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蘇德戰爭中,有關“蘇聯軍隊四個人才有一支步槍,兩個人用一把槍”的傳言是真的嗎?

小龍蝦148499353


這個主要是兵臨城下等黑蘇電影給黑的,其實整個二戰蘇聯什麼都缺唯獨不缺的就是軍火,在二戰之中蘇聯缺糧食缺橡膠缺布匹甚至缺點燈的蠟燭,但唯一不缺的就是軍火。

要解釋這種情況我們首先得列舉幾個數據:第一整個戰爭期間蘇聯光水連珠(莫辛納甘)步槍就生產了1000萬把以上,其中還有接近80萬把作為軍事援助物資給了中國,在抗戰期間國軍靠著這期援助武裝起了36個蘇械師,其中不少還參加過遠征軍這些部隊算是當時中國最拿得出手的軍隊了(蘇械師的裝備其實比德械師好,蘇聯給的炮多德械師基本沒炮)。除了這種栓動步槍之外,戰爭期間蘇聯還生產了600萬支波波沙衝鋒槍,100萬把SVT40半自動步槍以及79.4萬把DP系列機槍,以這種恐怖的產量蘇聯想要缺槍都難,事實上蘇聯的民兵部隊都比當時的中國軍隊裝備強,所以連中國都做不到4人一把槍蘇聯怎麼可能做得到。

拿著水連珠步槍的中國遠征軍


開著皮卡打坦克


這個傳言是否真實不太清楚,但是在1941年蘇軍確實存在著槍械不足的的問題的,蘇軍在1941年冬季臨時組建了一個“擲彈兵旅”,由於槍支不足,該旅一開始只能裝備手榴彈,加之該旅旅長季莫費耶夫上校在沙皇軍隊的擲彈兵團服役過,所以得到了這個稱謂,可見蘇軍槍支不足的問題是真實的,至少在一段時間內存在過。


一份來自戰前蘇聯基輔特別軍區的總結報告中指出:“部隊,特別是組建中的部隊,只收到很少的步槍、迫擊炮武器,武器全面短缺,從大口徑機槍和衝鋒槍,到左輪手槍、手槍、82毫米迫擊炮等等……”。隨著戰爭的突然爆發,這些部隊大部分直接投入了作戰,這說明在戰爭爆發時蘇軍就存在了槍支不足的問題,只不過並不普遍而已。

隨著初期德軍迅猛的突襲,大量的蘇軍被圍殲,蘇軍在整體態勢上處於不停的撤退中,這將不可避免的導致武器裝備的大量損失,為了彌補前線的缺口,蘇軍又在後方大量的動員了新的集團軍投入前線,而蘇聯西部的軍工廠又正在向烏拉爾轉移,武器裝備的產量不可能滿足新動員的部隊需求,蘇軍的槍支短缺問題比戰前更加嚴峻,這才出現了前述的只裝備手榴彈的“擲彈兵旅”的出現。



1941年以後,隨著轉移到烏拉爾的軍工廠的恢復生產,西方盟國也開始了向蘇聯大規模的軍事物資援助,蘇軍在武器裝備上的短缺問題大體得到了緩解,至少在輕武器方面能夠滿足需求。不過蘇軍經常在戰況緊急的情況下,就地徵召居民和工人組建臨時的軍事組織,如民兵師等單位,這種倉促組織的部隊就很難保障基本的武器裝備需求了,幾個人共用一個步槍的情況也是不無可能的。在斯大林格勒保衛戰中,蘇軍就組建了大量的民兵組織投入作戰,他們的武器裝備水平非常差。


戰略論


這種傳言主要是被兩個電影給渲染的,一個是好萊塢大片《兵臨城下》,一個是韓國電影《登陸之日》。

下圖,《兵臨城下》中,沒有給配武器的士兵穿越伏爾加河,一下船就立即被政委轟入戰場。
電影《登陸之日》,蘇聯俘虜的日本關東軍戰俘被強行拉到了蘇德戰場當蘇聯紅軍的“炮灰”,也是幾個人一支槍,還因為武器不足,發生了激烈的哄搶(下圖)。


《登陸之日》,由關東軍俘虜組成的紅軍炮灰部隊,注意:三人衝鋒,只有中間這個拿著一隻步槍。

事實上,蘇聯從誕生起就一直被敵視,世界各大國均視其為“異端”,恨不得滅之而後快。蘇聯自身的危機感也非常強,一直感覺“有刁民要害朕”,幾十年如一日的勒緊褲腰帶,不管不顧的發展重工業、尤其是軍工產業,不斷的擴充軍備。

所以,照理說,二戰時的蘇聯,裝備好壞先不說,絕對是管夠的。

當然,電影作為藝術的一種,是來源於生活,高於生活的。前面電影中反應的幾個人用一直槍的情形的確很誇張,但也不是完全憑空臆想出來的。

這種情況,如果放在1941年夏秋之際的蘇德戰場上,比如41年的基輔戰役,還算是比較真實。但兩部電影描述的都是1942-1943年斯大林格勒戰役時的情形,這個階段,如果再說蘇聯的輕武器,尤其是步槍不夠用,那的確是有點“黑”蘇聯了。

蘇軍沒槍用的現象主要發生在1941年夏天,德國閃擊蘇聯的巴巴羅薩計劃剛開始階段,部分地區槍支短缺的現象一直延續到了到了11月。

這是因為,德軍“巴巴羅薩計劃”開始之初,德國大縱深穿插的機械化部隊的閃電戰,打了蘇聯個措手不及。德軍勢如破竹一般連奪基輔、明斯克、里加、哈爾科夫等多個重要城市,包括烏克蘭在內的莫斯科以西的蘇聯最精華、人口最密集、工業最發達的歐洲地區,主要工業城市,大部分都已被德國攻佔。


這種情況下,士兵們頂不住了,可以邁開腿,趕緊的往東,向大後方撤退;但是,那些武器、彈藥庫還有生產軍備的工廠、工業基地沒著長腿,沒辦法自己撤退自己,也不不像裝甲武器,可以被開走。

而且彈藥和武器是分開放置的,動彈藥需走比較繁瑣的手續——上級主管領導層層批文簽字(社會主義特色嘛,放現在,我們單位要花十塊錢以上,也得主管院長籤批才行)。在閃電戰的混亂局面下,大家誰都顧不上誰了,上哪去走手續?

在官僚主義風氣和大清洗的陰影下,沒有上級批文就擅自行動,一旦追究起來,必然要上軍事法庭,然後直接槍斃或者全家扔到西伯利亞挖礦、哈薩克斯坦去放羊。

因此,在閃電戰的威力下,蘇軍一時間扛不住,也找不到領導簽字,導致了大部分軍備和工業基地都落入了敵手。搞得蘇德開戰的頭幾個月,出現了輕武器短缺,幾個人一支槍的局面。

但是,到了1942年斯大林格勒戰役時,蘇聯已經從被打得措手不及的“閃電戰”中緩過來了;加上蘇聯還有著高效的國防動員機制,戰時生產效率不是一般的高,各個軍工廠都在高速運轉著,甚至出現了工人餓著肚子,活活累死在生產線上的“光榮事蹟”。所以,在《兵臨城下》和《登陸之日》的1942-1943年的斯大林格勒戰役中,輕武器已經能滿足前線的基本需求,特別是波波莎衝鋒槍,斯大林格勒戰役時,補充的數量足以人手一隻(當然,實際上不可能每人都能拿到衝鋒槍)。

而且,斯大林格勒更是有全蘇聯最大的兵工廠,有著強大的軍工生產能力,而在開戰最初的幾個月,蘇聯已經花大力氣把城中的一些工業遷入了烏拉爾山以東的大後方。在高效的國防動員機制下,留在城區的那部分,在巷戰中都還堅持著生產,為前線提供源源不斷的補給。

不過,的確有個別地區的彈藥補給出現了奇缺,這也是巷戰中的正常情況。

斯大林格勒戰役多數階段就是一個個街區、甚至一個個房間的“巷戰”,而巷戰的主角就是輕武器。在對方強勢的火力點下,有時彈藥的運送補給還真成問題。在巷戰的最後階段,因為彈盡糧絕而就義或者被俘的情況也是有的。

但是,注意,不是槍支等輕武器不夠用,只是彈藥補給問題;而且,多數發生在巷戰的最後階段,並非前面電影中描述的,開戰之初,就把赤手空拳的士兵趕下車船。

所以,關於二戰蘇聯軍人“幾個人用一支槍”的說法和演繹,的確有虛構之嫌。

最後多說幾句,前面提及的兩部電影中,除了著重演繹了幾個人用一支槍的情形外,還有一個相似之處——戰場上都有嗷嗷叫喚著,揮舞著手槍“督戰”的瘋狂政委。

《兵臨城下》更是誇張,除了用手槍把士兵轟下運兵船的花白頭髮政委外,還重點特寫了個大眼袋的中年油膩政委,架個機槍,嗷嗷叫著在後面掃射自己人(下圖)。
平心而論,這倆電影真的“黑”了蘇聯政委。

戰爭初期的成建制大規模的官兵投降,急壞了斯大林,為了避免更多的蘇聯官兵投降,斯大林在1941年8月16日簽署了著名的“270號命令”。命令說:“任何開小差或是向敵軍投降的官兵,都被視為叛國罪,各階層官兵務必戰鬥至最後一刻。如果指揮員或者政委不積極組織擊退敵人,而是選擇向敵人投降,可以用一切辦法消滅他們……”

於是,蘇聯政委成了個可怕的存在,負責督戰,執行“270號命令”。這個情節在各類影視作品中被不斷演繹,甚至被妖魔化。而對手德軍的規矩是,被俘的紅軍政委不用審判,直接就地槍決。

所以,政委上戰場都是抱著必死的心態,總是帶頭衝鋒,烏拉烏拉一通鼓動,身先士卒,真正玩命打,用血肉之軀保持著蘇軍旺盛的戰鬥力。因此,在衛國戰爭中,政委的死亡率一直位居榜首。

此外,射殺逃兵的行為也與剛烈的戰鬥民族鄙視投降的心理有關,比如斯大林曾放出的狠話——“我們蘇聯沒有俘虜,只有烈士”。

而且,斯大林自己也實踐了這句話,他的長子雅可夫在1941年的斯摩陵斯克戰役中被德軍俘虜(下圖),給關進了集中營。
到了1943年,希特勒提出用雅可夫換保盧斯元帥(在重圍之下,投降蘇軍的斯大林格勒戰役德軍前線總指揮)的要求,被雅可夫爸爸——斯大林毫不猶豫的拒絕了,緊接著又放出了一句狠話:“我不會用一個將軍來換一個士兵。”

本人文章一律原創,拒絕他人抄襲、任意轉載,如遇到類似“白鹿野史”這種全部照抄者,一定投訴到底!


大學軍事理論教師


二戰蘇聯的武器生產情況如下表所示

——《第二次世界大戰史》(蘇)第12卷第277頁

如果對蘇聯人不夠信任的話,那我們再換一本。



——《巨人的碰撞》(美)戴維·M·格蘭斯和喬納·M·豪森合著
無論是依據上面哪個表格,所謂的“四個人合用一支步槍”都是徹頭徹尾的扯淡。或者換個角度,一戰英法聯軍裝備齊整的向德軍突擊被打成屍山血海不能前進。到了二戰,德軍裝備比一戰不知道精良到哪裡去了,然後被“四個人合用一支步槍”的蘇軍打爆一路推到本土。

這到底是想黑誰呀?

不過你還別說,到了戰爭後期,納粹德國連質量低劣的“人民步槍”都配發不齊的情況下,倒還真出現過不少人民衝鋒隊的成員僅僅獲得一支鐵拳就去對抗蘇軍和盟軍正規部隊的情況。


七班的歷史課代表


局部戰場肯定是有的。回憶錄和文藝影視作品裡都有體現。

巴巴羅薩計劃確實達成了戰略突然性,加上蘇聯當時的戰略想定是以攻為守,在德國進攻同時發起反攻,因此軍火庫普遍靠近邊境,開戰之初就被佔領。

一般情況下軍隊裡槍彈是分開存放的,特別是在剛剛進行清洗的蘇聯,動用彈藥是需要高層命令的。在混亂中槍找不到彈,彈找不到槍可想而知。一些坦克車組找不到炮彈,只能靠衝撞碾壓對付德軍。

但是全局性的缺少槍支彈藥應該不存在。畢竟蘇聯的游擊隊都有機槍大炮坦克和飛機支援。


味冷


當然不是了。

初期武器不足是事實,但也沒到一半的人沒有槍的程度。

初期由於西部大片國土陷落,兵工廠大量東遷,造成軍工生產一度下降。但是此時有英美援助的物資,通過北邊摩爾曼斯克運抵蘇聯,緩解武器彈藥供應壓力。

1942年是最艱苦的時候,1943年的軍工產量已經超過戰前水平。


天明遙遙山海關


不要聽信帝國主義分子造謠。五十年代我們看蘇聯衛國戰爭紀錄片。槍支的分配到了這種地步:卡車開來,裝滿了槍支,誰要就可以去拿一支,根本不登記,

那至於到了幾個人一條槍的地步。

原本蘇軍規定人傷亡了,槍必須帶回來,這下苦了女衛生兵,她們搶救傷員,又要背傷員,又要背槍。

後來規定人背到了就可以了,槍不要了。甚至蘇軍打勝了仗,不打掃戰場,連坦克都遺棄在戰場上。


為平746


蘇聯新兵兩個人分一支槍的說法基本上來自於西方對蘇聯的醜化戰略。可能下一次可能說八路軍五個人分一支槍去抗日,但是就是按照他們說的,我們最後也贏得了勝利。我們是沒有槍,沒有炮,但是有小日本鬼子給我們製造。中國人民是不屈服的。


大風起兮偶飛揚


波波沙造了200萬以上,坦克造了超過6萬輛。你告訴我毛子缺槍?


沒貓有餅


二戰時期能生產出數十萬架飛機和數十萬輛坦克的工業國家,會缺槍支彈藥?只怕是拿電影當歷史看的小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