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家了……


想家了……

昨天看到《人在旅途》,那個上大學的妹妹在文章開始裡說:心裡顫顫地忽然想家想得厲害。突然想起高中時,老師講:你說你想家,到底你想什麼?想你爸,想你媽,還是想你家的傢俱?——最後一句,到今天記得清楚:想你家傢俱。當時覺得相當好笑,想家有想傢俱的嗎?而當時引以為豪的是:我從來沒有想過家,根本不知道想家是一種什麼感覺。

儘管,媽媽每次對別人說我家孩子回來就像大掃蕩一下:不管飯櫥裡的什麼,都會被從學校回來的她吃個精光,沒有什麼好吃的,就算只有饅頭鹹菜,也會咔嚓咔嚓的吃一頓。媽說得一點都沒錯:吃東西的感覺能讓我安靜下來。

然而,就算一個月不回家,我依舊不知道想家是個什麼感覺。

前幾天,閨蜜為聯繫孩子班主任瞭解孩子的學習情況,八杆子打不著的關係都動用了。回頭一問:她和老師竟然是一個村的!當我奚落她,你那小村也就百十戶人,難道真的不認識嗎?她說,我從初中就住校,很少回家。他比咱小那麼多,也是初中住校很少回家,哪來的時間認識呢?

初中離家住校一週回家一次,每次回家就是為帶足了糧食;高中每月加家一次,每次回家也是為帶足了糧食;大學幾乎每學期回家一次,回家大部分時間也是為了帶生活費。家對你來講,幾乎就是個成長的供給站。

四十多歲的你,這是不是你的當年?

今天,看完這文章,突然懂了什麼是想家的感覺:心裡顫顫地。家就象一種磁石,吸引著如碎鐵屑的你。就像這個妹妹,想家就坐上回家的列車,不再顧及看熟了的風景,跑到家門前敲門調皮的閃在一邊:等家裡人開門後再蹦到家人面前。與其說給家人一個驚喜,不如說是自己一定知道這就是驚喜。

媽媽的擁抱,爸爸的拍肩,哥哥的刮鼻子,所有人都是溫暖吸引力。和哥哥下盤棋,桌邊的大塊朵頤,鏡子面前的歡聲笑語,能留住美好時光的,那個時代,只有照相一種方式。

從不想家的我,有一次高中回家,吃了媽媽燉的一整條魚,媽媽:你爸說這魚不好吃,肉比較粗,可是愛吃魚的我甘之如飴;每次回家,都能記得媽媽把家收拾的整潔溫暖,曾經對媽媽說,去同學家感覺到冷,到咱家就感覺到溫暖。記得每次留親戚住下,或者走親戚被挽留,不管多晚,媽媽都會回家,理由是家裡的雞啊,豬啊,羊啊,狗啊沒人喂。當然,也很多時間聽媽媽自言自語:哪裡也不如自己的家好啊。

哪裡也不如自己的家好,就算很窮很亂很艱難,外出的遊子也會向回趕。家是什麼?家不是一個想或者不想就不重要的地方。家是一個無論你在或者不在她都在的地方。家是父親的肩榜,母親的懷抱,兄弟姐妹的嬉笑打鬧,當然,還有飯櫥裡那些或多或少的食物。家是院子,是房子,是桌子,還是床。是床上的被子,床頭的檯燈,枕頭底下與鼠平分的瓜子,還有藏了很久晚上打手電筒看的那本父母嘴中的“閒書”。

想不想家,家就在那裡。回不回家,家都有自己的一席之地。家是港灣,是那個從不擔心有危險的地方。是我們安全感最後的歸屬地。

你不需要想她,她就在那裡等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