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武帝“獨尊儒術”,為何在其統治思想中又參雜一些其他學派的思想呢?

手機用戶92100727806


首先我們要明白,漢武帝選擇如家學派思想的目的就為了穩固統治,而不是單純的尊崇儒術,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這個思想的說法首先就是基於春秋戰國時期的百家爭鳴,而漢武帝也不是第一個在思想上進行變革的,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手段與秦始皇焚書坑儒目的是一樣的,都是思想變革,只不過漢武帝更加溫和。

而您所說的漢武帝在儒家思想上摻雜了其他的思想,其實說法是不準確的,首先我們要弄清楚漢代劉徹為什麼選擇儒家的思想作為社會的主流思想呢?原因有二,而這兩點原因正是您所關心的,為什麼會存在其他思想,其一就是儒家思想的起源,孔子師郯子、萇弘、師襄、老聃。所以從一開始儒家的思想就是集百家之所長。這從開始就註定了儒家學派的包容兼併的特徵。

其二,這個人很關鍵,他就是董仲舒,正是因為這個人,改變了儒家思想的地位,在秦以前,儒家的思想並不被君王接受,因為諸侯時期郡主不仁不義,秦朝郡主剛愎自用,更喜歡法家的強勢,但是他們的毀滅就證明了這樣的選擇是不正確的,也正因為如此,漢武帝急需新出路,來維護自己的封建統治。

所以經由董仲舒進化的儒家思想是為了迎合統治者的口味,這樣的思想就必須具有全能性,不僅可以思想上維護封建集權,還要在日常行為規範上起到約束作用,所以此時的儒家思想必然需要借鑑吸收法家,陰陽家等諸多有用的思想。

其實在之後的朝代儒家思想還經歷過變革,每一次都挽救儒家思想於生死存亡之際,去程朱理學和陽明心學等等,儒家思想本身就是包羅萬象,並不是漢武帝摻雜其他思想,而是漢武帝所需要的思想董仲舒都會把他融進儒家學派之中。


有熊歷史


你要記住,獨尊儒術不是目的而且手段,古代統治者為了更好治理國家一定會吸取其它學說的精華,其目的就是更好治理國家

而實際上中國古代治國理念存在大量其它思想的精華,例如法家的法制思想,由道家的無為而治發展來的“修養生息”思想。

很多人在提及漢武帝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就會認為漢武帝通過打壓其它學說以達成“百家沉寂,儒家一枝獨秀”。但是漢武帝時期儒家並沒有像後世那樣“一枝獨秀”,

漢武帝“獨尊儒術”其實大概只有兩種方式:一,大量採用儒生治理國家,二,採用儒家思想代替原來的道家思想成為國家的主流思想。可以這樣認為,漢武帝雖然選擇擁抱了儒家學說,但是並沒有拒絕其它思想。

這個從當時的精英階級就可以看出。例如夏侯始昌既研習儒家又通曉陰陽五行家;宰相公孫弘兼治儒法兩家;主父偃以縱橫家起家;耿直的汲黯,司馬談,司馬遷以黃老學說起家.他本身也是兵法大家,他自信地給霍去病講《孫子兵法》任用大量酷吏,如果真的獨尊儒術的話,是不會任用郅都、寧成等酷吏.

我們一般認為是漢武帝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是造成後來儒家“一枝獨秀”的局面,但是細究就會發現漢武帝時期百家“並未沉寂”儒家也沒有“一枝獨秀”。

那麼儒家是如何變成後來的“一枝獨秀”呢

通過吸取其它學說精華完成自我昇華

漢武帝時期,儒家思想在董仲舒手中完成改造,其中將道家,陰陽家和儒家中有利君主統治的加以擴張成為新儒學。儒生更是將法家的“法制”思想引入儒家學說,道家的無為而治也變成儒學“仁政”中的修養生息。

設計“太學”,採用儒家經典作為教材,通過壟斷教育和提升通道完成儒學壯大。

漢武帝元溯五年,儒生向漢武帝提議:建立太學並使用儒家經典作為教材,漢武帝採納,太學建立。此時太學不僅是國家最高學府,因為漢武帝大量採用儒生,太學生被大量錄用為政府官員,太學成為國家人才補充地。

而誰不願意自己能夠當官啊!想要當官除了舉孝廉就是進去太學,由於太學採用儒家經典,太學又有較大的晉升通道,儒學,對學子產生極大吸引力。由於漢採用儒學,地方教育機構逐漸採用儒家作為教材,後世人自小便開始讀聖人書。

儒學,逐漸變得“一枝獨秀”






夜雨難聞


尊儒術的尊,僅是口頭上倡導,實用的是法與道術中的平衡術或御人術。終結於獎罰而已,儒從不實用,僅愚忠被強調起來而已,其它孔曰詞都用於愚民的統一思想上了,即順民訓化上了,這也上司無禮,僅下級有禮的原因,由是魯迅言滿篇仁善字裡行間滲出吃人畫面。倡是認別人做,自不做的形式。

只不過鄉科考都考四書內東西,被文人認定半部論語治天下的。

帝王是不用的,上司也不應用的,實用的儒術僅用上尊下卑一項而已。

莫被文人自吹弄糊塗了。

王用軍事.法律.工匠.農桑.氣象水利.監察.祀祭禮.獎懲,

悟空問看後,元宵節好。


味哎兒


漢初時,漢高祖劉邦二次羞辱儒生。儒生最喜歡投機取巧,看到劉邦建立了漢朝就想來做官。劉邦最討厭儒生,他看見儒生就將儒生的帽子摘下當尿壺;又有一次儒生求見,當時劉邦坐在地上叉開雙腿露下。(漢朝時都是上衣下裳,裡面沒有內褲。)儒生一看就知道羞辱他,拔腿就跑。劉邦羞辱儒生的原因,劉邦信仰蚩尤是祖先,他傾向與法家。而儒生崇拜的祖先是炎黃,所以是格格不入。

漢初時,劉邦、惠帝、呂后、文帝、景帝都採用的是黃老之學。到了漢武帝時,董仲舒將儒家、法家、墨家、道家、陰陽五學揉和在一起上課,丞相衛紈、竇嬰都去聽他上課。丞相們將董仲舒推薦給漢武帝,董仲舒向漢武帝推銷“天人感應、君權神授、罷黷百家、表彰六經”。漢武帝接受了儒學,並頒佈了“罷黷百家、獨尊儒術”,這個“術”就是一個騙術。因為漢武帝知道儒家是怎麼一回事,儒家最大的特點就是喜歡將牛皮吹的最大,漢武帝為了無限擴大他的皇權,就利用了這個“君權神授”。

有一年長安發生了二次大火,董仲舒想用“天人感應”來約束和嚇唬漢武帝,漢武帝見多識廣,馬上要砍董仲舒的腦袋。儘管董仲舒的腦袋最後沒有被砍下,董仲舒嚇得半死,從今以後再也不敢胡言亂語了!


牛頭對上了馬嘴


”漢武帝“獨尊儒術”,是以訛傳訛。

據說,董仲舒向漢武帝提提出建議,“廢黜百家,獨尊儒術”,為漢武帝所採納。然而,這麼大的一件事,《史記孝武帝本紀》卻沒有文字記載。

若漢武帝採納董仲舒的建議,必然對董仲舒十分信任。然而正相反,漢武帝對董仲舒極不信任,董仲舒作《災異之記》,世上的災難,天人感應之故,有譏刺天子之意,漢武帝十分腦怒,差點要了董仲舒的腦袋。《史記儒林列傳》:

是時遼東高廟災,主父偃疾之,取其書奏之天子。天子召諸生示其書,有刺譏。董仲舒弟子呂步舒不知其師書,以為下愚。於是下董仲舒吏,當死。詔赦之,於是董仲舒竟不敢復言災異。


有話少說


儒家學說已經不是原來的孔子之論,而是董仲舒的儒家 。兩者有繼承關係但完全不一樣 。在法家建立的政治框架下融合繼承周室禮樂制度的儒學與當時的道家等多種學說形成的混合體 。各個學說都是相互借鑑的 ,沒有獨立發展的例子 。百家當中我認為最影響後世的是儒法兩家 。獨尊儒術的儒術其實就是這兩者為主幹的結合 。


漢武帝的統治思想其實是繼承秦始皇的 ,都是建立統一帝國的道路 。在其他方面嬴政做的很好但在思想上 ,秦始皇沒有做完 ,經歷統一戰爭以後 ,法家雖然贏得了勝利但隨後凸顯不足 ,唯獨統一思想方面出現問題 ,儒家學說可以很好的解決這一事件 。


因此就出現了 ,法家是框架儒家是內涵的統治模式。但為了打到漢家制度 。宣傳外入內法。併成為封建統治的基礎。


世界史圖鑑


權釋

漢武帝時,文不好。認為儒家學孔老二,道人練丹,不好。認為法家是改革、變革。

當時有兩派:一派嘞嘞儒家,他們意為保守派,歌頌派,信佛。一派法家,批評派,除舊革新。

漢武帝力倡革新:出現了偉大的商鞅變法,

政治清新,經濟上繁榮。衍生了秦霸大世(武統一),唐朝盛世(文安邦),成就中華一派獨好的3兆年盛世!

samy


小莉ok8888


對不起!此類問題我不想回答,前時曾回答此類問題發文未獲審核通過,因不知回答此類問題的限制與禁忌是什麼?所以,不予回答了請諒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