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難題,讓運動處方從實驗室走向百姓家

新華社北京11月14日電 破解難題,讓運動處方從實驗室走向百姓家

新華社記者

運動處方離不開體育與醫療的融合,作為一個跨界的學科,運動醫學有很大發展空間,不過,在軟硬件條件都尚不完善的情況下,為百姓開一張合理合規合意的運動處方,面臨的困難仍不小。

破解難題,讓運動處方從實驗室走向百姓家

強身健體、治未病、健康生活,運動處方的好處正被越來越多的人所認知,但從實驗室到百姓家,中國的運動處方如何落地,是一個需要解決的關鍵問題。

從精英到普及,中國的運動處方待成長

據復旦大學運動醫學中心主任、附屬華山醫院運動醫學研究室主任陳世益介紹,運動醫學在中國的發展歷史並不長,原來的運動處方也基本上是開給運動員的。他表示,運動醫學在中國起步比較晚,中華醫學會運動醫療分會獨立成立是在2007年,是為了服務2008年北京奧運會,到今年也才11年。

“如果向前追溯,中國運動醫學始於1957年、1958年。那個時期,國外專家來到中國,在當時的北京大學醫學部辦了運動醫學第一期講學班,中國有很多醫學院校派教授到講學班學習,因此這些教授回校後創辦了運動醫學學科,這些院校成為中國最早擁有運動醫學的單位,有八大院校。如果從這個角度看,中國運動醫學的發展也不過半個多世紀。” 陳世益說。

自從全民健身上升成為國家戰略,體育領域的熱度迅速提升,以體育醫療為概念的創業者也多了起來。在研究領域,體育在改善人們健康狀態方面的作用也已經一次又一次被證實。

今年8月,贛南師範大學體育學院的李宏偉和黃國強在武漢體育學院學報上發表了題為《“體醫結合”智能化運動處方干預社區臨界高血壓人群實驗研究》的研究報告,這一研究以臨界高血壓人群為研究對象,用運動醫學為主要干預手段,得到的結論為:“體醫結合”干預臨界高血壓人群效果明顯,智能處方在干預和監控過程中起到重要作用,其理論和方法可用於社區高血壓的防控。

在心血管病、糖尿病、慢性呼吸系統疾病等方面,類似於這樣的研究成果也為數不少,可以說,在研究領域,中國的運動處方事業正取得越來越多成果。

去哪開?找誰開?運動處方的兩大待解難題

成果豐富,前景樂觀,不過運動處方在“普及”和“落地”環節,仍面臨很大挑戰。

據河北省邯鄲市中心醫院體檢中心主任李君華介紹,邯鄲市運動處方和體醫結合的工作是2017年11月正式開始的,模式是由市體育局提供政策指導和資金支持,在省衛計委支持下,承擔國民體質監測工作的中心醫院體檢中心負責具體實踐開展。

“過往每年體檢中心要為體育部門完成3000多人次的國民體質監測工作,今年也是一樣,截至11月基本達到了這個人次。主要方式是在群眾來中心體檢的同時,進行宣傳引導,鼓勵來做體質監測,在檢測報告上開具運動處方。”李君華說。

破解難題,讓運動處方從實驗室走向百姓家

↑山西省集中測評大、中學生體質健康情況——新華社記者申宏攝

李君華表示,大部分群眾有運動的意識,但對開具的運動處方還理解不深,處於不主動參與和實踐的狀態。對於運動處方在落地過程中的具體困難,李君華提到了人才問題。

“現在中心從事相關工作的只有10多名醫務人員,且不是每個人都有醫療素質能開具運動處方,所以主要還是靠檢測機器來開具。懂體育的不懂醫療、沒有從業資質,我們懂醫療的又不懂運動科學,所以最近從邯鄲當地大學抽調了有相關專業背景的大學生來補充人力。過去這一塊的人才培養基本是空白,運動處方對於慢病的運動指導,包括心臟病、心腦血管疾病指導實際上需要非常高的從業素質,需要醫學和運動知識緊密結合。”李君華說。

國家體育總局運動醫學研究所原所長李國平坦言,運動處方在基層的普及有一定困難。“到了醫療機構找不到這樣的地方,或者找到醫療機構,醫生不會開,現在還在說多做少的階段,落地不夠。”

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專家也表示,“運動處方”這個概念他們早就做了,也有紙質版的複印好交給病人。“但也要考慮到,病人執行如果出了問題就會來找我們。”他同時表示,如果“運動處方”不是由醫院開出的,是否還可以稱之為“處方”值得商榷。

目前,有很多儀器可以在收集人體數據後生成“運動處方”,不過,這樣的操作模式也並不完全科學。邯鄲市體育局群體處副處長李煒說:“因為沒人能開運動處方,加上人工開具運動處方存在運動風險承擔的問題,所以現在只能靠機器進行‘處方’開具。但機器不能因人而異、提供人性化的‘處方’,對於群眾的運動、治療康復效果肯定也就大打折扣。”

李煒也談到了開運動處方的資質問題,“康復師、三級醫院大夫開的是否算運動處方。這個還有分為外科疾病種、內科疾病種,這種風險很大,存在很多現實問題。因此,資質問題和能否實現個性化是運動處方比較突出的問題”。

破解難題,讓運動處方從實驗室走向百姓家

↑新華社記者在河北省體育科學研究所採訪時拍攝到的相關單位摸索制定出的運動處方報告樣表,分為健身級和醫療級

河北省體育科學研究所副所長紀宵鋒認為,“運動處方”除了針對慢病患者,也具備指導健康和亞健康人群健身的價值。以現在的視角看,“運動處方”起碼應該分健身級別、醫療級別、專業級別。

但總的來說,由於醫療機構布點、醫生水平資質、大眾認知、市場環境等多方面因素,大家對運動處方“去哪開”“找誰開”這兩個問題還缺少明確的答案。

運動處方“堂前燕”如何飛入“百姓家”?

李國平建議,應加強頂層設計,體育醫療隊伍要加強分工合作,從多個層面提升運動醫學服務大眾的能力和水平。

“希望政府再能推進,能把衛生健康大大往前提,以前以病為中心,現在以健康為中心。運動健康必須要得到國家重視,得到老百姓歡迎,才能開花結果得到推廣。告訴我們怎麼運動和健身,多元化的東西都在出臺和引導,是個利好的事情,希望速度再快點、力度再大一些。”李國平說。

河北省唐山市體育局群體處王小剛表示:“開運動處方不是誰都能幹,全民健身社會指導員上崗都還要有資質。人才有資質,處方才能保證質量,群眾才能有認可度。醫生會開處方不會開運動處方(是個問題),而且很多情況下開了運動處方還需要醫生來進行處方指導。”

破解難題,讓運動處方從實驗室走向百姓家

↑新華社記者在唐山市慈瑞醫療投資集團的體檢中心採訪時,拍攝到部分群眾正在工作人員引導下進行體質監測

河北省唐山市慈瑞醫療投資集團負責人佟壘功表示:“希望有國家專門的資質和培訓,參與相關工作的人員應該具備雙重能力。國外專門有康復機構,就是醫生經過體育培訓和資質認證後,或者體育人士進行認證成為處方師,可以開具個性化的運動處方。現在北京很多醫院有運動康復科,但這個人員的資質到底誰來授權、誰來出具,現在還不明確。”

對於破解運動處方落地的困難,郭建軍除了談到加強頂層設計、對大眾和醫務人員進行教育,還提出應開展體醫深度融合示範試點工作,並建立體質與疾病、健康關係的數據庫,同時學習國外體醫融合的先進經驗和做法。

“合理的模式應該是醫療牽頭、體育配合,體育提供器材和有專業能力的體育人才,醫療是要主導的,醫療系統龐大的基層人員、資源多,開展工作有抓手。” 佟壘功說。

執筆記者:林德韌

參與記者:楊帆、朱翃、李博聞、姚友明

簽發:高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