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金特會”為何沒談攏?“推力”削弱,“拉力”不夠

第二次“金特会”为何没谈拢?“推力”削弱,“拉力”不够

據新華社河內2月28日消息,美國總統特朗普當日下午在河內舉行的記者會上確認,美朝領導人第二次會晤沒有簽署共同文件。白宮發言人桑德斯發佈聲明稱:“2019年2月27日至28日,美國總統特朗普與朝鮮最高領導人金正恩,在越南河內舉行了非常良好和富有建設性的會談。兩位領導人討論了推進無核化和經濟驅動理念的各種途徑。目前還沒有達成協議,但他們各自的團隊都期待著未來的會面。”

此前有媒體稱,雙方將於當地時間下午2時5分許簽署《河內宣言》,隨後特朗普將在4時許召開記者會介紹會談結果。然而事實是,會晤僅半小時即結束,兩人原定的午餐取消,然後離開會晤地點索菲特大都市傳奇酒店,返回各自下榻酒店。原定於下午4點召開的特朗普記者會也提前到2點召開。

此前,不少媒體、輿論認為這次峰會會簽署協議,甚至會發表某些“宣言”,從而對美朝關係、半島局勢,甚至由朝鮮戰爭所遺留下來的問題來一個歷史性的解決,但最終未實現。

朝美為何沒談攏?

2月27日筆者曾在媒體撰文析近五年來朝核變局中的動力機制:一為推力,二為拉力。

自2018年3月22日美國單方面啟動301調查以後,隨著朝鮮半島上空“大氣候”的劇變,原先的“推力”機制在事實上已經大為削弱——即,美國團結其他重要相關國家,共同對朝施壓,迫使平壤接受其強硬CVID甚至PVID(CVID和PVID分別指全面、可查證、不可逆的棄核與永久、可查證、不可逆的棄核——編者注)要求的能力,已經不復存在。沒有這樣的外在壓力,希望朝鮮自行、主動棄核,這其中的可能性,一眼便知。

再說“拉力”。在上篇文章中,我已經談到,所謂“拉力”就是美朝兩個最直接的當事國之間,尤其是兩位強硬的領導人個人之間,能否逐步建立起經得起時局動盪之考驗的互信。

很遺憾,在“推力”效用遞減的情況下,“拉力”的作用愈發突出。換言之,美朝二次峰會能否談出重大成果,先決條件取決於兩國之間,尤其是兩位強硬領導人之間的互信。然而,這種互信遲遲未能建立起來。

儘管在上次新加坡峰會中,美朝基本上在無核化的總目標上達成共識,然而如何具體實行,從來沒有談攏。美國強硬主張“利比亞模式”,即先去核,後補償。然而利比亞前領導人的下場(奧巴馬時期),以及特朗普上臺後退出伊核協議的做法,都使美國在核問題、朝核問題上失去了應有的國際戰略信譽。因此,朝鮮方面為保障本國生存利益,要求漸進式、分階段進行無核化,也在情理之中。可美方至今並未鬆口。博爾頓等鷹派上臺後,美對朝採取靈活政策的可能性被普遍認為有所下降。

新的路在何方?

以上種種事實也進一步加劇了朝美之間戰略互信的流失。外在壓力、推力已然缺失,而內在拉力、互信又遲遲不能建立。一波三折的朝核問題,在特金二會之後,新路又在何方呢?

國際政治,歸根到底是大國政治,這其中既有博弈、對抗,又有合作、共識。想依靠在新加坡、越南這樣的區域性國家舉辦的所謂“峰會”一勞永逸地解決數十年積弊的朝核問題,談何容易?

對美方而言,鑑於過去一年多來世界大國關係的戲劇性轉變,現在再回頭想重啟“壓力”、“推力”,可能性恐怕並不大。但從彌補互信赤字、攜手重塑東北亞地緣政治架構的角度講,東北亞地區與朝核問題相關的國家還是有能力也有意願提供新動力、新的正能量的。

從這個角度講,美朝雙方在此次河內峰會上,並非一無所獲。它們至少能夠習得兩點重要體悟:一是兩國之間互信赤字之大,不是幾句漂亮話、幾條推特就能彌補的,關鍵時刻,可能還是需要朝核問題的其他利益攸關方共同努力、發揮作用。二是對特朗普而言,還是像一位著名國際戰略學者經常說的那樣:“仗要一場一場打,飯要一口一口吃”。畢其功於一役,畢竟不太現實。

(王鵬: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副研究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