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曆為何要在乾隆四十三年替八叔胤禩翻案?是覺得雍正錯了嗎?

少俠一號


雍正四年 (1726年)八阿哥胤禩、九阿哥胤禟被雍正削宗奪爵,圈禁致死。

雍正登基後,對於當年參與“九子奪嫡”的阿哥們進行殘酷的迫害,八阿哥胤禩、九阿哥胤禟受到了最為嚴厲的處罰,不僅在雍正四年(1726年)被雍正削宗奪爵,圈禁致死,就連原來的名字也被剝奪,八阿哥胤禩被改名為“阿其那”,其子弘旺被改名為“菩薩寶”,九阿哥胤禟被改名為“塞思黑”。


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乾隆為八阿哥、九阿哥平反,恢復身份。

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乾隆以八阿哥無悖逆之實,下旨復原名胤禩(允禩),恢復宗室,並錄入玉牒,九阿哥胤禟(允禟)也被恢復了原名和宗籍。此時距離他們被雍正學宗奪爵、圈禁致死已經過去了整整53年。


這一年,乾隆還為多爾袞、多鐸、豪格翻案,並且正式頒行“鐵帽子王”制度。

其實,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乾隆為自己的兩位叔叔翻案只不過是順帶辦的事情,乾隆這一年所作的最為主要的事情,就是為滿清奪取天下立下汗馬功勞,但是卻被殘酷對待的多爾袞、多鐸和豪格等人進行翻案,恢復名譽、恢復身份、恢復封號,安排其後人繼承爵位,同時將爵位世襲罔替的“鐵帽子王”制度正式明確頒行。

對於乾隆為多爾袞等人翻案,為的是在盛世下評價前朝功過是非、粉刷盛世祥和,同時體現的是自己的帝王胸懷,為的就是穩定政局,安撫宗室,也能提升自己的聲望,因而這也是為了強化皇權的懷柔之策。而之後幾年,乾隆為袁崇煥平反昭雪,也是為了緩和民族矛盾,拉攏漢族階層的重要舉措。


乾隆為八阿哥、九阿哥平反,還有以下的原因。

首先,乾隆好大喜功,自認為自己不去處理,未來便無人處理。

乾隆在對胤禩和胤禟翻案時曾說:“朕今臨御四十三年矣,此事重大,朕若不言,後世子孫無敢言者。胤禩、胤禟仍復原名,收入玉牒,子孫一併敘入。”意思是說自己已經親政四十三年,這件事情非常重大,我要是再不提,後世的人就更不敢提了,索性就由自己為兩位叔叔翻案,恢復他們的宗籍和原名。

作為雍正皇帝親自下的決定,在歷來看中祖制和傳統的清朝,如果沒有足夠的果敢和魄力,是不會貿然打破傳統的,這是乾隆對於自己的絕對自信,也是他自己希望將此作為自己功德流傳後世的體現。


其次,這也是為了維護政治穩定、提升皇權威嚴的需要。

在為胤禩和胤禟翻案時,乾隆還提到了雍正皇帝:“特未有顯然悖逆之跡,皇考晚年意頗悔之。”按照乾隆的說法,雍正晚年對於殘忍迫害兄弟一事是非常後悔的,至於真假,不好辨別,畢竟,三阿哥也已經在幽禁中去世,被圈禁的十阿哥、十四阿哥也沒有被放出來。即便真的是雍正有此想法,乾隆為什麼在登基的時候放出了十阿哥、十四阿哥,卻絕口不提八阿哥和九阿哥的事情,又要如何去解釋。

其實,乾隆這樣做還是為了政局的穩定。乾隆從雍正手上接過來的是一個好攤子,不僅國庫充盈,同時官場清廉、國泰民安,但是雍正當年的一些做法在民間和皇室中還是廣為詬病的,因而,乾隆這樣做既是為了緩解與宗室之間的關係,讓宗室更加支持自己,同時也是進一步提升皇權的威嚴與自己的地位,保證皇位的穩固。


再次,就是乾隆一直是以康熙為自己的榜樣,而不是雍正。

眾所周知,乾隆對於自己的爺爺康熙是極度的崇拜,所以乾隆在位60年後執意退位,就是因為他不願在位時間超過康熙的61年。因而對於康熙的“仁”的思想對於乾隆也是影響非常深刻的。所以對於他父親雍正的一些鐵腕手段和做法,乾隆並不完全認同,因而乾隆一朝並不是完全按照雍正時期推行的政策去執行的。

但是處理八阿哥、九阿哥既是國事、也是家事,乾隆貿然處理,不免會被扣上不孝的罵名,只能暫時放下,乾隆四十三年,當年參與“九子奪嫡”的阿哥們都已經離開人世,就連他們的子嗣也紛紛過世,經過時間的洗刷,兩代人的矛盾正在逐步的緩和與緩解,這個時候翻案,不僅能夠體現乾隆的仁政與胸懷,同時也不會招致太多內部的反對,反而可以為自己落下一個好名聲。


雍親王府


乾隆皇帝一生,除了寫詩之外,我想他最熱衷的就是為前朝皇族平反翻案了。

四十三年,乾隆一口氣為多爾袞、多鐸、胤禩、胤禟翻案,可見是早就計劃好的了。

乾隆認為雍正錯了嗎?是的

乾隆即位之初就毫不諱言地說自己“賦性寬緩”,認為“政尚寬大,寬比嚴好”。眾所周知,乾隆的老爸雍正治國就是一個字:“嚴”。現在乾隆剛上臺就表明態度,和老爸的治國理念要反著來。這除說他忍了老爸雍正很久之外,實在是想不出別的理由了。

而且雍正在晚年時曾因為“曾靜案”而寫過一部“自我辯白書”——《大義覺迷錄》。裡面寫滿了雍正為自己喊冤的辯論,把雍正的家底都寫出來了,並且還印發全國,讓所有官員都要熟讀《大義覺迷錄》,大清王朝的宮廷幾乎無密可保。對此,乾隆在繼位僅僅一個月,就下令將“曾靜案”的主犯曾靜和張熙兩人拿解回京,凌遲處死(兩人此時正奉雍正旨意,四處宣傳《大義覺迷錄》的內容),並把《大義覺迷錄》全部收回銷燬,嚴禁再印。

雖說《大義覺迷錄》有一點欲蓋彌彰的意思,而且暴露了清廷內幕,與雍正的辯解初衷比起來,實在是得不償失。可乾隆至於如此急切地否定父親做的事嗎?為什麼雍正要印這部書?難道是他自己吃飽了撐的?還不是因為老八胤禩、老九胤禟的家人四處傳的那些野史狂言,把雍正塑造成一個謀父害母,殺兄屠弟的暴君形象。


我個人並不相信乾隆所說的“雍正晚年對允禩、允禟等人有悔意”的說法,因為雍正自爆家短是因為坊間謠言,而這些坊間謠言就是允禩的家人流傳開來的。雍正難道不知道這部書對自己的影響嗎?肯定知道,可他還是要寫,不是自作多情,而是實在不得已。像這樣的話,雍正會對處理這兩個兄弟有任何悔意嗎?不會的。

所以乾隆為多爾袞、允禩等人一次性翻案,那是因為他認為國家已經穩定,不需要再把皇家的一些醜事公開出來。他需要塑造一個完美的愛新覺羅家譜,在他的指導下,愛新覺羅家族個個是忠臣,人人有功勞。



狐史首丘


乾隆四十三年,清高宗(乾隆帝)為八叔允禩、九叔允禟正式平反,將阿其那、塞思黑改回原名允禩、允禟(胤禩、胤禟是永遠改不回去了),並恢復了二人及其後代的宗室黃帶子身份。實際上,此舉談不上什麼翻案,僅僅是較低水平的平反而已。清高宗給出的理由是允禩、允禟當年並沒有謀逆的事實,而且自己的父親清世宗(雍正帝)晚年對當年處置允禩、允禟也有悔意。這話什麼意思?“我說我八叔、九叔沒有謀逆的事實,僅僅是說他們沒有正式動手,反心或許還是有的。我爹當年先下手為強,防患於未然並沒有錯。而且,我爹晚年對當年的舉動也產生了一些悔意。”這話到底什麼意思?意思就是,當年清世宗處理允禩、允禟並沒有錯,只是處理得過重了一些,畢竟二人並沒有謀逆的事實。而清高宗為他們平反也僅僅是恢復了宗籍,並沒有恢復原本的待遇,也沒有給他們案子重新定性。打個不太恰當的比方,對於允禩、允禟的所謂平反,充其量只能算作減刑,談不上是翻案。那麼,自然就更談不上清高宗否定父親清世宗,覺得清世宗做錯了。因為一上來清高宗就已經定調了,我爹當年沒錯,僅僅是下手重了些而已。



事實上給允禩、允禟平反只是清高宗順帶著做的一件事情而已。乾隆四十三年,清高宗重新審視清初的一些權力鬥爭,對很多事件進行了重新定性,其中就包括對睿忠親王多爾袞和豫通親王多鐸兄弟的重新定性、重新評價,並且為他們正式翻案,恢復了世襲罔替的鐵帽子親王爵位。而給允禩、允禟平反,僅僅是清高宗在幹這些事情時順帶做的一件事。那麼,清高宗為什麼要為允禩、允禟平反呢?他自己給出的理由是老爹晚年已經有悔意了,覺得對這兩個弟弟處理過重了,自己僅僅是完成老爹的遺願。細想想,根本說不通。清高宗的大爺、已革直郡王允禔和三大爺、誠隱郡王允祉被幽死,十叔追贈貝子品級輔國公允䄉和十四叔恂勤郡王允禵一直被關到乾隆初年才被清高宗釋放。如果說清世宗晚年已有悔意,為何還會如此呢?說到底,這僅僅是清高宗的一個理由而已。那麼,清高宗到底為什麼要這麼做呢?



首先和清高宗的自我定位有關係,這位自視甚高的皇帝一直以“千古一帝”自居,晚年更是自詡“十全老人”,擺出一副千古第一明君捨我其誰的姿態,為歷史事件重新定性實際上正是這種心態的一個表現。或許清高宗自己覺得,如果他不為這些歷史事件重新定性,以後就沒有人可以做到了。因此,乾隆四十三年的這一連串翻案、平反和對歷史事件的重新定性出現了。



其次,乾隆四十三年,當年“九子奪嫡”的當事者已經紛紛謝世,就連他們的子嗣,也大多已經作古。作為“九子奪嫡”餘波的“弘皙逆案”也已經過去了近四十年,這個時候把這些事情翻出來,已經沒有太多的政治風險。清高宗此舉既可以起到安撫和拉攏宗室的作用,也可以邀來聖德仁義的美名,何樂而不為?



再其次,畢竟這麼多歷史事件終究要有個蓋棺定論,總歸要有人來做這個事情。一向以聖明自詡的清高宗自然不會留給他人來做這個露臉的事情。



最後,清高宗此舉還有一個現實意義。清朝的很多制度都是在乾隆年間最終完善形成定製的。對歷史事件重新定性,對於最終確定與這些人相關的一些制度是有現實意義的。如果清高宗想確定某種形式的制度,但是歷史上的一些事件卻與之向左,自然是不太好的。與其如此,倒不如重新定性,一切以清高宗自己的標準為標準。



皇帝沒有對錯,更何況即便清高宗覺得父親錯了也不可能公開承認,否定父親等於就是否定了自己的合法性,清高宗不可能這麼做。說到底,清高宗在乾隆四十三年的一些列舉動還是政治需要,是為了穩固自身地位和鞏固清王朝的政權。


不務正業歪醫生


這與雍正的對錯無關,只與乾隆的目的有關。乾隆這麼做的目的是什麼呢?有兩個。一大一小。

先說大的目的。

眾所周知,“康乾盛世”號稱是中國歷史上的一大治世,尤其是到了乾隆時期,號稱達到了盛世之巔。乾隆對此非常自豪,甚至在晚年時自稱為“十全老人”,臉皮不可謂不厚。

像乾隆這樣的皇帝,在現實中已經幾乎沒有什麼追求了。剩下的,還有什麼值得乾隆去追求呢?只有一條:在歷史上的地位。所謂,名垂青史,萬年不朽。

既然要留名青史,自然要全方位地美化自己。仁慈,就是一個很好的美化工具。

替胤禩等人翻案,就是乾隆展示仁慈的大好機會。不僅替胤禩等雍正的政敵翻了案,乾隆把清朝歷史上的很多人都翻了案。比如多爾袞,這個為大清江山立下不世之功,死後又被順治帝挫骨揚灰的倒黴蛋,終於在乾隆手裡恢復了名譽。

做完這些事,乾隆覺得自己就會在歷史上留下仁慈之君的名聲了。可他錯了。因為滿清所有的文字獄,有一半以上出自乾隆這個“仁慈之君”之手。所謂百密一疏,顧頭不顧腚。

再說小的目的。

康熙年間的九龍奪嫡,讓康熙的兒子們手足相殘,宗室分裂。雍正登基後,對付政敵兄弟們的摧花辣手,更是讓宗族四分五裂。

到了乾隆時,雍正當年的那些政敵已經都是死老虎,已經沒了任何威脅。此時,乾隆站出來做好人,替這些人翻案,相當於彌合了皇室宗族的分裂,融合了感情,促進了團結,可謂有百利而無一弊。

可是,乾隆對待自己的親兄弟並不是這麼仁慈,比如曾經危及到他太子之位的哥哥弘時。弘時曾經因為犯錯被削籍。可是乾隆並沒有為弘時翻案。

可見,乾隆的翻案是有選擇的。與對錯無關,與利弊有關。


趣談秘史


乾隆之所以能夠給其八叔胤襈平反,主要出自三個方的原因:

一個是政治的需要。乾隆皇帝給其八叔胤禩平反是乾隆四十三年的事,此時距胤禩去世已過去五十多年,當初雍正朝跟隨胤禩鬧事的幾個兄弟和一干大臣,己是死的死老的老,八爺黨勢力早已是灰飛煙滅,已構不成對當今朝政的任何威脅。在這種情況下給八叔胤禩平反,既能顯示出自已作為一個政治家的氣度來,又能讓朝野上下看出來自已是一個多麼富有仁心的皇帝來。仁政最利於凝聚人心,成就大業,江山社稷長久穩固最需要的就是舉國上下號令統一,萬眾一心!

第二是親情的撫慰。不管當初八叔胤禩與自已老爸雍正皇帝怎麼鬥,怎麼爭,畢競都是愛新覺羅一家,皇室血脈一系,且已都是上一輩子的恩怨不是?乾隆這樣做,既能告慰先祖,又能示恩後人,對自己只有好處沒有壞處的事情,為何不做呢?!相信換了一般人大都會這樣做的。就是雍正在執政晚期的時候,也對當初的做有點後悔,覺得對皇兄皇弟們用力過猛,出手過狠,殺伐過甚。

三是本性的使然。有人對康熙,雍正,乾隆爺孫三位皇帝的人物性格和執政風格評價道:康熙是學習型皇帝,雍正是改革型皇帝,乾隆是文化型皇帝,這個還是比較客觀公正的。文化型皇帝執政必然會使整個乾隆朝的主流行政風格呈現出濃濃的文化和仁政風情。史書記載,乾隆一朝僅皇帝本人主張和主導編箸的就有《四庫全書》、《滿文大藏經》、《滿文老檔》、《八旗通志》等不下十來套(系列)文獻巨箸,是中華文明史上很重要的篇章。同時,乾隆皇帝在位期間,先後於乾隆十年、三十五年、四十三年、五十五年和嘉慶元年五次普免全國一年銀糧,僅此就足見乾隆恩澤施於百姓之仁政。

乾隆為胤禩平反,是不是覺得他老爸雍正做錯了?這個並不重要,關鍵是要記住“勝者為王敗者寇”,勝利者說什麼就是什麼,好吧!

以上即乾隆皇帝為何要給其已去世五十多年的八叔胤禩平反的主要原因。不足之處誠請批評、指正、補充。


小崔說歷史LanyaLanya


雍正在滿清皇帝之中算是一個比較心黑手狠的人,在登基之後,對與他爭位的兄弟們下手是真心狠,比如他就給老八改名“阿其那”,好像是狗的意思,一說是凍魚,給老九改名“塞斯黑”,好像是豬的意思。此二人均是在獄中被折磨至死,而雍正對待其他反對他的宗親也是相對刻薄。



但是乾隆為何要給老八平反呢?這不是打他爹的臉嗎?自詡以孝治天下的乾隆為何會如此做?

乾隆雖作為天下第一的富二代,但其政治眼光其實還是一直很好的,他也不是那麼傻,他做這些其實都是有目的的。前面我們也說了,雍正對於宗親是相對刻薄寡恩的,所以雍正朝宗室和皇帝之間的矛盾是比較尖銳的,所以雍正治國多是靠鐵血手段,也正是這個原因史書對於雍正的死也是有不少猜測,當然在這我們不去深追這些。



到了乾隆即位,乾隆沒他爹有魄力,覺得治國還是要依靠這些宗親的,所以就開始寬待宗親,乃至為不少宗親平反,此時在被雍正虐待了不少年的宗親好似看到了再生爹媽一樣,對乾隆肯定是十分支持,也直接讓乾隆的權位更加穩固,每一道命令都有無數人為之拼搏。

當然這個時候乾隆還是不敢直接去給老八平反,又拖了好些年,直到乾隆43年才著手為老八平反,當然這也是對宗親最好的籠絡。這個時候為老八平反也不會造成太大的政治動盪,而且時間太長了影響也能變的更小。



對於打自己老爹臉的這件事,乾隆也有點不好意思,就說:“朕今臨御四十三年矣,此事重大,朕若不言,後世子孫無敢言者。胤禩、胤禟仍復原名,收入玉牒,子孫一併敘入。”意思便是我今年已經登基43年了,如果現在不說,以後也沒人有膽子說了。然後乾隆又說:“特未有顯然悖逆之跡,皇考晚年意頗悔之”,意思是他老爹雍正對於老八的事情也是比較後悔的,所以他這當兒子要遵從老爹的意願。

這樣一來,乾隆打臉老爹的事情就變成了孝順了,既得了宗室的忠心還得了孝順的名聲。


金道人


雍正王朝裡,康熙在臨終時曾對雍正說,"你要善待你的兄弟,善待你的臣民"。雖說這是小說之言,但也不無一定道理。每一個家長都會這麼想,他們都會希望自己的子孫後代和睦相處,共享繁華盛世。可是雍正呢,忘掉了老爹的教誨,做的確實有點過分。雍正四年,雍正將自己的八弟胤禩九弟胤禟逮捕圈禁,削藉奪爵,抄沒家產。還改名"阿其那""塞斯黑"。意為豬狗不如,討厭鬼。都說士可殺,不可辱,雍正對弟弟們,似乎太過殘忍了。胤禩胤禟最終在圈禁中,飽受摧殘而死。


而乾隆四十三年,乾隆皇帝不僅為多爾袞和多鐸平反,也為叔叔胤禩翻案。乾隆自己也說了原因。

"朕今臨御四十三年矣,此事重大,朕若不言,後世子孫無敢言者。胤禩、胤禟仍復原名,收入玉牒,子孫一併敘入。"——清高宗實錄

乾隆說明了原由,這件事我若不做,後世子孫就沒有人會有如此魄力去做。乾隆還替雍正辯白,雍正晚年也曾後悔對弟弟們太過分了。真實與否,只有乾隆自己知道了。我覺得吧,乾隆這麼做,還有更深層次的原因。


一、穩定宗室之心。乾隆為宗室之人平反,他們的後人會感激涕零,而滿州八旗貴族也將更加團結,穩定。

二、警醒後世。乾隆為什麼說後世沒人有魄力這麼幹呢。乾隆四十三年,皇帝已經六十七歲,已經漸顯老態。此時平反宗室之人,弦外之音就是提醒皇親貴戚們,不要學多爾袞,胤禩等人,搞權謀機變,後世可沒有我這樣的明君。

三、往自己臉上貼金,為乾隆盛世添磚加瓦。乾隆自視甚高,平生又極力仿效祖父康熙,標榜寬仁,喜愛南巡。自然要矯正雍正朝過於嚴苛的政治局面,乾隆又自詡十全老人,也得做一點寬以待人,前無古人,富有魄力的事兒出來。多爾袞,胤禩都是前朝大案,影響甚廣,有利於自己形象的樹立。


乾隆為他的八叔平反其實意在告訴天下人,乾隆盛世,萬象更新,欣欣向榮,你們就偷著樂吧。但真實的歷史,早已經有了答案。


(一家之言,相當十分非常歡迎關注吐槽)


風雪夢不逝


乾隆皇帝給八叔胤禩,以及那些和他爹雍正爭奪過皇位的叔叔們平反這件事,確實有些讓人不太理解。為什麼這麼說呢?

因為乾隆是雍正的兒子,如果給胤禩等人平反,就意味著胤禩等人沒錯。既然胤禩等人沒錯,那就是雍正錯了。既然雍正錯了,也就是說雍正不該繼承皇位。既然雍正不該繼承皇位,就意味這乾隆的皇位得來不當。總之,乾隆否定他爹的做法,也就是否定他自己。明這樣做相當於否定自己,乾隆為什麼還要這樣做呢?

(乾隆畫像)

再說了,按照孔子的說法,如果父親偷羊,當兒子的應該替他掩藏,這才是“孝道”的體現。乾隆算得上是清朝前期皇帝中,最注重漢化,最提倡儒家信條的人。他為什麼卻又帶頭違背儒家信條呢?

我覺得這件事,先要釐清乾隆否定雍正,會不會對他的皇位產生影響。

照一般的情形來理解,顯然是會有影響的。但是在乾隆看來,一點兒影響也沒有。不但沒有,反而還會更加鞏固自己的皇位。我為什麼這麼說呢?

乾隆在當了皇帝以後,多次表示,當年他的爺爺康熙之所以遲遲不能確定皇位繼承人,根本的原因,是因為在康熙的兒子中,實在找不出恰當的繼承人。包括他的父親雍正,也並不是最恰當的。最後之所以把皇位給了雍正,其實並不是看上了雍正,而是看上了他乾隆。

那一天,康熙到雍正的頤和園裡玩,也就是在這裡,康熙第一次見到了乾隆。見到乾隆後,就被乾隆(弘曆)的氣度、禮儀及學識所折服,立刻就把乾隆帶進皇宮之中,自己親自教育撫養。也就是說,從那時候開始,康熙就有了把乾隆培養成皇位繼承人的打算。

(康熙畫像)

不過,要想把皇位傳給乾隆,也不能直接這麼做。於是就通過傳位給雍正,讓雍正再傳給乾隆的方式來完成傳位。

這種方式,在歷史上並不是沒有。司馬炎當初之所以傳位給一個白痴兒子司馬衷,就是因為他看上了司馬衷有個聰明的兒子司馬遹,想通過司馬衷傳位給司馬遹。包括朱元璋傳位、窩闊臺傳位,都是這樣的。

換句話說,雍正之所以能獲得皇位,全靠乾隆。

這樣一來,否定雍正,乾隆就不是否定自己,反而是抬高他乾隆的地位。想想啊,就算雍正不行康熙都要傳位給他,那不是更能說明乾隆很厲害嗎?

(雍正畫像)

除此外,乾隆否定雍正,給叔叔們平反,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是乾隆想做一個完人。

當乾隆給胤禩平反的時候,乾隆已經當皇帝差不多半個世紀。如此漫長的時間,幾十年前因為皇位繼承的那場爭執,早已煙消雲散。那些曾參與爭奪皇位的皇族以及他們的後代,早已偃旗息鼓,起不了任何浪子。也就是說,乾隆就算給這些叔叔們平反,也不會有任何風險,不會因此引發爭議,從而給他的皇位帶來影響。

不但不會給乾隆的皇位帶來影響,而且還很有好處,讓天下人覺得,乾隆這個人很大氣,很寬厚,有寬廣的胸懷,完全是一種君臨天下的氣度。這樣一來,乾隆的皇位反而更穩固了許多。而且,他立志要成為“十全老人”的形象,又光輝了很多。

總之,乾隆在這時候做的這件事,無論從哪個角度來看,都是一個非常正確的選擇。


張生全精彩歷史


【2019】總305期

乾隆為什麼為八叔胤禩平反?是覺得“親爹”雍正錯了嗎?

愛新覺羅•胤禩(1681年-1726年),康熙帝第八子,雍正異母弟。

胤禩自幼備受康熙喜愛,17歲的時候即被封為貝勒,是當時封爵皇子中最年輕的。康熙帝曾命其管理廣善庫,署理內務府總管等等。

康熙四十七年九月,廢太子的時候,胤禩及其同黨躍躍欲試。但是,康熙帝對胤禩利用張明德相面為自己立嗣的行為深惡痛絕。胤禩的個人威望和私黨勢力元氣大傷,但胤禩本人在未來的十年裡,一直在明爭暗鬥,成為雍正上位的障礙。

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十一月十三日,康熙帝玄燁駕崩,本以為自己的同黨胤禵能入承大統的胤禩,結果卻是四哥,胤禩萬念俱滅。雍正上位後,為穩定人心,先進封其為和碩廉親王,命辦理工部事務,兼理藩院尚書。雍正四年(1726年),雍正帝坐穩根基後,找各種藉口削其王爵,圈禁,改名為“阿其那”。

作為自己的競爭對手,雍正自是不會放過這個八弟。胤禩才華橫溢,無論是政治,還是文化,在皇子中他都是一流的,騎射功夫也是上乘,應該說,那是康熙朝皇子中的明星。尤其是令人生畏的是,他在朝野內外的影響,在上,伯父裕親王福全就曾多次向康熙舉薦他,大學士李光地也曾向康熙舉薦他,在下江南的那些知識分子,如錢謙益、方苞等人,也喜歡他。也就是說,他有廣泛而雄厚的政治基礎。在王儲競爭中,他是雍正的勁敵。

這樣的人,即使失去了皇位,他仍然是雍正潛在的巨大危脅,何況他並不甘心潛在。儘管雍正在即位之初對他比較客氣,還封他親王,但他似乎並不買帳。

雍正看到他依然與舊日朋黨來往,工作也不大認真,不是出這個錯,就出那個錯。但是,並無大事。政治上老謀深算的胤禩在這個時候,他不可能有明顯的大功作,頂多就是消積怠工,他是在療傷。然而,雍正不放心。

終於,在雍正四年的六月初一,胤禩被列了四十款罪狀,然後被囚禁起來。四十條罪狀,基本上是比較牽強的。三個月後,到了這一年的九月初八,胤禩病逝。現在看來,胤禩真的即便繼位,面對康熙朝遺留的那些問題,他可能也左右不了,他太圓滑了。那個歷史關頭,沒有雍正那樣的鐵腕誰也過不去。

弘曆在乾隆四十三年為胤禩平反,主要是因為雍正晚年的後悔,雍正也覺得對兄弟過於苛刻了。有一種說法說,他希望弘曆即位後給八叔平反。雍正曾多次說過:“胤禩較諸弟頗有辦事之材,朕甚愛惜之”;“論其才具操守,諸大臣無出其右者”。人的情感真是太複雜了。平反還有另一層意義,這就是打一手政治牌。乾隆四十三年,弘曆一口氣平反了好幾個著名的案子,比如多爾袞的、多鐸的,還有他八叔胤禩的,這三個人背後有一大批人,他們瞬間給乾隆投了為數巨大的贊成票。乾隆因此獲得一筆豐厚的政治財富。


知史局


不是的,上一代的恩怨,不想留給下一代,再者乾隆這也是收買人心,生在帝王家,誰不想做皇帝,不想做皇帝不可能的,八爺也是再正常不過了,對皇權的渴望與追求。雖然輸了,再者逝者以去,為什麼還要有惡名,乾隆認為過去了就過去吧!大家都是一家人嗎,自古皇家哪個不為皇位爭鬥,再者顯示出乾隆寬己待人,大度,收買人心,彰顯出自己,豁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