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每天食用一斤米,為何司馬懿判定諸葛亮陽壽已盡?

用戶4474649658


中國古典四大名著中,《三國演義》是婦孺皆知的一部文學作品,裡面的歷史人物,一個個如雷貫耳,在作者高超筆法的描摹下,人物形象立體飽滿。而在這其中,諸葛亮無疑是裡面的一大主角之一,幾乎貫穿了這部小說的大半部分。

在中國民間的傳揚中,諸葛亮幾乎是一個聖人的存在,正如魯迅先生所評價的那樣:“諸葛亮的智慧,近乎於妖!”眼下之下,諸葛亮有著高超的智慧,算無遺策,是運籌帷幄歷史人物的典型代表。


但是觀看歷史上真實的諸葛亮,他在三國亂世之中,也曾遭遇了很多強勁的對手,並非是一個無所不能的人物,早年是周瑜,晚年是魏國權臣司馬懿。可以說,當時魏國的司馬氏,也就是以司馬懿為首的司馬家族,成為了諸葛亮晚年時期最為頭疼的對象,兩人曾多次交手,可謂棋逢對手,誰也佔不到更多的便宜,都各自拿對方無可奈何。

反過來,站在司馬懿的角度看,他也是對諸葛亮頭疼萬分,在他看來,整個蜀國也就是諸葛亮在苦苦支撐,如果一旦諸葛亮逝世的話,餘者都不足為慮,因此他對於諸葛亮的身體狀況也是極為關心,巴不得後者早日歸天。


司馬懿的“小心思”,其實是有原因。在中國古代,古人的壽命一般都不長,而崛起的司馬懿,和諸葛亮棋逢對手的時候,諸葛亮早已是五十多歲的老人。同樣,司馬懿的年齡也是五十多歲,但是從兩人的身體狀況來看,諸葛亮的身體要差很多,司馬懿的身上卻有著長壽的基因,越活越年輕,精神抖擻。

諸葛亮的身體差,除了先天基因條件之外,後天的操勞也讓他心力憔悴。自從劉備、關羽、張飛等人去世後,他一個人苦苦支撐著弱小的蜀國,凡事都要親自過問,還時刻不忘北伐,不蒼老是不可能。

因此在《三國演義》中的一百零二回裡面,有這樣一個很有意思的細節。當時的司馬懿,曾接見了諸葛亮派來的使者,在吃飯的時候,司馬懿故意詢問諸葛亮的身體狀況,原文記載很精彩。懿問曰:“孔明寢食及事之煩簡若何?”使者曰:“ 丞相夙興夜寐,罰二十以上皆親覽焉。所啖之食,日不過數升 ”。懿顧謂諸將曰:“ 孔明食少事煩,其能久乎 ”?


這段文言文不難理解,司馬懿聽說諸葛亮日夜操勞不說,每天只吃幾升米,不由高興地對身邊人表示,諸葛亮看來活不了多長時間。

為什麼司馬懿會有這樣的理解呢?原來按照古代度量衡的標準,諸葛亮的數升米,不過只有一斤米的飯量而已,如此算下來,每頓他只吃三四兩米,同時還要日夜操勞,這對於一個成年人來說,無疑是身體健康亮起了“紅燈”,一個連日常基本生活水準都保證不了的老人,又能活多久呢?所以司馬懿才有了以上的判斷。


籬上青


古話說“能吃是福”,可見一個人吃多吃少,是可以直接或間接判斷出這個人的身體狀況的。

吃得多的人身體比較好,吃得少則可能會有身體隱患。


諸葛亮吃得少,幹得多,入不敷出

第五次北伐的時候,諸葛亮急於決戰,而司馬懿則想把諸葛亮拖死,堅守不戰。求戰不得的諸葛亮只好在渭南屯田,準備與魏軍做持久戰,而魏軍這邊除了司馬懿之外,眾人都急於決戰,不斷勸說司馬懿出戰,連在長安的三弟司馬孚都來信問候戰況。

就在這時諸葛亮的使節來到了魏營,司馬懿好生款待了使臣之後,開始試探性地詢問諸葛亮一天的膳食如何?結果這個使臣或許是太老實了,也或許是為了維護諸葛亮盡忠職守的形象,居然把丞相的飲食全部都說了。

司馬懿先問飲食:“‘諸葛公起居如何,食可幾米?’對曰:‘三四升’”,再問政事:“二十罰以上皆自省覽”。就是說諸葛亮一天只吃一斤多的飯,超過二十軍棍的刑罰都要親自批閱。行軍不比在家裡,一天的消耗是很大的,普通成年人一天只勞作的話都需要兩斤多的飯,才能補充消耗的能量。更別說諸葛亮這時候才五十四歲,事必躬親又食量不多,這樣耗下去是個人就得垮。

對於深諳養生之道的司馬懿來說,就諸葛亮目前這種情況,就算不死也要損心折力,更不用說現在是在打戰了。所以司馬懿敢斷定諸葛亮離死不遠的原因之一就是諸葛亮的消耗和攝入不正比例,遲早會耗死他自己的。



同時司馬懿是為了給眾人一個交代

前面說過,諸葛亮一直逼迫司馬懿決戰,並不惜以破壞自己形象為代價,送了一件女裝去侮辱司馬懿。這讓魏軍將領個個義憤填膺,都想著出戰和蜀軍決一生死,可這樣不就中了諸葛亮的計謀了嗎?司馬懿看到了這一點,他知道現在不是決戰的時候,但對於眾人的求戰心切,他也不能置之不理。

其實司馬懿一早就在安慰眾人了,早在諸葛亮送女裝的時候,司馬懿就以“上表請戰不準”來應付軍隊中的怨氣。之後在和三弟司馬孚的書信中也有寫到:“諸葛亮雖然率軍十萬,也早就在我的謀劃之中了,破蜀只是時間的問題而已”。而接下來的詢問使臣一事,司馬懿聽到了“諸葛亮吃少幹多”的情況後,是“既而告人曰:‘孔明豈能久矣’”。把這些情況在軍中大肆宣傳,讓容易衝動的武將們再等等,諸葛亮已經快死啦!現在大傢伙就積攢怒氣,等時機一到再用吧!這一點就和戰國李牧大破匈奴的“雁門之戰”有著異曲同工之妙。

當然啦!諸葛亮吃少幹多也是使臣說的,萬一他撒謊怎麼辦呢?所以司馬懿的斷言也有安慰眾將士,給予他們信心和力量的因素在裡面。反正決戰是早晚的事,只是現在不是時候而已,等時候一到,諸葛亮死不死都無所謂了。


狐史首丘


諸葛亮六出祁山時,因為後方軍需物資運輸線太長,想速戰速決。曹魏統帥司馬懿據守城池,不出兵迎戰。

諸葛亮聽從姜維計,送一些女人衣物給司馬懿,意在激怒對方。司馬懿非但沒有生氣還款待蜀軍來使,並親自作陪。宴席間,套出來使話:我們家丞相胃口很好,每日可食米三四升(摺合現今一斤米),二十仗以上的責罰事必躬親。

在漢代時期,各種蔬菜副食品還很匱乏,米飯幾乎是唯一的能量來源。而古人一般飯量很大,因為體力消耗也大。因此諸葛亮每天一斤米無法滿足每天的體力消耗,又因為諸葛亮凡事事必躬親,帶這麼的軍隊,軍務繁雜。

由此,司馬懿判定諸葛亮陽壽已盡。


吉祥流年


三國時期是個智謀百出的時代,而司馬懿與諸葛亮的鬥智更是巔峰妙絕。

其實兩位高手的對決都是建立在大量收集情報的基礎上,然後對情報進行分析,結構其中的奧妙。雙方為此都派出大量的斥候從事情報收集。應該說各有特點,諸葛亮喜歡收集農業信息,司馬懿看穿人性,喜歡收集有關諸葛亮事無鉅細的信息,然後將諸葛亮研究得透透的。

今天的以色列摩薩德是從九十年代開始,摩薩德開始創建了一套情報收集方法,收集巴勒斯坦的菜價、物價、房價、政治笑話等等,通過收集經濟信息可以研判大量的情報,知道真實的民情,民意。因為人在經濟活動中就會暴露出大量的信息,真實而且隱藏不了。而早在三國時期,諸葛亮就已經通過農業收割、農業產量等進行軍事判斷。

司馬懿如何發問

司馬懿問使者:“孔明寢食及事之煩簡若何?”使者曰:“丞相夙興夜寐,罰二十以上皆親覽焉。所啖之食,日不過數升。”懿顧謂諸將曰:“孔明食少事煩,其能久乎?”

可見司馬懿在問使者之前,就已經做好了大量工作,通過問使者,證實了他的懷疑。也堅定了他熬死諸葛亮的決心。臥龍遇到冢虎,也是他的不幸。

喜歡聊三國,喜歡聊經濟,我是“天下會會天下”,歡迎關注!


天下會會天下


在三國演義中有這樣一段,諸葛亮每天食用一斤米,對於古代來說吃得很少了,司馬懿從這方面也能判斷出諸葛亮時日不多,身體每況喻下!相反也凸出了司馬懿三國中長壽之人,熬死曹魏三代皇帝,當然曹操沒稱帝,有皇帝之實權,後來曹丕追封了皇帝,司馬懿忠於取得曹魏實權,兒子司馬炎建晉稱帝!歷史證明了人只要活著可能會有機會!另一方面主要展現司馬懿的軍事謀略,就是守著,堅守,遲久戰,託垮對方,等諸葛亮糧草盡了,自然會退兵!因為蜀漢國力小,糧草也少,加上蜀道難,糧草也跟不上!事實證明蜀國北伐常常因為糧草供應不上,而退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