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不知的拳諺:奪位和肘不離肋

奪位,就是對抗中搶奪、佔取對手剛才站立的位置。

相互站立對攻,彼進我退,始終誰也佔不了誰的位置,這樣整個體重的力量作用不出去。

要想打出整個體重的勁兒,非奪位不可。

“腳踏中門奪敵位,就是神仙也難防”,中門在哪?

人從頭頂百會穴垂線向下經會陰穴,至兩腳連線的一點,前後、平行站立都一樣,這條線叫中線。

踩住人體中線至兩腳連線的一點或者步過一尺,就叫踏中門。

發重拳,放人丈外,一定要腳踏中門,發完力,佔的是對手的位置。

內家拳,一直把起步趟水、趟泥類似的訓練看的很重。

進退迂迴,最注重的就是小腿、腳掌的阻力感,講究起步如泥裡拔腳,一進、一退、一轉好似在泥地裡豁出一道溝來,落步如大樹栽根。

一般人重的是拳腳凌厲,懂行人下的是腿上功夫,不是腿法,是走路如趟泥的功夫,腳蹬中門奪位,沒這個不行。

配合奪位,起手必護頭,按、掛、偏、拉,自不必說,單說發重拳的“肘不離肋”。

肘不離肋,在現代搏擊已不多見,因為搏擊重在擊頭,不講究奪位。

但是,搏擊的下勾拳也是肘貼著肋的,肘貼著肋,等於小臂的肘端在身上找了一個槓桿支點,有支點的小臂打出拳來,很重。

幅度很小的墜肘出拳比如崩拳,看似肘尖前催一點點,主要是為了突出前腳步法過人,如果出拳的幅度過大,會影響步法奪位的突進。

另一個,要想打出身上的力,出拳的幅度就不能大,肘貼著肋,只催進一點點,這樣身上的力才大,因為小臂的肘頂在身上有一個支點。

結合步法來看,打拳肘離肋部不遠,是突出前腳邁進的奪位。

而從打擊力考慮,則是為了縮短胳膊的槓桿力臂,充分打出身上力。

表演和實戰是兩回事,表演講的是動作舒展,實戰要的是緊湊,二者混淆是當下習武者的通病。

因此,練習大成拳,一定要多練推墜樁,打拳發力時,多注意肘貼著肋,給小臂找一個貼身支點。

推手放人時,欲行大步奪位,必須墜肘貼肋,身動大於手動,形短力長。

奪位和肘不離肋,可謂互相配合的兩個要點,不奪位,不足以掀翻對方;不謹守肘不離肋,不能夠突出身體擰轉前催的力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