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南亞曾飽受日軍侵略,為何現在有些東南亞國家卻對日本存在好感?

譚孝生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這是因為,日本和歐洲列強狗咬狗的戰爭,導致兩敗俱傷,一些東南亞國家由此獲得獨立。

其一,就是昂山素季的老爸德欽昂山將軍。

緬甸原本是英國的殖民地,英國人從1824開始花費60年時間,經過3次大規模戰爭,終於吞併了緬甸。隨後的50多年時間,英國殖民者在緬甸橫徵暴斂,大肆壓榨緬甸,對於緬甸人民的反抗一律血腥鎮壓。到了1941年日本入侵緬甸之前,緬甸全國從農民到高級知識分子,人人都對英國人恨之入骨。全國爆發了此起彼伏的農民起義、工人起義和知識分子游行。

緬甸民族主義者德欽昂山(昂山素季的父親,緬甸獨立之父)等人決定日本人合作,藉助日本人的力量推翻英國的殖民統治。

德欽昂山不但提供情報,還組織了偽軍“緬甸獨立軍”,直接協同日軍作戰。

這支“緬甸獨立軍”獲得了日本的武器裝備很訓練,隨後先一步潛入緬甸,準備配合日軍大部隊作戰。

結果,在日軍進攻緬甸期間,我國的中國遠征軍到處遭到緬甸偽軍的遊擊攻擊。

中國哨兵經常遭遇冷槍,掉隊的士兵被亂刀砍死,情報工作也無法展開。

當時德欽昂山四處宣揚日本人是救世主,可以打跑可惡的英國佬,至於中國人是英國人的幫兇。

德欽昂山的助紂為虐,是中國遠征軍失敗的重要原因之一。

當日軍開入仰光的時候,德欽昂山的部下率領仰光人民群起而擁護。

搞笑的是,想和日本這頭餓狼合作,豈不是自己找死。

1942年7月27日,日軍在基本佔領緬甸全境後,立即動手對付德欽昂山。日軍迅速解散15000人緬甸獨立軍,僅僅保留3000人組成”緬甸自衛軍“(BDA),昂山任總司令,昂山當年被日軍授予大佐軍銜(相當於上校)。

1943年8月1日,被日軍佔領的緬甸組成以巴莫為首的傀儡政府,昂山出任傀儡政府國防部長。

此時德欽昂山其實並沒有實權,地位比溥儀好不到哪裡去。

此時日軍節節敗退,估計滅亡就在眼前。

德欽昂山這廝比他女兒厲害的多。

他看日本人不行了,立即選擇倒戈。

這個小孩就是昂山素季


1944年8月4日至7日,德欽昂山決定和日本人決裂,投靠英美。他秘密成立反法西斯同盟(後改名為反法西斯人民自由聯盟),並秘密聯絡了在印度的英國當局尋求支持。8月23日召集舉行了反法西斯同盟成立大會。、

1945年3月27日,在英國的支持下,昂山所領導的武裝突然倒戈向日軍發動了襲擊

雖然德欽昂山的手段拙劣,也被英國人打壓。

但英國被日軍打的落荒而逃離開緬甸以後,殖民體系肯定是維持不下去了。

二戰結束後,英國被迫同意緬甸獨立。

1947年7月19日,眾望所歸的昂山將軍自稱為緬甸國父,準備成為緬甸的實際統治者。

然而,昂山等6人在部長會議室舉行會議時,被緬甸愛國黨主席吳素所派殺手刺殺。

但一般認為,刺殺行動的主使者就是昂山的副手吳努。

吳努刺殺昂山目的很簡單,就是奪權。昂山被刺後,吳努作為副手接任自由同盟主席和臨時政府總理。8月吳努赴英國倫敦簽訂有關緬甸獨立的吳努-艾德禮協定。1948年1月4日緬甸獨立,任第一任內閣總理,連任至1956年6月。

需要說明的是,德欽昂山也算是我們的同志。1939年8月15日緬甸共產黨秘密組成核心黨,昂山將軍出任黨的總書記。


薩沙


因為二戰時期日本侵華的原因,中國人在內心深處都是痛恨日軍的。只是隨著全民文化水平的提高,很多人用涵養控制住了內心的恨意,非常理智的大局為重。同樣是被日軍侵略過的東南亞諸國,為什麼就不痛恨日本呢?這個問題的根源在於當時東南亞諸國的國情和我國完全不同。

二戰時期,我國雖然在大部分領域還很落後,但是我們有最基本的獨立主權。所以日軍對我們是赤裸裸的侵略。而東南亞的大部分國家當時沒有獨立主權,都是歐洲列強的殖民地(英法為主)。由於歐洲列強對亞洲人存在嚴重的種族歧視,所以東南亞人民受到了白種人嚴重壓迫甚至殘害。

東南亞共包括11個國家,這些國家大多數在二戰前長期處於被殖民狀態。在很長的一段時間裡,東南亞人民受到歐洲列強的殖民壓迫,時不時就有反抗與鎮壓的事情出現。在這種情況下,日本打著“大東亞共榮圈”的大旗出兵東南亞。所謂大東亞共榮圈就是“將亞洲從西方殖民者手中解放出來”。

長期處於西方列強壓迫的東南亞人民,正苦於沒有外援幫助自己反抗壓迫。這時候,日本人以“王師”的身份出現了。所以,當時很多東南亞人把日軍當做“解放者”,不但不排斥,反而心存感激,很多東南亞人都擁護日軍,幫助日軍對抗歐洲列強。

之後日軍在東南亞各國訓練了大批武裝力量,美其名曰讓東南亞各國在自己的領土上實現“自治和獨立”。其實就是在每個國家訓練一支“偽軍”幫助日本統治東南亞。這也使得日本很快就控制了東南亞大部分地區。

歐洲人被趕跑後,日本人開始大肆的美化自己,高帽子戴了一大堆,努力打造大東亞共榮圈的繁榮與和諧。這時候東南亞人發現,日本人並沒有像白種人那樣歧視壓迫自己,雖然也不平等,但是日子比被歐洲殖民期間好過多了。於是,更多的東南亞人把日本人當成了朋友。

直到二戰後期,太平洋戰場上節節敗退。日本的資源嚴重不足,這時候日本再也顧不上裝清高了,露出了邪惡的本性,開始在東南亞大肆掠奪。東南亞人也終於看清了日本的本質,開始有了反對的聲音。於是,日軍開始大肆鎮壓和屠殺,在新加坡海灘一次性屠殺2.5萬人就是最有代表性的例子。

日本只在東南亞統治了三年左右就投降了。日本撤軍時,為東南亞各國留下了很多武裝力量。這些武裝力量成為各國日後抗擊西方列強的主力。在這些國家獨立後,這些力量成為各國執政的主體。所以,這些人不但沒有痛恨日本人,反而十分親善日本人,因為日本人當初對他們有“恩”。

在以後的教科書中,把日本曾經在東南亞做過的負面事情都給刪減了,也沒有關於日本的負面宣傳。這就導致了很多東南亞年輕人現在根本不知道當初日本在他們國土上犯下過罪行。即便有些年輕的歷史愛好者知道當初的事情,由於大環境的影響,也不會過分的痛恨日本人。

二戰後,日本不惜代價的恢復國力,成為世界上為數不多的發達國家,在各個領域都有顯著的進步,尤其在經濟上一度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百姓的生活質量非常高。這些成就使得東南亞各國主動向日本示好。本來就有很多東南亞人對日本感恩戴德,由於日本的發達,日本進一步成為很多東南亞年輕人嚮往的國度。

以上就是東南亞人對日本人心存好感的原因。起初只是部分受到過日本“恩惠”的人對日本心存好感,但這些人很多日後都位高權重,慢慢的影響到更多的東南亞人對日本心存好感。


無筆史官


又豈止是心有好感這麼簡單,東南亞國家不僅對日本充滿了感恩之情,甚至還將日軍美化成了“解放者”。泰國前首相弗拉蓬德的言論更讓人驚駭,他不但公開感謝日本,而且還將日本比作了東南亞國家的母親,公然美化了日軍的侵略行徑。除了泰國前首相外,緬甸前首相巴莫伍對日本的感激之情更甚,他乾脆將日本奉為了亞洲領袖,稱其為“亞洲領袖大日本帝國”。從這些“駭人聽聞”的言論中,足以看出東南亞各國對日本的感激,但為何他們的世界觀就如此與眾不同呢?這事還得從更早的時候說起。

(日軍)

歐洲列強進入帝國主義時期後,開始了對世界的瓜分,東南亞國家相繼淪為歐洲列強的殖民地,直到太平洋戰爭爆發。日本進軍東南亞,趕跑了西方殖民者,於是東南亞的居民自然而然地將日軍當作了“解放者”。戰爭後期,日軍為了遏制盟軍的進攻,扶持了不少當地人武裝,後來這些“傀儡”中的一部分人又成了當地獨立運動的領袖,比如緬甸國父。“日軍的侵略促進了東南亞各國的獨立”,這種觀點在東南亞各國甚是流行。在東京審判時,印度法官拉達賓諾德·帕爾就因為受到這種觀點的影響而為甲級戰犯叫屈,極力主張無罪釋放這些戰犯。

(印度法官拉達賓諾德·帕爾)


二戰結束後,日本以戰爭賠償的名義與東南亞各國建立外交關係,隨後又以幫助發展經濟的名義大肆收買人心。由於東南亞各國本就對日本心懷感激,此時日本人又以和平者的形象幫助自己,於是他們對日本的好感也與日俱增。俗話說得好“有奶就是娘”,此刻東南亞各國只不過再次印證了這句話。

(太平洋戰爭局勢圖)

事實上,日軍佔領東南亞就是為了掠奪當地資源,以此實現以戰養戰的目的。在這種目的下,日軍對當地人的剝削非常殘酷,也有大批民眾慘死在了日軍的屠刀下。戰後,日本經濟援助的背後其實也掩藏著極端利己的動機,以幫助為名行的是經濟侵略之實,實現搶佔東南亞市場、發展自身經濟的目標。由此可見,東南亞國家對日本的好感是多麼的荒誕!



關注戰情解碼,看更多軍事資訊!


戰情解碼


當今世界這個大舞臺上沒有永遠的敵人,也沒有永遠的朋友,只有永遠的利益,如果有些國家對日本存在好感只能說明他們有共同的利益追求。

回答這個問題前我們瞭解一下方面日本為什麼要進攻東南亞,主要有三點原因:

第一,日本進攻東南亞主要是盯上了東南亞豐富的資源。東南亞地處熱帶,擁有豐富的熱帶資源,有些資源比如橡膠是東北、朝鮮等地無法提供的,日本想要進行持續作戰就必須進攻東南亞。


第二,東南亞大部分地區是英美等西方國家的殖民地,這些國家在東南亞的軍事力量非常薄弱,日本人自信能夠輕易的擊敗當地三流的殖民軍隊,奪取遼闊富庶的東南亞。

第三,東南亞戰略位置重要,對日本具有特殊的戰略意義。日本奪取東南亞,向南可以進攻澳大利亞,擴大在大洋洲的勢力;向西可以進攻印度,奪取印度這塊英國最重要的殖民地,獲取印度的豐富人力和礦產資源,並可以策應德國,和德國會師中東;向東可以為太平洋作戰提供戰略支撐,有助於日本對抗美國;此外,佔領東南亞還能包抄中國,並切斷中國的國際援助,早日解決中國這塊硬骨頭。



那麼,為什麼一些國家不但不記恨日本反而對日本有好感呢,綜合分析一下有以下幾個原因:

1951年後,日本通過戰爭賠款重返東南亞,通過設備抵債等方式進行賠款,進而變相的對東南亞進行投資,並利用先進技術開發東南亞地區資源,一時間日本成為東南亞國家的重要投資國。到70年代後日資逐漸成為東南亞國家的經濟穩定發展的關鍵因素。1977年,日本首相福田,提出向東南亞國家提供ODA經濟援助,在技術、文化、教育多領域謀求合作,極大的促進了東南亞國家經濟發展。



東南亞各國在日本的幫助下,嚐到了經濟發展的甜頭,東南亞各國開始主動與日本合作,日本也積極為他們提供技術支持。到20世紀日本成為東南亞最大的投資國,同時也是東南亞國家第二大貿易伙伴。


日本通過資本輸出,技術培訓,人文交流,經濟援助,與東南亞國家逐漸建立起一種互利共贏的盟友關係,進而影響了國家人民對日本這個國家的認知。


文化史中來


二戰時東南亞飽受日本的侵略,那是我們官方的歷史,這樣說當然沒錯,但換一個角度,東南亞各國可是受西方列強殖民幾百年,是二戰時日本趕跑了西方殖民者,挽救了東南亞各國,某一方面來說日本是東南亞各國的救星,1945年戰爭結束時日本是敗給了西方盟軍,並不是敗給了東南亞各國,戰後日本積極履行賠償,進行大量經濟援助,得了好處的東南亞各國當然從上到下都對日本充滿了好感。

圖為越南河內,圍觀的越南人把日本軍當成了他們的解放者。

東南亞早年被英、法、荷、葡、德、美瓜分成殖民地,相繼佔領統治時間長達400年,到二戰爆發前,菲律賓是美國的、印度尼西亞是荷蘭的、越南柬埔寨老撾是法國的、緬甸是英國的等等。1941年日本出兵東南亞的時候,東南亞各國基本上是非常歡迎的,唯一沒有被佔領的泰國更是夾道歡迎,第一個主動倒向日本懷抱,加入軸心國。

在印尼雅加達街頭,看到日本兵的百姓也是一臉茫然。

日本佔領東南亞時,在很多國家沒幹很多壞事,就是把殖民者打走了,當年日本入侵東南亞時是打著抵抗西方帝國主義,團結亞洲人的口號,最終解放了東南亞各國,只是戰爭後期深陷囫圇的日本做了一些壞事,東南亞各國僅表達了不滿,並沒有抵抗。特別是1945年日本投降要從東南亞撤軍時,把所有武器裝備都送給了各國的武裝力量,包括游擊隊,並號召各國繼續完成抵抗西方帝國主義的事業,亞洲人要團結起來,堅決抵抗歐洲白人,不要讓歷史重演,什麼歷史?當然是西方殖民東南亞的歷史。

圖為日本會同緬甸在仰光舉行二戰70週年戰亡者追悼會,以紀念在緬甸陣亡的日本將士,呵呵。

戰後的日本為了迅速恢復國際地位,把東南亞各國作為主要突破口,首先把東南亞各國列為日本最友好的國家,從1954年開始東南亞各國悉數獲得戰爭賠款,日本用賠款外交敲開東南亞各國大門;其次日本無償對東南亞各國實行經濟援助,大量資金、技術匯同東南亞的自然資源發展各國經濟;再次日本主動援建各國基礎工程,比如布魯橋水電站、印尼蘇門答臘大橋等等,太多了。

日本對東南亞的拉攏和援助還在繼續,圖為2015年日本向湄公河流域各國援助7500億日元,小夥伴們愉快的手拉手。

所以日本通過經濟援助與建設,不僅在東南亞各國樹立了良好形象,拉攏了各國政界人士,培植了大量的商業人脈,日本也順利打開東南亞市場大門,各國甚至一度依賴日本商品,雖然在70年代爆發過抵制日貨的遊行活動,已經無法撼動日本在東南亞的地位,直到今天東南亞仍是日本海外經營的大本營,東南亞各國對日本好感不減。


圖文繪歷史


是不是有好感這不好說,但是願意和日本結交是一定的,水往低處流,人往高處走,就是這個理。日本是發達國家,經濟,文化,制度,都遠遠領先了東南亞各國,東南亞也沒幾個發達國家吧。他們學習日本的先進制度,經濟管理等,用於發展自己本國的經濟,管理等,這無可厚非,誰都想越過越好,越來越強大,難道要他們閉關鎖國,和世界脫軌,回到原始社會麼?



國與國之間沒有永遠的敵人,只有永遠的利益,你能有益於我國的發展,我管你以前是怎麼對我的,我現在只看現在,往好的說,我發展起來了,比你還厲害了,咱們以前的帳慢慢算,如果能讓我發展起來,使我的人民富裕,國家強盛,我巴結巴結曾經的敵人怎麼了,如果一個國家一直放不下曾經的種種經歷,不管是強大昌盛的,還是貧窮落後的,他都將發展不起來,只配被別人壓迫,壓榨,這就是社會的生存法則,強者生存,適者生存,弱者淘汰,落後著背被歷史所,淹沒,遺忘。



我們不應該仇恨任何國家,因為仇恨會模糊我們的眼睛,是我們步履不前,但是更加不能遺忘歷史,因為遺忘就以為這背叛,我們的江山是我們的英烈,偉人們打下來的,我們沒有資格替他們原諒任何國家,任何人,我們能做的,就是沉下心,低下頭,狠狠的發展,不停的發展,將來的有仇報仇有怨抱怨,或者大度的拍拍他的臉頰,說,大哥不計較了。


乾淨利落


東南亞國家(泰國除外)二戰前,長期是西方列強的殖民地,經歷短暫的二戰,它們紛紛實現民族獨立。

從主觀上看,東南亞人的認識有不同,既有認為日本人是侵略的,也有認為日本人是來解放的。從客觀上來講,二戰中日軍的到來,的的確確沉重打擊西方列強,為東南亞的獨立創造機會。

何況西方列強殖民幾百年,都沒拿出錢來賠東南亞人,呆不久的日本人反而戰後對東南亞各國進行不同程度的賠償。

日軍在東亞比較殘忍,因為遭到激烈的抵抗,而在東南亞則緩和很多。日軍基本沒怎麼遭到當地人的抵抗,日軍的行為甚至被認為比西方殖民軍要好,至少日本支持當地居民搞基礎建設來改善生活。

更重要的是日本人提出的“大東亞共榮圈”,對長期遭受殖民統治的東南亞人很有誘惑力,日本一再承諾會給當地人“自決權”。例如,1943年11月在日本召開的大東亞會議,東條英機在會上發表名為“亞洲人的亞洲”的演講。

在這次會議上,日本再次表態:泰國繼續保持獨立、緬甸將於1944年獨立、菲律賓將於1944年底或者1945年初獨立……

雖然日本法西斯的本質是反動的,但是他們的宣傳的確蠱惑了很多人,其中有很多東南亞人,也有很多日本人。

當年的部分日本人,以及現在的部分日本人,還始終認為日本發動戰爭有1個正當的理由:將亞洲從西方殖民者手裡解放出來。戰後,很多日本戰犯就緊緊抓住這根纖細的稻草,為自己做辯護。

相信日本人說法的東南亞人,看到東方人能夠打敗西方殖民者,自然不會討厭日軍的存在,他們甚至會加入日軍部隊,為日本人而戰。

總結一下,東南亞曾經被日本侵略,但是東南亞人並不痛恨日本,主要原因是:日本的入侵推動東南亞的獨立,日本戰時的宣傳挺蠱惑人心,日本戰後的認罪態度獲得諒解。


子屠龍


記得曾經有這麼一句話“忘記過去,就意味著背叛!東南亞一些國家已經忘記了歷史,忘記的日本帶給他們的恥辱,因為什麼?_?那就是“利益”。東南亞的一些國家經濟並不發達,執政者為了獲取國民的支持,而不惜“卑躬屈膝”向日本示好,以獲取對本國的經濟援助與支持。

由於歷史的緣故,東南亞歷史上很多是英美等國的殖民地,而日本入侵東南亞時,打的是“解放”、保護他們,為他們的“獨立”二戰。所以二戰期間,日本扶持了一批親日分子,同時也出現了一大批“奸細”。戰後也有親日分子成為當局的執政者。

1951年以後,日本利用戰爭賠款的機會,重返東南亞,幫助重建,發展當地經濟,這些舉動,讓這些國家“感恩戴德”。真的是不計前嫌啊!日本通過科技、人文交流、資金援助等方式,使這些國家改變了認知感,因為嚐到了甜頭,也就忘記了過去的“苦”!

本文系原創,只代表個人觀點,歡迎朋友們點評!

謝謝關注!


風雨兼程170983658


國際關係中很重要的是利益關係,歷史因素只能放在次要地位上,經濟方面的共同利益在國與國間的關係上佔據支配地位。

就像中美之間,即便那樣水火不容,但是也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因為我國與蘇聯關係惡化,美國為首的西方想拉攏中國對抗蘇聯,於是與美國度過了較長一段蜜月期一樣。還有法國與德國之間,歷史上兩國之間戰爭不斷,兩國之間的歷史上的矛盾甚至和中日間不相上下,但是仍在二戰後,冰釋前嫌,達成共識,積極建立歐洲聯盟,組成命運共同體,謀求共同發展。

其實日本與東南亞國家同樣是這樣。

儘管二戰時期,日軍在東亞、東南亞、南亞等地大肆侵略發動戰爭,犯下的罪惡罄竹難書,但是二戰以後,日本作為戰敗國,自身在政治軍事國際地位上受到嚴重束縛。但是得益與美國扶持和《美日安保條約》的保護,可以安心發展經濟,藉著這些,日本很快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迅速崛起成世界級經濟體。但是由於日本本島狹小且資源稀缺,發展受限,因此經濟發展向外輻射,各種產業向發展中國家轉移,這裡包括中國,和東南亞國家。本國以金融、商業第三產業、高科技產業這些高附加值產業。而低端製造業向外轉移。亞洲四小龍和亞洲四小虎的出現正是承接西方發達國家產業轉移誕生的,這些發展中國家憑藉著大量低端勞動力,在國際分工中的作用凸顯。日本在戰後發展成為發達國家後,還承擔著幫助發展中國家發展的義務。所以會對發展中國家商品減稅免稅,這也促進了日本與東南亞發展中國家更多的貿易交流,也產生了更多的利益牽絆。

上述就是日本與二戰被其侵略的東南亞國家改善的主要原因

其次還有一些日本方面的主觀因素

前文提到日本戰敗後雖然經濟崛起了,但是是一個名副其實的經濟巨人,政治小人。國際地位底下,政治影響力太低。日本方面也一直致力與拜託這種局面,想依託經濟實力,發展政治實力和國際影響力,這也使得日本樂於拉攏東南亞小國,更多的參與國際事務增強話語權。


劍指蓬萊


我來說幾點吧。

1、日本對東南亞的投資和無償援助,也起了非常大的作用。日本每天對東南亞國家有大量的經濟援助,不定期也會有軍事設備的贈予。

2、不得不承認,日本在東南亞形象比中國好。中國外出旅遊務工人員素質確實不如日本。例如隨地吐痰,例如佔小便宜。

3、由於日本文化對東南亞的侵略,導致東南亞認同日本文化,所以東南亞對日本抨擊很少。

所以,東南亞一些國家對日本是有一定程度認同的,甚至是有一定依賴性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