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譽爆雷與看衰未來有關,銀行護盤體現旱澇保收實力!

商譽爆雷與看衰未來有關,銀行護盤體現旱澇保收實力!

一邊是上市公司尤其是創業板公司稱為因商譽減值爆雷的密集重災區。另一邊是銀行業績穿越牛熊,繼續保持強勁,其背後反映的現實,值得監管層面深思。

商譽減值風暴的出現,是對未來景氣度極度悲觀的無奈表現

為什麼眾多上市公司非要在今年幾種搞商譽減值?在我們看來,除了本身因為過去三年多A股市場尤其是創業板盲目併購、搞噱頭堆出來的高達近1.5萬億的商譽規模,到2018年末及今年初本身已經到了需要進行減值的最後承諾期限。更根本的原因是在於三點:

一是基於上市公司對2019年業績更加悲觀的預期,實在兜不住了。

無論是通過商譽減值還是存貨跌價計提等方式,“業績洗澡”並非空穴來風,而是在這些存在隱患的會計科目上,上市公司經過多年的經濟或行業下行週期,累計的資產負債表和損益表壓力沉重。

在景氣下行週期早期,上市公司還是能夠在損益表上反應不錯的利潤的,為了維持股價等因素,不會過度計提損失,因為如果只是短週期波動,這些波動是不足畏懼的。但如果長年積累的結果,上市公司損益表已經開始出現虧損,那麼掩藏的損失就難以靠短期週期回升挽回,也就沒有必要緩釋了,畢竟如果在一年計提完,未來還是有可能將微薄的利潤做出來,以免出現連年虧損的情況,導致上市公司被帶上ST的帽子。

在過去幾年併購大浪潮中,積累的商譽風險市場其實已經預期的相當充分。除非到萬不得已,商譽減值計提是不會進行的,因為併購熱潮中產生的商譽大多數額巨大,一旦計提就很可能嚴重衝擊利潤。儘管每年按例走要做減值測試,最終落實的卻不多。如今,業績對賭三年大期集中到期,對賭失敗將造成商譽的減值。此外,也正是因為經歷了多年的景氣度下滑,一些上市公司併購的資產和自己的主營業務都表現不佳,既然做不出盈利,那就一併做大虧損。

二是證監會和財政部先後出臺相關政策,倒逼激發了市場的擔憂。

2018年11月16日證監會發布了《會計監管風險提示第8號——商譽減值》,證監會這條提示,旨在強化商譽減值的會計監管,進一步規範上市公司商譽減值的會計處理及信息披露等。在這條風險警示中,證監會提示了一些監管關注事項,包括:在監管工作中,應關注公司是否定期或及時進行商譽減值測試,是否在此過程中重點考慮了特定減值跡象的影響。具體如下:第一,對因企業合併所形成的商譽,不論其是否存在減值跡象,都應當至少在每年年度終了進行減值測試。第二,公司應結合可獲取的內部與外部信息,合理判斷並識別商譽減值跡象。當商譽所在資產組或資產組組合出現特定減值跡象時,公司應及時進行商譽減值測試,並恰當考慮該減值跡象的影響。第三,公司應合理區分並分別處理商譽減值事項和併購重組相關方的業績補償事項,不得以業績補償承諾為由,不進行商譽減值測試。

簡單地說,證監會督促上市公司認真做好商譽減值測試,不能偷懶耍賴——當時我們的研究就指出——這是一個被市場忽視的重大利空,大概率在2018年末開始引爆。因從證監會對商譽減值的會計評估範圍來看,涉及面非常廣泛,這對於有關上市公司的估值測算會產生廣泛的影響,波及到的上市公司數量和市值評估不小,投資者不能忽視有關的負面預期。

隨後在2019年1月4日,財政部會計準則委員會討論了商譽減值改攤銷的問題。大部分委員認為,攤銷(每年按比例減少)比減值(按“意願”計提)能更好地實現商譽減記至零的目標,而且成本低便於操作,有利於投資者理解,可增強企業之間會計信息的可比性——在經過一開始的慶幸,以為風險解除了之後,更多的分析指出,減值改攤銷其實更進一步強化了商譽虛高對上市公司業績的拖累。

對於這個事的理解,雖然一些機構表示,沒兩三年時間無法落地。但相關上市公司可不敢拿“殼”來賭——要是連續三年利潤無法覆蓋商譽攤銷,那可是要虧損退市的!

所以該怎麼辦上市公司是很明白的。跑!提前跑!趁路還沒有被堵死早跑早超生。把商譽一次性大幅減值掉,已然成為相關公司的共識,誰知道來年是否還有這個機會呢。

所以,現在不洗澡,難道等死?

三是向來超能鑽政策空子的上市公司,化風險為機遇,把商譽減值玩成了下一波割韭菜的套路!

目前上市公司之間出現了一個非常不好的觀點是:因為上市公司普遍對今年的業績預期更慘,感覺“用新補舊”那套玩不轉兜不住了,然後恰好出了個商譽減值趨嚴的會計政策,然後大家就藉機渲染恐慌氣氛,乾脆借法不責眾一起先爆了算了,而且大股東還可以藉此做多下一年的業績,然後自己又可以提前抄底,何樂而不為?

商譽爆雷與看衰未來有關,銀行護盤體現旱澇保收實力!


套路真是深那,可憐商譽減值之類的風險管理,搞來搞去,最終坑的還是股民自己!

銀行股成近期護盤主力的背後,是金融老大“旱澇保收”的實力

就在不少上市公司業績預告頻頻爆雷之際,陸續登場的A股上市銀行業績快報向市場展現了盈利穩定增長的積極因素,因此今年以來銀行股表現活躍,期間多次成為護盤主力,平安銀行、招商銀行、紫金銀行和吳江銀行今年漲幅超過10%。

業績方面,1月份,上市銀行2018年業績快報陸續披露,讓投資者對於銀行板塊去年的經營情況有了初步的瞭解。目前來看,整體業績質量較好,無論營收還是淨利均大幅回升,這也是銀行股這波行情的催化劑。

據Wind統計顯示,截至1月30日收盤,已有17只銀行股公佈了2018年業績快報。除鄭州銀行營收上升、淨利潤下降外,其餘16只均錄得營收和淨利潤同比雙雙上升,其中招商銀行、杭州銀行、成都銀行、上海銀行、長沙銀行和紫金銀行營收及淨利均有雙位數的同比漲幅。

招商銀行1月24日公告,2018年實現營業收入2486.56億元,同比增長12.57%;淨利潤805.60億元,同比增長14.84%。截至2018年12月31日,不良貸款率1.36%,較上年末下降0.25個百分點。

平安銀行1月3日晚披露2018年業績快報,2018年實現營業收入1167.16億元,同比增長10.3%;淨利潤248.18億元,同比增長7.0%;不良貸款率1.75%,較上年末略增0.05個百分點。值得注意的是,平安銀行2018年歸屬於公司股東淨利潤增速達到近三年最高值,2016年、2017年該數值分別為3.36%和2.61%。

除營收和淨利潤增速均較2017年大幅回升外,中信建投認為,本月公佈的幾家銀行的業績快報,共同特點是四季度不良率均在下降,撥備計提力度也都有明顯的加大,表明2019年銀行抵禦經濟下行壓力的能力實際上在增強。

中信證券認為,近期銀行板塊投資情緒有所轉暖,不過當前平均估值仍在歷史低位,反映市場對行業景氣度的預期仍偏悲觀。其認為2019年銀行業的經營趨勢將保持平穩,同時監管積極推動資本補充亦有助夯實資產負債表和提高風險抵禦能力。

業內人士認為,預計銀行股業績的穩健性會超市場預期,加上估值安全邊際極高,相信在外部政策催化劑和行業基本面的共同支撐下,銀行板塊的反彈行情有望得以持續,銀行股仍是當前最具有防禦屬性的板塊之一。

而在市場表現方面,去年12月權重股整體下挫,銀行板塊紛紛陷入調整行情之中,幾乎全軍盡沒,整個板塊僅農業銀行錄得漲幅、中國銀行平收,招商銀行、平安銀行跌幅居板塊第一、二位,分別為11.73%和9.46%。

但近期銀行股的走勢可謂撥雲見日,無論絕對收益還是相對收益均較為出色。銀行板塊指數今年以來反彈5.33%,跑贏上證綜指(今年以來漲4.02%)。同花順統計顯示,30只銀行股中,錄得漲幅的達到26只,佔比為86.67%。1月以來表現居前的均為12月跌幅較大的標的,其中平安銀行、招商銀行分別漲17.27%和13.65%,此外紫金銀行和吳江銀行今年漲幅超過10%。南京銀行、光大銀行、興業銀行、浦發銀行、建設銀行等漲幅也超過7%。

而對銀行板塊後續依然具有趨勢性利好的還有個消息是,1月24日,為提高銀行永續債(含無固定期限資本債券)的流動性,支持銀行發行永續債補充資本,中國人民銀行決定創設央行票據互換工具,公開市場業務一級交易商可以使用持有的合格銀行發行的永續債從中國人民銀行換入央行票據。同時,將主體評級不低於AA級的銀行永續債納入中國人民銀行中期借貸便利、定向中期借貸便利、常備借貸便利和再貸款的合格擔保品範圍。

不少券商機構預計,這將大幅提升永續債市場的積極性和市場流動性,同時也能促進商業銀行信貸投放的規模。比如,中信建投認為,央行創設CBS支持永續債發行,使銀行資本金壓力緩解;同時也表明為支持實體經濟,政策對銀行的支持是全面性的,印證了此前“政策助力、估值修復”的邏輯。

簡單來說,儘管實體經濟2018年不能說太好,尤其是下半年更有點快速下跌的兆頭,但銀行並沒有怎麼受到影響。而可以預料的是,2019年,在更大的經濟下行壓力下,要求作為經濟血液的金融市場為實體經濟企穩提供更多彈藥支撐新基建等投資,扶持民企降低成本,以及為科技創新打攻堅戰。因此,金融市場除了股市之外的宏觀流動性,大概率會出現顯著的好轉。但考慮到過去幾年流動性空轉的局面在高層多番督促下依然不能說有太大好轉。今年仍需拭目以待上市公司增長情況能否絕地反擊。

但不管實體最終會不會受益,直接享受到央媽基礎流動性放水呵護的銀行,肯定是受益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