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是如何禁酒的?

悟空八卦歷史


可能大家在古裝電視劇裡看到很多場景都是在飯館裡一桌一桌在喝酒聊天,然後喝多打架鬥毆的場景。

但是大家可能不知道的是古代是有禁酒這個說法的。

在遠古時期,由於生產力不足,糧食產量不高,釀的酒滿足不了大家的需求。而且糧食產量也不允許釀酒太多,所以在那時候酒都是上層階級的人喝的,中下階層是喝不上酒的。

其實在古代一直是限制飲酒的。《秦律》禁用餘糧釀酒,西漢前期實行“禁群飲”的制度,當時大名鼎鼎的蕭何定的規定“三人以上無故群飲酒,罰金四兩”。漢武帝時期官府控制酒的生產和流通,不允許私人制酒。明清兩朝明令禁止私自釀酒賣酒。


悟歷史


“我有一壺酒,足以慰風塵。”對於喜愛喝酒的我來說,這句話代表了我的心聲。如果不是因為喝酒誤事,何必要禁酒呢?在中國上下五千年的歷史長河中,出現過許多所謂的禁酒令,相傳,夏禹是最早提出禁酒的帝王。《戰國策·魏策二》記載:“帝女令儀狄作酒而美,進之禹,禹飲而甘之,遂疏儀狄而絕旨酒。曰,後世必有以酒亡其國者。”“絕旨酒”就是自己不飲酒。而在我國曆史上有記載的最早的成文禁酒令卻是西周的《酒誥》。周朝剛建立之時,商朝留下的酗酒之風依舊蔓延,周文王的第四子、周武王的胞弟周公旦,深知沉湎於安樂會導致亡國,下決心肅清惡習。因此,當週公封自己的弟弟康叔於衛(地名)時,特意令康叔在其管轄之地向全體臣民宣佈禁酒之令,這就是現存於《尚書》中的《酒誥》。《酒誥》的主要內容是:商之覆滅,是因為管理者不務正業,整日喝酒取樂;以後只有在祭祀的時候才能飲酒,而且要限量,不能喝醉,更不可酗酒;釀酒需要大量的糧食,在糧食不夠充足之前,要好好地耕種土地,聽從長者賢人的教導。對於聚眾飲酒的人,抓起來就殺掉。可以說這是中國歷史上最嚴的禁酒令,也為歷代禁酒令樹立了典範。

但俗話說:無酒不成席。一點酒不喝也是不行的。為了落實禁酒令,西周的統治者把安放酒具的器物命名為“禁”。周初的士大夫階層每次祭祀或飲酒時,酒都是定量供應的。人們把酒裝入壺或尊內,再將壺或尊放在專門的禁上,表明此次用酒的量,宴客的時候,用勺一勺一勺地分給眾人,直到酒罄,不再添加,以此來防止喝醉。大家不要小看這部《酒誥》,它是中國有史以來第一個完整的國家典章制度。從另一個方面講,酒也為國家制度建設做出一定的貢獻。

後來,各朝各代也出臺了不少禁酒令,禁酒極為普遍,如西漢前期實行“禁群飲”的制度:“三人以上無故群飲酒,罰金四兩。”(《史記·文帝本紀》)。這主要是因為糧食問題引起的,西漢初年經濟凋敝、物質匱乏,連飯都吃不飽,還將糧食拿來釀酒,這顯然是一件過分奢侈的事。不過這次禁酒的時間也不長,到漢武帝時期酒禁又取消了。而到了東漢末年,戰亂頻發,民眾乏食,於是曹操在北方頒佈禁酒令,其實他真正目的是為了積攢軍糧。但是酒禁之後沒多久他就在銅雀臺上日夜飲酒作樂起來。看來酒的吸引力還是蠻大的。


東白啟明


古人生活離不開酒,上至帝王將相、下到布衣草民,酒都是不可或缺的飲料。唐代以前飲茶之風尚未流行,酒更是唯一的飲料。詩仙李白斗酒賦詩百篇,草聖張旭也嗜酒如命。

歷史上政府禁酒的時候很少,只有在遭遇戰爭、饑荒後國家糧食極度缺乏的情況下才會禁酒。糧食產量一恢復,酒禁會馬上放開。例如唐肅宗即位初期,正逢安史之亂,長安內城糧食價格上漲。唐肅宗曾下令長安城內禁止賣酒,第二年糧食豐收後,酒禁隨即取消。



酒雖然不是好東西,但確是一項稅收來源。國家經濟緊張時,政府會徵收酒稅;這樣既能增加財政收入,又能起到限制酒類的作用。例如唐德宗時,官府曾禁止民眾釀酒,而對開店賣酒的商鋪徵稅,每斛酒(約100多斤)收稅三千錢;私自釀酒者視同犯罪。但事實上百姓自己釀酒自家喝,官府也不可能完全禁止。目前我國對白酒徵收25%的消費稅。


張睢陽齒


古代時期,飯都吃不飽,哪有多餘的糧食制酒,造酒的工藝,材料都是很大一筆開銷。所說的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更是真實寫照。古時代造酒都是有錢人的事,通過市場經濟直接就限制住了。國外則是通過頒發法律禁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