熙熙攘攘的人群,林立满街的店铺,不宽但笔直的道路,时不时闻到油炸的香味,听到各种口音的叫卖声......这,是我心中的北正街。
随着城市现代化和棚户区改造的步伐,2012年4月起这条街的墙上,到处写上了红红的“征”字,北正街走到了它历史的尽头。从那时起,我几乎每个周末,都穿梭于北正街和它相邻的小巷,用镜头记录着它的消亡,记录着北正街人告别旧屋、走向新生活时刻的喜与忧。
在我的镜头里,有在这条街住了一辈子的“原居民”,也有进城创业、务工的“外地人”。无论是哪种人,北正街是他们的家园。
在拍摄中,我与他们“零距离”接触,一同感受他们对乔迁新居和老街蜕变的热切期待,对小巷和院落式生活方式终结的丝丝惆怅,对失去经营门面、未来生活不确定的满满忧虑,对失去祖屋、失去熟悉生活环境的幽幽心痛……这些情感,都倾注在我的镜头里。
2012年4月2日,行走在北正街的女青年,这些女孩是老街的风景,哪怕只是一瞬间的。
2012年5月1日,四个娭毑在打麻将。
2012年5月27日,北正街一家名叫“依依不舍”的小店。
2012年7月21日,留守的街坊邻里在吃中饭。院落式的生活方式即将终结,50多年的邻居将各奔东西,可能今后再难以体验到“远亲不如近邻”的感受了。
2012年7月28日,正在进行的拆除工作。
2012年8月26日,北正街,一家小店门口坐着一位娭毑,一动也不动。娭毑姓罗,84岁了,在北正街住了70年。她靠摆这个摊子维持着自己的生活。她忧愁的是,搬到高楼里,怎么还能摆摊赚生活费啊?
2012年8月26日,位于北正街深处的工农兵粉店,“国营”的色彩、斑驳的木门、老式的方桌、长柄的吊扇,还有短嘴的瓷包壶……尽管已经在这条街扎根,依然要成为历史记忆。
2012年11月24日。通泰街3号是一个开了15年的腊味店。经营这家店的是一对来自湖北监利的夫妻,男的叫王永红,女的叫黎新军。通泰街靠北正街这一头拆迁,他们又搬到了街的另一头——通泰街132号,继续着他们的“腊味人生”。
2013年 1月12日,北正街南口。拆迁工作还处于上门做工作、签协议阶段,这里的房屋还没开始大规模拆除。
2013年3月3日,北正街区民主西街“一盏灯”家庭饭店。这家饭店以口味好、价格低而远近闻名,很多长沙人甚至从南跑到北,来这吃顿饭。随着拆迁脚步的逼近,它不得不搬走了,主人在门口贴上告示,告知老顾客饭店的新地址。
2013年4月13日,北正街一小巷口。进入4月,房屋拆除加快了速度,搬一家,便拆一屋。
2013年7月21日,北正街拆迁工地。昔日繁华的街道,如今变成了一条羊肠小道。
2013年9月8日,位于北正街区通泰街的工农兵粉店开始拆除。
2013年10月13日,北正街缝纫店在房屋断水断电的情况下,仍在营业。店主叫刘放平,是个苦命的女人,儿子25岁去世,爱人和她离了婚,且占有了拆迁分的廉租房。她何去何从,没有着落。11月去的时候,这屋已经拆了。刘放平是如何安置的?安置到哪了?不得而知。当然这是后话。
2013年11月2日,街巷里下棋、拣菜的老人,留下的是只属于老街的背影。对于北正街,这可能是最后的秋天。
2013年11月2日,老街的窗户,无奈地敞开,残存的梁壁,做了高楼最好的相框。
2013年11月9日,俯拍最后的北正街。
2013年11月29日,北正街拆迁工地。一女子离开家园去远方。此时的北正街,除几户“钉子户”外,房屋已拆除或腾空。
2014年1月25日。2014年,黄兴北路继续北延,北正街从营盘路至湘春路拆除。
从此,北正街只剩下靠近中山西路的一二百米,其余均已成为黄兴北路的一部分。曾经在此生活、学习、工作过的老街居民,大多也已各自迁往他处,再也不能像往日一样朝夕相处。
但那些北正街上的往昔岁月,却永远珍藏在老长沙人的心里,成为拆不去的记忆。
拓展阅读
北正街,原南起中山路,北至湘春路。清同治《长沙县志》载,“自北门(湘春门)入城南行名长春街,又南行至二圣庙名清泰街,旧志总名北门正街。”此街有过多次改名及划分调整,到1971年,统称北正街。2001年,因黄兴北路扩延,北正街南段(营盘路到中山路)被拆除。2011年,黄兴北路再扩延,北正街北段被拆除。今北正街实为原清泰街的一部分。
END
- 本文作者 | 阿信,图片全部为阿信原创摄影,城市记忆CityMemory经授权综合整理发布。
- 本文编辑 | 城小忆(微信号:chengshijiyiwh),拓展阅读部分为编者所加。
閱讀更多 城市記憶CityMemory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