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為雲+雲廬科技:房子住得不安心?用AI技術來做個“體檢”吧!

越來越多的建築物,構建了現代都市的樣貌。然而,基礎設施災害也頻繁發生。

華為雲+雲廬科技:房子住得不安心?用AI技術來做個“體檢”吧!


據統計,2018上半年全國建築業共發生生產安全事故1732起、死亡1752人,同比分別上升7.8%和1.4%,事故總量已連續9年排在工礦商貿事故第一位。

事故的發生,無外乎天災或人禍。天災可以通過對環境的預測,如氣象、水文、地質災害來預報;人禍可以通過法規、設計和在線監測系統來避免。

雲廬科技CEO王長欣將為我們介紹,他們是如何攜手華為雲,利用全球領先的結構健康監測物聯網大數據平臺,守護工程安全。

“建築物十年後和剛建成時不是一個狀態,通過人工智能的學習,結合它在外界荷載作用下的響應情況來監測出它現在的狀態。”

王長欣舉例說,在華為雲的支撐下,雲廬科技的預測預警技術,成功預測了2017年12月青島一項工程的倒塌事故的發生,從而避免了大量的經濟損失和生命安全損失。

結構健康監測,沒那麼簡單


華為雲+雲廬科技:房子住得不安心?用AI技術來做個“體檢”吧!


結構健康監測已經發展了20多年,目前大部分應用還處於利用傳統的傳感器,收集、採集數據的水平,無法對數據進行正確有效的分析。

這是一個跨學科、多領域融合的行業。既需要有傳感器、網絡、雲平臺以及系統集成等技術支持,也需要計算力學,以及建築、橋樑、水利等專業技術的支撐配合。

另外,還需要對數據建模,進行大數據分析,以及基於人工智能的數據挖掘。同時得出有效的結構損傷識別情況、結構剛度矩陣修正與重分析,還要進行結構的壽命預測等。

攜手華為雲EI,為建築物把脈


華為雲+雲廬科技:房子住得不安心?用AI技術來做個“體檢”吧!


雲廬科技結合華為雲EI開發的系統,可以通過分析和識別,及時發現安全隱患,在結構可能發生危險的萌芽狀態提前預警,為施工和運維部門提供數據與信息的支撐。

採用了華為雲50餘項開發模塊,包括數據存儲服務在內的中間件,ModelArts的機器學習、深度學習、圖象識別等各種平臺,可以在結構可能發生危險的萌芽狀態就能提前預警,提供數據與信息的支撐,避免或減少工程質量問題和安全事故的發生。


數據採集又快又準


使用華為雲的IoT模塊,在採集數據時可以簡化流程;華為的邊緣計算模塊,使數據得到及時處理。隨著端、邊和雲的協同,整個設備的成本下降70%以上,系統響應速度提高了2倍。通過華為的邊緣計算模塊,可以使無效的數據量傳輸減少三分之二,使有效的數據量傳輸提高50%以上。


全程監測始終如一


數據採集的整個過程中,參與的部門眾多,人員複雜,工程生命週期長,基於華為區塊鏈平臺,將圖紙、合同等通過區塊鏈統一分發,使從業主、規劃、設計、施工到運維等各環節的數據和內容保持統一。


結構健康瞭如指掌


建築物的承載力是隨著時間的變化而變化的,基於實測的環境荷載,如風、溫度等,結合結構真實的響應情況,進行剛度矩陣的修正。在華為雲機器學習的計算下,可實現預測建築物的壽命和健康狀況,準確度接近90%。


慧眼識別效率高


隨著建築工業化的發展,裝配建築不斷髮展,構件不在現場澆築,只在現場拼裝,但是怎麼保證上下樓板在貫通的過程中得到強度的保證,這就要求所有的灌漿孔都要灌滿,以前靠人對現場照片進行識別,效率非常低。

基於華為雲ModelArts的深度學習圖象識別模塊,可以對圖片進行識別,使效率提升50%以上,施工的差錯率降低30%。


結構損傷一目瞭然


以一個體育場館的建築為例,隨著腐蝕及老化,這個建築會產生一些損傷點。怎麼找到這些損傷的部位,並且定義出損傷的情況?

通過華為雲ModelArts,現在可以識別相對複雜建築的損傷,華為雲的GPU加速技術,使力學仿真效率提升300倍以上,使監測系統真正實現從數據到本質、從局部到整體、從監測到預測。

華為雲+雲廬科技:房子住得不安心?用AI技術來做個“體檢”吧!


在這個鋼筋水泥的世界裡,華為雲與雲廬科技一起為智慧城市和智慧交通的建設添磚加瓦,打造工程健康監測領域的大數據平臺,促進整個產業鏈的共同發展,共同守護城市美好安全的生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