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雕版刻書發達,書籍數量猛增,木刻版畫大量出現,其刻印之精,藝術性之高,超越宋元,特別是晚明胡正言十竹齋刊刻《十竹齋書畫譜》、《十竹齋箋譜》,閔齊伋刊刻《會真圖》,版畫藝術與套版印刷技術的結合達到了中國傳統印刷技術的最高峰。幾乎所有關於明代版畫或印刷出版的研究,都必然會提及胡正言十竹齋的版畫,甚至特闢專章專節來討論。王伯敏說:“十竹齋的水印木刻,是明代版畫的輝煌成就,它使中國的版畫邁出了新的一步,對中國的雕版印刷,也提高到前所未有的程度,貢獻極大。”(文末有 胡正言 介紹)
胡正言(1584-1674),字曰從。生於萬曆十二年(1584)九月。康熙十三年甲寅(1674)“年九十一,無疾而逝”。胡正言在兄弟中排行第二,又稱次公。祖籍徽州休寧文昌坊,曾隨父客居六安望江灣,繼徙霍山。至遲於20 歲(萬曆三十一年,1603)左右已在金陵上元縣定居下來,住在雞籠山側。直到康熙十三年(1674)卒,一直居住在南京,胡又自稱上元人。李克恭《十竹齋箋譜敘》雲:“齋內主人曰從氏胡次公也。次公家著清風,門無俗陋,出塵標格,雅與竹宜。嘗種翠筠十餘竿於楯間,昕夕博古,對此自娛,因以十竹名齋。”這是十竹齋取名的由來。《十竹齋箋譜敘》寫於崇禎十七年(1644) 夏,但十竹齋在萬曆年或至晚在天啟初年就存在並開始了刻書活動。
胡正言十竹齋所刻書種類多樣,而以印譜及相關的小學、書法類為大宗,次為詩文與醫書,除了《書畫譜》及《十竹齋箋譜》外,少見具有版畫部分的作品傳世。醫學為父兄家業,因此刊印了數本由其兄正心編輯的醫書,正言自己也參與部分工作。胡正言長於治印,對古篆籀文有所偏好,小學方面的書為其出版的特色,所以南京禮部方檄令十竹齋刊印《欽頒小學》等書。十竹齋出版品大都集中在崇禎年間刊行。由此我們可以說,萬曆、天啟時大約是十竹齋的創業期;崇禎時,制箋、印畫、刻章、出版圖籍,業務繁榮,當是十竹齋的鼎盛期;明亡後,十竹齋的業務逐漸衰落。
胡正言通曉書畫,精擅六書,人稱“篆隸真行,一時獨步”;又擅金石篆刻,諳知奏刀規律,有《十竹齋印存》四卷行世;他制墨、治印、造箋、 刻竹,也參與版畫創作,《十竹齋書畫譜》中就有不少他本人的畫稿。但作為一位刻書家,胡正言十竹齋經常僱有刻工“十數人”,胡正言對他們“不以工匠相稱”,並與他們“朝夕研討,十年如一日”,使得“諸良工技藝,亦日益加精”。當刻畫“落稿或付印”時,胡正言“還親加檢點”,運用“餖版”和“拱花”技術獲得巨大成功,把版畫藝術和套版印刷技術推向一個新的高峰,有里程碑意義。
所謂“餖版”印刷,就是按照彩色繪畫原稿的色調不同,把畫面的陰陽向背、濃淡層次,分解成若干套版樣;用筆和雁皮紙勾描分解畫面,準確地勾畫出各色塊的輪廓線,以區分出色彩的區域和層次;按照與原作相應的各種線條圖案和皴法的風韻,將每一種顏色都分別雕一塊版;然後再依照“由淺到深,由淡到濃”的原則,逐色套印。印時不僅每一套版都必須精密的吻合,施加彩墨還要依據畫稿筆墨韻味,掌握乾溼、濃淡、輕重的變化,使畫面陰陽向背、濃淡深淺的效果,栩栩如生表現出來。古代把五色小餅擺成花卉、禽獸和珍寶等形狀,堆疊在盤裡,供陳設,稱為“餖飣”。由於這種分色印版堆砌拼合形似餖飣,故稱“餖版”。
餖版印刷是在套版印刷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較之套版印刷更為成熟、精湛的工藝技術。它既有別於北宋出現的、用來印刷紙幣的分版套印,也不同於元、明始用的整版套印,是一種類似於分版套印而又具陰陽向背、濃淡層次的新型藝術,清代中期以後稱為木版水印。它的產品與手繪作品幾乎沒有什麼區別,達到了幾可亂真的程度。
拱花法,是把圖畫的輪廓線雕刻在木板上製成拱花版,在不施印墨的情況下,用凸凹雕版嵌合壓印在紙上,使紙面拱起花紋的無色印刷,類似現代的鋼印。此法可使畫面中的流水、白雲、鳥類羽毛、花葉的脈紋,一一凸現出來,呈現浮雕效果,顯得更加剔透、素雅,極盡造化之神功。
無論如何,天啟崇禎年間是彩色套印版畫的高峰時期。十竹齋胡正言從萬曆末開始出版《十竹齋書畫譜》,創立了彩色套印中“餖版”的技法,使印刷出具有水墨質感的彩色版畫成為可能。《十竹齋箋譜》兼採“餖版”與“拱花”,作品水準較《書畫譜》又有所提高。這三譜在明代彩色套印版畫中是最具代表性的,標誌著中國古代的彩色套版雕印技術達到了非常成熟、空前絕後的地步。
以上內容來自於網絡
由 現實設繪 整理發佈
閱讀更多 現實設繪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