購買銀行理財需要注意哪些陷阱?

頭條理財


首先我想給大家吃個定心丸,銀行理財本身還是比較安全的,屬於穩健類理財,之所以銀行理財的負面事件出來,往往不是銀行理財自身的原因,而是由其他人為因素造成的。銀行理財虧損的概率很低很低。


下面我來說說購買銀行理財的注意事項:


1、你要確保自己買的是銀行的自營理財


銀行賣的理財產品包括自營理財和代銷理財,自營理財就是銀行理財,代銷理財一般包括保險、基金、信託等,基金風險很大,保險流動性很差。之前大家聽到的“銀行虧損”案例多數都是基金。


看一下產品說明書,很容易看出是不是自營理財,都有銀行的標識,還有唯一的登記編碼,可以在中國理財網查到。


2、警惕"保本保息”說法


銀行目前確實有保本保息的理財產品,也有保本不保息的理財產品,但是這兩類產品將逐漸退出,2020年底之後就徹底沒有了。其它任何理財產品都不能保本保息,包括基金、保險、非保本理財。


3、不買超出風險承受能力的理財產品


銀行理財產品分為5個風險等級,1級是保本的,2-5級是不保本的,風險依次遞增,大家要嚴格填寫風險評估問卷,嚴格按照評估結果,購買相應風險等級的理財產品。


4、不要把雞蛋放在一個籃子裡


不管購買什麼產品,都不要把所有的錢都投在裡面,銀行理財也不行,雖然風險不大,但萬一出現什麼事了呢,防範意識還是要有的。尤其是銀行理財要打破剛性兌付,向淨值化轉型,投資者要盈虧自負,更要為自己的資金負責了。


5、注意流動性


目前理財產品大部分都是封閉式的,不能提前支取,只有少數銀行支持轉讓,所以大家要合理安排期限,如果你短期內可能用到這筆錢,就買短期的或者活期的,千萬不要因為收益高就買長期的。


另外,現在很多保險理財期限非常長,5年左右,一不小心買到就非常麻煩了。


小斯筆記


理財方式方法有很多,普通存款、理財產品、P2P、股票、國債、餘額寶等等都屬於理財範圍之內的。理財顧名思義就是打理手中的錢財,如何讓閒置資金能夠有更多的利息收益回報,就是理財的基本任務。銀行理財產品相對其它理財產品比較安全穩定,收益率偏低,主要注意三點,謹防陷阱。


一、銀行理財過程中,最大的坑是單純地追逐收益率。有錢人現在是越來越多了,只是錢沒有嫌多的,誰都想讓錢生錢,不管個人手中資金多少。閒置資金少的,更不應該盲目追求高利率高收益,畢竟本金少了抵抗風險的能力更差。永遠記住那句話“高收益與高風險呈正比例”,收益率不會沒緣由的高上去,人不能太貪,要選擇適當收益的理財產品。

二、陷阱之二:所有理財風險都是可以識別的。理財風險隨時隨地的發生,是看不見摸不著,不可預見的,只要理財這種活動正在進行著,那就有風險相伴,理財時間期限越長,風險就會越大。很多理財過程中發生的風險,是不可估量的,一些出臺的風控措施經常會在風險之後才制定出來的,理財風險隨著創新產品的問世也是出現了未曾有過的新風險,銀行理財產品也不例外。

三、切勿生搬硬套一些道聽途說的理財產品。理財者經常就是聽到周圍的親朋好友買了一款理財產品,也跟風似的買,究竟合適不合適自己,一概不管,甚至對理財產品都一無所知,沒有仔細地深入瞭解和考察的情況下,還是不要去盲目購置,這樣的產品即使有風險也識別不出。銀行理財經理在短時間內單憑一個理財風險測評未必能摸清客戶真實的風險承受能力。




好多人還生活在溫飽水平線的,感覺存款都擠不出多少來,更不要說理財。這確實也是非常錯誤的誤區,天天覺得錢少,一輩子掙扎著養家餬口,永遠沒有理財資金。理財更多的是靠開源節流,節省下來的錢去投資理財,大老闆有錢都投入到生意中擴大規模去了,不會理財的。我們這些小老百姓就好好學習怎麼理財吧,這也是一個長期的學習運用的過程。


財富公元


正規銀行理財產品還是相當靠譜的,但是也不代表就可以閉著眼睛隨便買,該當心的地方還是要留意一下。投帥來給大家講講理財中那些常見的坑:

1、偷樑換柱

一般來說,不管是銀行自己發行的理財,還是代銷別家的理財,盈虧上雖然不但打包票,但基本的風險控制都是有的,至少對得起“正規”兩個字。

但如果有人利用客戶對銀行的信任,勾結網點工作人員,通過高額佣金返現的手段,讓他們推薦自己產品冒充銀行理財賣給不知情的老百姓,也就是所謂的“飛單”。

飛單,並不是必然會虧損,但是,你本來想去買銀行理財,卻被忽悠得買了完全不屬於銀行,甚至跟這家銀行完全沒關係的產品。結果承擔自己根本不知道的風險,有可能完全不適合自己,甚至是承擔不了的風險。這才是飛單最可怕,最可恨的地方。

預防飛單,最簡單的方法,就是仔細閱讀理財說明書,看清楚管理人和發售方,不要什麼都看就簽字,不要盲目相信銀行裡的東西都是銀行的。

如果實在弄不懂,嫌麻煩,那麼不妨通過網上銀行或手機銀行APP的方式,線上購買銀行理財,因為線上產品,至少需要經過運營渠道和終端營銷兩道審核;反而比用戶自己去網點購買更安全一些,減少了被騙的風險和可能性。

當然最保險的,還是去中國理財網查詢一下,你要買的這個理財產品的登記編號。一般正規銀行理財都是C開頭,對個人客戶的話是14位,私行或同業是15;這個登記編號就像人的身份證號一樣,是真是假一查便知。

2、上屋抽梯

有些銀行理財,明面寫的預期收益很高,但實際暗含了很多限制條款;這個預期收益,實際必須滿足一系列苛刻的條件才有可能達到。

標明的高收益,是理論最高收益,只是為了先把客戶吸引進來,一旦客戶稀裡糊塗的買了這份理財,那麼不好意思,封閉期內,是無法單邊終止合同的,就只能等到理財到期這筆資金才能回到客戶手中了。

理財產品,風險和收益肯定是對等的。一款產品,如果既能提供本金保障,同時又有高收益,那麼肯定是哪來不對。承擔風險不可怕,像這種雲裡霧裡,自己都不知道自己承擔了啥風險的,就比較恐怖了。

購買銀行理財一定要看清條款,分析各檔收益實際能夠達成條件的可能性,不要一廂情願地認為標註的最高收益就肯定能達到,很多時候,那就像天上的一輪明月,看得清清楚楚,彷彿觸手可及,實際上,那就是個景而已。

3、渾水摸魚

理財產品的協議合同,大多是又細緻又冗長,一般投資者很難有耐心,從頭到期仔細研讀,所以這裡的小坑就更多了。

有募集期超長的,而募集期不能算在理財收益期間,只能得活期利息,基本可以算無收益。

有業績報酬費超高的,比如收益超過預期收益的部分,大頭都會被銀行以業績報酬費的形勢收走,這也變相鼓勵了有些銀行可能會片面追求高收益,拿用戶的資金做激進投資。

還有所有費用都要從預期收益里扣除的,比如實際到手的收益率,是宣傳時的預期收益減去銷售費、管理費、託管費等等一系列費用後剩餘的部分,當然也就,沒剩多少了。


綜上,這些陷阱,歸根結底,還是利用民眾的心理貪念和知識盲點,用高收益做誘餌,或謀取佣金,或詐取本金,無非一個“利”字。

平時多學習,遇事多留心,不貪不急,穩中求勝,才能避開陷井,到達投資升值的目的。最後,預祝各位在新的一年裡都能穩賺不賠,遠離陷阱,天天開心,事事順利。


我是仁義禮智投,國有商業銀行總行註冊國際投資分析師,有關投資方面的問題歡迎大家相互探討交流。碼字不易,各位老鐵都看到這了,不妨點個贊再走吧。PS:我不是什麼小編,如果嫌ID太長,一定要起個暱稱的話,就叫我投帥吧。。。


仁義禮智投


使用手機銀行的朋友請看過來,本文重點分享手機銀行購買銀行理財要識別的坑。

手機銀行上,是自營還是代銷,基本都有提示,特別是平安銀行,標識明顯(見後圖2)。

手機銀行“保險”按紐是在理財項下,但是獨立的模塊,只要不去點開,就不會買入。下面幾個陷阱要避開

1、重“銷售進度”輕產品募集期(份額確認日)

朋友一筆理財到期,為了資金不閒置,每天都要上手機銀行查找合適的理財產品。

XX銀行自營的一款理財期限為30天的產品還比較合適。

業績比較基準:4.3%, 中低風險 。

理財週期 :30天。當天2.1日買入,2.2日份額確認,銷售進度99.8% 剩餘額度40萬。

說時遲那時快,立即下單,還是晚了,提示餘額不足 。

下午,又點擊該產品,銷售進度又變成99.7%。

再次點擊購買,仍然提示餘額不足。

晚上,再次點擊該產品,銷售進度變成96%,剩餘額度>1億。

激動的狠狠按下購買,終於購買成功。

過了一會兒,忽然想起好像隱約看到一個3字。又打開了該產品,

銷售進度仍然顯示96%,剩餘額度>1億。

看到理財週期傻了:份額確認日變了,由2.2日變到3.4。

但不能怪銀行。銀行有提示啊:本產品每月1號為本理財產品的開放日。開放日15:00之後的申購,贖回申請將於下一個開放日受理,視為預約申請。

一般情形:理財產品當日15:00前購買,當日起息;15:00--24:59分,第2日起息。

這款產品就特殊(這樣的特殊產品越來越多)。

立即申請了撤回。

真不知道這個銷售進度是虛假數字,還是真的眾多理財者上當未有醒悟,沒有撤單,繼續在募集期傻傻的等著。到期時,收益損失一半。買理財產品:請關注募集期及份額確認日。

2、私享專區(有的銀行是:私人銀行)代銷產品較多,建議一般投資者別去。

圖一是某銀行手機銀行理財項下模塊,理財產品朝朝盈基本是本行自營,私享專區與私募基本都不是本行門自營,一般人最好別踫。




貝蒂A


我認為3個月到半年內流動性不高的資金可以配置在銀行理財產品上,具體的購買細節,我的建議如下:


1、整體來說,適合保守型的投資人。


2、購買的時候,一定要看清楚是銀行自營的還是代銷的,建議購買自營的。


3、如果是自營的,也要看清楚產品類型,比如是保本型還是淨值型,別到時出現虧損反過來找銀行吵架。


4、銀行存款跟銀行理財產品是不同的概念,記住,別買錯了產品類型。


5、如果要買銀行理財,要記得通過正規渠道購買,比如銀行櫃檯、銀行理財專區、自助機、網上銀行、手機銀行渠道。

核實是否為銀行自營理財產品,可以在中國理財網通過銀行理財產品編號查詢。


6、你在銀行買理財產品的時候,一定需要“雙錄”,也就是錄音錄視頻,記住了,這是銀保監會最新的規定。如果沒有雙錄,那你不要買,肯定有貓膩。


以上6個建議,希望能夠讓你在購買銀行理財的時候更加順利安全。



更多精彩文章,請關注微信公眾號:小妹讀財 (ID:xmducai)



小妹讀財


關於購買銀行理財的七個注意事項:

常規理財方面

1、非銀行理財產品:明明是想買銀行理財,結果買的是保險理財或者基金;

2、募集期:理財產品在產品成立前只能獲得活期收益,在募集期間,投資者越早購買理財產品,獲得的平均收益率越低;

淨值型理財方面

3、業績比較基準:業績比較基準不是客戶拿到手的實際收益率,切不可僅僅因為業績比較基準收益率高就購買;

4、開放日忘記贖回:部分銀行在售的淨值型理財產品在產品到期後需要投資者在指定時間內手動贖回,一旦錯過了贖回時點,就會默認為繼續投資下一期。

5、開放日前購買:銀行淨值型理財只有在開放日才會確認份額(相當於購買成功),在開放日前購買僅僅算是預約購買。

6、業績報酬提取比例過高陷阱:對於淨值型理財產品,當產品實際收益率超過業績比較基準時,銀行會提前一部分作為超額回報,業績報酬提取比例越高,投資者實際拿到手的收益越低;

7、業績比較基準過低:當產品實際獲得的收益確定時,業績比較基準越低,投資者到手的收益越低。

大家好,我是行簡君~建築學出身的理財師。感謝您的閱讀,如有疑問評論區留意,會盡快一一回復,熱切盼望您的點贊、關注,此致!

私行小學徒


小財溫馨提示您:理財千萬條,安全第一條,陷阱不避免,親人兩淚行,在銀行理財,一定要避免陷阱,不然損失的人一定是自己,所以學會避免理財陷阱很重要,以下是陷阱和避免方法。

一,宣傳虛假利率,看清合同很重要。

銀行理財產品都會宣傳自己的理財利率有多麼高或者多麼好,尤其是銀行櫃員在這方面的宣傳非常多,比如某款銀行理財產品實際收益率是3%左右,銀行櫃員可能會宣傳成為4%,虛假宣傳利率來吸引客戶選擇銀行存款。

避免的方法非常簡單,那就是看清楚理財合同,無論是什麼樣的銀行理財產品,都是需要客戶簽字才能確認購買成功,合同上面有著詳細的說明,所以只要仔細看清楚理財合同,就是可以完全避免陷阱。

二,預期收益率不是最終收益率,謹慎選擇。

銀行理財產品可能有一個“預期收益率”,這個利率是銀行方面進行測算出來的,然後通過這樣一個“預期”的收益率來進行銷售,很多人都以為它是到期之後的利率,實際上並不是這樣,實際收益率往往沒有預期收益率高,大家在買銀行理財的時候一定不要把“預期收益率”當做實際收益率了,避免因為理解錯誤而錯誤購買理財產品。

三,名字可能高大上,但是銀行理財不一定保本

有的銀行理財產品名字是高大上,還有著所謂的“知名機構”在裡面運作或者監管,但是這樣的理財產品不一定保本,很多人都認為它保本,其實並不是這樣,所以要注意是否保本,不保本的理財產品預期收益率往往更高,可能得到更大的收益,也可能得到更低的收益。

如今銀行理財現狀

如今的銀行理財服務越來越到位,各方面受到的監管和條款更加多,大部分的銀行還是很用心服務每一個客戶,但是依然有少數的銀行員工心懷不良,做出一些違規損害客戶合法利益的事情,可以說是“一個老鼠壞一鍋湯”,但是不能代表整個銀行都是一個樣子。

萬變不離其宗,掌握方法就完全避免

無論銀行理財陷阱多麼多,總是可以有方法來避免,如何避免呢?一是謹慎選擇考慮理財產品,結合理財產品類型聽清楚銀行經理的推薦和說法,其次多看幾下理財合同。二多學習理財知識,讓學利息成為一種習慣,必然會受益終生,歡迎關注我來學習理財。


小車說理財


1.預期收益率VS實際收益率

隨著銀行資管新規的實施,現在銀行理財產品逐步是不保本,也不保息了。有些客戶經理為了業績,會誇大預期收益率,甚至把浮動預期收益率當實際收益率傳導給客戶,口頭表達保證收益,來達到營銷的目的。買理財時,要確認清楚,那些產品是浮動預期收益率,不是實際收益率。

2.理財產品VS保險產品

銀行也是賣保險的地方,特別是一些分紅險,和一般的理財產品差不多,也有年化收益率。所以客戶在買理財產品時,如果工作人員引導任何一款產品,都一定要注意產品認購書上寫的是理財產品還是保險,銀行的理財點確認就代表同意了,如果不小心買到了,過後你也沒有辦法去撤銷了,所以一定要注意好這些問題

3.募集期VS清算期

部分銀行也稱認購資金鎖定期。認購期則兩三天,長則半個月,在這段期間內產品是沒有收益的,最多隻是按照活期利率計息。比如基金的募集期,長達三個月。

一般銀行的清算期為1~3個工作日,遇法定節假日順延。很多銀行故意把清算期設定在週末或節假日前一天,從而變相延長投資者資金的鎖定期,以降低理財產品的實際收益率。舉個例子,假如有20萬閒錢,國慶假期前搶購了一款預期收益率4.75%,期限43天的理財產品,節後起息。10月11日才起息的產品,資金就白白浪費了半個月,按照資金實際被佔用時間計算,實際收益率只有3.52%,比預期收益率低了1.23%。


(雪之道專注財經原創回答,覺得對你有幫助,點贊。如有不同見解,歡迎發表評論)


雪之道理財


理財產品與存款具有本質上的區別,首先要注意購買的場所,購買理財一定要前往正規的金融機構也就是銀行,或者銀行官方的APP。其次要注意風險,一般來說,高收益就意味著高風險,如果承諾的資金回報率超過每年6%,就要提高警惕。第三要注意區分投資方向,一般來說,投向涉及到國家基礎建設的(比如鐵路總公司等)風險會比較小。第四要注意區分是否保本,有些理財是不承諾保本的,要根據自身情況選擇。第五要注意區分理財與基金、股票的區別,他們之間的風險程度不一樣,收益也不同。最後,理財是投資,投資有風險,入市須謹慎。


律門工匠


買銀行理財,就會有銀行理財認購書,仔細閱讀認購書的內容,哪家銀行的(別最後變成銀行代銷的一些產品了),產品編號是多少,資產配置主要投向哪裡,比如配置的國債、貨幣、高信用企業的債等等。配置這些風險就很低。

銀行理財一般風險等級排序為:R1級至R5級,這五個等級,風險由低到高排列。保本的為最低風險等級(即R1級)的產品;非保本浮動收益類理財產品,根據資產配置的比例不同,會給出R2級或R3級的風險等級。更高的就不說了。一般推薦普通投資者就投R1級和R2級的產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