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黃巾之亂的盧植、皇甫嵩、朱儁為什麼在東漢末年群雄逐鹿中就消失了?

歷史小官


這裡是不請自來的守仁君

這三位都是老一輩人物,在195年,也就是興平二年漢獻帝還在李傕郭汜手裡的時候就都去世了。

熟悉三國的朋友知道盧植恐怕也是從劉備那裡來的,靈帝繼位一年盧植入仕,歷任九江太守,廬江太守,多次平定蠻族叛亂。黃巾起義後,盧植參戰,多次擊敗黃巾軍,還把以三萬人的兵力把張角五萬人圍在廣宗城動彈不得。後來被小人誣陷下獄,被皇甫嵩撈出來繼續當尚書。


後來何進要請董卓進京,盧植堅決反對,但是沒用,董卓掌權後廢少帝劉辯,滿朝文武只有盧植一人反對。後盧植在幽州隱居,袁紹立足冀州後,把盧植邀出來撐門面,一年之後就去世了。

皇甫嵩和盧植的經歷差不多,不同的事董卓掌權後,皇甫嵩被董卓陷害,幸虧他兒子拼死求情才得以苟活,董卓被殺後,皇甫嵩復出,出任徵西將軍,帶兵誅殺董卓宗族,195年去世。


朱儁也差不多,不同的是,他逃出董卓手心後居然投靠了李傕(李傕以天子詔邀其入朝),李傕郭汜互相攻殺時被郭汜扣押,不久暴病而亡。

這三人可以說是曹操劉備袁紹等後來梟雄的長輩,當初黃巾之亂爆發,三人分別領北中郎將,左中郎將,右中郎將召全國精兵分擊黃巾,是剿滅黃巾之亂的大功臣,在東漢末年有非常之高的名望。劉備當年拜盧植為師是他炫耀了大半輩子的資本之一。


守仁讀仁


漢末群雄逐鹿真正開始於關東聯軍的瓦解,也就是所謂的“討董聯盟”的分裂,各方諸侯不在具備一致的征伐目標,而是相互爭奪人口和底盤,而這個時間差不多在於公元191年,而盧植死於192年,皇甫嵩和朱儁死於195年,群雄逐鹿開端之時此三人都已經步入暮年,且都不是地方軍閥,也不會再有所作為。

東漢柱石皇甫嵩

“天下大亂兮市為墟,母不保子兮妻失夫,賴得皇甫兮復安居。”——民謠《後漢書》

皇甫嵩是東漢末期的名將,也是將門世家出身,是東漢朝廷鎮壓黃巾起義的首功之臣,公元184年,在朱儁戰敗於黃巾軍波才以後,皇甫嵩部被波才圍困於長社,皇甫嵩以火攻之法,以少勝多,斬敵數萬,被拜都鄉侯。後率軍平定汝南、陳國、彭脫,於蒼亭活捉黃巾將領卜已。後趁張角病亡之際,圍攻廣宗張梁,夜襲得手,斬殺張梁,剿滅黃巾軍八萬餘人,並將張角“剖棺戮屍,傳首京師”。同年十一月,皇甫嵩繼續進軍曲陽得手,斬殺黃巾軍領袖“三張”的最後一人張寶,殺敵十餘萬,並將賊屍築成“京觀”。皇甫嵩因鎮壓黃巾之首功被拜左車騎將軍,領冀州牧,槐裡侯。時漢陽人閻忠勸其以“還天下太平”之功稱帝,被皇甫嵩拒絕。



公元188年,皇甫嵩受命為左將軍,督領前將軍董卓,各領軍兩萬征伐涼州叛軍。整個戰爭中,皇甫嵩都以自己的戰術執行,多次否定董卓的建議,最終大獲全勝,也因此遭到了董卓的記恨。190年,董卓得機將皇甫嵩控制並下獄,皇甫嵩之子皇甫堅壽與董卓交好,求情後保住皇甫嵩性命。

192年,董卓亂政被王允、呂布所殺,皇甫嵩得以翻身,重新被拜為徵西將軍,誅滅了董卓一族。李傕、郭汜攻取長安後,殺死王允,又拜名望頗高的皇甫嵩為車騎將軍,後為太尉、光祿大夫、太常等職。195年,皇甫嵩病逝。

布衣名將朱儁

朱儁作為漢末的高層官員並非如皇甫嵩等人一樣出身顯赫,他是真正的寒門子弟,由於贍養母親而被舉孝廉入仕為蘭陵令。178年,率軍五千平定交州樑龍叛亂,因功被封都亭侯,入朝為諫議大夫。

184年的黃巾起義中,擔任右中郎中、持節,與皇甫嵩一起出徵平叛。首戰即敗與波才,後配合皇甫嵩火攻,追擊潰敗之敵立功。參與皇甫嵩的汝南、陳國、彭脫之戰,立功被推拜為西鄉侯、鎮賊中郎將。後在宛城之戰中,以一萬八千軍戰勝趙弘率領的十萬黃巾軍,並斬殺趙弘,黃巾軍又推韓忠為帥,繼續堅守宛城,朱儁聲西擊東,引敵眾至城西,親自率五千精兵由東城殺入,將韓忠逼入小城圍住,後強攻不下便撤圍放城中守軍突圍,再追擊殘軍,韓忠被斬。黃巾餘眾又立孫夏為帥,亦被攻破,宛城黃巾軍徹底崩潰,四散逃脫。185年,朱儁因破黃巾之功被封右車騎將軍,遷光祿大夫,錢塘侯。

“國家西遷,必孤天下之望,以成山東之釁,臣不見其可也”——朱儁《後漢書》

189年,董卓專政,因朱儁功高名響,董卓對其有所忌憚。190年,董卓欲遷都長安,朱儁多加阻攔,董卓雖有怨氣,但礙於朱儁的威望,又不敢造次,於是請封朱儁為太僕以做拉攏,但朱儁堅決不受。191年董卓遷都以後,朱儁留守洛陽,並暗通關東聯軍,以做內應,又怕董卓謀害,遂棄官逃往荊州,後又引兵殺回,屯兵中牟,召集諸侯援助討董,後被董卓部下李傕、郭汜所敗。192年,李傕、郭汜掌控大權,陶謙等人擁立朱儁為太師,率領諸侯討伐李傕,迎回天子,但李傕採用賈詡之計,以天子之名命朱儁如朝為官,朱儁便隨即入京任為太僕,後又接替周忠為太尉。195年,李傕與郭汜相互攻殺,長安大亂,李傕劫持獻帝后,獻帝命朱儁與楊彪前往郭汜處說和調解,但被扣留為質,朱儁憤怒不已,發病而死。

漢末大儒盧植

故北中郎將盧植,名著海內,學為儒宗,士之楷模,國之楨榦也。——曹操《三國志》

盧植為漢末文武雙全之才,早年潛心求學,師從太尉陳球、大儒馬融。多次拒絕州郡徵辟,直到建寧年間才入仕為博士,175年升任九江太守平叛九江蠻夷之亂,後稱病辭官。同年由蔡邕發起校勘儒家經典之事,盧植毛遂自薦重新入仕,又由於廬江蠻夷叛亂,盧植再被拜為廬江太守主持平叛,次年被朝廷徵為議郎。



黃巾之亂時,盧植受命為北中郎將,率領北軍五校前往冀州平叛,連戰連捷,圍張角於廣宗城,逢黃門左豐巡營,因盧植“照顧不周”被誣告拖延戰機,因此被免職,由董卓接任。後因皇甫嵩平叛回京,上書為盧植邀功才官復原職,受任尚書。


189年,大將軍何進與袁紹商議,引董卓進京解決宦官問題,盧植竭力勸阻,卻無功而返。同年八月,何進死於政變,董卓掌控大權,欲廢劉辯立劉協,百官不敢言,獨有盧植反對,董卓欲殺盧植,被蔡邕攔下,免職保命。後盧植隱居於幽州上谷,不問世事,191年,袁紹得冀州,拜盧植為軍師,192年,盧植病逝。

三位漢末風雲人物正當群雄逐鹿之時,步入晚年,未能與後輩英雄一道攪弄風雲,但江山代有才人出,一生忠於漢庭的三位名流雖未能扶漢室江山,但泉下弱知劉氏宗親建立了蜀漢政權,也當有些欣慰吧。


棍哥觀史


盧植、皇甫嵩、朱儁都是東漢末期的名將,在平黃巾之戰中立下赫赫戰功,為什麼在群雄爭霸的年代,反而消聲匿跡了呢?

下面,筆者就簡單說說三位平亂英雄的命運與結局。

第一,文武雙全盧植

盧植是東漢末期著名的經學家,漢末風雲人物公孫瓚與劉備都曾是他的學生。在平黃巾之亂中,盧植有出色的表現,卻被宦官陷害,差點丟了性命。黃巾之亂結束後,盧植官復原職,在誅殺宦官的行動中,表現積極搶眼。

董卓控制朝廷後,廢立皇帝以立威,遭到盧植的強烈反對。董卓大怒之下,差點對盧植下毒手。盧植儘管大難不死,還是丟了官,他逃出洛陽,隱居上谷。初平二年(191年),袁紹取得冀州,拜盧植為軍師。初平三年(192年),盧植逝世。

第二,一代名將皇甫嵩

皇甫嵩是東漢末期最出色的將領之一,平定黃巾之亂的頭號功臣。後來皇甫嵩與董卓出兵西北,再立功勳。當時在西北軍中,唯一有實力制衡董卓的人,就是皇甫嵩。然而,在群雄爭霸的時代,卻看不到皇甫嵩的影子,他哪去呢?

儘管皇甫嵩是優秀的軍事將領,卻短於政治。當時董卓憑恃實力,已經不把朝廷的詔令放在眼裡,皇甫嵩的侄子皇甫酈曾建議殺掉董卓,剪除後患,然而皇甫嵩優柔寡斷,終未能下手。董卓入洛後,大權在握,以朝廷名義徵皇甫嵩入京。皇甫嵩本來可以用武力抗拒董卓,然而他終究不是梟雄,最終被董卓解除兵權,從左將軍降級為城門校尉。

董卓被殺後,朝廷任命皇甫嵩為徵西將軍。不久,李傕、郭汜攻入長安,殺死王允等,把持朝政,皇甫嵩先後任車騎將軍、太尉、光祿大夫、太常等,然而此時的他已無實權。興平二年(195年),皇甫嵩病逝,終究未能再度大放光芒。

第三,國之忠臣朱儁

在平黃巾之亂中,朱儁之功績僅次於皇甫嵩,也是孫堅的頂頭上司。

董卓把持朝政後,對朱儁頗為重用,把鎮守東部的重任交給他。朱儁不願意充當董卓的打手,暗地裡與關東諸將往來,密謀反董。董卓察覺到朱儁有叛變的苗頭,對他的防患有所加強。朱儁知道董卓為人殘暴,索性扔了河南尹的官印,拉了軍隊撤向荊州。

朱儁發文書通告全國,號召各州郡出兵討伐董賊。朱儁在朝中當官很久,又是軍界元老級人物,自然德高望重,振臂一呼,還是得到一些響應,其中最積極的人當屬徐州刺史陶謙。為響應朱儁的號召,陶謙派出三千名士兵助戰,並尊朱儁為代車騎將軍。

朱儁雖是名將,手上的兵還是太少了,難有大作為。董卓派中郎將牛輔領數萬精兵討伐,朱儁以寡擊眾,迴天乏力,被打得大敗而逃。

董卓死後,李傕、郭汜等董卓舊部把持朝政。地方實力派軍閥陶謙主張由德高望重的朱儁主持政局,迎回漢獻帝。把持朝政的涼州將領李傕不希望看到朱儁成為反對派的領袖,遂以皇帝名義,召朱儁入朝,拜為太僕。皇帝的召喚,對忠心耿耿的朱儁果然有效,他毅然推掉陶謙等人的擁戴,返回長安。

然而,當時的朝廷亂成一鍋粥。李傕與郭汜交惡,李榷劫天子為人質,郭汜劫大臣為人質。太尉楊彪、司空張喜、尚書王隆、大司農朱儁等人,都成了郭汜的人質,朱儁一怒之下氣死了。


君山話史


熟讀三國的人都知道,朱儁、盧植、皇甫嵩三人都是大牛。漢末黃巾軍起義,都是這三人力挽狂瀾,才能讓漢朝得以苟延殘喘數十年。

而後來很牛的孫堅、曹操、劉備等人這時候只不過出來走個過場、跑跑龍套,主要是混個資歷鍍鍍金而已。地位就和83版《射鵰英雄傳》裡面周星馳演的宋兵乙一樣。

可是如此牛的朱盧皇甫三人為什麼後來銷聲匿跡了呢?眼睜睜看著軍閥混戰也不救黎民於水火,解百姓於倒懸。其實,這真的不能怪他們,因為這時候他們早就已經不在了,恐怕墳頭都早已長草了。

他們三人除了盧植死於公元192年,享年54歲有記載之外,朱儁、皇甫嵩都是死於195年,但是到底活了多大壽命,沒有記載。不過按情理推斷,年紀不算輕了。要知道,古人50多歲已經垂垂老矣。

可是192、195年,只是混戰方興的時候。

因此,別看從他們活躍的184年(黃巾起義)到192/195年只不過區區十年左右,可是他們的精力已經大為衰退。而征戰天下向來是年富力強者們的博弈。

有人統計過,三國時期三大戰役,雙方主要指揮官和決策者的年齡如下:

一、赤壁之戰

曹操:54歲

程昱:68歲

賈詡:62歲

劉備:48歲

諸葛亮:28歲

孫權:26歲

周瑜:34歲

二、夷陵之戰

劉備:62歲

孫權:40歲

陸遜:40歲

看了嗎?都是年輕的組合幹掉年老的組合。

這裡面沒提官渡之戰,一是因為官渡之戰之前袁曹已經博弈了很長一段時間,總得來算不好界定;二是因為正史中沒有記載袁紹的年齡。

總的來說,結論就是老人總要把舞臺交給年輕一代。我們無法要求盧植等三人做出什麼偉績來。


撼動三國


三國演義一本書寫的很緊湊,看的很多人的時空觀有點錯亂,總感覺從黃巾起義到三國鼎立中間差不了幾年,但實際上中間隔了36年,一代半人的時間。

黃巾起義是184年,那年曹操29歲,劉備27歲。盧植這三位當時已經是45歲向上的年紀了,他們是比曹操劉備老一輩的人。

而漢末軍閥混戰的起點是關東聯軍討伐董卓,發生在190年。那年曹操35歲,劉備33歲,正是壯年。而盧植等人已經是50多歲了,按古代中國人的平均壽命,盧植這幾位離死也沒幾年了,只能養老,沒精力去打仗了。

從190年到220年三國鼎立,中間是三十年的軍閥混戰。若是盧植等人能摻和進去,他們至少得活到八十歲才能在混戰前期冒個泡,先不說七八十歲的人有沒能力割據一方,光活到這歲數就古代的醫療水平來說都是很勉強的事。

說白了,他們老了,沒趕上那個精彩的時代。


三隻腳的大大烏鴉


因為他們的時代過去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