第二戰場的考慮,在一開始盟軍是準備在法國的北部和南部同時發起大規模的登陸行動的,其中主要進攻放在了北部,而南部的登陸屬於佯攻,目的是牽制和分散德軍的防禦力量。但是在具體的策劃登陸行動時,盟軍最高統帥部認為原計劃在法國北部地區登陸的3個師的兵力實力過於弱小,決心將登陸部隊從3個師增加到5個師,這樣就必須將原本用於登陸法國南部的登陸艦艇轉用於法國北部,最終決定先集中所有力量在法國北部登陸,然後再將艦艇轉運到地中海登陸法國南部。



關於在法國北部地區登陸地點的選擇,有幾個必要的前提,首先登陸地點要在英國本土的盟軍戰鬥機掩護範圍內,所以登陸地點不會離英吉利海峽太遠;其次就是要選擇德軍防禦最薄弱的地點登陸,這是盟軍最重要的考慮因素,盟軍追求的是登陸行動的絕對成功,至於對於登陸地點對今後作戰的戰略意義則放在了次要地位;最後就是考慮切斷德軍預備隊的增援路線問題,選擇易於切斷或者摧毀德軍交通的登陸地點。


基於上述的考慮,盟軍最高統帥部將登陸地點放在了諾曼底地區,這裡的防禦遠比加來地區要薄弱,德軍在諾曼底地區僅有9個步兵師和1個裝甲師,其次從地圖上看諾曼底是被塞納河和盧瓦爾河包圍在一起,只要盟軍用空軍摧毀這兩條河流上的所有橋樑,就基本可以講諾曼底地區同其他戰場隔絕開來,使得德軍的後勤補給和預備隊無法及時趕往諾曼底地區。而且諾曼底地區的瑟堡和勒阿弗爾是大型的港口,且處於盟軍空軍作戰半徑內,佔領這裡有利於盟軍後續大部隊和作戰物資的運輸。


用的來看,盟軍是採取了一條穩健的路線來登陸法國,德軍的大西洋壁壘基本是從法國西岸開始從西往東防禦程度呈越來越堅固的趨勢,雖然法國西部地區防禦是最弱的,但是無法得到空軍的有效掩護。在空軍掩護的前提下,盟軍選擇了德軍防禦最弱的諾曼底地區,而不是加來甚至更東的海岸地區,儘管從加來或者更東的海岸登陸可以縮短通往柏林的距離,可是登陸失敗的風險也大大增加。所以盟軍選擇了諾曼底地區,先力求確保登陸行動成功,再圖其他戰略目的。


戰略論


盟軍在選擇法國登陸地點時首先考慮要具備以下三個條件:

一、必須在從英國機場起飛的戰鬥機作戰半徑之內;

二、距離英國港口不能太遠,以便縮短航行距離,

三、登陸地點附近要有港口,以便後續物資運輸。

在這個基礎上有康坦丁半島、加萊和諾曼底三個待選地區。這三個地區裡,康坦丁半島位置太偏,在三個地區裡距離巴黎和德國本土最遠,而且地形狹窄,不便於大規模軍事行動。

而加萊距離英國雖然最近,而且靠近德國本土,有利下一步軍事行動,又靠近荷蘭的港口,但是加萊的德軍防禦也是最強。

而諾曼底的德軍防禦較弱,而且地形開闊,利於部隊展開,附近的瑟堡又是法國北部最大的港口。

所以最後盟軍選擇了在諾曼底登陸。




不沉的經遠


盟軍選擇在諾曼底登陸原因有很多,筆者認為有兩大原因。

諾曼底奧馬哈海灘,至今登陸日那天密集炮擊造成的彈坑仍然密佈著


第一大原因是出其不意。按照軍事理論的常識,英美以及其他國家幾百萬盟軍駐紮的英國大不列顛島,距離德國佔領下的歐洲最近的地方是多佛爾海峽,德軍在海峽這一側有個港口叫做加萊。盟軍如果在加萊登陸,登陸艦隊在海上航行距離最短,並且一旦登陸成功,往東立刻就能進入比利時境內,進而威脅德國本土,而將駐紮在法國的德軍全部陷入“口袋”中。但是,盟軍、德軍都明白加萊登陸的好處,那麼德軍肯定會極力加強加萊地區的防備工作。果然,加萊部署了德軍最精銳的防守部隊,防禦工事的密度也是最大。於是盟軍反其道而行之,在距離更一些的諾曼底地區登陸。雖然這意味著登陸艦隊要在海上渡過危險的大半天時間,而且登陸成功後還要穿越法國才能去進攻德國本土,但如果登陸不能成功,也談不上其他的事情了。盟軍確定在諾曼底登陸後,還專門製造出“假部隊”,任命戰功顯赫的巴頓擔任司令,迷惑德軍。

諾曼底登陸戰之前德軍的防禦部署圖


第二大原因是,諾曼底半島面向英吉利海峽的最北端有一個港口瑟堡,這是法國北部地區最大的港口。幾百萬盟軍要進行登陸、作戰,他們在軍事力量上肯定壓倒德軍是毫無疑問的,但如果沒有充分可靠的後勤保障,坦克飛機沒有油、機槍步槍沒有子彈,讓幾百萬士兵去登陸不過是送死而已。盟軍預計登陸一旦成功,很快就可以切斷半島、奪取瑟港,這樣後勤就有了保障,接下去穿越法國、打進德國就都不是問題了。當然,後來戰事表明德軍也有準備,盟軍奪取瑟堡的時間比原定計劃至少延遲了一個多月。這是造成後來盟軍無法在1944年內大舉攻入德國本土的一大因素。

德軍隆美爾元帥正在視察法國沿岸防禦部隊


鷹眼戰情室


客觀而言,希特勒入侵蘇聯在很大程度上反倒間接"幫助"了同盟國:蘇聯廣袤的縱深和龐大的體量將德國牢牢牽制在東線!

蘇德戰爭爆發後不久,斯大林曾不止一次的向丘吉爾提出過這樣的請求:在西線開闢第二戰場,然後東西兩線合力夾擊德國!但無奈彼時的英法兩國能力有限,根本無法拉起大規模的戰線。

此後,隨著蘇聯戰場日益嚴峻的形勢,斯大林再次發出開闢第二戰場的要求!1942年6月,美英蘇三國終於就此事達成共識!此時距離蘇德開戰整整一年。

共識是達成了,但要真正付諸行動卻尚需時日。而且盟軍先介入北非戰場的決定又迫使在歐洲開闢第二戰場的計劃不得不推遲。期間,英國在蘇聯的再三催促下曾組織過一次小規模的登陸,地點是法國的蒂厄普,總兵力僅六千餘人;但最終卻幾乎全軍覆沒!

經過多番波折後,通過大規模登陸在歐洲開闢第二戰場的計劃終於在1944年啟動!選址成了計劃能否成功的一基礎要素;盟軍最高司令部專門列出了三項選址要求

:1.登陸地要在英國本土戰鬥機的作戰半徑內;2.登陸地水域寬度要儘可能短;3.登陸地周邊要有大的港口和碼頭。

在這些指標的框架下,盟軍甄選出了三個相對符合條件的地方,分別是加萊、諾曼底以及科唐坦半島(編者按:這三個地方都位於法國、且都是英吉利海峽的一部分)。但這三個登陸預選地在權衡之下又各有利弊:

科唐坦半島地形過於狹窄,自然條件不利於大規模登陸;加萊(多佛爾海峽)則是周圍沒有大型港口,而且德軍在此處設有完備、精銳的防禦力量,這會加大登陸的難度和成功的未知性;所以在綜合考量後,諾曼底成了最佳的登陸選擇!

相比科唐坦半島和加萊,諾曼底唯一的缺點就是距離英國本土較遠,其餘條件則都有利於開展大規模登陸行動:地勢開闊、附近有大型港口、德國置於此處的防禦相對薄弱等等!

我是軍武最前哨!


軍武最前哨


盟軍統帥部認為,“霸王”計劃的首要任務是選擇一個合適的登陸地點,它必須同時具備以下幾個必要條件:能得到從英格蘭基地起飛的盟軍戰鬥機的空中掩護;航渡距離儘可能短,以便於穿梭式運送大量後續作戰部隊和武器裝備;附件有大型港口,使登陸部隊在搶灘後能迅速加以奪取並投入使用。以這三項缺一不可的條件衡量,“霸王”行動的登陸點選擇範圍實際上就縮小到從法國瑟堡到荷蘭弗裡辛根這段海岸線上。



參謀人員經反覆考慮提出了兩個登陸地帶:一是從法國敦刻爾克到索姆河的加來地區,另一個是從奧登河畔的岡城到科唐坦半島頂部的諾曼底地區。 計劃制訂者們對加來和諾曼底地區的條件做出了詳細研究和認真比較:加來地區的最大有利條件是航渡距離短,離英國本土僅33公里,是英吉利最窄的地方,也是通往德國心臟地帶的捷徑;其不利因素是德國最高統帥部一直以來就將加來看成是盟軍反攻的最可能登陸點,裝備精良的第15集團軍在此重兵把守,並建有大量的鋼筋混凝土海岸工事,特別是加來附近沒有合適於貨運的大港口,如果盟軍在此登陸並保持上岸的連續攻擊能力,就必須從海上或陸上迅速佔領200公里外的勒阿佛爾或180公里外比利時的安特衛普。這無疑是一項及其艱鉅的任務,且一旦失誤,整個登陸計劃將付諸東流,後果不堪設想。 諾曼底海面距離要寬的多,有140多公里,海灘的沙質不如加來,但該地區卻也有加來所不具備的優勢條件:德軍防禦相對薄弱,“大西洋鐵壁”諾曼底段工程尚未完成;海灘質量雖不理想,但科唐坦半島卻可以擋住從西邊洋麵上刮來的海風;諾曼底海灘後面的土地適於修建野戰機場和裝甲部隊機動作戰,最主要的還是這裡距法國北部最大良港,位於科唐坦半島頂端的瑟堡距離比較近,便於奪取。盟軍最高統帥部參謀機關進行了慎重考後,最終決定選擇諾曼底為登陸點


歷史子午線


一位德國百姓在沙灘發現一具死屍,立即上報,軍方立即查看,這具死屍身著英美軍服裝,疑為潛艇失事所致,包裡的機密文件顯示,盟軍即將在法國加萊渡海集結,情況上報最高司令部,德軍特工在英國小鎮戶籍還查到了死屍上的名字,家庭情況,讀書的學校,社會關係,看來德國人辦事真一絲不苟,嚴謹是出名的。德軍最高統帥部認為這個情報不假。二戰時,德軍在蘇聯交火正旺,英美一直關注戰事發展,不能讓蘇聯亡國,並且讓蘇德兩國兩敗俱傷,國力衰退,才是英美最想看到的,坐收漁利。在歐洲開闢第二戰場牽制德軍,緩解蘇軍壓力,英美認為火候已到。加萊和諾曼底登陸,是盟軍最高統帥最優先考慮。加萊海灘地勢平坦,適合大規模登陸,德軍也認為盟軍渡海登陸是遲早的事,諾曼底地勢陡峭,海灘不適宜大規模登陸,德軍最高統帥也認為盟軍可能在加萊選擇登陸點,況且加萊更近。鑑於此,盟軍也做足了功課,完成了大規模戰略欺騙。首先除了故事開頭的肉陷行動外,把英國著名將領蒙哥馬利調到加萊對岸盟軍指揮部,頻頻出頭,報刊大肆渲染。另司令部大功率電臺發送大規模軍隊集結的假象,誘使德軍上當。在地面上,一架架木頭模型戰汁飛機,橡皮坦克,木頭模型汽車,讓德軍的高空偵察機帶回圖像,德軍高層一致認為,盟軍可能在加萊登陸。而在諾曼底對面,盟軍則悄悄布兵排陣,造出了幾個大型水泥活動碼頭,可以用拖船拖到諾曼底海灘。幾十萬人馬,暗藏於諾曼底對面,時刻演練登陸行動。當6月份天氣海洋OK時,大規模的登陸開始,第一波登陸艦放下士兵時,面對輕重機槍瓢潑般的火力,沙灘上反登陸的障礙物被清除,美英的飛機在周邊大規模轟炸,登陸士兵上岸後,鞏固灘頭陣頭,設立據點,等待後方登陸士兵,而不是首先上岸後就分兵前進,使第二波上岸士兵得到良好掩護,等到德軍高層緩過神時,重兵在加萊,已沒有時間調集大量部隊前往集結。況且盟軍轟炸機對德軍的橋樑,道路,工廠,油庫,機場炸得幹瘡百孔,希特勒猶如困獸,眼睜睜地在作戰地圖上看到盟軍成功登陸諾曼底後,大軍乘勢推進佔領區。前方蘇聯戰場在蘇聯的反擊下也節節敗退,希特勒的局勢也一步一步走向劣勢,面臨兩線作戰,況且是全球軍事經濟最強的對手。諾曼底登陸,是迄今為止,二戰最成功的一次戰略欺騙,最成功的戰略登陸作戰,最經典的海陸空協同作戰海灘登陸。史學家不斷研究。給希特勒的喪鐘早早敲響!


丫AkE


主要原因有這麼幾個。

第一,必須在戰鬥機的作戰半徑以內,以便從英國起飛的戰鬥機對轟炸機和運輸機進行有效護航。

第二,附近要有大的港口或者碼頭,以便登陸以後後續物資能源源不斷的通過海運輸送到最前線。

第三,要選德軍防禦較弱的地區,便於先頭部隊進攻和減少傷亡。

第四,距離巴黎相對較近。

綜上所述,諾曼底是最理想的登陸場


軍令小助理


當時登陸確實在諾曼底,但登陸之前有好幾個登陸地點,有一個最近的,但是地形狹小,不易於大數量軍隊登陸,甚至還派當時著名的巴頓將軍假裝從西西里島登陸,來吸引德國的視線。諾曼底具有地利,當時反法西斯同盟勢力巨大,佔到了人和,就需要一個天時,就可以打敗法西斯!還世界一個和平!


未來的暢想者


徳軍萬萬沒有想到的地方,他們把重點放在加來。登陸前夕,元首直覺指向諾曼底,派精銳的21裝甲師駐守,可惜兵力太少,無法左右大局。


楓丹白露211735932


登陸戰就戰略上來講就是心理戰,戰略欺騙是必不可少的,登陸前的戲做足,評估效果,虛虛實實。方向已定,不可動搖,他就是諾曼底海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