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死後蜀漢風雨飄搖,諸葛亮是如何三管齊下力挽狂瀾的?

未鳴讀史


大家好,我是“翻皇帝棺材蓋”一個喜歡歷史的理工生,大家如果喜歡我的回答別忘了點擊關注哦。

正如題主所言,劉備死後蜀漢實力大減國力虧損嚴重,諸葛亮又是採取何種措施讓蜀漢政權起死回生並在短時間內又形成了北伐之力的呢?下面就帶大家來扒一扒。(參考文獻《三國志》)


劉備白帝城託孤的故事可謂是家喻戶曉,那麼當時獨攬大權大權的諸葛亮又是如何做的呢?《三國志》記載:

《三國志》:諸葛亮之為相國也,撫百姓,示儀軌,約官職,從權制,開誠心,布公道;盡忠益時者雖讎必賞,犯法怠慢者雖親必罰,服罪輸情者雖重必釋,遊辭巧飾者雖輕必戮;善無微而不賞,惡無纖而不貶;庶事精練,物理其本,循名責實,虛偽不齒;終於邦域之內,鹹畏而愛之,刑政雖峻而無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勸戒明也。可謂識治之良才,管、蕭之亞匹矣。


盡忠盡職的必賞,犯法怠慢的必罰,使得蜀高官場清平,政通人和。

在漢中休士勸農,因地制宜地發展,使漢中逐漸恢復生產,人口數量增加,糧食產量增加,三國志記載“百姓安其居,樂其業”。

在全國各地興修水利,例如著名的“山河堰”水利工程,防水患,溉良田,灌南鄭縣田三萬零六百餘畝,灌酒縣七千餘畝,共四萬六千餘畝良田,使得糧食生產進一步提高,國力逐漸恢復。

總結起來就是勸農時,拓農田、修水利、促生產。可謂治國能人。


海馬歷史


劉備稱帝后,名義上是為了關羽報仇,其實是為了奪回荊州,不顧大多數人的反對,親領大軍進攻東吳,發動了著名的夷陵之戰。最後被東吳名將陸遜打敗,蜀漢精銳部隊損失慘重,導致國力孱弱,劉備自己也在一年後含恨而亡,蜀漢風雨飄搖。


那麼,作為劉備的託孤重臣,諸葛亮是如何力挽狂瀾的呢?

一:忍辱負重,政治層面重建孫劉聯盟。

諸葛亮深知孫吳聯盟的重要性,它是蜀漢的立國之本。所以雖然東吳首先背叛盟約,陰謀奪佔了荊州,但是北方的曹魏政權虎視眈眈,始終是蜀漢的最大威脅。因此諸葛亮忍辱負重,力排眾議派重臣出使東吳,孫權也樂見其成,於是雙方重建了孫劉聯盟。

二:養精蓄銳,軍事上征服南蠻。

劉備舉全國之力進行的夷陵之戰是一場國運的大比拼,失敗後蜀國的人才和精銳軍隊幾乎損失殆盡。諸葛亮接管政權後手中已經無兵可調用。所以諸葛亮用各種政策和手段鼓勵人民踴躍當兵,用了二年多的時間操練士兵,養精蓄銳。最後收復南中,渡過瀘水,七擒孟獲,南蠻歸心。成功穩定了蜀國的大後方。

三:休養生息,經濟上扶持農工商業,閉關息民。

農業上,諸葛亮鼓勵農民開荒種植穀物,很快使蜀國倉廩豐盈,軍糧充實;商業上,諸葛亮大力提倡發展蜀錦,蜀錦是蜀地特有的產業,歷史悠久,價格昂貴仍然供不應求,諸葛亮專門設立“錦官”管理織錦產業,蜀錦為蜀國帶來了滾滾財源,為後來的北伐提供了強大的財力支撐。


綜上所述,面對夷陵之戰後蜀國的千瘡百孔,諸葛亮從政治軍事和經濟各方面三管齊下,忍辱負重養精蓄銳休養生息很快使蜀國恢復元氣,國富民強。


未鳴讀史


劉備死後,諸葛亮主內政,當時軍隊歸李嚴管轄。實際上主要有,一是興水利和農耕,二是安撫蜀中世家大族,穩定社會,三是對外繼續聯吳抗魏。但諸葛亮敗筆也不少,一是劉禪即位後,諸葛亮仍大權獨攬,導致君臣之間有一定的矛盾,這從諸葛亮死後劉禪的態度就可看出。二是未和主要將領魏延搞好關係,可能是性格上的原因,但諸葛亮是領導,不能容人是有責任的,相反重用不知兵的馬謖,導致失街亭兵敗。三是和李嚴的矛盾,李嚴是託孤大臣,代表了蜀中勢力,不利於內部團結。最重要的一點,諸葛亮不注重人才梯隊的培養,事必躬親,軍中凡打二十軍棍以上就要親自過問。所以,諸葛亮一死,蜀無人可用,滅亡就是必然的。


梁溪居士陸建榮


諸葛亮死後蜀漢還延續了二十多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