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為什麼沒有倭患?

一溪銀


清朝的前期和中期沒有倭患,那是因為明朝萬曆年間,中朝聯軍擊潰了豐臣秀吉的日本侵朝軍隊,日本內部為了爭奪幕府的控制權的關原合戰,自己內部消耗過大,自己需要休養生息,西方文明的介入也導致日本進入鎖國時代。日本侵略中國的野心從來沒有放下,1894年的中日甲午戰爭,使中國喪失了臺灣等大片領土,屬國朝鮮也完全被日本控制,這恐怕比倭寇要更厲害的多。

我們分析一下,清朝的前期和中期為什麼沒有倭患。

江戶幕府(德川幕府)的建立和日本鎖國

1598年9月18日,剛剛結束侵朝戰爭的豐臣秀吉病逝了。德川家康的勢力迅速擴大,儼然有取代豐臣家族的苗頭。1600年,關原合戰開始,德川家康所代表的的東軍在一天內決出勝負,德川家康取得統治權,1603年建立幕府 ,史稱“德川幕府”或者“江戶幕府”。(德川家康圖)

由於西方傳教士的滲透,先進的西方技術也開始滲透到日本。1616年,第二代幕府將軍採取禁止傳教措施,農民不得信奉天主教,日本通商只能在長崎和平戶兩地,中國船隻可以通商。1623年,禁止葡萄牙商船進入日本;1633年至1639年,德川幕府連續頒佈五道“鎖國令”

第一、禁止日本船出海貿易和日本人與海外往來,偷渡者要處以死刑;第二、取締天主教的傳教活動,對潛入日本的傳教士應該予以告發和逮捕,以防止天主教在日本的蔓延;第三、對駛抵日本的外國船隻實行嚴密的監視,貿易活動也由幕府進行嚴格的管制。

也就是說清朝建立前,日本已經開始了鎖國政策,倭寇的根源被斷絕了。直到德川幕府倒臺一直執行鎖國政策,日本明治維新改變了這一切。

清朝閉關鎖國

清朝入關後,為了對付臺灣鄭經等,實行了禁海政策。順治和康熙帝時期,清朝和荷蘭、法國、英國、葡萄牙、日本等都建立了貢市貿易,1685年廢除海禁後,貿易逐漸發展起來了,而且中國一直處於貿易得利的一方。(開始鎖國的雍正皇帝)

雍正元年,雍正帝禁止外國傳教士在中國傳教,並限制了貿易。1757年,乾隆皇帝開始只有廣州一口通商的時代,廈門、寧波等地被禁止通商。

也就是說,日本開始鎖國後,清朝也開始了鎖國政策。面對的問題主要是傳教和貿易,和日本一樣,都是害怕傳教和先進的技術會導致統治權的喪失,算是不謀而合吧。

鄭成功在清朝前期的作用

鄭成功在清朝初年對倭寇的限制應該是非常重要的。鄭成功的軍費主要來源就是沿海的貿易收入,為了達到收取貿易費用,鄭家軍擊敗了荷蘭的軍隊,剿滅了東南沿海的海盜勢力,保護沿海貿易,從而收取貿易船隻的費用,大船2500兩,中船、小船梯級收費。

以前殘存的倭寇基本被肅清了。(鄭成功雕像)

明治維新、洋務運動和中日開戰

1854年,美國同德川幕府簽訂了《日美親善條約》,又稱《神奈川條約》。接踵而至的其他資本主義國家也簽訂了很多不平等條約。1867年,德川幕府將軍德川慶喜“奉還大政”,幕府倒臺。1868年1月3日,明治維新開始。(倒幕運動圖)

同時代的清朝被動的經過兩次鴉片戰爭,國門也被打開,清朝開始洋務運動。

兩個國家幾乎在同時進行近代化的發展,決定勝負的一戰就是:中日甲午戰爭。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開始,結果北洋艦隊全軍覆滅,日本佔領朝鮮,《馬關條約》的簽訂,清朝又把臺灣割讓給日本。

中日兩國近代化軍隊發展的成果檢驗以日本的全勝而告終。雖然有兩百多年沒有倭寇,日本來了一次大戰就敲響了清朝的喪鐘。


穿越再現彼岸


倭寇在明朝猖獗200年,從遼東,山東一直到福建,到處都遭到倭寇的襲擊。導致本來是魚米之鄉的沿海地區,十室九空。比如1561年倭寇進犯寧德,燒殺搶掠。此後,寧德上下300多里,三年不見人蹤,縣城都荒廢了。

明實錄記載,1555年,67名倭寇從紹興上虞縣登陸,洗劫杭、嚴、徽、寧、太平等地,明軍望風而逃。倭寇一直殺到南京,殺死江寧鎮300多明軍以後,竟然直抵南京安德門。隨後,在秣陵關擊敗上千明軍。

很快,蘇松巡撫曹邦輔和部下王崇古、董邦政追擊這夥倭寇近200裡,終於把這夥在中國腹地流竄數千裡,80多天,殺傷4000-5000人,攻破2個縣城的倭寇全殲。而為什麼會有倭寇呢?就是明朝長期的閉關鎖國。

1371年,洪武四年,明朝宣佈海禁政策,朱元璋下令,片板不許入海。1374年,撤銷了自唐朝起就存在的負責海外貿易的福建泉州、浙江明州(今寧波)、廣東廣州三處市舶司。明朝海禁長達200年。

其實一直到1567年,隆慶開關也只開放了一個漳州月港。正因為明朝的海禁政策,才導致倭寇盛行,大批海商,走私商人和沿海失去生機百姓與來自日本的倭寇合流,持續200年襲擊沿海地區,掠奪財物。許多倭寇頭子就是中國人,如王直、徐海、陳東、麻葉等等。

清朝在1655年為了壓制鄭成功也曾經海禁,閉關鎖國。但是到了,1683年實現統一以後,就放開了,時間只有28年。

明朝一直禁止與日本貿易,而清朝開放了與日本貿易。從順治五年到康熙四十七年間,日本外流金額為二百餘萬兩,銀額為三千七百多萬兩,其中有三分之二以上流入清朝。

日本戰國時代結束,社會進入到江戶幕府時代。清朝開放海禁,允許本國商人與日本貿易。這也就是清朝沒有倭寇的兩大重要原因。


深度軍事


這個原因主要在日本。

明初和明中期沿海倭寇猖獗,很大的原因是日本國內戰爭頻發。明朝初期日本處於南北朝時期,當時有很多戰敗武士和流離失所的農民無處營生,只能選擇跨海來中國搞事情。明朝中期,日本正好是戰國時期,情況比南北朝時期還要慘得多。

而在清朝,日本已經進入了相對平和的江戶幕府時代。在此之前,日本已經通過朝鮮戰爭、關原之戰和大阪之戰,消耗了大量的武士和人口,國內經濟矛盾基本平復,人民可以安居樂業,也就不用去幹這種玩命的活來謀生了。



另外中國方面也有原因,順治時期雖然海禁,但是老百姓天天都忙著躲避戰亂,清軍對東南的監督力度很大,因此除了鄭氏集團,沿海基本上沒啥問題。康熙之後,海關開放時間大於海禁時間,雍正四年,大清又再次開放四個海關,一直到乾隆二十五年,大清又改為對歐洲一口通商,但始終沒有明朝那樣強力度的海禁。


當然,大清沿海也有不少海盜,但他們最後被招安的被招安,被荷蘭和英國東印度公司消滅的消滅,雖然在歷史上也留下了濃厚的一筆,但是危害遠不及明代的倭寇。


火器工坊


我們看明朝歷史時經常會聽到兩個字,倭寇。明朝時東南沿海倭寇橫行,威脅到了明朝的安危,後來也湧現出了像戚繼光一樣的大批抗倭英雄。那麼為什麼到了清朝就沒有倭寇了呢?

我們先看看明朝時倭寇的聚集點,當時的倭寇大多是從日本渡海來到臺灣,以臺灣為根據地,對東南沿海進行侵擾。眾所周知,到了後來鄭成功收復了臺灣,這樣一來聚集在臺灣的日本人也就走了,所以日本人失去了一個可以作為根據地的地方,活動起來也就不方便了。我們看明朝歷史時經常會聽到兩個字,倭寇。明朝時東南沿海倭寇橫行,威脅到了明朝的安危,後來也湧現出了像戚繼光一樣的大批抗倭英雄。那麼為什麼到了清朝就沒有倭寇了呢?

我們先看看明朝時倭寇的聚集點,當時的倭寇大多是從日本渡海來到臺灣,以臺灣為根據地,對東南沿海進行侵擾。眾所周知,到了後來鄭成功收復了臺灣,這樣一來聚集在臺灣的日本人也就走了,所以日本人失去了一個可以作為根據地的地方,活動起來也就不方便了。


再者,明朝時,日本後來剛剛實現統一,之前的混亂讓日本呈現出一派糜爛的景象。在這種情況下,對外擴張自然也就成了日本統治者想要讓日本強大的一種戰略。再加上,當時明朝對武將軍權控制很嚴,導致國防衰弱,所以日本選擇了侵擾明朝。

到了清朝,東方的發展已經落後於西方了,無論是日本還是中國都忙著學習西方,來強大自己,自然也就顧不上別人了。而且此時的清政府實力遠遠比日本強,就是沿海軍隊,也是很強的,倭寇自然也不敢來犯,就是來了恐怕也會落荒而逃。

不過清朝雖然沒有了倭寇侵擾,但是清政府最終還是敗給了日本,在中日甲午戰爭時,就是這個曾經中國人沒有放在眼裡的小國,打敗了亞洲第一艦隊,北洋艦隊。

其實要想長治久安,就必須有很強的國防作為保障。

再者,明朝時,日本後來剛剛實現統一,之前的混亂讓日本呈現出一派糜爛的景象。在這種情況下,對外擴張自然也就成了日本統治者想要讓日本強大的一種戰略。再加上,當時明朝對武將軍權控制很嚴,導致國防衰弱,所以日本選擇了侵擾明朝。

到了清朝,東方的發展已經落後於西方了,無論是日本還是中國都忙著學習西方,來強大自己,自然也就顧不上別人了。而且此時的清政府實力遠遠比日本強,就是沿海軍隊,也是很強的,倭寇自然也不敢來犯,就是來了恐怕也會落荒而逃。


紫禁公子


清朝為什麼沒有倭患?

1、清朝時期,鄰國日本早已進入幕府時代,也就是江戶時代,這一時期,荷蘭也正處於發展的黃金時期,被稱為海上馬車伕,荷蘭人給日本帶來了天主教思想,此時幕府意識到該思想的傳播可能會威脅到他的統治,所以就下令實行海禁政策,雖然還保留了與中國通商的權利,但與外界接觸的機會很少很少,而且船舶噸位也有限制,基本上限制了日本國民遠洋的權利,所以出海經商的人也由此減少,海上活動人員的減少,清朝的倭患也自然就消失了。同時,這一時期的日本在經歷了戰國時代,國內相對穩定,老百姓的生活也相對比較穩定,所以沒有必要出海去做海盜。

2、康熙收復臺灣之前,臺灣還在鄭成功手中,而鄭成功的海軍實力可謂是十分強悍,基本上東南沿海一帶掌握在鄭家軍手中,鄭家軍在海戰上十分勇猛,比如明末的料羅灣海戰,鄭成功從荷蘭人手中收復臺灣等等,所以面對如此強悍的鄭家軍把守東南沿海,倭寇基本上沒有靠近大陸的可能。

3、清王朝也同樣實施海禁政策。清王朝實施海禁政策除了打擊反清實力,也同樣在預防倭寇的侵襲,這樣倭寇也沒有機會。

但由於清朝後期,日本開始打開國門,發展資本主義,其綜合國力得到大大提高,隨著英國用堅船利炮轟開清王朝國門後,日本也想從自己原來的“老師”這裡獲取利益,所以也開始侵略中國,這一時期,就不能說是倭患了,而是明目張膽的進行侵略了。


我兜裡有糖糖喲


倭患分為兩個時期,前期倭患在明初年間,基本上都是日本南北朝時期的鬥爭失敗的武士階級走投無路領導的海盜活動。後期在嘉靖年間,原因和前期一樣,足利家的室町幕府要垮臺了,織田信長在和幕府大將軍足利義昭血戰呢,長期的戰爭導致大量農民失去土地,手工業者失去工作,他們在少部分戰敗的武士帶領下.....幹起了他們祖宗曾經做過的生意,只是不同的是,後期倭亂是日本人和中國海盜合夥做生意。

到了清朝時日本正好處在一個長期的穩定期,軍事上日本先後經歷了日本戰國時代以及入侵朝鮮戰敗,軍事貴族和精銳骨幹士兵大量減少,國家整體侵略性減弱。政治上德川家康建立的江戶幕府,開始了長達260多年的統治,在這段時間裡,日本沒有誕生大規模的海盜的環境。

所以清朝不受倭患困擾,但是後期清朝被日本一個會心一擊可是比兩次倭亂嚴重的多。。。


霧雨丶


因為萬曆朝鮮戰爭,日本戰敗,大明水師揚言要登陸日本,德川幕府因此閉關鎖國三百年。



阮景東


說的好像韃清英勇非常?

怎麼解釋甲午戰爭?馬關條約?


商君佐之


日本1895年侵佔臺灣,不是倭患?


心向隴西


明治維新之前,他們忙著被西方列強欺負。

明治維新之後,他們以整個國家的面目出現,爭奪朝鮮,發動甲午戰爭,繼而割佔中國臺灣。

他們已經不滿足於僅僅成為倭患,而是將整個國家變成了戰爭機器,妄圖滅亡中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