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開學第一課》上,鋼琴大師郎朗帶領自己的兩個愛徒和鋼琴機器人來了一場“人機大戰”,並和機器人聯袂演繹了帶有中國傳統民族色彩的鋼琴作品《彩雲追月》,機器人“Teo”和郎朗師徒的精彩表演為全國的觀眾帶來了一場視聽盛宴,讓全國人民大飽眼福,歎為觀止。
在這場以速度為評判標準的人機PK中(參照標準是演奏《野蜂飛舞》),情感的表現不作為評判標準,僅是以彈奏速度為唯一的標準的前提下,機器人“Teo”以領先兩秒的速度贏得了這場比賽。
問題來了,“Teo”真的贏得了這場比賽嗎?
這裡的標準是手指的數量。
大家知道,我們人類的手指是十個,而機器人的“Teo”的手指是53個。並且手指是白鍵和黑鍵已經設計好了,機器人不用抬手,不用挪任何位置就可以輕鬆彈奏,他只要按照設計好的程序,到了每一個手指需要彈奏的時候輕輕一按就可以了。
人類就不行了,只有兩隻手,面對著鋼琴88個鍵,九個組(七個完全組合兩個不完全組),兩個手指要橫跨這些區域,還要有極快的速度,人類在鋼琴的彈奏的難度上上要比機器付出的多的多。
假設,不用53個手指頭,僅是兩個人用四手聯彈的方法,每個人都在自己的音區裡彈奏,經過兩個人的磨合訓練,再和機器人比彈奏速度,機器人還能勝出嗎?

我想說的是,十個手指和53個手指其實沒有可比性的,可比的僅是機器在彈奏鋼琴方面由於可以製造儘可能多的手指來進行彈奏,比人類手指多,可以縮減彈奏的難度之外,人類在這些方面沒有任何優越性。

人類所能做的,就是通過一遍又一遍的肢體訓練,在彈奏準確的情況下,一點一點的提高彈奏速度。並且,速度的提高需要長時間的訓練,比如李俊傑小朋友,年僅十歲,但他彈鋼琴已經有五年了,機器人“Teo”出生三天就會彈鋼琴了。
彈奏的手指不一樣多,評價的標準沒有可信度,這樣的勝負是沒有意義的,唯一的意義是因為——科技發達了,會彈鋼琴的機器人制造出來了,僅此而已。
同理,包水餃的機器人也製造出來,擀麵條的機器也製造出來了,為什麼大街上叫賣的噱頭還是“手工水餃”“手擀麵”呢?
因為,手工做的好吃啊。那,彈琴機器人有了,以後是不是就可以聽機器人彈鋼琴了嗎?不用鋼琴家彈奏了?
肯定不會,因為機器人彈奏的不如鋼琴演奏家彈奏的好聽啊,這是機器不可取代人類的一個根本的地方——他們沒有情感屬性,僅僅是彈奏音符而已。
至於情感屬性,那是一個更大的話題。
機器人彈奏是勻速的,是平衡的,在機器人彈奏的作品裡沒有強弱快慢等情感屬性,是四平八穩的。
而,人類的彈奏屬性是:強的節奏會有快的速度,弱的節奏會有慢的速度,雖然並不恰當,但這是情感表達的需要。
至於作品裡的漸強、減慢、突強、很弱等情感處理,機器人是彈不出了的,因為他是勻速的。
所以,當很多人問我彈琴要不要使用節拍器的問題時,我一定會告訴人家,千萬不要使用節拍器,不要讓自己的孩子依賴節拍器,因為節拍器是勻速的,過分強調節奏的準確勢必一定會損傷音樂性,彈出來的作品沒有樂感那還是音樂嗎?
枯燥的練習必然會造成機械訓練,而孩子拒絕成為機器,拒絕沒有情感,這是很多孩子不願彈鋼琴的原因,這樣的練琴方式讓孩子的興趣喪失殆盡,他還會喜歡練鋼琴?
鋼琴的學習需要強制性,但絕不是沒有音樂的機械訓練。
鋼琴機器人的出現讓我們看明白了,在有情感表達方面機器永遠不可能取代人類,而,音樂是人類情感的重要輸出口,沒有強弱,沒有變化,沒有頓音、跳音、只有連貫的機器,永遠也不可能成為人類情感的朋友。
就是這樣。
閱讀更多 湯媽育兒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