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系”壽險公司難“斷奶”,超半數原保費收入下滑

“銀行系”壽險公司難“斷奶”,超半數原保費收入下滑

中國銀保監會最新出爐的保險業成績單顯示,2018年全年保險業實現原保費收入3.8萬億元,同比正增長3.92%。其中,壽險公司原保費收入2.6萬億元,實現了0.85%的正增長。

值得注意的是,9家“銀行系”壽險公司中,超過半數公司依舊沒能擺脫負增長的形勢。由於銀保渠道收入佔比過重,如何加速調整業務結構,已成為“銀行系”壽險公司的當務之急。

幾家歡喜幾家愁

《國際金融報》記者梳理發現,9家“銀行系”壽險公司在2018年的成績出現了明顯的分化,其中有4家公司原保費收入實現同比正增長,5家公司同比下滑。

具體看來,中郵人壽2018年原保費收入576.58億元,同比增長40%,在91家壽險公司中排名第11,相比2017年排名上升了3個名次。

招商信諾人壽原保費收入150.62億元,同比增長17.5%;光大永明人壽2018年原保費收入103.44億元,同比增長46.1%;中荷人壽2018年原保費收入46.94億元,同比增長16.7%。

相反,工銀安盛人壽、建信人壽、農銀人壽、交銀康聯人壽和中銀三星人壽5家公司卻均出現了下滑形勢。

其中,工銀安盛人壽2018年原保費收入336.81億元,同比下滑15.1%;建信人壽原保費收入249.07億元,同比下滑15.7%;農銀人壽原保費收入176.38億元,同比下滑26%;交銀康聯人壽原保費收入80.18億元,同比下降38.9%;中銀三星人壽原保費收入28.66億元,同比下滑26%。

成也代銷,敗也代銷?

不得不承認,曾經險企十分倚重的銀保渠道已風光不再,背靠銀行這顆大樹的“銀行系”壽險公司則表現得愈發明顯。

全年保險業數據顯示,除中銀三星人壽、中荷人壽2家公司的規模保費低於百億元外,其他7家銀行系保險公司的規模保費收入都突破了百億元。

只是,股東銀行代銷保險保費收入佔“銀行系”壽險公司規模保費的比重普遍都在50%以上,中郵人壽、交銀康聯人壽的佔比甚至超過90%以上。

中郵人壽與第一大股東中國郵政儲蓄銀行(下稱“郵儲銀行”)簽署的《保險兼業代理協議附屬協議(產品協議)》顯示,截至2018年12月底,中郵人壽與郵儲銀行已發生關聯交易金額累計574.7億元,佔2018年規模保費576.63億元的99.67%。

“銀行系”壽險公司難“斷奶”,超半數原保費收入下滑

另外,交銀康聯人壽發佈的關聯交易公告也顯示,截至2018年四季度末,交銀康聯人壽通過交通銀行代理銷售保險費共計113.53億元,佔2018年規模保費115.44億元的98.3%。

“銀行系”壽險公司難“斷奶”,超半數原保費收入下滑

招商信諾人壽相關數據顯示,截至2018年第四季度末,公司保險業務和保險代理業務關聯交易累計金額約為118億元,佔2018年規模保費151.5億元的77.89%。

“銀行系”壽險公司難“斷奶”,超半數原保費收入下滑

此前,有多名業內人士對《國際金融報》記者分析,“銀行系”保險公司在銀保渠道本身就擁有比一般保險公司“先天”的優勢。在取得保險牌照之前,銀行就設有保險代理通道,代銷不同保險公司的產品。出於利益考慮,有實力的銀行會通過參股保險公司,把自家保險公司的產品放到自己的銀保渠道進行銷售,客戶在選擇銀保渠道保險產品時,出於對銀行的信任,自然也會更多地傾向於“銀行系”。

上述業內人士稱,銀保渠道一般更青睞銷售流程比較簡單省時的短期理財型保險產品,但隨著銀保監會從嚴規範中短存續期保險業務,作為短期理財型保險產品的銷售主場,銀保渠道有所收縮,主要通過股東銀行代銷保險的“銀行系”險企也因此受到波及。

在他們看來,“銀行系”壽險公司的當務之急是及時調整業務結構,拓展銷售渠道,始終堅持“保險姓保”的定位,以緩解經營上面臨的不確定性。

(國際金融報見習記者 羅葛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