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歲考入中科大、有望奪取諾貝爾獎的神童謝彥波為何會驟然隕落?

國椦


姑蘇講堂,專注於教育類問題的解答。歡迎關注!

謝彥波,那可是八十年代家喻戶曉的風雲人物啊。是當時中國一等一的神童。他甚至比上一篇文章介紹的何碧玉還要厲害!他11歲時,直接跳過中學,升入大學,為中國科技大學第一屆少年班學院。14歲讀研究生,18歲師從著名物理學家周光召院士讀博士。這還不算完,博士沒讀完,就到美國留學去了。導師更是厲害,是諾貝爾獎得主安德森教授。一時間,人們浮想聯翩,覺得謝彥波獲得諾貝爾獎是遲早的事情。要知道,李政道是29歲、楊振寧是35歲獲得諾貝爾獎的。謝彥波當時有名師帶領,又是在科技水平最高的美國,一切都是那麼美好,可謂前途一片光明。

然而才華橫溢、年少氣傲的謝彥波遇上同樣才高氣傲的安德森,結果可想而知。不但不起化學反應,兩個人反而崩了!直接導致謝彥波博士都沒能畢業便回了國。更是與諾貝爾漸行漸遠了!

回國後的謝彥波回到母校任教,現為中國科技大學的教授,他為祖國培養一批又一批的人才。這也算是不幸之中的萬幸了,也可以說反而是一件幸事。假如他當初不回來,雖然個人是成功了,但是效力的卻是美國。當然了,利弊不好貿然下定論。

謝彥波的經歷倒是能夠給我們很多思考:

第一,對於“神童”的培養體系,究竟是對還是錯?究竟應該如何改進?

當時,中國對於這些天賦異稟的孩子,是專門成立人才培養的快速通道的,即在大學成立“少年班”。其中最為著名的莫過於“中國科技大學少年班”了。然而,這幫戴著紅領巾的大學生,雖然學習上沒有問題,可是生活上卻是一塌糊塗。這幫孩子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生活不能自理,當時的大學裡也沒有現成的案例可尋,只能摸索著前進。一般也就是讓家人過來陪讀,為孩子打理生活。最終出現了很多高智商的生活低能兒。

第二,“少年班”的培養模式,是否違揹人的自然成長規律?是否有利於一個人的可持續發展?

這些孩子雖然成績好,智力水平不輸於成年人,但是本質上他還是個孩子。他們的心智依然是不成熟的。例如謝彥波就是一個特別不善於交流、沉默寡言的人,甚至老師提問都不回答,很是令人頭疼。其實,這也為他日後與安德森相處埋下了伏筆。他的不善交流的低情商,必定無法融入社會,更無法處理紛繁複雜的人際關係。

這其實是很不利於人的可持續發展的。

第三,“少年班”模式是助飛成長?還是揠苗助長?

這個問題是有爭論的,但是從少年班停辦,我們也可能從中窺知一二吧?!

從謝彥波的天賦異稟到“泯然眾人矣”,也許能夠說明什麼吧?

不知道大家對這個問題這麼看?歡迎在評論區發表高見!


姑蘇講堂


謝彥波是誰?

謝彥波可能是80年代家喻戶曉的天才神童,也是當時中科大少年班的第一屆學生,他跳過中學階段,11歲直接由小學階段升入大學,之後15歲在理論物理所讀研究生,師從於淥院士,18歲讀博士,師從周光召院士,在博士就讀期間去了普林斯頓大學,成為了諾貝爾獎獲得者安德森的學生,這也是題目為何說他有望多去諾貝爾獎的原因了。

像這樣的神童必然是天之驕子,身上都有才人的傲氣,據媒體報道,他在美國的導師也是傲氣逼人,因此他們的師生關係並不和諧。在普林斯頓大學結束後,他回國以碩士的身份成為了近代物理系的教師。

評價

在十幾年前的時代,正是神童大量現世的時代,很多神童在社會上得到了廣泛的關注,近幾年,這方面的新聞開始漸漸的少了,這才是一個比較正常的趨勢,尊重一個人發展的客觀規律還是有效的。由於科大少年班一般是選擇天賦異稟的孩子提前攻讀大學,很多十幾歲的孩子便已經在攻讀大學課程了,雖然課程跟得上,但是在心理成熟方面,是很難和一般的孩子一樣發展的,很多少年班出來的學生,普遍反映在人際交流方面存在缺陷,而且人際交往,心理建設這方面的東西,過了一定的年紀就很難趕得上了,導致很多神童在與人交往的過程中都有障礙,就像謝彥波並沒有完成博士學歷。可見,高手也有很多不高明之處啊。當然,謝彥波老師目前作為中科大的教師,培養出一大批為中國發展做出貢獻的人才,依然值得我們尊敬和感嘆,他依舊站在我們常人難以企及的高度。

<strong>

我們這些普通人,在感嘆神童或者天才的同時,也要好好感謝自己的生活經歷,可能我們做不到那麼聰明,做不到那麼優秀,但是我們也可以成為一個完完整整的自己,也有很多缺點,但是也有很多優點,也會找到屬於我們自己的宿命。現在這樣,也真好~


那麼你們是怎麼看待謝彥波的故事的呢?


咯骨頭上


看看題目給謝彥波帶上“中科大”、“諾貝爾”、“神童”這麼炫酷的光環!這些都是謝彥波最光彩奪目的一面。然而事情並非按大家想象的方向去走,一位超級神童驟然隕落!這是為什麼呢?那就得找找他不足一面,自然就明白了。

一、社交能力弱

1.從小就不愛說話的謝彥波,語言表達能力很弱。1歲到入學階段是跟鄉下奶奶生活,入學才回到城裡。連第一人稱“我”都不會說,都是說彥波要做什麼。上學後,仍不愛開口說話,老師問他問題,他也不回答,讓老師很是頭疼。

2.由於學習好,小學就能在高中數學競賽、理化生競賽取得優異成績,被中科大錄取進入少年班。帶著紅領巾的大學生自理能力很差,社交能力更弱,不懂得和人家交往,特別是不懂得與自己關鍵人物的相處。這樣就導致他博士都沒畢業。



3.18歲的他就讀博士與導師關係處不好轉而去美國讀博士,導師是獲得諾貝爾獎的安德森。可謂因禍得福,但是好景不長,他與導師不和睦成為公開的秘密,後面被送回國。

這樣的一位神童由於社交能力弱,不懂得與人交往,跟自己關鍵人物相處不和睦,人生髮展無法繼續,前途不再輝煌。

二、人生經歷短缺

1.11歲考入中科大,還是個不懂事的孩子,只有小學5年的經驗。這麼一點經歷如何與人交往,必然會有代溝。以至於網傳,第一次走進校門,他還在玩一隻鐵環。



2.人生經歷短缺很難與人交往,關係難以為繼。很多神童都有同樣的現象,而這一切缺失了就很難再補回來,以至於長大以後都無法正常的交流、生活。

短缺的人生經歷,無法融入集體活動。這一課的缺失,無法彌補。神童隕落便在情理之中。

三、那股傲氣所致

1.正常人考取中科大那都是大喜事,正常人被稱為“神童”都會驕傲,正常人被寄予“諾貝爾獲得者”都會傲視天下。更何況三者皆備的謝彥波。也因為這股傲氣拒人千里之外,人生髮展遇到天花板。

2.這份傲氣使得與科大導師相處不好,與美國導師相處不好,博士沒有畢業。導師無法容忍你的傲氣,傷害的卻是自己。

我認為以上三大方面導致神童隕落,迴歸正常,沒有大喜沒有大悲。




四、說說自己的感悟

1.福兮禍所依,禍兮福所至。人生不能因為某些成就而覺得前途一片光明,更不能躺在功勞簿上。要謙虛踏實這樣才能長足的進步。

2.不能揠苗助長,脫離成長規律。超前學習,超難學習,造就很多學霸、學神。在關環之下,大家容易脫離實際,滿目追求學習,導致心理、社交等無法想象的問題。



3.孩子的成長需要各方面同步成長,就像吃飯一樣需要營養均衡。只有學習好那是容易出問題的,相處之道,人情世故也需要經歷來跟上。現在不是個人英雄主義的時代,大家需要相互協作才能在科研、事業上取得成就。

這樣的一位頂級神童驟然隕落,我們必須好好反思,才能吸取教訓,才有利於孩子的健康發展。

個人愚見,不到之處還望多多指教,不喜勿噴,謝謝!


徽鄉小居


各個年代都有各個年代的神童,他們不外乎是學習能力天賦秉異。在很多人看起來很困難的課程上比如高中三年的課程,他們只需要短短一年更有甚者一年不到就可以完成!上個世紀70年代,有一個神童居然以11歲的年齡,進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78級少年班,直接開始攻讀大學的學科!他就是謝彥波。那麼這樣一個神童後來怎麼樣了呢?

接下來,我就給大家講一下神童——謝彥波的故事!

一.神童謝彥波在加入少年班之前

(1)出生之後童年在湖南醫學院【也就是後來的中南醫院湘雅醫學院】裡度過,他的爸爸是湘雅醫學院裡的物理系老師,很喜歡給童年的謝彥波講一些有趣的科學現象或者科學故事!

(2)上小學之後,由於家裡爸爸是大學老師的原因,家裡有從小學,初中,高中,大學的各種教程,數學,物理方面的書籍最多!

(3)小學二年級,父親發現他居然無意間發現他在學習高中數學!

(4)小學三年級,父親開始指導他進行制定學習計劃,超前學習。【每天6點左右起床,體育鍛煉10多分鐘後,開始清晨自習,然後開始去學校上課,然後晚上回來吃完飯,寫完家庭作業後,在進行一個小時的自學初中課程】,小學三年級的謝彥波完成了初中數學!

(5)小學四年級,自學完了高中的數理化!

(6)小學五年級,開始學習大學的幾何與代數!

二.謝彥波進入中科大少年班

(1)小學畢業,參加湘雅醫學院附屬中學的高二年級的數學競賽,獲得了第二名。

(2)在長沙市高中生數理化競賽,獲得了好名次。

(3)由於只有小學學歷的謝彥波在高中生競賽中獲獎!中國科技大學派專人來對他進行面試,結果發現他的數學相當於大學一年級水平,其他各門功課也都達到高中畢業水平。科大錄取他進了少年班。

(4)15歲謝彥波在大學畢業前考取了中國科學院理論物理所的研究生【刷新了中科大的記錄:國內年齡最小的15歲的研究生】

三.謝彥波人生轉折在學博士時期

(1)18歲的謝彥波在拿到碩士學位後,師從中科院副院長周光召院士,攻讀博士。本來可以在20歲時,拿到理論物理學博士,但是由於他和導師相處不好,於是轉去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攻讀物理學博士!

(2)在美國讀博士的日子,跟隨大名鼎鼎的菲利普·安德森教授【1977年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學習。

(3)但是他和安德森的關係也處理得不好。謝彥波的性格比安德森還要傲氣。

“我的論文不討他的喜歡,”謝彥波說,“寫的是他的理論的不對。”
當時在普林斯頓的中國同學圈子裡,謝彥波與導師不睦,漸漸成為公開的秘密。

(4)後來謝彥波從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回國,1987年12月獲得博士學位

(5)任職於: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在進行物理學的教授!

歡迎大家,關注“大學生生活”!


大學生生活


現在的年輕可能不知道,謝彥波是80年代學子們的偶像,中科大少年班第一屆學員,11歲上大學,15歲讀研究生,18歲讀博。之後師從普林斯頓大學諾貝爾獎獲得者安德森,可惜的是由於他與導師都很傲氣,師生關係並不和諧。可以說謝彥波是神童,別人要花二十年才能完成的學業,他能快速完成。



由於是神童的原因,儘管學業水平達到了,但由於過早進入大學,各種社會關係處理能力不行。由於受到國人的關注,因而又比較傲氣,從而導致跟諾貝爾獎獲得者導師搞不好關係。說句實話,以謝彥波的聰明才智,如果真能得到安德森的真傳,得諾貝獎也是可能的。咱們熟悉的楊振寧、李政道不就是這樣成功的。



不過話說回來,雖說謝彥波沒能在美國繼續學習和研究,沒取得傲人的重大研究成果,但他回到了中國,回到了中科大。我們經常說中國頂尖人才赴美就不回國報效祖國,而謝彥波作為中科大教授,為培養人才做出巨大貢獻,也算是國家之福。

你們覺得國家培養這種超前發展的神童可取嗎?你們希望得到一個象楊振寧一樣的諾獎獲得的華人還是一個為國家培養人才的中科大教授呢?歡迎大家留言評論。


良心老師


作為八十年代的風雲人物,11歲考入中科大,甚至有望奪取諾貝爾獎的神童謝彥波,他在出國留學、前程似錦的關鍵時刻,卻因與導師格格不入,沒畢業就匆匆返國,非常遺憾地同諾貝爾獎漸行漸遠、失之交臂。面對此突發事件,眾人扼腕嘆息、唏噓不已!然而悟姐卻想客觀地談談自己的認知,也算是探討吧!

因為謝彥波的導師安德森教授曾是諾貝爾獎的獲得者,所以大家便期許神童能在恩師的攜助扶持下,近水樓臺先得月,再獲諾貝爾獎。願望是美好的,但也太霸道。得獎除了靠實力,還要受機遇等其他因素影響。就算彥波與導師其樂融融,按步就班地走下去,誰又敢斷定,其必會獲此殊榮呢?所以他半道返國,既意外,其實也在情理之中:適者生存,適應不了自然回嘍!


不過這位神童的個性的確太張揚。人不能無傲骨,但過分的傲氣既是對他人的蔑視,也反映出自身性格的缺陷。悟姐覺得困惑的是,既然老師們早就發現了他的臭毛病,為什麼不提前下大氣力糾正呢?僅僅因為他是所謂的天才,便一好遮百醜,過度溺愛與縱容。現在可好,一旦脫離這博愛的溫室,真正與他人相處起來,矛盾不光出現,還迅速升溫、激化,最終影響了前程!

所以大家千萬不要小瞧了“教書育人”這四個字。一個人不光要努力學習科學文化知識,更要積極主動融入生活,融入社會,這也是你最應該掌握的基本技能喲!謝彥波半道返國,折射出的是他們這個特殊群體的眾相。因為年齡的尷尬,再加上父母的精心呵護,伴隨著綠色通道一路輝煌,所以他們在正視自己方面難免缺失。一遇到問題便針尖對麥芒,當仁不讓。如此盲目衝動,與諾貝爾獎失之交臂,不能不說是人生一大憾事!

人這一輩子,文化大學與社會大學都須重視,忽略其中任何一項,都有可能錯失良機。但願大家真正引起重視,切莫再犯這樣令人無語的錯誤嘍!歲月蹉跎,時光冉冉,牢牢掌控自己前進的方向,千萬別輕易翻船喲!


悟姐有話


將獲得諾貝爾獎的重擔壓在一個神童的身上,你不覺得過分嗎?

諾貝爾獎無疑是一個重要的榮譽,獲獎者大都在世界範圍內做出了極為重要的貢獻,當然,這些諾貝爾獎獲獎者除了超出常人的天分,更為此付出了超出常人所想象的艱苦卓絕的努力。

曾先後兩次獲得諾貝爾獎的居里夫人,為此不知進行了多少次失敗的實驗,並且在千百次實驗後,依然堅持不懈的努力,才獲得成功。

僅僅因為謝彥波成為了曾經諾貝爾獎的獲得者菲利普·安德森教授的學生,就將獲得將獲得諾貝爾獎的重擔壓在謝彥波的身上,實在是太過分了。

年紀輕輕就揹負獲得諾貝爾獎的重擔,是不是一種“捧殺”?

11歲進入中科大少年班;

16歲讀完大三,本科畢業,入讀研究生;

18歲取得碩士學位,師從中科院副院長,攻讀博士學位;

18.5歲就讀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師從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安德森教授,攻讀博士學位;

現在,謝彥波是中國科技大學近代物理系教師。

這樣的人確實是天才,但是沒有人能夠預測一個人未來的成就,更不可能確定一個人未來成長的方向,要求他必須獲得諾貝爾獎。

我們可以提出期望,甚至制定這個目標,要獲得諾貝爾獎,並且沿著這個方向一路前行。

但是,一個18歲的少年真的可以承擔這樣的重任嗎?

截止到2018年,共有904位個人和24個團體獲得了諾貝爾獎的榮譽,很顯然,並不是所有人的努力都能夠得到成果,並且最終獲得諾貝爾獎的榮譽。更不可能因此而否定一個人的努力。

謝彥波的人生不能稱為輝煌,但是卻比大多數人成功,稱為“驟然隕落”並不合適。當然,現在的謝彥波更多的是活在自己編造的科學的世界裡,並且樂此不疲。

歷史公元,和大家共同分享不一樣的歷史人物。想了解歷史人物,學習歷史知識的可以關注我,感謝大家支持。


歷史公元


對於這樣的現象,我們其實有很多觀點需要調整。謝彥波作為一個現象,在80年代被稱為奇蹟,當時我國非常關注一些特殊的現象,比如神童、比如氣功。在那個年代容易樹立標杆,樹立形象。對於一些無法解釋的事情,經常賦予一些神秘的色彩,其實,我們之所以出現這樣的現象,我想主要是以下幾個原因造成的:

第一,閉塞的社會環境造成的。80年代,我國剛剛改革開放,社會上對於很多事情都是非常的好奇。記得我小時候(80年代)在農村,外出的人帶回來一隻電子錶,被全村人羨慕了很久,就得是稀罕之物。人們對於神童的出現,表現的非常震驚,因為不知道社會上是否還有其他神童,不知道國外是怎樣對待神童。於是將他們尊為神一般的存在。

第二,缺乏批判性思維。人們在看待謝彥波事件的時候,期望過大,小時候是神童是不是就意味著將來一定要的諾貝爾獎?這之間沒有必然的聯繫,只是說這些神童為將來獲得諾貝爾獎奠定了很好的基礎,但是如果不能好好學習,將來不一定能夠取得很大的成績。所以我們的思維太過於簡單和直接。

第三,沒有真正做到因材施教。神童神在某個方面,比如某些人數學好、有些人物理好,有些人中文好等等,我們稱之為“特殊人才”,他們從生下來其實就是不完整的。只是在某方面是天賦異稟。這個時候,我們通常的做法是進一步加強他的優勢,而忽略了他的劣勢,就比如謝彥波,他數學很好,於是就在數學方面越來越強,但是其他方面是不是也要進行教育呢?語文?人際交往?人身觀?價值觀?世界觀?這些都是要進行教育的,而我們經常是“一俊遮百醜”,而最後受傷害的是他們自己。這就是所謂的木桶效應,人生成功與否不能以最長的優勢來定論,而是要看他的最短板。

第四,我們對成功的定義有誤差。謝彥波是不是隻有獲得諾貝兒就是成功的?否則就是驟然隕落?我們對成功的定義是什麼?一定是獲得諾貝爾獎?謝彥波在大學教師就不是人生的成功?他有沒有做損害社會或他人的事情?如果沒有,如果他還在兢兢業業教書,如果他心態平和,與人為善,我覺得其實對他來講也是一種成功。

我們不能過於強調成功的標誌性,而是從人生的長遠中來定義成功!


實話實說說教育


我不知道你們說的隕落的標準是什麼?他只不過回到了他最渴望得到的狀態,大可不必評價這樣一個人,他以後還能做什麼,現在還未可知。我希望有些沒有真正接觸過少年班同學的人,去看一看少年班每個孩子的家庭背景,缺失了童年階段的生活經歷,孤芳自賞,自傲,放在你的角度你會怎麼做呢?你要求一個10歲左右的孩子謙虛謹慎嗎?他只不過回到了他想過的生活,也別去打擾他了,至於以後他會取得什麼成就,讓我們拭目以待吧。


聽晨A


“由於科大少年班一般是選擇天賦異稟的孩子提前攻讀大學,很多十幾歲的孩子便已經在攻讀大學課程了,雖然課程跟得上,但是在心理成熟方面,是很難和一般的孩子一樣發展的,很多少年班出來的學生,普遍反映在人際交流方面存在缺陷,而且人際交往,心理建設這方面的東西,過了一定的年紀就很難趕得上了,導致很多神童在與人交往的過程中都有障礙,就像謝彥波並沒有完成博士學歷。可見,高手也有很多不高明之處啊。”

神童,神童巨嬰,在心理、社交方面的問題出現,其真正的原因是錢學森之問的標準答案。

我們老祖宗留給我們的“三歲看大,七歲看老”警言,是對這個問題認識上的經驗傳承,也是對人的生長髮育規律的揭示,還是“錢學森之問”的答案。

等“三高”等慢性病病因揭曉時,就可以更完美的解釋這些“神童巨嬰”出現的謎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