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句大家耳熟能詳的成語,叫做“成事不足,敗事有餘”。
它的意思就是形容人不僅辦不成事,反而還壞事。
現實生活中,我們有時會遇到下面的情況:
拜託在某部門任職的鄰居辦一件事,過了很久時間也沒有什麼動靜,反覆催促後他仍在找各種藉口拖延。
與某團隊成員商量制定一個方案,他總是說:“你覺得呢?”“差不多吧。”“要不過幾天再說吧?”
交待給某位項目負責人去車站接一個客戶,結果客戶比他早一個小時到公司,預約進行的洽談會因為他的遲到推遲了半個小時。
這些人都有一個特徵,就是成事不足,敗事有餘。
本來事情有很多提前量,結果那位鄰居患有嚴重的“拖延綜合症”,拖到後來因為逾期導致事情沒有辦成。
做一件事走合作的路線,往往會有一些人不僅不能幫助我們向前推進事情,反而會因為他們“拖了後腿”。
有些下屬在成長起來以前,往往考慮細節不夠,掌握方法不足,即使連給堵車留出提前出行的時間這樣的技巧也不掌握。
實際上,在人際合作過程中,能不敗事而成事的人已屬難得,而能夠成事有餘的人確實鳳毛麟角。
所謂成事就是讓事情有好的結果,成事有餘就是在成事的基礎上多考慮一些、多行動一步、多推進一點。
做成事有餘的人,既是人生的最低要求,也是最高標準。
然而,正如高爾基說過的話:“每個人都知道,把語言化為行動,比把行動化為語言困難得多。”
大多數人之所以總是默默無聞,與說得多做得少有關,更與做事不成事相關。
成事有餘,大概是人生的頂級配置。
曾經有這樣一個單親媽媽:
她與丈夫離婚後,帶著年幼的女兒在一幢狹窄的平房裡生活。
母女倆窮困潦倒,過著非常窘迫的生活。
為了賺取微薄的收入,這位母親必須辛苦地打工。
同時,她還必須照顧好幼小的女兒。
沒有人去幫助她,她每天忙得像一個陀螺那樣不停轉動。
然而,就是在如此艱難困苦的環境下,她寫出了自己的第一部小說。
小說的名字叫做《哈利·波特》,她就是英國作家J·K·羅琳。
在羅琳回顧成功之路時,她說自己成功的秘訣是:“我永遠都能找到寫作的時間。”
在無數個夜晚,孩子睡著了,羅琳熬到深夜進行寫作,或者在工作的間隙插空寫上一段文字。
實際上,像羅琳一樣靠譜的人總會最大限度處理好自己的生活。
讓自己成長,讓別人放心,就是最直接的成事有餘。
一個人成事有餘,本質上就是靠譜,而靠譜的人往往會自帶光環。
他們不會讓自己的問題給別人帶來困惑,當然更不會讓自己的問題成為別人的負擔。
他們懂得只有自己變得強大,才能從多個維度上化解難題,才能帶來更多的成功可能性。
他們在人際交往中會把索取資源變為提供資源,通過低輸入高輸出的方式,讓別人從多個方面獲得所需的益處。
正如狄更斯所說的:“世界上能為別人減輕負擔的都不是庸庸碌碌之徒。”
能夠幫助別人給別人帶來好處的人,更是非凡的人才。
在人生的座標系中,靠譜系數越高,你所帶的光環半徑就越大,成為巨大的成功者的概率也越高。
我國著名經濟學家陳岱孫,獲得哈佛大學哲學博士回國後,被清華大學聘任為經濟系教授和系主任。
當時清華大學對教授在上課時是否提前備好講義沒有明確規定,而陳岱孫卻在每次課前都要花費3個小時認真準備講義。
他備好的講義邏輯嚴密、結構清晰,大到經濟理論內容,小到一個標點符號,都做得“高標準、嚴要求”,力爭準確無誤。
有一次,一位同學因為有事耽誤了上課,於是找到陳岱孫想要借他的講義抄一下。
陳岱孫讓那位同學坐下來等他一會兒,因為他在這次講課後有了新的想法,他需要將這些想法補充到講義中。
那位同學很不解地問:“已經講過的講義還需要補充嗎?”
陳岱孫回答到:“不管講過多少遍的講義,我都會不斷進行修改,即使改上一百遍我也願意,因為這既是我的職責,也是對你們負責。”
那位同學聽到陳岱孫的一番話後,心裡非常感動。
由於陳岱孫講義備得好,課也講得精彩,所以很多不願意上經濟學課程的學生也慢慢喜歡上聽他講課。
後來,每次陳岱孫上課時,教室裡總是座無虛席,受到學生很多好評。
實際上,對於陳岱孫這樣學識淵博的教授而言,即使不準備講義,他依然可以口若懸河將課程講得生動充實。
他之所以精心準備講義,就是從細微處入手,幹事多向前走一步。
在能力所及的事情上精益求精,在觸手可達的邊界上更進一步,這是成事有餘的典型特徵。
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美國經濟學家馬考維茨在他提出的“投資組合理論”中認為:
如果金融投資採取多樣化組合的方式,將有效降低非系統性風險。
說白了,通過多樣化的選擇,可能避免孤注一擲帶來的徹底失敗。
對於人生而言,你同樣不會知道哪件事將會帶給你較大的收益或虧損,因此你需要在能力範圍內盡力做好每件事。
那些靠譜的人,往往會盡心辦事,積極成事,並通過多走一步給自己未來預留更多的成功機會。
你先前辦過的任何一件事,都有可能是醞釀成功的機會窗口。
你過往的每次成事有餘,都會在未來以某種有效形式變現給你。
在辦好事的同時瞄準更多的機遇,讓每次成事都給未來帶來益處,隨著成事有餘不斷帶來高效的回報,你的財富勢能將會越來越高。
所以做到成事有餘,就是對人生進行高效的組合投資。
當然,評判任何投資的成效,比拼的都是投入產出比。
人生成事有餘,實質是一種低投入高產出的組合投資,值得你積極去理解並踐行。
導演麥兆輝、編劇莊文強籌拍電影《非凡任務》時,找到著名演員段奕宏,想讓他飾演反派大毒梟老鷹。
第一次談話歷時3個小時,段奕宏一個勁地拒絕,並說:“看了劇本,我深感恐懼和忐忑。”
他們問道:“你拍了這麼多年戲,怎麼還會恐懼呢?”
他們非常疑惑,段奕宏這才說出了自己的想法:“對不起,我不想複製過去,不想塑造一個大家都司空見慣的人物形象。”
麥兆輝和莊文強回去後多番細緻打磨劇本,後來又找段奕宏談了兩次。
直到雙方把角色談得非常透徹,事件邏輯、動作和臺詞都非常出色,段奕宏才接下這個角色。
兩位導演後來評價段奕宏:“他是一個有很多可能性的演員,深不見底。”
在盛行速成的時代裡,卯著一股勁做事的人非常難能可貴。
段奕宏沒有向自己妥協,也沒有向別人妥協,他為了成就自己願意下苦功夫。
實際上,要想做到成事有餘,就是要發揮你的主動性創造性,這樣才能夠在紛繁複雜的問題困難面前抽絲剝繭,一步一步推進事情較好解決。
總體而言,成事有餘是一種複合能力,但其中最為核心的是高階的創造能力。
憑藉對自身創造力的培養,我們會想方設法自行解決問題,並且努力提高辦事的品質。
對於在具體事務中做到成事有餘的方法,美國作家加里·凱勒,在暢銷書《最重要的事,只有一件》中提供了一種方案:
如果你做的事情,努力與結果成正比,那麼你應該繼續前行。
但是當你所做的事情難度很大,你拼盡全力仍收效甚微時,那麼你需要藉助目標法。
所謂目標法,就是設定一定的時間限度,採取新思維、新技巧和新方法幫助你行動,從而激發潛能實現目標。
藉助目標牽引,輔之以細緻的過程控制,很多事情也會獲得不錯的結果。
一個靠譜的人,應擅長進行人生的組合式投資,並不斷提高自身解決問題的主動性創造性,這樣就能做到成事有餘。
這個世界上最靠譜的人生,就是成事有餘。
作者簡介:適來釋去,富書專欄作者,一個內心載不動腳步的人,嚮往以理性認知人生,以感性的觸覺表達生活,在現實和夢之間用文字架一道橋樑,描摹世態,體味年華。
閱讀更多 中博教育金融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