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来成都一年半,唐良智展示了哪些“唐式风格”?

来源:川报观察 2016-07-11 13:25:26

已来成都一年半,唐良智展示了哪些“唐式风格”?

川报观察客户端记者 胡敏 张守帅

7月11日,成都市召开干部大会,宣布中央和省委重要决定:唐良智任成都市委书记。

此时,距离2015年1月23日他当选成都市长过去了535天,距离2014年11月24日他由武汉“空降”蓉城任职,过去了18.5个月。

从市长升任书记,意味着刚刚年满56岁的唐良智,肩上任务更重,将带领成都这艘肩负“建设国家中心城市”使命的巨舰破浪远行。

过去的一年半中,成都经济总量迈上万亿元台阶,也面临前所未有的经济下行压力。有观察者认为,贯彻执行中央和省市决策部署,唐良智风格鲜明,他抓工业、抓创新、抓开放,使成都既呈现出聚集全球人气的热闹一面,也有打牢转型根基的冷静一面。

这种“唐式风格”以及他所推崇的发展理念,很可能未来继续强化。换句话说,作答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时代命题,建设国际化大都市,成都的蓝图一绘到底。

产业观:什么是“一业定乾坤”?

2016年7月5日,成都举行工业重点项目和工业园区建设“竞进拉练”活动,唐良智率区市县主要领导参加。现场看进度、找差距、比不足、学经验,这个活动年内已举行三次。

总结会上,他将部分区市县园区的小而散的状况形容为“村村点火、户户冒烟”,在他看来,工业园区没有一二十平方公里的规模,是难以产生集聚集群效应的。

大园区承载大产业,这是唐良智履行成都以来着力推动的一件大事。其实,2012年他还在武汉担任市长时,成都就曾到那里取经“大园区”之道。

但是,认识上的分歧仍有。一种观点认为,成都已到工业化后期,没有必要再发展工业;还有一种观点说,成都工业已触碰“天花板”,难以再有作为。

唐良智回应,“谈论工业处于什么阶段,意义不大。”德国推进工业4.0、美国高调搞制造业回归,这些发达国家都在经历再工业化的进程,“工业化没有完成时,只有进行时。”

很多场合,他都在传播一个观点:工业具有“一业定乾坤”的作用。一个1600万人口的特大中心城市,难以离开工业经济的支撑,二三圈层(区县)都应确立工业主导的经济结构。

成都工业投资规模偏小,是“天花板”论的一个依据。

2015年初,成都确立年内完成工业投资1300亿元,唐良智有信心做得更好。因为测算下来,包括天府新区成都直管区在内,平均每个区市县工业投资只有62亿元。

在成都对标的城市中,武汉2015年完成工业投资2769亿元;临近的重庆,工业投资过百亿的区县有19个,而成都仅有4个。

唐良智将所有区市县调研完,强调投资是经济发展的“底盘”,要心无旁骛大抓工业、抓大工业、把工业做大。

成都2015年实际完成工业投资1517.09亿元,超过目标200多亿元。

2016年是四川省委确立的“项目年”,成都将工业投资目标锁定至2000亿元,并启动了声势浩大的工业强基行动,加快建设“国家先进制造业中心”,力争“十三五”末形成6个以上千亿产业集群,未来十年里挤进全国工业经济第一方阵。

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中,以“竞赛”“比武”为特色的“竞进拉练”活动出炉。项目进度缓慢的,被现场点名批评。他告诫部分区市县领导,工业项目要有新气象,不能躺在过去的“功劳簿”上只讲一个“老故事”。

讲出新故事,就不能坐等项目上门,成都将区市县“一把手”外出招商情况纳入考核,既考出勤率,也考成功率。

成都要求高新区、天府新区直管区、经开区要有单个投资100亿元以上的工业项目,二圈层要有单个50亿元以上的工业项目,三圈层要有单个投资30亿元以上的工业项目

之所以对上述“三区”要求高,是因为成都要在优化工业空间布局中,以“三区”为依托分别打造“大智造”“大创造”“大车城”3大工业板块,加上N个近郊和远郊区(市)县工业园区,构建“3+N”空间布局体系。

已来成都一年半,唐良智展示了哪些“唐式风格”?

创新观:斩断“戈尔迪之结”

不久前,2016中国·成都全球创交会在成都召开,来了20多个国内外知名高校校长、30余位全球知名城市市长,以及300多位世界商界精英、创投机构、孵化载体创始人。

除了开幕式,唐良智尽量安排出时间参加系列活动。他不断向来宾推介,成都正加快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区域创新创业中心,努力成为世界知名的“创业之城、圆梦之都”。

离开了工业搞创新,如同无本之木;离开了创新搞工业,犹如无源之水。

过去一年多时间,他让成都展现了高度重视创新创业的另外一面,他甚至被冠以“创业市长”之名。

尤其是今年4月底,李克强总理在川考察期间,前往创客小镇“菁蓉镇”考察,与创业团队的机器人“切磋”羽毛球,成都创客享誉全国。

“菁蓉镇”原本是富士康的生活配套区,但随着工业机器人应用以及产能转移,企业用工数量逐年骤减,人去楼空,徒留下一幢幢公寓。

唐良智点题,利用闲置的公寓,将小镇转型为创新创业的孵化载体平台。他深知,世界上第一个孵化器,即是闲置楼宇转型而来的。

“菁”,是精华、纯粹之意,喻指青年。他所着力打造的创新创业品牌活动叫做“菁蓉汇”,要把想投资的人和有想法的人汇聚成都,大力培育“有根企业”。

唐良智动情地说,“我一辈子可能离不开创新创业这个舞台了,支持青年创业的这面旗帜一定要继续扛下去。”

为创业者“站台”,是他扛旗的一种方式。“菁蓉汇”第1—9场活动,他场场登台发表演讲,有时不能参与全程,亦要求主办方把录像寄给他。

他讲过的那些动人的“心灵鸡汤”,流传于网络。

“宁愿流落街头也不愿意离开这座城市,即便身无分文,也要坚守在这里,挖掘和寻找创业机会”;

“创业不是闯大运,要有敢为人先、追求卓越的气魄,有胸怀全局、包容开放的气度,要有理想、敢于有梦”;

“要把年轻人的梦想当作城市的梦想,把创业者的成功当作城市的成功”;

“每个梦想都值得灌溉,不要放弃任何梦想;每段青春都应该绽放,只要努力定有结果”……

他还援引雨果的名言激励创业者,“与有待创造的东西相比,已经创造出来的东西是微不足道的。”

“一个大学决定一个城市的高度,有什么样品质的大学,就有什么样品味的城市。”唐良智频频与在蓉高校互动,与四川大学、西南交大、电子科技大学、西南财大等均结成共建世界一流大学的战略伙伴关系。

古希腊神话传说中有个人物叫做戈尔迪,他打了个分辨不出头尾的复杂结子,无数聪明智慧的人面对“戈尔迪之结”都无可奈何。

成都与在蓉高校合作,其中一个用意即是挥刀斩向制约创新的“戈尔迪之结”:科技成果束之高阁,转化率低。

成都出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新十条”,在全国率先探索科技成果所有权改革,直指“戈尔迪之结”的根本性问题。

成都支持在蓉高校院所开展职务科技成果权属混合所有制改革,对职务科技成果确权时,发明人可享有不低于70%的股权。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大潮中,成都的努力获得国家层面认可。去年9月,省部级干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专题研讨班在京召开,唐良智登上讲台,讲述成都案例。另一位走向“讲台”的,是深圳市长许勤。

战略观:奔向国家中心城市

6月20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同波兰总统杜达在华沙共同出席统一品牌“中欧班列”首达欧洲(波兰)仪式,该中欧班列的起点在成都。

所谓“统一品牌”,是把此前的蓉欧、渝新欧、郑欧等班列,统一命名为“中欧班列”。

唐良智提出实施“蓉欧+”战略,形成成都至波兰罗兹/库特诺、成都至俄罗斯、成都至土耳其等“中线、北线、南线”3条国际干线,2017年开行数量将超过1000列。

成都市委十二届六次全会确立了抢抓“一带一路”机遇、建设国家门户城市的目标, “蓉欧+”是一大举措。

唐良智的意图,并不是为了单纯地发展物流业。也是借势把对欧洲存在较大出口需求的企业请到成都发展。

5月底,他与格力集团董事长董明珠会面,共同见证成都市政府与格力电器的签约。

任成都市委书记后,唐良智最看中的一张好牌,来自《成渝城市群发展规划》。

今年4月初,国务院批复《成渝城市群发展规划》,媒体做了许多解读,但唐良智认为,最重要的一点没有解读到——国家第一次明确将成都定位为“国家中心城市”,建设西部地区重要的经济中心、科技中心、文创中心、对外交往中心和综合交通枢纽。

包括成都在内,拥有“国家中心城市”资格的还有北京、上海、广州、重庆、天津。

今年6月中旬,四川省委书记王东明在成都调研,提出成都当前面临的六大历史机遇,第一位的正是“国家中心城市”。

王东明指出的成都机遇,还包括——天府国际机场建设和简阳改由成都代管,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天府新区建设,中韩创新创业园、中德创新产业园、中法成都生态园三大国际合作园区建设,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

担负四川首位城市之责,唐良智至少需要完成省委交办的六大任务:

——不断提升城市经济综合实力;

——加快打造现代国际空港产业新城;

——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区域创新创业中心;

——加快建设全省重要的新兴增长极;

——着力提高成都全方位对外开放水平;

——扎实推进生态宜居城市建设。

唐良智在领导城市发展方面,任重道远。

“十三五”开局之年,成都市委、市政府一口气出台“国际化城市建设”“生态文明建设”“服务业发展”“统筹城乡”“成都制造”“创新型城市建设”“城建攻坚”等7个“2025”规划,绘就到2025年建成国际化大都市的发展蓝图。

这就是说,机遇在,蓝图也在;时间表、路线图,无比清晰。而把蓝图变为现实的重任,成都人孜孜以求的国际化大都市夙愿,交到了唐良智和成都的所有领导干部们手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