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刘余莉品读《群书治要》
我们用功要踏实、要努力,不能够姑息纵容自己,有一点欲望,都不能够让它留下来,要克除得干干净净、一尘不染,就像这个镜子上,一点灰尘都没有,它照出来的这个境界才是完全如实的,照出的万象万物才是真相。
印祖用《大学》上的话来开示明明德的方法。“欲明其明德,须从格物致知下手”,这都是《大学》中的话。这个“格物”,格是格除,物是物欲。这个“格”,司马光先生解释,格杀、格斗。和什么格斗?就是和五欲六尘、贪瞋痴慢这些违理情想进行格斗,把它格杀掉,这个就叫格物。这些东西并不是我们真心本有的东西,既然不是本有的东西,那就能够把它去除,所以也要对格物有信心。
我们把这些烦恼格除干净就致知。这个“知”就是觉照,真正能够用智慧觉照。当我们妄念生起的时候,马上能够觉照,这就真正达到“明明德”了。所以明德怎么样来显明?就是要从格物致知下手,放下我们的欲望、放下物欲、放下起心动念、放下分别执着。
致知就是你的智慧生起了,智慧生起就能够常起觉照,一有妄念马上能够觉察,觉察之后就能够放下。所以“格物致知”,用佛教的术语解释就是看破放下。“格物”就是放下,放下五欲六尘,放下贪瞋痴慢、名闻利养、自私自利,甚至是放下分别执着,放下起心动念。“致知”就是看破,就是觉照,所以这个是成圣成贤之道。这个是告诉我们,成圣成贤其实并不难,无非就是看破放下而已,看得破、放得下就是入圣道之门。
“倘人欲之物,不能极力格除,则本有真知,决难彻底显现。欲令真知显现,当于日用云为,常起觉照,不使一切违理情想,暂萌于心。”这个后面就是讲如何落实格物致知。
“倘人欲之物”,假若人的物欲,譬如说财色名食睡,贪财、贪色、贪名、贪利、贪吃、贪睡等等。如果不能够极力格除,把它克服掉,那本有的真知“决难彻底显现”。我们的真心本性就是被这些物欲,被这些起心动念、分别执着给蒙蔽掉了。
如果不能够把这些物欲格除干净,本有的真心就显发不出来。所以这里边讲要“极力格除”,强调我们用功要踏实、要努力,不能够姑息纵容自己,有一点欲望,都不能够让它留下来,要克除得干干净净、一尘不染,就像这个镜子上,一点灰尘都没有,它照出来的这个境界才是完全如实的,照出的万象万物才是真相。
“欲令真知显现”,我们希望我们的心境空灵、洞彻,能够觉照,这就是能够让真心起作用。真心起作用的时候,就需要在“日用云为”,也就是在日常生活之中常起觉照,我们用功夫就是觉照。怎么觉照?“不使一切违理情想,暂萌于心”。有一丝毫的恶念、有一丝毫的分别执着,都要把它克服掉,这是从心上用功夫。刚刚有这个恶念或者是念头,分别执着产生,你只要一意识到,就把它放下。
“常使其心,虚明洞彻。如镜当台,随境映现,但照前境,不随境转;妍媸自彼,于我何干。来不豫计,去不留恋。”要常常使我们的心“虚明洞彻”,这个“虚”就是,虚,虚心,就是没有一物,“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明”就是明白,不能够迷惑。什么东西会让我们迷惑?只要我们心里还有执着、还有分别,这个虚明就难以做到了。
所以要让我们的心地空明,不存一物。为什么要不存一物?因为这个物本来也是假的,都是假相,你把它存在心里,这个心也是假相。起心动念你才有心,因为这个起心动念的速度特别特别的快,前念灭后念生,前念灭后念生,非常的迅速,结果你误以为有一个心的东西。实际上六祖惠能大师说得好,“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要使自己的心虚明洞彻,虚明洞彻,不留一物。因为这个事相都是假的,只有我们的自性才是真实的。既然是假的、虚妄的东西,你为什么要去执着?要把这些虚妄的东西放下,不放下就是愚痴。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我们看电视的画像栩栩如生,其实只不过是它把这个摄像的开合打得特别的快,一秒钟有一百次的生灭,结果现在电视上就栩栩如生,像真的画像一样。我们的现实生活与这个画像无二无别,只不过它变化的速度更加的快,是一秒钟有二千二百四十兆次的生灭,所以你看起来它就是真的一样,分不清它是假的,因为你看不到它的生灭,你是误以为真,实际上我们生活中的这些现象和我们电视上的画面也无二无别,都是假相。既然是假相,你还要去分别执着、起心动念,那就错了,那就是愚痴了。
所以我们用什么样的心来生活?我们就应该用看电影的心、看戏剧的心来生活,不能够迷惑颠倒。什么叫迷惑颠倒?譬如说我们看戏,明明知道它是假的,结果戏里的人哭你也跟着他哭,戏里的人笑你也跟着他笑;一件事不如意,你就跟着他生气,你这就叫迷惑颠倒了,你把假戏看成真的了。我们现实生活中的人事物也是假相,所以我们要学会用看戏的心、看电影的心来生活,来游戏人生。这个游戏人生不是说不负责任,表演的是很负责任,但是心上一点都不染着。目的是什么?是给社会大众做好样子,做表率,但是自己心上并没有执着。
閱讀更多 劉餘莉開講群書治要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