夢迴西單牛肉灣系列十二——“糖瓜兒”粘

夢迴西單牛肉灣系列十二——“糖瓜兒”粘

作者:馬佔順,歷任國家民政部社會福利中心黨委副書記、副主任、顧問,北京市東城區作協會員。

小時候,到了臘月二十三,感覺到過年的氣氛真是越來越濃了!

俗稱農曆臘月二十三是過小年。小年是整個過年活動的開始,也是說,到了臘月二十三,人們就進入到過年的準備階段了。

小年這天迎來的是“臘月二十三,打發老爺上了天”的日子。那麼這“老爺”是誰呢?後來才知道這就是古時我們所說的“灶王爺”。

小時候那會兒聽母親說:每年的臘月二十三祭灶、送灶神,這在我國民間影響很大、流傳極廣。舊時,差不多家家灶間都設有“灶王爺”神位。人們稱這尊神為“司命菩薩”或“灶君司命”,傳說他是玉皇大帝封的“九天東廚司命灶王府君”,負責管理各家的灶火,被作為一家的保護神而受到崇拜。

夢迴西單牛肉灣系列十二——“糖瓜兒”粘

為什麼這天要祭灶呢?聽老人們說,臘月二十三夜裡,是灶王爺上天的時段。這個時候,家家戶戶都買回用玉米或是小麥專制的“祭灶糖”。在晚上敬獻祭灶,寓意為粘住灶王爺的嘴,免得上天瞎彙報。

噢,原來是這樣的。我只知道小時候到了過年前的這段時間,小店鋪裡就有“糖瓜兒”賣了,這祭灶的甜食慢慢流傳於民間,原來吃“糖瓜兒”是這麼來的。那個時期吃著父親下班買回來的“糖瓜兒”就知道離過年不遠了。這“糖瓜兒”可把我們帶到了一個“甜蜜的世界”裡去了!現在回想起來,還真得感謝那個“灶王爺”呢!是“灶王爺”讓我們兒時的嘴總是甜蜜蜜的,讓我們的肚子裡總是盛滿了“糖瓜兒”的味道。

夢迴西單牛肉灣系列十二——“糖瓜兒”粘

記得有一年進了“臘月”不久,跟著父親回趟老家。我還真目睹了農家人做“糖瓜兒”的土過程:人們在院子裡架起一口大鐵鍋先是熬糖,然後拿出粘粘的糖稀開始拔糖和揉糖,最後趁著熱乎勁兒把糖切塊兒成形。

小時候的冬天要比現在冷的多,那會兒感覺真是天寒地凍的,穿著母親做的棉衣、棉褲和棉鞋站在“三九”天的院裡,跟同樣大的孩子們看一會兒人家用大鐵鍋熬糖的過程,手腳都會凍得發麻、鼻涕一個勁的往下流,當然伴隨著還有垂涎的口水!

當看到幹活的小夥子們,穿著薄薄的粗布單卦在院子裡揮汗如雨真感到驚訝。那大鐵鍋裡飄出來熬糖的香味,會撲向每個人的臉和全身。那會兒感到能在隆冬裡深深的多吸幾口那帶著甜味的空氣,好像渾身都掉進了糖鍋裡一樣,裡外都是甜甜的!

鍋裡的糖熬到一定的火候,就要拿出來拔糖,揉糖。拔糖這可是個力氣活,可以倆人對著幹,也可以單人幹。一人干時,要把這糖團的一頭捆在一個結實的樁子上,用力氣來回的抻拉,看著比我長十來歲的小夥子們使足了勁,我就明白了為什麼在寒冬裡他們還穿的這樣薄!原來他們這可是要出大的力氣啊,這樣做出來的糖瓜兒會有韌勁,吃在嘴裡不是一進就化。

揉糖就是跟揣面一樣,最後把揉好的糖搓成均勻的條狀,放在案板上切成一截一截的,這“糖瓜兒”就做好了。當然在臘月裡“糖瓜兒”會凍得邦邦硬。

夢迴西單牛肉灣系列十二——“糖瓜兒”粘

記憶裡,臘月二十三的這天晚上,按老家的習俗,母親會做些烙餅和一鍋白菜粉絲豆腐湯作為全家的晚飯。看見母親虔誠地把一大塊“糖瓜兒”包起來,扔進燃燒的爐灶中燒掉。看著燒糖的那一刻,我好心疼啊,要知道在物資匱乏的年代,“糖瓜兒”是咱平常百姓家的奢侈品啊!這一塊糖能讓我享受多長時間啊!那麼好吃的“糖瓜兒”就這樣被燒了,真是怪可惜的。於是,就遷怒於灶王爺——你上天就上天唄,你有好吃的和好喝的就行了唄,幹嘛還非得用糖送你上天啊?

小時候吃“糖瓜兒”的記憶還是美好的!那“糖瓜兒”剛咬下去的時候,是酥酥的可以碎成多塊,並不覺得甜,可到嘴裡就融了,融得軟軟的、黏黏的,黏在牙齒和舌頭上,霎時間我就感到了滿嘴的甜。那化開的糖很有韌勁,會引得你不停地用舌頭和牙齒跟口中那甜甜韌韌的“糖瓜兒”較勁,等到把整塊的“糖瓜兒”都吞到肚子裡,才覺得從太陽穴到腮幫子都累得痠疼痠疼的。

不過那酥酥韌韌的香甜,真讓人回味無窮,現在回想起來,這“糖瓜兒”深深地讓我眷戀著!(圖片來自網絡)

2019年元月25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