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放400死囚回家探親,約定來年秋後問斬,結果如何?

亞亞X


唐太宗李世民是納諫如流的一代明君,他和丞相魏徵的之間的君臣故事世人皆知,譬如有一次李世民很喜歡一隻畫眉鳥,於是就經常把鳥帶在身邊,但很怕魏徵發現,魏徵看到肯定說他“玩物喪志”,勢必讓他放了這隻鳥。

怕什麼來什麼,有一次他遠遠看到魏徵向他走來,李世民急忙把鳥揣到了懷裡。

李世民的舉動早就被魏徵看穿了,魏徵不動聲色故意“東拉西扯”就是不走,李世民又不好意思當著他的面把鳥拿出來,結果時間一長把鳥活活悶死了。

小鳥死了,李世民憤恨難消,回家後對長孫皇后說,“明天我一定宰了這個鄉巴佬”!長孫皇后問和誰慪氣?李世民把魏徵故意悶死鳥的事說了一遍。



這時長孫皇后深深一拜,對李世民說“恭喜皇上有賢臣輔佐,魏徵是直臣,為了大唐社稷忠心耿耿,皇上應該嘉勉才對。”經過皇后的規勸,李世民火氣才消了。

李世民不僅是知錯能改的明君,而且還是一位寬厚仁慈的帝王。司馬光的《資治通鑑》記載了這樣一件事:

(貞觀六年)辛未,帝親錄繫囚,見應死者,閔之,縱使歸家,期以來秋來就死。仍敕天下死囚,皆縱遣,使至期來詣京師。(貞觀七年)去歲所縱天下死囚凡三百九十人,無人督帥,皆如期自詣朝堂,無一人亡匿者; 上皆赦之。

翻譯過來就是:貞觀六年,即李世民繼位後第六個年頭,就在春節來臨前,李世民在魏徵陪同下視察了京師監獄,當他看到犯人們不能回家和家人團聚時,心中十分難過。



隨後李世民做出了一個令人匪夷所思的決定,下令釋放390名死刑犯回家和家人團聚,等到秋後問斬時再回來。

時間到了貞觀七年秋,390名死刑犯如期返回了監獄,無一逃跑或藏匿。李世民感嘆不已,最後把390名死刑犯全部釋放。

當我看到這個故事時也被感動了,這就是誠信的力量,這就是感恩的回報。

信任是相互的,李世民給了死刑犯的自由同時,也為自己的行為下了賭注。當時魏徵和監獄官不看好這種做法,要知道這些人都是重犯,他們知道秋後問斬,監獄對他們嚴加看守,生怕他們越獄逃跑,現在皇帝要放了他們,這無疑是對賭。李世民賭自己的做法會感動囚犯,囚犯賭自己回來好還是不回來好。

李世民的恩賜換回了囚犯的誠信的回報,“你敢放我就敢回”。我相信犯人們是這樣想的。



但是仔細回味這個故事有許多破綻,故事圓滿結局無非是宣揚李世民英明決策,無非表現李世民寬大為懷,用信任感動魔鬼,用誠信喚回魔鬼良知的發現。

假如從人性角度和制度來分析,我倒覺得誠信的作用微乎其微,“螻蟻尚且愛惜生命,何況人乎?”

假如沒有朝廷法律拘束,我估計390人沒有一個人歸來,誰會主動回來受死呢?“如果皇帝那麼仁慈,當初就不應該抓我們,惺惺作態”!囚犯們肯定是這樣想的。

關鍵是這些死刑犯不歸來也得不到好下場。首先古代刑法實行連坐,跑了一個跑不了全家,一人跑全家甚至全族都要遭殃,唐朝時犯人又不能跑到外國去。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你能跑出大唐的國界嗎?

還有就是自秦代以降,戶籍制度逐漸成熟和完善,每一戶人家在官府都有記錄,就像我們現如今的戶口一樣,犯人很難逃跑。比如秦時實行變法的商鞅,他最終沒逃跑成功,在登記住宿時被發現,隨之押送到了官府。



商鞅死在了他制定的“連坐法”之下,連坐法讓所有的人都不敢讓他住宿,戶籍制度又讓他無處遁形。試問這些死刑犯們有比商鞅能力大的嗎?

結語:皇帝開恩放了囚犯,這些犯有重罪的犯人都是社會油子,與其逃不掉,還不如感動皇帝一把,興許皇帝龍顏大悅,大赦我們,我們就可以獲得一線生機。

這些犯人和李世民都下了賭注,結果達到了雙贏的局面,李世民落了個“千古一帝”的美名,這些囚犯獲得了自由。說實話,這是人治的悲哀,人的生死掌握在皇帝的喜怒哀樂之間,想想都後怕!


秉燭讀春秋


如果當時那些“死囚”是真的“死囚”而不是李世民預先安排的話,那這件事如今看來確實有點太過匪夷所思,因為“死囚”往往都是非常渴望再獲自由的人,既然被放走了哪裡還有再自投羅網的道理?然而司馬光的《資治通鑑》裡卻實實在在的記載了這件事!

雖然《資治通鑑》不在二十四史之列,但它作為歷代君王必讀的教科書,我認為其書中記載的內容可靠性極高。那麼關於李世民放走死囚的記載是這樣的:

(貞觀六年)辛未,帝親錄繫囚,見應死者,閔之,縱使歸家,期以來秋來就死。仍敕天下死囚,皆縱遣,使至期來詣京師。

……

(貞觀七年)去歲所縱天下死囚凡三百九十人,無人督帥,皆如期自詣朝堂,無一人亡匿者; 上皆赦之。

以上記載的大體意思就是說:貞觀六年年末,李世民去視察監獄,他憐憫獄中死囚無法與家人團聚,於是便決定放這些死囚回家過年,還和他們約定來年秋天再回來受刑。第二年被放走的390名死囚在沒有人監管的情況下全部自覺的回到長安接受處罰了,而李世民見到他們如此有誠信,感動之餘便將他們全部赦免了。


所以通過這段記載我們可以很清楚的瞭解到李世民赦免了390名死囚而不是400名,而這390人也全都如約回來了,李世民最終也將他們全部赦免。

那麼就這件事而言,李世民此舉的主要目的僅僅是出於對“死囚”的憐憫嗎?我想答案應該是否定的,我不敢說這些死囚都是死有餘辜之人,但大部分應該都是大奸大惡之徒,這些人之前都是極端危險分子,是國家不穩定的因素,李世民敢放他們就肯定不會怕他們出獄後再惹是生非,引起民怨。李世民心思縝密,是一個做任何事都絕不會留下破綻的人,所以我有理由相信,他當年放走這些死囚的同時一定採取過措施防止這些人出獄後逃之夭夭和再度危害社會,因為“對任何人任何事情都要有防備之心”是一個成熟政治家所必須具備的基本技能。


而他之所以要上演這麼一出“釋放死囚”的精彩大戲也是出於自身統治的需要,向天下官員百姓宣揚自己的仁愛之心,以此來籠絡人心。還有就是“死囚迴歸”是誠信使然,“誠信”是做人的根本,李世民藉此機會也向天下展示了“誠信”的重要性,希望所有人都能“以誠信為本”。

雖然李世民釋放死囚多有“作秀”之嫌,但他的出發點是好的,而且李世民治國也常常寬刑法,減賦稅,重民生,以身作則,雖有“玄武門之變”的黑點,但也不失為一代明君!


鹹魚閒聊


唐太宗貞觀六年中秋節,太宗正在宮中與後宮皇后等人賞月,忽有下人來報,說是京城重刑監獄一批死囚有人帶頭鬧事,似有越獄謀反之意,請聖上定奪。李世民稍做思索遂下旨到,速派禁衛軍將帶頭鬧事之人帶到刑部大堂,朕要親自審問。第二天,李世民在刑部大堂審問之後才知,此帶頭鬧事之人在臨死之前只有一個心願,死前回家見八十歲的老母親一面。於是,太宗李世民把參與鬧事的400人集中到一起,當著眾大臣面說,朕與爾等打一賭,你等本當節後問斬之人,已是死人,現朕欲你們約定一年為期,現在你們可以回家探親,明年的今日,你等自覺回到此處,秋後問斬,可否同意?後來此400人盡皆出獄回家探親,一年後此400人全部自覺回到了京城獄中報到,僅無一人逃脫,世人驚為奇事。太宗李世民見第二年全部悉數按約回到了獄中,接受死刑刑罰。亦感驚奇,遂下旨,以此400人忠信之意天地可鑑,可免去一死,有願從軍者從軍,有願回家者回家,一切皆自願。


張京榮史觀


很多人以為這個事情可能只是電視劇裡面的情節,歷史上應該沒有這回事吧,因為這個事情顯得有點匪夷所思,有些人被判了死刑,有這樣的好機會,還不如直接不回來嘛,反正回來也要秋後問斬。

但是,這個確實是歷史,根據新唐書李世民本紀中記載,貞觀六年十二月,唐太宗李世民查看了罪犯的卷宗,將裡面的死刑犯放回去,讓他們回家探親,貞觀七年九月,這些死刑犯都回來了,李世民將他們全部給赦免了。

那我們再來看看舊唐書是怎麼記載,唐太宗將死刑犯二百二十九個人都放回家去探親,讓他們明年秋末的時候再回來問斬,而到了第二年秋後的時候,這些人都準時回來了,李世民下詔將他們全部給釋放了。

那我們再來看看資治通鑑是怎麼記載的,唐太宗將三百九十個死囚犯放回家去,跟他們約好第二年的秋末來京城問斬,第二年約定的時候,這些人在沒有任何人監督的情況下,都來到了長安城,沒有一個逃亡的,李世民就將他們全部給釋放了。

我們結合三個記載來看,這個事情確實是真的,都是貞觀六年十二月放的,然後貞觀七年九月回來的,李世民也都全部赦免了,但是有一點區別的是,新唐書沒記載多少人,舊唐書說是二百九十人,而資治通鑑說是三百九十人。

不過,數目不一致,這個對這個事情不影響,李世民確實是一個寬容大量的人,他之所以能讓這些死刑犯回去探親,是因為他有憐憫之心,想讓這些死刑犯在問斬之前能夠再與家人過個年,過一段時間。

而這些人既然受了李世民的恩,就會遵守與李世民的約定,全部如期回來,而李世民看到他們如此信守誠諾,也就將他們全部給釋放了。

李世民此舉一方面有憐憫之心,有寬容之心,也因為被這些死刑犯所觸動,他最主要的是想向天下的民眾傳達一個信息,李世民是以仁治國,也希望天下的老百姓有一顆仁心。

當然,如果我們細細分析這些死刑犯為什麼能夠信守誠諾,首先,他們守信用,這個是顯然的,其次,他們也知道,可能他們已被人監視了,要逃走,肯定很不容易,再者,如果他們真的逃走了,那麼他們的家人必然被連累的。


歷史簡單說


那被判死的400人沒有一人逃跑也沒有一人被處決。他們當中有部分人死於返鄉途中(病死或者野獸襲擊),有部分人被減輕處罰(年歲太大),有300多名死囚犯則是被赦免戴罪立功(充軍加入敢死隊)!

李世民放400死囚犯人回家是貞觀3年的事。當時是李世民自己得了重病,以為自己要死了,就想要做點功德來祈福。李世民於當年的農曆6月30日宣佈大赦天下,而這些死囚徒便於7月1日上路返鄉,並約定農曆7月30日返回都城伏法。這便有了後來的普渡節(現保存在閩南地區)。

在當時出現了一場意外,當時的突厥可汗得知李世民病重,想要渾水摸魚入侵大唐邊疆,攻下了三座大唐邊城。李世民便下令調兵遣將迎戰突厥可汗。當時的丞相魏徵提議從死囚犯中挑選精壯編入軍中,讓他們戴罪立功。李世民覺得有道理,並把這件事交給李靖去辦。李靖從中選取了300多名青壯(其他人則死刑改無期),李靖把這些人編入了敢死隊,然後交由蘇定方統領,蘇定方帶領了這三百多人奇襲了突厥可汗的營帳,打得突厥可汗四散奔逃。戰後,這些人被李世民親自下旨赦免並論功行賞。


優己


不過後來經過查閱資料,這件事還真的有正史記載,在司馬光的《資治通鑑》中有這樣一段話:

辛未,帝(唐太宗)親錄繫囚,見應死者,閔之,縱使歸家,期以來秋來就死。仍敕天下死囚,皆縱遣,使至期來詣京師。去歲所縱天下死囚凡三百九十人,無人督帥,皆如期自詣朝堂,無一人亡匿者; 上皆赦之。

司馬光的《資治通鑑》作為寫給帝王的百科全書,規勸帝王多為仁政的正史,其可信度還是相當高的,那我們不妨就這段話來試做分析。



原文的大意為:唐太宗看到死囚牢中的囚犯,因為可憐他們,就准許他們回家探親,見到親人後,秋後再回到京師接受死刑。結果放掉的390人在沒有人監督的情況下,都按照約定如期返回,唐太宗被他們的誠信所感動,於是就把他們全部釋放了。

唐太宗這到底是玩的哪一手,他天天日理萬機,哪有閒工夫過問這些事,他到底是出於什麼動機?

我想說,唐太宗太明白千秋史書上喜歡什麼樣的皇帝了,這種“秀”簡直被他作的毫無破綻,而且別人還無話可說。



他為什麼敢放這些人回家?

雖然史書沒有提及這些犯人的的出身,但亮仔大膽分析,這些人所犯之事也就是普通的民間糾紛,而沒有一個是政治犯。如果是因謀反而坐牢的死囚犯應該不會有這種待遇,這些人充其量是在老百姓眼裡窮兇極惡之徒,對他的統治帶不來任何影響,即使不歸,充其量也就是多了一個盜賊而已,影響不到自己的統治根基。


如何防範犯人不歸?

史書沒有記載,但李世民有沒有派人暗中跟蹤我們也不得而知。即使是這樣,我也認為犯人必歸。俗話說,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廟,犯人的基本信息牢房都是有備案的,就算是你能跑的了,你家中的父母妻兒也能跑掉嗎?失信於皇帝,這可是大罪,自有你的家人代你受過,一般人誰又想讓家人也去遭受牢獄之災呢?別說這種一個人的罪名,就是株連九族的時候也很少有人能跑脫。

李世民為何這麼做?

基於以上的分析,我想,當時李世民也會料到囚犯們必定回來,他所赦免的詔令可能剛放出他們的時候就寫好了。此種做法一舉兩得,先期放囚犯回家探親,樹立了自己仁君的形象,後期赦免,又給天下人做了一個守誠信的榜樣,只要對皇帝誠實,皇帝是絕對不會辜負的。

以上分析沒有任何遍地唐太宗的意思,他是一代聖主我們不得不承認,但歷史永遠是一個任人打扮的小姑娘,為尊者諱的事情不絕於史,但其中又有多少是真多少是假,這不得不讓我們深思。

我是亮仔,歡迎大家討論留言,關注亮仔學史,共同探討歷史的那些事兒!


亮仔學史


我看到這個問題,並沒有感到奇怪。

不要說400人能全部回來,就是4000人也有可能全部回來,除非有人沒有腦子,只顧自己一時之安,沒有人性的人會逃跑不歸!

一、那時的人深受道德倫理的影響,是比較守信用,講誠義的。

二、也是法律嚴酷之過吧!

根據這兩個方面可推想而知,守誠信僅是問題的一個方面。重要的原因是:如果這些人逃跑不歸,將禍及父母妻小,誅連九族!








聞聲36


結果他們都回去了,雖然這件事也沒有真假定論。那來說說他們為什麼會選擇回去的事。

首先我們並不知道這些死囚是為何被判死刑的?是殺人放火姦淫辱掠叛國之輩嗎?還是政治原因,要知道在古代,皇帝可以隨意決定一個人乃至一個家族的存亡,即便這些人中的絕大多數可能並沒有罪。

如果是是前者,應該也有好壞之分,比如古代有許多是受不了強人欺壓暴起殺人。就算真的都是十惡不赦的人,或許也知道皇帝這樣做暗中也是留有後手的,有人監視你,你想往哪逃?死囚身上可是有記號的,所以他們之所以會自願回去,也是賭著皇帝看在他們守信的份上可能一高興會開恩大赦天下,那就真的被赦免了。如果真是這樣,那麼憑這一半一半的概率,總比整天提心吊膽的強。


鴿子愛和平


怎麼時候呢?我覺得這得看一個Society的教化程度,如果真的能做到知廉恥,也許真的可以!不過太難了!


雲瑞將軍的數碼港


唐王家的貞觀年間,國泰君安的祥和生活,據史料記載,中學課程在講到這裡的時候,特別提到了有一年,全國各地因為犯罪,刑部批覆同意的需要處決的死刑犯僅僅為15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