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喜輝
文天祥是千古一見得愛國英雄!無論何時他的心中都沒有投降的想法。
文天祥是南宋末年著名的抗元英雄,他也是一位令人敬佩的民族英雄,為什麼有人居心不良的要抹黑他?!
1274年,忽必烈發動20萬元軍逼向臨安,在元軍大兵壓境的形勢下,南宋朝廷內部矛盾重重,有的主戰有的主和,當政者舉棋不定。文天祥本來是一個拿筆桿子的狀元郎出身,由於元朝的頻頻入侵,滿腔的愛國熱情讓他毅然變賣所有家產組織了抗元軍,召集愛國義士約3萬人,保衛臨安。只有郢州(今湖北鍾祥縣)張世傑、江西文天祥等決一死戰。
1276年,支持朝政的謝太后(皇帝年幼)帶頭投降元朝,文天祥不畏元軍武力,面對勸降的元軍頭目伯顏,憤然表示要奮戰到底。結果被扣留關押乘船北上,所幸在鎮江虎口脫險,卑鄙的元軍散步輿論說文天祥已投降,文天祥不為任何輿論所左右繼續招兵籌備軍餉,號召各地起兵殺敵。
1277年文天祥帥軍進入龍巖、梅州,一舉攻入江西,連戰連捷收復贛州10個縣,吉州4個縣,人們抗元情緒高漲,老百姓看到收復其它失地的希望。
但是,元軍主力軍瘋狂反撲,文天祥寡不敵眾敗退到蘆嶺、河州。他的老婆孩子都被元軍掠走,在元軍中當女僕。1278年秋南宋朝廷封文天祥為少寶、信國公,這年冬天元軍大部隊來攻,文天祥在五坡嶺被元軍擊敗,文天祥寧死不降,吞下隨身攜帶的冰片自殺,結果昏迷過去被俘。1279年元軍頭目張弘範把文天祥押到崖山企圖讓文天祥投降,文天祥在此寫下了《過零丁洋》:“辛苦遭逢起一經,干戈廖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風飄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灘頭說惶恐,零丁洋裡嘆零丁。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拒降的心志溢於言表。
陸秀夫投海,張世傑死於颱風海浪,崖山海戰是宋朝的滅國之戰。《宋史》用了“宋遂亡”三個字,南宋滅亡,成為中國民族史上的一大災難。文天祥繼續被押,他被元軍折騰萬里後,來到元朝都城(今北京),元軍給他安排豪華套房,美酒佳餚,又安排南宋狀元留夢炎(投降元朝,任元朝吏部尚書)來勸降,被文天祥厲聲罵他,南宋小皇帝也來勸降,文天祥說:“聖駕請回”,心痛不已。元朝丞相命其下跪,文天祥誓死不從,被衛士用金棍擊傷膝骨,仍然昂首挺胸沒有任何懼色。
忽必烈親自來勸降說:“現在你如能用對待宋朝那樣對我,立即任你為丞相”。文天祥斷然拒絕,只有涼涼的幾句話:“天祥深受宋朝的恩德,身為宰相,哪能侍奉二姓,願賜我一死就滿足了”
忽必烈囚禁折磨文天祥達三年之久用盡所有計策,元軍利用文天祥的親情,去瓦解他的心志,讓他讀妻女的勸降信,還讓他已投降元軍的弟弟來獄中探望勸說。文天祥不為一切利誘所動,凜然作《正氣歌》:“是氣所磅腐,凜烈萬古存,當其貫日月,生死安足論”之志向。
忽必烈實在是無奈,最後一次勸他,文天祥說我身為高官國家滅亡了,我本應該以身殉國, 如果我能活下來,並且以道士的身份回去,再重新接受朝廷的要求,這樣就行了。忽必烈本來答應他,又轉念一想,這一定是文天祥的計策,根據文天祥一貫的做法,還有他不屈不撓的精神,無人可比的號召力,如果放他回去,他一定會重新招兵,元軍攻打其它要地就會很難。所以忽必烈第二天就殺了他。投降忽必烈的軍隊被忽必烈當做炮灰去前線殺敵,最後消亡。
小姐姐講史
據說現在流行為大奸大惡之人翻案,流行為民族英雄添加“莫須有”的罪名。據宋史記載,文天祥確實有那麼一個條件。
文天祥被俘後,元朝對於招降他確實用盡手段。他被押往崖山,文天祥拒不叩拜,張弘範也不介意,只以賓主之禮相見。張弘範希望他勸降張世傑,文天祥說道:“我沒能保衛自己的父母已經是很大的過錯了,現在反而要我去勸別人不要保護自己的父母,天下有這樣的道理嗎?”然後文天祥寫下了那首著名的《過零丁洋》,所謂詠志,文天祥既然寫出了“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這樣的句子,已經註定是不會投效元朝了。
張弘範明白,文天祥明白,可是我們現在有些人不明白,或者是裝不明白,反正只要能為英雄添加“莫須有”的罪名,他們會選擇性遺忘。你不明白不要緊,張弘範明白就好,因為人家沒時間磨嘴皮子,既然勸降不得,又感其忠義,張弘範就派人把他送到了京師。
在京師期間,元人用盡各種手段迫其投降,忽必烈承諾只要他願意投降,以卿相之位待之。文天祥的回答也很簡單:“但求一死”。而最後連十歲的宋恭帝都被派來了,文天祥回答也是很簡單:“乞駕回還”。元人把他的妻女都打入宮中為為奴,他只要願意投降就可以和妻女團聚。但是文天祥回覆也很簡單:“希望柳女,環女做個好人,爹爹管不得了”。
我曾經回答另外一個問題,也是關於文天祥的,有很多人評論說文天祥不識時務。令我驚訝的是,沒有人譴責元人殘暴,折辱人妻女,反倒說別人不識時務。假如強盜闖到你的家裡,羞辱你的妻女,殺了你的兒子,然後逼你投降,你不去斥責強盜的殘暴,卻說不投降就是不識時務。人可以再無恥一點嗎?
文天祥是提過一個要求,據宋史記載,文天祥曾說:“國亡,吾分一死矣。儻緣寬假,得以黃冠歸故鄉,他日以方外備顧問,可也。若遽官之,非直亡國之大夫不可與圖存,舉其平生而盡棄之,將焉用我?”這句話的意思就是,國家已經亡了,我現在只求回家做一個道士,如果國家一亡我就向敵國求官影響不好。我做一個道士也可以為方外顧問。
於是很多好事之人終於找到了文天祥的過錯,用這來說明文天祥其實是貪生怕死的。你們可以這樣想,但是元人和投降的漢奸可不敢這樣想。因為文天祥有前科,他在出使元朝的時候就曾被扣押,結果他輾轉逃了出來,號召人們起兵反元,而且一舉克復了吉州。所以大漢奸留夢炎說道:“天祥出,復召江南,置吾人於何地?”人家不投降,你說人家不識時務,人家假投降,你說人家貪生怕死。好嘛,都是你的理由。人怎麼可以這麼無恥。
文天祥在死前衣服上還有一段話:“孔曰成仁,孟曰取義,惟其義盡,所以仁至。讀聖賢書,所學何事?而今而後,庶幾無愧”。人家是這麼說的,也是這麼做的,直到臨死做的最後一件事還是面相南方長拜不起。
有人說文天祥對自己的妻女太無情,他是一個不稱職的丈夫。但是他的妻子歐陽氏,聽說他死後說道:“我的丈夫沒有辜負國家,我怎麼能辜負他呢?”於是歐陽氏也自殺了。稱職不稱職,不是你說了算的,而是別人的妻子說了算的。這種事就是如魚飲水,冷暖自知。
總之我對我上次回答的那個問題,下面人的評論有的簡直震驚了我的三觀。我怎麼也想不到具有有那麼多人對文天祥那麼不滿,難道是自己做不到,就用譏笑別人的方法來掩飾自己內心的脆弱?我作為普通人,可以做不到,但是至少能做到懷有敬意,而不是抹黑別人,來顯示自己的高尚。
漁耕樵讀
文天祥(公元1236——1283年),字屐善,號文山,吉州廬陵(今江西吉安)人,是南宋末期偉大的民族英雄。
南宋寶祐四年(公元1256年),弱冠之年(20歲)的文天祥中進士,被任為寧海軍節度使判官。1259年,蒙古大軍南下攻打鄂州(今武昌),南宋君臣大為恐慌,有人勸宋理宗趙昀遷都以避蒙軍鋒芒,文天祥上書據理力爭,反對遷都,並提出抗敵之策,宋理宗拒不採納。之後,文天祥先後擔任過刑部郎官、右丞相兼樞密使等職務。
德祐六年(1275),得知蒙軍大舉南下的消息,文天祥在贛州組織義兵3萬入衛臨安(今杭州),開始了戎馬生涯。不久被任為平江(今江蘇吳縣)知府,奉命率義兵馳援遭蒙古軍圍攻的常州城。在常州,義兵浴血苦戰,宋將張全卻率官軍隔岸觀火,拒不增援也便罷了,後來又臨陣脫逃,致使500義兵被蒙軍擊殺,壯烈殉國。
同年冬,文天祥奉命率部火速增援臨安門戶獨松關,還未抵達目的地,就聽說平江守將已獻城投降。接著,又得知獨松關已被蒙軍攻克。
沒辦法,他只得率義兵急返臨安,準備決一死戰,與行在(首都)共存亡,誰知進城後,才發現滿朝文武紛紛棄官而逃,武官逃亡殆盡,文官僅剩6人。
1276年正月,執政的謝太后執意投降。元軍統帥伯顏指定必須由丞相出城商議,丞相陳宜中居然連夜縋城遁逃。文天祥臨危受命,以右丞相兼樞密使都督的身份,出城議和。談判時,文天祥不懼元軍強大的武力威懾,痛斥伯顏,慷慨表示要抵抗到底,遂被扣押。他被押解乘船北上,初以絕食抗議,到鎮江後才設法虎口脫險。
脫逃後,文天祥一路顛沛流離,歷盡千難萬險,好不容易才抵達溫州。這時,朝廷已經奉表投降,謝太后、宋恭帝趙顯已被押往大都(今北京),陸秀夫等人擁立年方7歲的益王趙昰在福州即位,是為宋端宗。文天祥聞訊趕往福州,被封樞密使。同時都督各路軍馬,到南平建都督府,派人赴各地招兵籌餉, 號召各地起兵抗元。1276年秋,元軍攻入福建,端宗逃往海上,乘船漂泊到廣東沿海一帶。
景炎二年(1277年),文天祥率軍移駐龍巖、梅州(今廣東梅縣)一帶,並挺進江西。
雩都(今江西于都)一戰挫敗元軍,接連收復了興國、贛州十縣、吉州四縣,聲勢大振,江西以及全國各地紛紛舉兵響應。不久,元軍集結主力開始猛攻文天祥興國大營,宋軍寡不敵眾、傷亡慘重,殘部被迫北撤,潰退到廬陵、河州(今福建長汀)一帶,文天祥的妻兒都被元軍俘虜。
1278年春,小皇帝趙昰病死,陸秀夫、張世傑等再次擁立6歲的小皇帝趙昺即位,小朝廷遷至距廣東新會50多里的崖門,這是海中的一片彈丸之地,文天祥被封為信國公。這年冬,文天祥率軍撤出潮陽,移往海豐,準備進山據險堅守。
行進到海豐以北的五坡嶺一帶時,元軍大舉追至,並隨之展開激戰,文天祥被俘,部下戰死者難計其數。次年正月,他被轉移到海船上監押,經過珠江口零丁洋時,他吟誦“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表明不屈之志,成為千古絕唱。
崖山血戰,南宋十餘萬文武精英犧牲殆盡,陸秀夫身背幼帝昺蹈海而亡。史載,南宋滅亡後,文天祥被押解北上,於至元十六年(1279年)十月初一抵達大都。元世祖忽必烈對文天祥的事蹟早有耳聞,對這位忠貞義烈的漢子抱有好感,於是想招降他。
前南宋丞相留夢炎、被封為瀛國公的宋恭帝趙顯,先後奉忽必烈之命勸降,都被文天祥一口拒絕。元權臣阿合馬和丞相孛羅等先後親審並誘降,文天祥慷慨陳詞,義薄雲天,絕不投降。他在大都兵馬司獄中被關押了3年時間。他的夫人和兩個女兒也被拘押在大都。文天祥知道,只要自己一點頭,一屈膝,就能和家人團聚,甚至能飛黃騰達,但仍不改初衷,僅託獄卒轉告家人要“歸之天命”。
《宋史》載,他身陷牢獄,而詩句墨寶卻傳遍大都,被人視作珍寶,在獄中,一些負責看守他的元軍官兵也對他欽佩有加,經常請他講古人事蹟。
至元十九年十二月八日(公元1282年1月8日), 元世祖忽必烈親自召見文天祥,進行了最後一次勸降。客觀的說,忽必烈對鐵骨錚錚的文天祥是頗有好感的,亦有心保全他,同時還有利用他巨大的影響力招降繼續負隅頑抗的宋軍殘餘方面之考量 ,他耐心說服,想感化、招降他。文天祥還是和往常一樣,硬梆梆地答以:“天祥為大宋狀元宰相,宋亡,只能死,不能活”。不過,他還對忽必烈說了另一番話:“國亡,吾分一死矣。儻緣寬假,得以黃冠歸故鄉,他日以方外備顧問,可也”?
啥意思呢?意思是“國家已經滅亡,我本應以身殉國。但假如您能釋放我,我願出家為道,再以道士的身份回到故鄉,之後以一個方外之人(指僧道)的身份為您效力,如何”?
其實,忽必烈完全可以這樣做,釋放文天祥,可以博一個寬宏大量的好名聲,還可以消弭漢人特別是文人士大夫們的反抗情緒,然後再讓他以出家人的身份為自己效力。但他也很清楚,以文天祥一貫剛直不屈的性格,不可能為苟活而乞降,誰知道這是不是他的緩兵之計抑或是詐降呢?放他出去不難,但若是縱虎歸山,豈不是自找麻煩? 憑文天祥的名氣和強大的號召力,假如他獲得自由後再豎抗元義旗,一定會應者雲集,那時局面可就不好收拾了。於是,忽必烈陡起殺機。
次日,文天祥在大都柴市被處死,死時年僅47歲。史載,文天祥到柴市刑場時,先問明方向,再面朝南方跪拜後,方從容赴死。
【插圖源於網絡】
【寫作不易 嚴禁搬運】
鐵馬冰河wu
忽必烈為了更加徹底地征服宋人,像文天祥這樣的人物是必須要招降的。忽必烈在漫長的招降過程中,各種手段用盡,也只是使得《過零丁洋》、《正氣歌》流傳於後世而已。
文天祥在被招降過程中,的確曾提出過一個要求。只是現在世人多為尊者諱,將此事略去不提。
《宋史》中記載:
時世祖皇帝多求才南官,王積翁言:“南人無如天祥者。”遂遣積翁諭旨,天祥曰:“國亡,吾分一死矣。儻緣寬假,得以黃冠歸故鄉,他日以方外備顧問,可也。若遽官之,非直亡國之大夫不可與圖存,舉其平生而盡棄之,將焉用我?”積翁欲合宋官謝昌元等十人請釋天祥為道士,留夢炎不可,曰“天祥出,復號召江南,置吾十人於何地!”事遂已。天祥在燕凡三年,上知天祥終不屈也,與宰相議釋之,有以天祥起兵江西事為言者,不果釋。文天祥說:“國亡了,我的本分就是一死而已!如果可以給我點時間,我以道士的身份回故鄉,以後就以方外之人的身份出謀劃策,這樣還行。若現在就馬上當官,我只是一個敗亡了國家的俘虜怎麼能有資格策劃大事,我積累一世的資本也全毀了,你還怎麼用我?”
這裡就出現了一個問題:文天祥為什麼提出要以道士的身份過一段時間再入仕?
《漢書韓彭英盧吳傳》:“於是問廣武君曰:廣武君辭曰:“臣聞 ‘亡國之大夫不可以圖存,敗軍之將不可以語勇。’若臣者,何足以權大事乎!”《史記淮陰侯列傳》 :“臣聞敗軍之將,不可以言勇,亡國之大夫,不可以圖存。今臣敗亡之虜,何足以權大事乎!”
從這兩處記載看出,文天祥最擔心的是“將焉用我?”因為“非直亡國之大夫不可與圖存,舉其平生而盡棄之”之後,自己籌碼盡失“何足以權大事!”也就是說,如果馬上投降,擔心自己不會受重用,所以提出寬限時日再效力忽必烈。
那為什麼要以道士的身份來假以時日呢?
《過零丁洋》和《正氣歌》不知激勵了多少仁人志士捨生取義,為理想信念獻身!充分體現了作者崇高的民族氣節和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
“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在齊太史簡,在晉董狐筆。”這兩句恰恰反映了文天祥很在乎史書給自己的評價。這種觀念尤其在秦檜的遺臭薰陶之下更加的強烈。作為士大夫不死社稷,恐怕死後也要被釘在歷史的恥辱柱上。
所以,文天祥提出用道士這種方外之人的身份來淡化,亦在情理之中。
既然招降文天祥比殺死文天祥的意義更大。那忽必烈為什麼反而要殺死他?
當時有人提出“有人借文天祥之名起兵江西”。忽必烈擔心放走文天祥,文天祥必會舉兵反元。
有一種比投降者更可恨之人,在這件事上起到了更大的作用。王積翁等降官十人,準備向忽必烈請求讓文天祥做道士。留夢炎(記住這個人)卻道:“文天祥走後,如果起兵江南,那我們怎麼辦?”出發點既不是為大宋,亦不為大元,只是出於一己之私。記住這個人,在這點上留夢炎比秦檜害岳飛更加可恨!
忽必烈權衡取捨,最終殺了文天祥。
《宋史》載“天祥性豪華,平生自奉甚厚,聲伎滿前。”文天祥聲色犬馬,生活極盡糜爛。然則國難之時,散盡家財極力抗元。被俘後提出要求投降,也沒有必要替其隱瞞。畢竟“慷慨赴死易,從容就義難”。有這一段心理波動,反而更能夠突出文天祥最終表現出的民族氣節。在此也沒有必要將其臉譜化。
文天祥在《正氣歌》中提到“嚴將軍頭”,羅貫中在《三國演義》中將嚴顏描寫為喊了一句“但有斷頭將軍,無有降將軍也”之後投降,似乎頗有影射之嫌。
班超以非凡的政治和軍事才能,在西域的三十一年中,收服了西域五十多個國家歸附漢朝,分化、瓦解和驅逐匈奴勢力。從此大漢聲威遠震。
郭子儀平安史之亂;計退吐蕃,光復長安;說服回紇,再敗吐蕃;威服叛將,平定河東。史書稱他“再造王室,勳高一代”,“以身為天下安危者二十年”。
這樣的人物現在幾乎沒人提及。
一個在位之時“自奉甚厚,聲伎滿前”的人,大宋積貧積弱是否與他也有一定的干係?若只因《過零丁洋》、《正氣歌》而受人吹捧,那跳崖陸秀夫又將處於何地?
更不要提那些剛剛頌揚大宋氣節,轉眼就以大元自娛的現在人。
歷史是連貫的,不是一個片面。只從片面看問題,必然會使歷史割裂開來。評價一個人亦如是。現在評價一個古人,又有幾個是綜合了當時的經濟、軍事、民生等各方面來客觀做出評價?
秦檜以來,不管國家處於什麼情況,凡言求和者必被抨之賣國。文天祥以來,世上便多了一群只會“平時靜坐談心性,臨危一死報君王”的無用書生。
秦檜被鑄成銅像,文天祥留名青史。這一正一反兩個人物被臉譜化之後,縱觀整個大明,及至崇禎之時,充滿了沽名釣譽之輩、噴沫之徒,再無踏踏實實做事之人。
積弊流傳,每況愈下,康有為之流亦能在史書上博一名聲。
寄暇學宮
看了大家的問答,居然沒有人說說文天祥所提的這個要求究竟是什麼?難道沒有人認真看嘛?
題主所說的這一要求應該就是下面的這一句話:
這句話的意思就是:“國家已經滅亡,我本來就是一個理應殉國的人了!若果我能夠被放了,以一名道士的身份回到自己的家鄉,以後以一個方外身份用我就可以了!”
這個條件並非是忽必烈不能答應,而是當時的文天祥已經被元朝軍隊抓住,忽必烈派人前去招降的時候所說的一段話,這一個簡單的條件其實很輕易的就可以滿足,但是忽必烈真正關心的問題不在這裡,而是文天祥作為南宋臣子的空前浩大的影響力,如果能夠招降文天祥,對於元朝穩固自己在中原大地的民心可以說是事半功倍。
但是,忽必烈不答應,放走文天祥無異於放虎歸山,文天祥的號召力完全可以迅速號召一支義軍反抗元朝的統治,即便結果仍然是無用功,但是影響元朝的統治進程那也是大功一件。
所以,因為這些原因忽必烈沒有答應文天祥的這一個條件。
而題目中的“必殺之”或許有一點言過其實了,忽必烈的內心是不捨得殺掉文天祥的,這也是為什麼文天祥在燕京被關了3年的時間,而不是立即處死的原因,忽必烈還是覺得招降文天祥只是時間的問題,宋王朝都完犢子了,你丫的你堅持個什麼勁兒?
但是,突然的一件事情改變了忽必烈的看法。
公元1282年,有個和尚侃侃而談的說道:“土星冒犯帝星,恐天有大變”。封建迷信本來就是古代王朝的忌諱,有了這些封建色彩文天祥的處境變得更加的危險。沒過多久又有一個集結了1000多人,號稱“宋主”的人宣稱要救回文天祥。
眼前突如其來的這些事情,讓忽必烈不知所措。
於是他便召來了文天祥想要問一下文天祥,忽必烈問文天祥還有什麼願望,此時的忽必烈也許已經動了殺心,文天祥輕描淡寫的說了一句:
沒錯,他只求一死!
忽必烈嘆了一口氣,他不明白宋朝已經沒有了,文天祥究竟在堅守著什麼?於是,忽必烈下令讓文天祥退下,元朝大臣們卻都勸誡殺了文天祥,忽必烈終於同意殺了文天祥,但是命令剛下,忽必烈又後悔了,趕緊讓人阻止殺掉文天祥。
可是,這一切已經晚了,這一切也已經悄然結束了!
歷史總探長
這種說法至少是以訛傳訛。宋史文天祥傳裡的記載是這樣的,元世祖派人勸降,文天祥說,”國亡,吾分一死矣。儻緣寬假,得以黃冠歸故鄉,他日以方外備顧問,可也。若遽官之,非直亡國之大夫不可與圖存,舉其平生而盡棄之,將焉用我。”把這段話掐頭去尾作為文天祥有投降之意的證據,不知是何居心?
文天祥這段話的大概意思是,國家已經滅亡,我的職分就是一死。不過,如果讓我出家為道人回到故鄉,以後以出家人的身份來做顧問,也可以。但如果現在給我官做,一則哪有和亡國之臣商討治理國家的道理?二則我這一輩子的所作所為都要被拋棄,那用我幹啥子咧?這段話不能隨意裁剪,否則就是耍流氓咯。
文天祥在回答中提出的可不是一個條件,而是好幾個,一個是回家,又一個是出家為道人,不做官,再一個是現在不給元朝當顧問,是以後再說。文丞相提這三個條件,對元世祖可有點不地道,純屬忽悠人。他的想法顯然是回江西吉安,招兵買馬,再來討元。此前降元的一些宋臣想建議忽必烈釋放文天祥讓他出家回故鄉,但他們在徵求降元的宋故丞相留夢炎的意見時被留拒絕,留某人看得很清楚,他說“天祥出,復號召江南,置吾十人於何地!”留不肯為文天祥說項,一個是怕惹禍,一個是文丞相當年在留降元后寫詩罵過他,”龍首黃扉真一夢,夢迴何面見江東”。
即便如此,忽必烈還關押了文天祥三年,試圖勸降,直到最後有傳言說有人要營救文天祥,忽必烈才下旨處死文天祥。文天祥要是怕死想投降,在大都關了三年,哪天不能投降?
葉海林
《宋史.文天祥傳》是在元朝時期編著而成,而書中所謂的那個要求可能是元人讓史記官“捏造”出來的(本人懷疑,不代表大眾觀點),目的就利用文天祥“求生”的影響,將宋朝遺民的反抗意識徹底打垮。
據載,文天祥所提的要求是這麼個過程。
文天祥把抗元部隊“填光後”逃到福建,最在又逃到廣東戰敗被俘,被押解到元朝大都(今北京)收監三年。在此期間,忽必烈得知文天祥被已經降元的幾個舊臣故交多次勸降未果,便親自面談多回。在苦口婆心的利導下,文天祥說只要滿足一個要求,便降。
原話是這樣的:
……“國亡,吾分一死矣。儻緣寬假,得以黃冠歸故鄉,他日以方外備顧問,可也。若遽官之,非直亡國之大夫不可與圖存,舉其平生而盡棄之,將焉用我”?……
意思就是:國家滅亡了,我甘願赴死。如果皇帝寬容,就讓我以道士身份回家鄉授道,緩過一段時間再以另一種身份當你的顧問,這點要求答應了還可以。如果不行,現在就要我做元朝的官,非但對不起那些殉國的宋室文武大臣,還會把我平生的志向和氣節毀了,丟了面子不說,還讓我難堪無心扶政,這種狀態下,重用我還有什麼意義呢?”
可元朝文武知道這件事後,便以文天祥借假投降再組義軍抗元的號召力勸說忽必烈不要上當,忽必烈聽取諫言後再三權衡,最後沒有納降,下了誅殺令。
1283年(元十九年十二月初九),文天祥在大都(燕京,今北京)被殺,終年47歲。
其實,據載當時對文天祥這番話有兩種理解,
一種觀點認為:文天祥三年牢獄生活,已經困苦不堪。同時還要面對原來的同僚和元臣的苦諫,加之大宋已亡,精神已經崩潰,最 終鬆了口。但是,為了不丟掉氣節,還要措些言詞,“以正視聽”。
還有一種觀點:認為就是假投降,然後再謀後路,可能當時大多數都認同後一種,以至於文天祥“圓”了氣節,掉了腦袋。
不過,粗淺的我在這點上有個疑惑:文天祥如果是假投降,還能當上宰相(忽必烈承諾),把心裡想法埋下不提不就完事兒了嗎!何必此地無銀三百兩去找死。如果是真投降,又何必給給自己挖了個坑、又欲蓋彌彰呢?難道他就膽敢判斷,忽必烈是一個十足的大傻子,聽不出來他的用意?
所以說,真投降也好,假投誠也罷,如果文天祥真提出了這個條件,那忽必烈最終殺他的原因就只有一個了:
“一張紙畫個鼻子……好大的臉,留了你三年,不知道咋回事兒啊!降就是降,不降就是不降,說那些廢磕兒,這不拿我當猴兒耍嗎?想當那啥還想立那啥,你以為你是誰,你是太陽啊!都得圍著你轉!殺”!
當然了,這不是“黑”文天祥,可能忽必烈“那個大反派”當時就這麼想的。人嗎!沒規定“哪句話”不準人說。
唉!秀才造反,三年不成。
人哪!
要花費十年學會怎麼說話,卻要用一生學會怎麼閉嘴。
英雄註定是英雄,怎麼說都是名揚千古。
辛苦遭逢起一經,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風飄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灘頭說惶恐,零丁洋裡嘆零丁。
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驍勇34
文天祥最著名的兩句詩“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每每朗讀《過零丁洋》這首詩,總能從中感受到文天祥的無奈,同時從他身上散發出來的視死如歸的精神,然而就這樣一個人,在臨時前卻說“只要你(忽必烈)滿足我一個要求我就投降”,然而忽必烈最後還是下定決心將其殺害,這又是為何?
文天祥作為南宋末期的政治家,文學家以及抗元名臣,與陸秀夫、張世傑三人並稱“宋末三傑”。
公元1279年,忽必烈率軍攻佔襄陽,南宋危在旦夕,然而此時已然有人變賣家產抗擊元兵,此人正是文天祥,然而南宋早已積貧積弱,大勢已去,文天祥在五坡嶺戰敗之後,被元軍俘虜,當時張弘範在押送文天祥前去厓山之時,敬佩他的為人,多次勸說他投降元軍,然而文天祥皆以“深受宋朝恩德,身為宰相豈能侍奉二主為由”直言拒絕。
而張弘範依然勸說,文天祥最終寫下膾炙人口的詩句“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這種氣節很多人說在此之後除了譚嗣同再無他人,之後文天祥被押送至燕京,在監獄中度過三個春秋,在這期間也有無數好友前來相勸。
最後文天祥聲稱,只要忽必烈答應自己一個要求便可投降,文天祥當時是這樣說的:
《宋史·文天祥傳》記載:“國亡,吾分一死矣。儻緣寬假,得以黃冠歸故鄉,他日以方外備顧問,可也。若遽官之,非直亡國之大夫不可與圖存,舉其平生而盡棄之,將焉用我”。這句話也正是他的要求,其中暗示忽必烈,就是自己歸隱故鄉,做個清閒自在的道士,而之後元朝若是還要自己上朝為官再召見自己即可,其實文天祥的意思應該是大宋剛滅,你就讓我投降元朝,這樣著實不妥,完全可以等自己歸隱几年之後,再做做元朝的顧問什麼的官職還是可以的。
然而忽必烈可不在意這些,他想的是你要投降便投,不投降就赴死,他並不喜歡一個人不夠果斷,做出這樣模稜兩可的決定,所以忽必烈還是下定決心殺了文天祥。
然而正是這段歷史記載,一直遭受後世人的懷疑,文天祥怎麼可能提出這樣的條件,殺身成仁的文天祥難道也有怯懦的時候嗎?因此很多人懷疑是元朝人修撰了《宋史·文天祥傳》,是故意誹謗侮辱我們的抗元名臣、民族英雄。
事實上文天祥最終並沒有逃避,而是大義凜然、從容不迫的走向斷頭臺,被斬殺時,文天祥對身邊的吏卒說“我的心願已了,毫無牽掛”,之後便向南跪拜而是,他的妻子在收屍之時還在他的衣服上發現了他留下的《衣帶贊》:“孔曰成仁,孟日取義…………庶幾無愧。”
從這些話可以看出,文天祥認為自己仁義都已經做到問心無愧,又何來請求一說?
羽評郡主
文天祥(公元1236——1283年),字屐善,號文山,吉州廬陵(今江西吉安)人,是南宋末期偉大的民族英雄。 南宋寶祐四年(公元1256年),弱冠之年(20歲)的文天祥中進士,被任為寧海軍節度使判官。1259年,蒙古大軍南下攻打鄂州(今武昌),南宋君臣大為恐慌,有人勸宋理宗趙昀遷都以避蒙軍鋒芒,文天祥上書據理力爭,反對遷都,並提出抗敵之策,宋理宗拒不採納。之後,文天祥先後擔任過刑部郎官、右丞相兼樞密使等職務。 德祐六年(1275),得知蒙軍大舉南下的消息,文天祥在贛州組織義兵3萬入衛臨安(今杭州),開始了戎馬生涯。不久被任為平江(今江蘇吳縣)知府,奉命率義兵馳援遭蒙古軍圍攻的常州城。在常州,義兵浴血苦戰,宋將張全卻率官軍隔岸觀火,拒不增援也便罷了,後來又臨陣脫逃,致使500義兵被蒙軍擊殺,壯烈殉國。
任何一個時代的名人,都有特點:傲氣,不服管……。殺之不留後患這也是最高層的共識,為什麼留下徒增煩惱呢,再說這一代百年後,還不知道下一代能否真正把控,這是心病,同時也是具體情況具體分析後的結果,這也是有些歷史名人是後來即位者處理的,比如和珅,吳三桂……等。不一樣的人物不一樣的現實,他們的結果是完全不同的
幸福燚戰
文天祥兵敗,被元軍俘虜。
文天祥作為民族英雄,依然忠心宋朝,但忽必烈欣賞他的才能,渴望文天祥作為自己的賢臣,於是開始各種招降計劃。
首先,忽必烈親自出馬,表示如果文天祥願意輔佐自己,就可以赦免他,並且將左丞相的高官位置讓給他。
但文天祥不為所動,堅持忠於宋朝,表示如果投降元朝之後,立馬就獲得高官爵位,怎麼能面對滅亡的宋朝?自己作為有操守的士大夫,一生信仰孔孟之道,如何能侍奉二主?(())
(文天祥劇照)此外,還表示,如果忽必烈願意放了自己,文天祥願意在江湖做一名道士,不接受元朝高官,只是給忽必烈提提建議,輔佐他。
忽必烈勸降失敗,此時已經有人建議,殺掉文天祥,但忽必烈仍然愛惜他的才能;
但忽必烈也不敢放了他, 只怕文天祥一出監獄,又要在江南舉兵反元了。
宋朝降臣王積翁,十分欣賞文天祥,向忽必烈力保他。同時,與其他十名降臣聯名,準備請求忽必烈放了文天祥,讓他去做個道士。
這時,南宋末代宰相留夢言極力反抗,認為文天祥出獄之後,必定起兵反元,到時候我們極力保護他,那我們這十個人不要在文天祥起兵的時候、陪葬嗎?
最後,宋朝降臣無一人再敢保護他了,這也是宋朝文人的氣節啊。
此時,忽必烈已經有了想法,想要釋放文天祥,準他去做個道士,畢竟有才之人,如此殺了,的確可惜;而文天祥本人在宋人心目中,也有很高聲望,留他一命,也可以籠絡宋人啊。
於是,忽必烈與大臣商議,但群臣都不敢擔保文天祥,怕他出獄造反會牽連自己,紛紛請求殺了他。
無奈,忽必烈下旨殺了他。(文天祥慷慨赴刑場 劇照)
但不久,忽必烈感覺很可惜,想要救他一命,又下旨,刑場的劊子手,刀下留人。可是,時間太晚了,文天祥已經走了。
實際上,文天祥出獄做道士的請求,忽必烈是想同意的,但宋朝降臣的私心,不顧民族氣節,反而陷害文天祥,生怕文天祥出獄造反、害了自己。
有時候,可怕的人,並不是敵人,而是自家人背後下黑手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