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樣是中原人,為什麼古代中原人逃難都是南下去山區,近代中原人為何青睞去平原?

需要悅刻聯繫我


以河南為中心的河南人開始多南下山區,後來多去平原,以及河南不出皇帝的觀點,不大確切。理由在於,其遷徙大致分4個大的階段:

一是最早的夏代至漢代,主要是生活在陝甘等西部的伏羲、炎黃部族向以河南為中心的河南遷徒,爾後自商到漢代,又多為豫陝人互動。如:故里甘肅的伏羲先經陝山豫西北,到豫中、豫東話動,如今河南舞陽之賈湖遺址〈伏義部族遺址),河南淮陽伏羲古都等。再如:炎黃皆自陝經晉冀到豫(過程略)。還有:商周人的互動。在河南的黃帝之孫帝嚳子棄來陝,成為周之先祖,後來周人在商代之河南當臣,如周文王等,周文王之母即河南人。商滅後,商代的絕大部分名人與富人,全被周人半強制性的遷往周都附近。同時,周王室又將其部族人,派到以河南、山東為中心的地方建立諸侯國,僅河南就有周之諸侯國六十多。秦國也是互動,先是秦滅六國(魏、衛、楚、韓皆在今河南,趙之一部分為今河南),後是豫人在陝執政(從皇帝始皇到重臣大部分為豫人。如:前20名功臣,至少有14個以上為豫籍。漢代之西漢,從劉邦(先祖劉清為周人之後,遷到河南開封后又遷蘇之沛豐)到前幾任宰相及其他重臣,大部分要麼是豫人(如韓信、張良,陳平以及後近遷沛豐的周勃、周亞夫等),要麼是相臨之地人。秦之趙佗大軍南下,這是另一種情況。

二是到了晉、唐、宋時期,的確像上述網友所說,閩粵贛桂等地之客家人(還有閩南人、廣府人、潮汕人),均稱是中州人、潁州人、河洛人、汴京人、固始人或京兆人、長安人、秦人等人後代,還有河南人來皖,成為徽商,這裡就不贅言了。

三是明清之“閩粵填湖廣,湖廣填四川"之客家人迴流,眾人皆知,也不須細言。不過,這些人遷出地多山區,遷入地既有平原,也有山區(比如遷到陝西南部的多為山區),與網友所說又不相符了。

四是進入晚清到新中國成立前後,山東人是闖關東(東北92%以上的人為山東移民,3%為河南移民),河南人因水患、天災等災荒和戰亂〈主要是日本人入侵),又多到了西部的陝甘平原(有資料稱,陝西有豫籍移民800萬以上,接近陝人的'1/5。這一點網友說得對。

網友所說之河南皇帝少不是事實。據資料稱,在408位皇帝中,在河南稱帝或河南籍的皇帝,居全國之冠,在57位開國皇帝中,河南與甘肅並列第一,均為10人,陝西加上在陝西武功生的唐太宗,為4人。

順便說一下,在中國歷史上共有1208位宰相,其中220位為河南人,約佔1/5:在51位賢相中,河南有19位,約佔近1/3。


齊聲喚賢


答案很簡單。

真正的中原人是不可能去山區生活的。

根本活不下去的

那些所謂的遷徙到山區的客家人其實是漢化的畲族,因為中原人哪怕亡國,換一個地方,首選也是肥沃的平原,古代人煙稀少,哪裡會有沒有容身之處的地方?除非當地人特別排斥你。

當年河南人闖陝西,也會被當地人排斥。

但同屬華夏後裔,根本不會存在你死我活的械鬥。

又何來被逼往山區?

當年北宋遷都杭州

還不是選的都是好地方。

當地土著興高采烈的迎接,把最好的一塊地讓出來給他們用,又為什麼非要去資源貧瘠的地方過苦哈哈的日子。


吃過逼虧上過逼當


客家人不是願意開墾山林,好的地方都有人了,在平原被驅趕待不下去,跑到山區還經常被土著打殺,看客家人居住的圍屋就知道了。躲到山林是無奈之舉。近代中原人去陝西平原,最重要的也是平原比較富足有吃的,路途也近,便於難民更快找到吃的。至於南方窮山溝裡都吃野菜,蟲子,自己都養活不了,當然沒能力接受難民。黃土高原地廣人稀,但土地貧瘠,缺水乾旱,糧食產量極低,更沒能力接受難民。


山外青山樓外樓27


古代戰亂不斷,小山村易於躲藏,比如《桃花源記》裡多年不出,無論外面打的多悲慘他們都能安然無恙同理吧。現在往平原,因為沒了戰亂,各方面發展起來了,平原對生活來說更方便!!!反正比山溝溝方便


夜歸人歸


古代北方胡患,戰事多由北方起,所以百姓逃難一直往南,近代沒有胡患,而南方軍閥混戰甚於北方,加上西洋文化入侵多由南方滲透內陸,百姓心理牴觸,自然願意往北走了


夢逐芭蕉雨


古代冷兵器,騎射,山區易守難攻!現代槍炮,平原亦可守。


玉涵興


主要是北方遊牧民族打過來了,不往南逃往山區躲,難受往北送貨上門往火坑裡跳?比如北宋時期,連都城帶官員都南逃了,跑不了的才沒法跑,有錢的有文化的都跑了,剩下老弱病殘的留下了。


討厭崇洋狗


原來中原人都去了南方,是因為我們國家自古以來就是多災多難!不是鮮卑,就是契丹,大遼,金國都把我們當成一塊肥肉。老百姓都跑南方了


相信了別人換來了欺騙


去哪裡是他們願意不願意的麼?是他們能不能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