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人民日報髮長文報道郭德綱、岳雲鵬、王寶強?

讀劇慧眼


郭德綱的成功在於他堅持一件事就是相聲 不斷的學習 創新 建立團隊 到之後的團隊整合熬過了整個行業的低潮期 留下來的自然是觀眾認可的 團隊成員也在這個過程中形成了各自不同的風格 我認為好的團隊要多元化 而不是一種風格定一個團隊 岳雲鵬是很好的把握機遇 沒有猶豫直接跟了郭德綱 果斷的選擇是他成功至關重要的一步 加上自己的努力 隱忍 不忘本 才會有這麼多觀眾喜歡 王寶強則不一樣他是把每一次的龍套角色都當成自己實現夢想的機遇 成功之前的人大多都要經歷貧窮困苦 堅持下來終會出頭


sailing3468


風向正在悄悄地轉變,哪怕這種轉變是嘗試性和暫時的。

從今年的春晚,我短暫地觀看了一下:

1,老百姓喜歡看什麼就播放什麼!

例如,大家喜歡聽郭德綱的相聲,那就找德雲社的來演。

2,最突出的,大家公認的社會詬病,那就通過表演來諷刺和提醒。

例如,坑騙老年人的錢,高鐵站佔座!

3,青年人是最活躍的,他們喜歡看偶像,他們愛看的什麼就呈現什麼。

一句話:遷就觀眾。或者說:滿足觀眾的需求。

從滿足領導的需求,到滿足觀眾的需求,是一個大的進步。

真應驗了郭德綱說的:俗要俗的那麼雅,雅要雅得那麼俗!

終於認清了:文藝晚會就是娛樂大家,並不是思想宣傳會。

宣傳仍然是文藝工作者必須要做的事情,文藝的創作者把自己的眼光從向上看,轉向向觀眾看,這樣就發現岳雲鵬,王寶強,等等,也有很多宣傳的素材。

用這樣的素材,上面滿意,下面也愛看,何嘗不是一個好的選擇?😄



小老闆唸經


人民日報洋洋灑灑用了9000字的長文,來報道馬雲、郭德綱、岳雲鵬、王寶強幾個人的奮鬥經歷。這四個人都是從最初的名不見經傳,通過努力,馬雲擁有了自己的阿里巴巴、郭德綱擁有了自己的德雲社、岳雲鵬在德雲社和相聲界也混出了一席之地、王寶強也在影視界混的風生水起,可以說各自都獲得了一定的成就。

從立意上來說,其目的是好的,旨在利用這四個人來鼓勵如今的人們要努力奮鬥,不要想著歪門邪道走捷徑,成功和成績只會眷顧努力的人。

有不少網友對人民日報這篇報道本身並沒有什麼意義,只是覺得作為一個主流媒體,應該多報道一些為國家做出更大貢獻的科學家、軍人等先進人物。讓這些為國家的發展默默無聞做著貢獻的優秀人才,獲得更多老百姓的認識、瞭解、知曉,而不應該總是推崇一些娛樂界的明星。

大家的提議也是有道理的,如今,人們對於娛樂界和商界的一些熱點人物其實並不陌生。比如人民日報所報道的這四位,經常出現在媒體報端的頭版頭條,甚至成為熱搜人物。並不是說他們的勵志故事不值得推薦,而是人們無論對於他們的奮鬥歷程、還是如今的成就都有所瞭解,根本用不著刻意去推薦。

相反,那些在國家各個領域做出傑出貢獻的科學家、和為保障我們十幾億國民安居樂業而默默付出的邊防戰士等軍人,卻很少被人們所熟知,甚至連他們的名字都沒有幾個人知道。相對而言,這些人的付出,應該讓更多的老百姓知曉;他們更應該成為老百姓心中的明星。

總之,人民日報髮長文報道馬雲、郭德綱、岳雲鵬、王寶強四人,用意的好的。只不過大家對這些人本來也不陌生,所以,應該將更多的報道精力放在科學家、軍人等領域,將這些領域的優秀人才及他們的經歷和成就推薦給老百姓,這些人也應該是家喻戶曉的人物。

大家有什麼寄的看法呢?

【謝謝朋友們耐心閱讀,歡迎關注、評論等,發表看法,一起互動交流!】


龍族社


我覺得,人民日報這個9000字長文,對郭德綱,和喜歡郭德綱相聲的觀眾尤其有意義。按照我的理解,人民日報很少插手娛樂圈,但是這次卻大張旗鼓的肯定了郭德綱等人!真出人意料。


眾所周知,郭德綱憑一己之力挽救了相聲。有幾大好處。其一,愛好相聲的觀眾,又可以聽到許多豐富多彩的相聲。其二,培育了相聲市場。這為同行帶來極大利好。第三,培養了岳雲鵬,張雲雷等大流量IP,直接間接增加許多人就業機會,減輕國家負擔。就憑這一點是不是可以說他是很有功德?我覺得回答是肯定的。它對豐富群眾的娛樂生活,是有功勞的!應該得到人們的讚美!

但是實際上我卻覺得郭德綱活的很憋屈。廣大觀眾對郭德綱稱讚的。因為郭德綱確實對人們帶來了歡樂。聽他的相聲,鼓掌拍的手麻了,要喊得嗓子啞了。所以讚美是情不自禁,發自內心。可是還有一部分人,包括有權有勢的人物,對郭德綱橫加指責,指手畫腳。實在找不出毛病,上來就是兩個字“三俗”!



這個陣勢,跟唐僧給孫悟空念緊箍咒,幾乎是一模一樣。你想,孫悟空本來保護唐僧,但這人好壞不分。立在一旁,眼睛一閉,嘴裡咕咕噥噥,把束縛的信息傳過去。眼看孫悟空疼的在地上打滾。唐僧可恨,以至於此!

某些同行們,比起唐僧可是有過之而無不及。利用一些場合和機會打壓郭德綱。也有部分人,跟在後面瞎起鬨。恨不得有關部門,把德雲社取締,才好呢!這些猶如陰影一般,縈繞在郭德綱心裡,而無法驅散。



究竟誰對誰錯,國家自有公理!這是老百姓的認知。這次人民日報發話了,直接肯定了郭德綱。稱讚郭德綱等人是 奮鬥的楷模。我覺得,他們首先是做人的楷模!要不,怎麼會得到人民日報的肯定?!所以“三俗”論者,到了閉嘴的時間了!


娛樂座談會


我覺得做為激勵處境艱難的人是可以的!

可以給那些人生快要倒下的人的一種強心劑!當這些人快要倒下時,會想:只要我堅持,也能取得成功,加油!

只不過,每個人都不要想一定要成為馬雲丶王寶強!目標一定要適合自己的!否則,最終還是要死了還未達到目的!要知道,馬雲等,只是一種學習的榜樣,不能成為每個人奮鬥的目標!

人民日報列舉這些名人,也就是這個意思,是傳遞一種正能量!



卓彬22


作為一個資深的相聲愛好者,我來回答這個問題。

首先,大家知道,這幾個人都是現在有熱度的名人,寫報道的人其實都是炒作的高手,如何能引起大家的關注他們真的專家。郭德綱、岳雲鵬雖然是民間相聲藝人,但是確確實實是從一個普通百姓走到了今天的富甲一方,王寶強現在也是很火的藝人,他們共同點都是20年前默默無聞,現在成為了大家關注的焦點、然而,現實並不那麼理想,這些人雖然成功了,但是卻是少之又少的幸運兒,大部分渴望成為角兒和腕兒的藝人,都並沒有那麼幸運,不過畢竟是報紙嘛,想讓大家看到明天還是光明的,鼓勵大家去追求自己的明天,我覺得也無可厚非。

鼓勵人們奮鬥,要兢兢業業的勞動,不要投機取巧,我覺得是在傳遞一些正能量。不過,沒人能隨隨便便成功,這也是實在話。社會上,金錢是至公之物。想要成功,就一定要破釜沉舟的決心和誓不罷休的魄力,很多人只是看到了馬雲成功之後,被人們所敬仰的一面,卻不知道他的青春是如何度過的。筆者認為,當我們去追求一個東西的時候,可能用了5年,10年,得到了那天才會發現,其實得到的東西其實並不是自己真心喜歡的東西,這才是最大的悲劇。

不過,筆者認為,寫郭德綱、岳雲鵬、王寶強這些人的奮鬥故事,總比寫吳秀波、陳羽凡,文章要強一點,畢竟社會還是充斥更多的正能量更好一些,雖然他們都是百裡挑一的幸運兒,但是有這樣的人物總比沒有強。天道酬勤,我覺得人生道路這是不變的真理。

好啦,感謝大家的支持和關注。


網遊魅力達人


我可以說幾句實話嗎?

大家有沒有想到這篇文章很火的根本原因?我不知道有多少人是創業者,當下有多少個小老闆在徹夜不眠中焦慮不安,頭皮發麻,對前途未卜的迷茫,對未來信心的缺乏,經濟的壓力和精神的折磨,已經快把這群中年人推向了崩潰的邊緣,心早已寒如冰點。人不怕苦難,也不怕黑暗,最怕的是看不到光明看不到希望,就像在文革中自殺的人,他們連死都不怕難道還怕批鬥嗎?!不,是他們被折磨得心裡崩潰看不到曙光!

就在這個時候有人分析了1999年和如今驚人的相似,這篇文章看似在寫他們的苦難和成長,實際上重點是他們都在苦難中掙扎煎熬,之後重現光明,也就是在無邊無際的黑暗中向苦難者投來了一束光,他們瞬間心裡變得溫暖,也如我一樣,我也同樣轉發了,因為它給了我溫暖,給了我希望,慰藉了我的心靈。不管是誰,你叫它雞湯也好,食量也罷,它能在寒冷中給你一絲溫暖也是好的。

我在意的也不是郭德綱不是岳雲鵬更不是馬雲等,我想大部分沒想看了這篇文章想成為首富,而是度過苦難,我們渴望看到光明,渴望中國經濟再次高速騰飛,渴望中國企業家過的舒心點,最起碼可以不再在一個又一個黑夜裡徹夜不眠。中國企業家其實承受了太多的痛,同樣人民因為消費力與不成正比的收入,為房子承受了太多的無聲的痛苦。

一言以蔽之,希望我們抱團取暖,共同攙扶走出苦難,走向光明!


星星點燈30473243


還有馬雲呢,人民日報的這篇文章我細細地讀了一篇,平心而論,寫的很不錯,這篇文章主要講述了這四個人的成長經歷,而這四個人的經歷有著相似之處,他們都是從一無所有時開始奮鬥,經歷過諸多的辛酸和失敗,但是他們沒有放棄,最終他們在各自的領域取得了讓很多人豔羨的成績。


郭德綱,從小就混跡於天津紅橋區的曲藝團,對於郭德綱來說,喜歡相聲、評書是一件順其自然的事,於是他拜了多名曲藝人士為師。1995年,郭德綱隻身來到北京,這不是他第一次來北京,但是這次來他並沒打算再回去,就這樣,郭德綱開始了北漂生活。一路走來,郭德綱吃過“麵糊糊”、經歷過深夜走幾十里路回住處,受盡了人情冷暖,最終他成功了,這份成功是歷經磨難後的破繭成蝶。

岳雲鵬,一個出身河南農村家庭的普通男孩,1999年,14歲的岳雲鵬來到北京,在沒有進入德雲社之前,他當過保安、打過雜、當過飯店服務生,同樣,他也被人嘲笑過、擠兌過,甚至在進入德雲社後,他依然被德雲社的很多人看不上,而正是郭德綱力排眾議才留下了他,他也沒有辜負郭德綱的栽培,經過多年的努力,他成為了相聲界的“阿甘”,今年再次踏上了央視春晚的舞臺。



王寶強,一個出生於河北邢臺農村家庭的男孩,1992年,他上了少林寺,7年他來到北京,初到北京,王寶強住在陰暗的地下室,那時最常吃的東西就是土豆,一開始王寶強只是一個群眾演員,每天他都遊走於各個劇組,後來他成了別人的替身,他時常要從高處摔下,別人都是假摔,他是真摔,而正是他的這股認真勁讓他有了出演《盲井》的機會,隨後又出演了《天下無賊》,這一路走來,王寶強就是憑藉一股執著取得了如今的成績。


馬雲,一個被很多人戲稱為“長著外星人臉”的男人,少年時的馬雲在高考落榜後蹬起了三輪,後來一本書改變了他的命運,這本書叫《人生》,經歷過三次高考後,馬雲考上了杭州師範學院,畢業後當了四年老師,隨後開始創業,他做過英語翻譯、百貨地毯,幾次失敗的創業經歷並沒有打垮他,一次偶然的機會,他來到了美國,這次美國之行徹底改變了他,回國後他成立了阿里巴巴,如今的阿里儼然成了我國互聯網行業的巨頭,而馬雲也當過中國的首富。

人民日報將這四位人士的人生經歷寫在一篇文章裡只是想向大家傳遞一些富有正能量的訊息,很多時候成功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選擇、堅持的產物,而堅持是最難能可貴的,不是嗎?


草根說電影


官媒《人民日報》發表了近九千字的長文報導了郭德綱、岳雲鵬、王寶強、馬雲的奮鬥歷程,拜讀了原文,整篇文章,文采新穎,用生動簡樸的語言描繪了四人意志堅定,越挫越勇、吃苦耐勞、堅韌不拔的創業經歷,揭示了不是每個人隨隨便便變成功的普遍原理。

從四人的創業經歷來看,雖各有各的艱辛,但其共同點是越挫越勇,不以一時的挫敗論英雄,有著不達目的誓不休的韌勁,困難挫折在他們面前就像一座座山峰,他們為攀登山峰披荊斬棘,哪怕是片體鱗傷也再所不惜,直到登上峰頂為止。

目前他們四位都是各自領域響噹噹的角兒,他們的成功不是一早一夕的事,而是經歷了艱難曲折、頑強拼搏的結果。

人民日報用長篇報導的形式,親民的語言展現他們的奮鬥歷程,給立志創業的青年朋友燉了一鍋濃濃的心靈雞湯:不論你是什麼出生;有沒有學歷無關緊要;只要你有堅韌不拔的意志、吃苦耐勞的精神、勤奮好學的素養、越挫越勇的氣魄、哪你離成功已經不遠了。

最後套用《人民日報》報導原文的結束語結束此回答:

喜歡《喜劇之王》中的一個場景:

張柏芝說:“看,前面漆黑一片,什麼也看不到。周星馳說:“也不是,天亮後便會很美的”。

周阿繁


這就是一篇精神的保健品。

此文是公眾號拾遺1月24日發出來的,原題目是《我要去1999年了,你有什麼話需要帶回去嗎?》。2月9日,人民日報轉載,改了個題目《那一年岳雲鵬14歲,郭德綱26歲》。

全文寫了岳雲鵬、郭德綱、王寶強、馬雲四個人的經歷,在2019年春節給大家送上了一碗濃濃的雞湯。

很多人都喜歡讀名人奮鬥、成功的故事,給自己平淡的生活增添點兒動力。

怎麼不寫一寫1999年在地裡種地的農民?

怎麼不寫一寫1999年在工地上幹活的建築工?

怎麼不寫一寫1999年在流水線上的廠哥廠妹?

怎麼不寫一寫1999年高校擴招後第一批大學生?

二十年過去了,這些人依然在土地上生存,依然在鋼筋水泥的叢林中穿梭,依然在工廠裡一天天的重複,依然在結婚、買房、養老中焦慮。

他們沒有多少光芒,他們的未來也不光明,但他們的價值不可磨滅。

這四個人的成功有並不具備普遍意義。特別是岳雲鵬、王寶強,這二人的成就具有太多的機會因素,沒有什麼可以學習借鑑的價值。

絕大多數人被時代的潮水裹著往前走,不由自主。

80年代,土地下戶,農民們都在土裡刨食,自給自足;

90年代,農民放下鋤頭外出打工,工人下崗自謀生活,大學擴招了幾百上千萬人。

到了21世紀,人人買房,房價一路飆升,房子成了每個中國人的頭等大事。

像有一隻無形的大手,趕著我們朝前。

身體的壓力需要保健品,心靈的壓力更需要保健品。文章結尾有這麼一段話,保健意味濃厚。

這一段話看上去很美,很勵志,但背後卻是更加殘酷的現實:

每位爺身後都有很多孫子,大多數人當了一輩子孫子。

很少的平凡人能成為英雄。

只有勤奮決不能成功,他還需要天賦、機遇、堅持。

你用盡全力生活,依然過不好這一生。

如果能回到1999年,大多數人可能會告訴自己,趕緊買房。

對於普通人來說,雞湯的營養有限,保健品終究治不了病。多讀書,少喝湯,保持身體健康,勤勤懇懇做事,踏踏實實做人。少與別人家的孩子比較,過好自己的日子才是最重要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