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丨話題:堅守母語的尊嚴 (範文兩篇)


高考作文丨話題:堅守母語的尊嚴 (範文兩篇)


(共兩篇範文)

堅守母語的尊嚴


中國的語言文字存在於人類歷史數千年,被一代一代的中國人作為母語使用和發展,已到至臻至美、出神入化的境地。它向外傳播信息,於內又黏合情感。不管身在天涯海角,張口一句漢語,便知你從故鄉來。

高考作文丨話題:堅守母語的尊嚴 (範文兩篇)


母語是人們生命元素和生活個性的展示

漢字是這個星球上最複雜的語言符號之一,其語感、節奏、指向,包括音調的高低變化和長短輕重,都代表不同的表達。我們的警句名言、書法掛件,這些精短的文字,以音樂般的節奏進入人們生活的各個角落,它不僅是美,也是文化,它已經成了人們的生命元素和生活個性的展示。要把握漢字的韻律、節奏、指向,沒有血脈裡的基因,沒有數十年的浸潤,根本寫不出漢語言的味道。

有人斷言,中國未來的作家不太可能站得比唐詩更加高遠。因為唐朝的詩人們一生都在窮盡文字之美而心無旁騖,今天繁雜的學問,讓作家們失去了對漢字純正而深刻的把握。知識的豐富恰恰讓作家們處於能解讀,卻不會創造的尷尬狀態:能分辨文字的低俗,卻不能使自己的文字範圍寬廣;能看透文章的淺薄,卻不能使自己的文章深厚;能體味到唐詩的美妙,卻寫不出美妙的唐詩。

母語的品質貫穿了人文精神

中國曆代文人對母語的創新比比皆是,唐詩寫乏了出現宋詞,宋詞寫到盡頭出現元曲。

幾千年來,中國朝代更迭,但是中國的人文精神卻從未改變,並隨時間推移愈發頑強。中國文人獨立的個性和品質經過幾千年的錘鍊,深入骨髓,成為基因。“不受嗟來之食!”“不為五斗米折腰!”……這些品質,需付出生命方能得以彰顯:即便餓死也不受嗟辱,即便殺頭也不折腰——這是真正的文人品質和獨立人格。

在經濟建設的大潮中,受利益裹挾,中國文人的品質和獨立人格卻受到了侵蝕。在利益的誘惑下,有些人喪失了批判現實的勇氣,文化品格被金錢左右,無數事實證明,“功利化寫作”終將導致寫作人格的變異,嚴重褻瀆母語的品質。

母語的裹足不前,外因是當代文人們對西方理論的趨之若鶩和金錢的碾軋,內因是集體喪失了對現實的批判精神。

西方話語的泛濫,其實質是“母語的不自信”。

改革開放,國門大開,很多人把目光投向西方:福克納、卡夫卡、馬爾克斯、堂吉訶德……魔幻現實、先鋒前衛、新銳寫作……卻不提及中國的孔孟莊老、李杜曹施……像是厭倦了,像是煩透了。隨便翻開一部評論,隨便聽一場講座,不引用幾個西方人的話來標註自己的觀點,似乎就說不清楚。評論家說:“遺憾的是,當下的批評界多師從西方理論,而少有人將錢穆、牟宗三這樣能融會貫通的大學者當作批評和做學問的楷模。”

漠視母語的風氣,暴露出對母語的無知和低級理解,以及對母語敘事能力和結構把握的無能為力。當然,也不排除一些人冒充“學貫中西”,擺出一副學識無邊縱橫天下的架勢唬人。其實,幾十年前,就有中國學者勸告國人,不要太看重西方文藝標準,因為西方人還不能通透徹底地理解中國文字的美學意義。

當代文人需要共同守護母語的尊嚴

近30年來,中國的許多行業在改革創新大潮中銳意進取,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但在人文領域,細細想來,總是不盡如人意,最明顯的證據就是代表人文氣象的文藝創作,對母語至今沒有創新和發展,至少沒有形成創新和發展的氣候。沒有形成氣候的原因十分複雜,最根本的一條,或許是創作者們的價值取向出現了問題,使用漢語言為母語的寫作者們失去了對母語的倚重和深入研究。

所有的文學作品都有一個基本關注,那就是對生命的大愛。母語和文字永遠為生命而生,為生命而亡。只有母語,才能堅定而準確地敘述“我們自己”。

如果我們不能使母語蓬勃發展,但至少也要在我們這一代堅守母語的尊嚴。

“國際母語日” 我們要擔憂自己的母語嗎


高考作文丨話題:堅守母語的尊嚴 (範文兩篇)


為保護世界文化多樣性,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每年的2月21日,設為“國際母語日”。在這個日子,我讀到一些新聞,譬如,重慶媒體出了個“這份重慶話考卷你會做嗎?”山西媒體出了個“諞諞咱山西話”,這是基於“方言也是母語”的認識層面,而稍微地體現一點對這個日子的應景之義。

不僅是這個日子,在中央“增強文化自信”的倡導下,我們對於母語的保護捍衛、尋找傳承、輸送傳播、交流推廣等,都做了不少努力,譬如央視持續主辦的文化綜藝節目,從《中國漢字聽寫大會》、《中國成語大會》、《中國謎語大會》直到因16歲少女武亦姝奪冠而火得不得了的《中國詩詞大會》,就構成了一種現象級娛樂,潛移默化中增強了我們對母語的文化認同感、歸屬感和尊嚴感。

高考作文丨話題:堅守母語的尊嚴 (範文兩篇)


在這個日子,我想說幾個平衡:

一是在國際話語中,要想有豐富性存在,就得尋求平衡,要花團錦簇,不要一家獨大。我們從報道中得知,世界上約7000種口頭語中,有50%以上可能會在幾代內消失,這是一種非常令人心痛的現象,讓世界如此蒼白實在太糟了。數位為孟加拉國捍衛母語爭取獨立的烈士,用犧牲生命換來了一個“國際母語節”的設立,其主旨就是要促進語言和文化的多樣性,以及多語種化。那麼,我們作為話語弱勢方,就當樹立積極的母語意識,捍衛母語裡那滲透血液的遺傳和天人合一的胎教,在經濟全球化、信息化的時代條件下,維護好、使用好、發展好我們的母語。

二是在我們自己對漢語這一中國人值得珍惜與驕傲的文化徽記上,我們如何從語言發展上理解其漸變性和平衡性?現在的問題是,首先,有很多使用不規範的現象,有學者直言當下漢語呈現“草率化、朦朧化、粗鄙化、遊戲化”

四大危機。其次,應用能力與學習熱情下降,如今的大學生包括研究生,提筆忘字、錯別字連篇、中外文混雜、用詞低俗、語句不順、表達膚淺、作文老套、閱讀理解浮泛等現象日趨嚴重。再則,盲目崇洋媚外,為自己的母語感到自卑,諸如此類,都需要增強自信,要真正建立起學習母語的熱情,去發掘母語的典雅之美。

三是,在推廣使用普通話與保護方言之間,如何尋求平衡?普通話利溝通,方言則可讓我們保有獨特的地域文化魅力,二者均不可偏廢,要有對厚重的歷史已然態的尊重,要在地域文化的純粹與雜糅間找到平衡,普通話與方言不存在非此即彼有你無我,完全可以相容共存。而目前,平衡的重點工作應當是,對方言的搶救,包括對非遺的繼承,此類事體,已顯得極為迫切,且勢在必行。當北方人與重慶人在街上你來一句“嘎哈呢?”我來一句“要抓子?”那情形,不也挺有趣麼?

讓我們捍衛自己的母語,守住我們的

精神原鄉,以平視姿態與這個世界溝通交流,讓我們精通自己的母語,找到文化之根,自覺認知與堅守語言的底線,學會表達的雅緻、得體和有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