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說二戰後期蘇聯實施的大縱深突破戰役離不開盟軍的軍事援助?

川軍團機槍手迷龍


戰爭打的是後勤,物資保障、前送能力一定程度上決定了進攻性戰役的勝敗。尤其是被稱人類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機械化戰戰爭充分顯現了這一點。

德國入侵蘇聯,配置60萬輛汽車、2萬輛小車、65萬匹馬,這才能保證德軍的機動性,閃電戰在前期大獲成功。反觀當面蘇西北、西、西南方面軍僅配置12萬輛汽車和67萬匹馬,反攻時後勤補給輸送不上,坦克大炮等武器裝備缺油料、配件隨意丟棄,撤退時更只靠步行,致使部隊成建制被合圍被俘虜。


1943年2月斯大林格勒戰役後,蘇沃羅涅日、西南方面軍圖謀向第聶伯河一線推進合圍整個德軍南翼,但兵疲之餘,更由於道路不暢,補給斷裂而被德軍實施哈爾科夫反擊戰,戰線就此僵持。7月庫爾斯克戰役後,盟軍的大規模援助到達,這就讓蘇軍如虎添翼,勢不可擋。

整個二戰,英美向蘇聯提供45萬輛卡車與吉普、1900餘輛機車、1萬餘節車廂,這很大程度上讓蘇軍的機動性大為提升,維持補給,保持進攻勢頭。否則蘇軍僅可能實施淺縱深的突破,無法取得決定性的戰略突破。到戰爭末期,蘇軍機械化部隊的佔比達40%,而最高峰時期的德軍不過20%。



1943年以後,德軍逐步喪失東線的機動性,更由於希特勒堅守防禦思想下,只能一敗途地。世人常見的一副圖景是:一隊德軍託拖著沉重步伐緩慢行軍,身後跟著騾馬牽引的貨車,乘坐著坦克、卡車、吉普的蘇軍迅速追上來併發起攻擊。“巴格拉季昂行動”、“雅西—基什尼奧夫戰役”和“維斯瓦河—奧德河行動”中,這得到充分體現。

在英美的軍事援助物資中對蘇聯幫助最大的首要功臣是卡車等運輸工具。


歷史扒糞機


從1942年冬季蘇軍全線展開戰略大反攻後,蘇軍暴露了一些非常嚴重的問題,最重要的就是機械化兵力不足的問題,雖然蘇軍擁有數量眾多的坦克,卻缺乏汽車運載步兵以緊跟坦克部隊協同作戰,這經常導致蘇軍的坦克部隊已經深入德軍防線的後方,但其側翼卻缺乏步兵單位的掩護,那些步兵單位無法跟上坦克的前進速度,而德軍常常利用蘇軍坦克部隊孤軍深入的機會發起反擊併合圍殲滅之,蘇軍失去了這些突擊矛頭後,攻勢也不得不陷入停頓,無法進行深遠的突破以取得決定性的戰果。



顯然蘇軍的機動性制約了其大縱深突破戰役理論的實施,蘇軍缺乏足夠的越野卡車以及緊跟突破部隊鋪設鐵路所需的火車頭和鐵軌,盟軍的軍事和經濟援助為蘇軍的機動性的提高提供了很大的幫助。美國人提供的卡車是蘇聯國產卡車的1.5倍,戰爭結束時紅軍三分之一的車輛都是美國製造的,這些車輛的越野性能非常出色。此外盟國輸送的火車頭是蘇聯本國生產的2.5倍,火車車廂則是10倍,鐵軌則和蘇聯本國生產的相同。蘇軍的輪胎和航空汽油供應的半數也是來自盟國,所以這樣來看盟國的援助對蘇軍機動性的增強可謂功不可沒。



除了蘇軍自身野戰機動能力的提高外,另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東線德軍力量的整體削弱,尤其是空軍的不足,到1944年作為德國空軍主力的單引擎戰鬥機,只有30%在東線作戰,其他都部署在意大利和西線,這造成了德軍東線制空權的喪失,地面尋找也因此陷入極大的被動。東線戰線的寬廣又加上德軍步兵的不足,抵禦蘇軍大規模進攻主要放在炮兵身上,而由於德軍制空權的喪失,炮兵單位一旦開火往往遭到蘇聯空軍的摧毀,失去了炮兵的火力掩護,德軍防線也無法據守,裝甲預備隊數量又太少,無法應付各處的危機。



不過雖然盟國的軍事援助為蘇軍的大縱深進攻提供了很大的幫助,但是起主導作用的還是蘇軍本身,因為武器裝備終究需要蘇軍自己出動人力來使用。而且正是蘇軍自各級指揮官以及部隊通過數年的血戰和犧牲換取了寶貴的作戰經驗,在戰火中得到了成長,才最終具備了強大的突擊能力,這才是最關鍵的因素。


戰略論


在二戰裡,蘇聯依據《租借法案》獲得了大量的軍事援助,而其中對於實施的大縱深突破戰役最重要的,莫過於大量的機動車。

在真實的作戰中,並非像遊戲那樣鼠標一點部隊就會自動過去,部隊的機動離不開汽車,而戰鬥所需要的物資也需要依靠汽車來運輸。根據蘇聯自己的統計,在1940年,蘇聯的汽車產量為145390輛,這個產量不算高,不僅比美英德少,甚至要略低於加拿大的產量。而在二戰爆發以後由於各種資源向軍工傾斜和工業的東遷,汽車產量就更低了,1941年上半年汽車產量為73200輛,下半年則只有46100輛,到42年產量更是降低到了34976輛。43年以後產量有所回升,達到了49266輛,44年則是60549輛,45年是74757輛,整個戰爭期間汽車產量不過265648輛。

這點汽車產量即使加上戰前的汽車儲備,也是根本不夠大規模戰爭所需的。在二戰期間,美國向蘇聯提供了大量汽車、摩托車、拖拉機等機動車輛,其詳細清單如下:

據統計,到戰爭結束時,美國提供的汽車佔了紅軍汽車裝備總量的32.8%,除了大量的機動車,美國還提供了1981臺鐵路機車和11155節火車車廂,這對於維持蘇聯鐵路運輸的運轉至關重要,為蘇聯部隊調動和物資運輸提供了極大便利。

沒有這些汽車、鐵路機車和火車車廂,不僅紅軍的大縱深突破戰役是難以展開,連部隊的運輸調動和工業生產都將面臨很多困難,所以說蘇聯實施的大縱深突破戰役離不開盟軍的軍事援助。


不沉的經遠


除了古德里安的閃電戰外,大縱深突破作戰理論也是基於坦克部隊發展而來的一套機械化戰爭理論。大縱深作戰理論由蘇聯圖哈切夫斯基元帥提出,在蘇德戰爭中發展完善,到了戰爭後期蘇軍已經掌握了一套完整的作戰理論。在1944年的反攻浪潮中,蘇軍就是利用大縱深突破的方式發起了“十次打擊”行動,最終將德軍趕出了蘇聯。

“大縱深作戰理論”的核心就是在敵人的整條戰線上實施連續性突擊,進而達到擊垮敵人縱深防禦的目的。“大縱深突破”不僅需要坦克和空軍的配合,還需要諸多兵種協同作戰,以期形成一系列連續突擊。雖然“大縱深作戰理論”也是以機械化部隊為基礎,但它實施的規模顯然要比“閃電戰”大得多。按照“大縱深作戰理論”,蘇軍既要保證在整條戰線上的突破(“閃電戰”只是一個點或數個點的突破),又要保證突破的連續性,那麼其所需兵力也就可想而知。因此,龐大的軍隊規模以及充足的後勤保障是蘇軍實施“大縱深突破”的物質基礎,沒有這個基礎蘇軍根本不可能實現單次縱深推進八百多公里的奇蹟。

蘇德戰爭爆發後,蘇聯的工業體系遭到了嚴重破壞,雖然隨著局勢的好轉蘇聯的軍工業體系有所恢復,但這還無法滿足戰爭的需求。事實上,盟軍的軍事援助很好地解決了蘇聯自身軍工業產能不足的問題。在蘇德戰爭期間,美國援助蘇聯汽車的數量高達40.9萬輛,而援助的其他(如飛機、坦克以及火炮等)武器裝備數量也是數以萬計。盟軍的援助有效地彌補了蘇軍的損失,在一定程度上維持了蘇軍機械化部隊的規模。除了武器裝備外,盟軍提供的軍用物資也幫了蘇聯人的大忙,因為蘇聯的軍工廠根本不存在生產原料短缺的問題。毫無疑問,充足的物資供給使蘇軍具備了強大的物質基礎,這就為蘇軍實施“大縱深作戰”提供了保障。

“大縱深作戰理論”需要強大的物質基礎作為支撐,說白了它就是一種十分“燒錢”的作戰方式。在蘇德戰爭後期的大縱深突破戰役中,盟軍的大規模軍事援助的確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因為盟軍的援助讓蘇軍底氣十足,他們根本無須顧慮“錢”的問題。因此在一定程度上,確實可以認為蘇軍實施的“十大打擊”離不開盟軍的軍事援助。




我是優質軍事答主戰情解碼,歡迎大家關注留言!

戰情解碼


大縱深作戰理論是蘇聯元帥米·尼·圖哈切夫斯基創建的一種軍事理論。早期以如何在部隊的戰鬥隊型中應建立突擊群、牽制群、預備隊以及火力群為基礎,後來主要以如何突擊和追擊為核心思想。那麼突擊和追擊依仗什麼啊?當然是速度。

我們都知道,蘇聯在一開始就被德國人打蒙了,國土和工業迅速喪失。別說突擊、追擊了,全靠人堆差點連莫斯科都丟了。



之所以後來能打出大縱深,與英美的大規模援助是分不開的。

1973年《真理報》評論員尤里·茹科夫在電視節目中罕見地提到:“二戰美國對蘇援助可不僅僅是豬肉罐頭,實際上有飛機、卡車、吉普車、零配件和其他重要設備。”這在當時,就是等同於官方的認可和表態。雖然這是對於即將到訪的尼克松的示好,但這也揭開了一段塵封的歷史。




蘇聯在工業製造方面雖然因為戰爭受到重創,但能力也不弱。飛機、坦克全力造起來也挺嚇人。不過正如印象中的那樣,蘇聯造大件不費勁,可是小件不太行。飛機、坦克造出來了無線電通信設備卻跟不上的窘境可想而知吧?英美送來的無線電器材發射功率1000瓦和1000瓦以下的電臺就多大35000多部,真是解決了大問題。



還有,為什麼德國的坦克、卡車身陷蘇聯的大泥地,而蘇聯卻好得多?




那是因為美國援助了足以鋪設1200個野戰機場的蜂窩形金屬板,這種不起眼的器材就發揮了巨大作用。

此外,據俄羅斯空軍著名的歷史學家萊貝德夫少將說,二戰期間,盟軍總共向蘇聯援助了18303架各型作戰飛機,約佔蘇聯生產戰機總數的20%。其中,蘇聯海軍航空兵接收了2158架美英戰機。而為了推動蘇聯航空兵的作戰,美英總共還提供了150萬噸高質量的汽油,比蘇聯生產的總數還多。還有1萬3千多輛坦克。各類軍艦400多艘,其中美國的“塔科馬”級護衛艦就28艘。還有包括42萬多輛卡車和吉普車、8700多輛拖拉機、8218門防空炮、5800多門反坦克炮、4.7億多發子彈(炮彈)、32萬多噸炸藥、1981輛機車和35萬多臺機床等。




可以說,如果沒有這些援助,蘇聯別說大縱深了,能守住就不錯了。


時間右側記錄本



月林6491


誰說的?你說的?


星辰大海——2030


主要是蘇聯那時的空戰力量薄弱需要盟軍派戰鬥機和遠程轟炸擊進行空中打擊支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