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個日寇從江浙殺到南京,五千多人死亡,12萬明軍為何不敢施援?

水月長安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扯淡的。

這事又是滿遺黑大明的段子,薩沙已經說過好幾次了。

真實歷史是:一股倭寇殺入浙江定海登陸,隨後就被明軍攻擊,坐船被毀。

倭寇想搶劫民船回國,但沒有成功。

這些傢伙眼見無法回國,走投無路,就竄入大明的浙江南部幾個縣的鄉下胡作非為。

擺明了橫豎是死,這些倭寇就四面燒殺搶掠。

大家都知道,明代的軍隊比較強的都在邊疆,中原腹地的軍力很弱。

地方部隊和民兵基本都是今天的警察和保安性質,主要維持治安。

而倭寇是職業軍人,亡命徒,就是靠打仗吃飯的,戰鬥力比地方的明軍強得多。

倭寇流竄這一路,全部都是以民兵為主的明軍地方部隊,直到南京附近才遇到正規軍。

這些民兵戰鬥力不強,關鍵是沒打過仗,士氣低落,往往一開戰就先逃跑。

他們同倭寇交戰幾次,都吃了虧。

要注意,他們是流竄到南京附近,倭寇才第一次和大明正規軍交手。被擊潰後,倭寇倉皇逃往蘇州,路上又遇到大明正規軍,迅速被全殲。

說白了,之前倭寇只是在鄉下流竄,偷襲鄉兵、民兵而已。

但倭寇之所以沒有被消滅,關鍵不在於他們戰鬥力,而在於他們不斷的流竄轉移。

古代的通訊落後,鄉下又非常閉塞,哪裡能夠找到區區幾十人。

這夥倭寇兜了個大圈子,從浙江流竄到安徽,又從安徽流竄到江蘇,基本都是在複雜地形穿梭。

大明軍隊不容易找到倭寇的蹤跡,始終處於追捕中。

當年宋江幾百人出了梁山地區,也是轉戰北方几省,宋軍數萬大軍竟然拿他沒辦法,就是抓住不他的主力。

這樣倭寇就流竄了七八十天,最後被消滅了。

至於網上胡說的什麼倭寇殺死幾千官兵,對抗12萬明軍,都是無稽之談,整個江浙兩省才多少明軍?大明傾全力去朝鮮和日軍作戰,也不過用了十多萬遠征軍。

殺幾千官兵?也就是每個倭寇要殺100人,就算是100只母雞,倭寇還要殺多久?這根本是胡說八道。

實際上,明代對付倭寇不利的一個特殊時期,主要是腹地的防禦過於空虛,畢竟這麼多年沒有打仗了。

稍後明軍改變了防禦模式,很快就掃平了倭寇。以戚繼光為例,每戰都能斬殺數千倭寇,戰無不勝攻無不克,倭寇聽到戚繼光名字就嚇尿。

戚繼光招募4000義烏兵,才訓練2個月就擊潰入侵溫州的上萬倭寇,斬殺數千人。

隨後勢如破竹,到1562年,區區1年之內就掃滅浙江全省倭寇。

2年掃平福建倭寇,又2年掃平全國倭寇,徹底消除了倭寇威脅。

搞笑的是,戚繼光剿滅倭寇的壯舉怎麼沒人提起?

反而把這區區幾十個倭寇流竄的特殊例子反覆拿出來說?

擺明了就是故意黑大明嗎!有意思嗎?


薩沙


這明顯就冤枉明軍了!雖然嘉靖年間,明朝的衛所軍實力已經退化到與農民無異,但還不至於“12萬人也搞不定區區幾十日寇”這麼不堪。

首先,得說一下題中所謂“12萬明軍”是不存在的。

因為,由於明朝中後期衛所制度的崩壞,各地衛所的實際兵員通常不到在籍編制的三分之一,而東南地區的情況更為嚴重。因此,當時的南京城守備力量名義上是12萬,實際上能有個三兩萬人就已經很不錯了。

而且,南京城可是大明的陪都,其規模非常大,就這點兵馬,連城上的崗哨都未必能站滿,能否守城都成問題,還怎麼出城禦敵?萬一集結守軍出城進剿,導致城防更加空虛,而被殘存的倭寇混進城裡燒殺,那豈不更加糟糕。須知道,這南京城裡頭不僅有幾十萬百姓,還有不少得達官貴人。因此,最理想的辦法還是先守住南京城,不要讓殘存的倭寇摸進城裡,讓其他地區趕來得明軍前去進剿就可以了。

那麼,這些倭寇為何能造成如此巨大的破壞力呢?

其實,這小股倭寇的確流竄到了明朝的內地,並對明朝軍民造成了極大的殺傷。但是否真的造成“五千多人死亡”,這就很難說了。不過即便真能造成如此大的殺傷,也不能全怪明朝官軍的無能。

首先,這股倭寇其實很強。大家要知道,這股倭寇可是真倭,戰力是十分強悍的。據史料記載,這股真倭的人數其實只有五十三人,他們原來都是日本的落敗武士(浪人),具備很高的劍術水平。因此,如果把這股真倭放到今天,那就相當於是一支精銳的特種兵。所以,他們即便面對幾倍的明朝官軍,也能輕易將後者擊潰。

其次,他們的進剿難度很大!其實,如果這股真倭的規模如果達到千人以上,那麼他們壓根就無法深入到明朝的內陸地區。畢竟成規模的倭寇一旦進犯,勢必會引起官府的重視。同時,他們的行蹤與動態,也更容易為明軍斥候所追蹤。明軍可以集中絕對的優勢兵力前去清剿。

然而,這股真倭的體量實在太小了,只有區區幾十人。因此,要集結大軍搜索和圍剿他們顯然不現實。要知道,在通訊技術並不發達的古代,幾十人在各地州縣或是村落流竄搶掠,官軍是很難清楚把握到他們的具體動態的。所以,要想徹底圍捕並消滅他們,實際上並不容易。

事實上,這股真倭並非是有計劃的一路燒殺搶掠到南京城下的,而應該是一路被各地守軍追捕,輾轉流竄到那一帶的......


這些歷史要讀


這件事發生於明嘉靖三十四年(公元1555年),雖然我很不想承認,但我也找不到辯白的理由,因為當年確實有一小股倭寇縱橫東南各省,也曾攻打到南京城下,只不過在一些人數等方面,正史和野史的記載有所出入。

我們先來看看正史裡的記載:

《明史》中記載“(倭寇)自杭州北新關西剽淳安,突徽州歙縣,至績溪、旌德,過涇縣,趨南陵,遂達蕪湖。燒南岸,奔太平府,犯江寧鎮,徑侵南京。倭紅衣黃蓋,率眾犯大安德門,及夾岡,乃趨秣陵關而去,由溧水流劫溧陽、宜興。聞官兵自太湖出,遂越武進,抵無錫,駐惠山。一晝夜奔百八十餘里,抵滸墅。為官軍所圍,追及於楊林橋,殲之。是役也,賊不過六七十人,而經行數千裡,殺戮戰傷者幾四千人,歷八十餘日始滅,此三十四年九月事也。”

大體意思就是說,這股倭寇自浙江登陸,接連轉戰安徽,江蘇等地,甚至侵犯過明朝陪都南京,這幫人總人數不過六七十人,但他們轉戰數千裡,殺傷我國軍民達四千多人,明軍歷時八十多天才將他們剿滅!

我們再來看看時任南京翰林院的何良俊所著《四友齋叢說》裡的記載:“南京兵與之相對兩陣,殺二把總指揮,軍士死者八九百,此七十二人不折一人而去。南京十三門緊閉,傾城百姓皆點上城,堂上諸老與各司屬分守各門,雖賊退尚不敢解嚴。”


大體意思是說這幫人是72人,他們殺了南京城兩名將領和多達八九百的士兵,而南京城各城門緊閉,百姓也都走上城頭嚴防這72人攻城……

接著看看當時東南抗倭總指揮胡宗憲手下參謀鄭若在《籌海圖編》中的記載:“蓋此五十三人者,滑而有謀,猛而善鬥,殆賊中之精選,非常賊也。其所經歷八郡,轉戰三千里,凡人材、物力、地形靡不了然於胸中;不殺人,不掠財,不姦婦女,周流深入,其志詎可測耶!”

鄭若說這53人都是精選出來的勇戰之士,這些人轉戰數千裡,他們不劫財,不殺人,只挑戰明朝軍隊,其目的不可窺測。

而《明世宗實錄》裡的記載更誇張:“官軍引弓射之,賊悉手接其矢,諸軍相顧愕然,逐俱潰!”

何意?這些人能徒手接過明軍射來的箭矢,這令明軍士兵非常的震驚,最終紛紛潰敗,一場戰爭轉眼就成了一場追擊與殺戮。


好了,看到這裡我們心裡應該可以確定一件事,那就是當年確實有一小股倭寇流竄東南數千裡,並攻到了南京城下,而且他們戰鬥力極強。但這股倭寇的具體數量是多少目前尚且存疑,有說五十三人也有說七十二人。

那麼不管是53還是72,可以確定的是這些人登陸之後如入無人之境,難道大明國土是他們想來就來想走就走的嗎?我們守衛國土的軍隊都哪裡去了?

對於這些疑問,我也無法解釋的令所有人信服,但如果強行解釋一波的話,只能說,或許這些人輕裝簡從,各處流竄,機動性和隱蔽性都非常強,大明正規軍隊無法對其進行有效追擊,所以他們在攻到南京之前很可能沒遇到過大明正規軍。而地方部隊久疏戰陣,缺乏訓練遇上如此精悍勇猛的倭寇,自然難以招架。

但如果說大明軍隊不敢支援就有點扯淡了,大明軍隊在東南抗倭多年,萬曆年間更是曾遠赴朝鮮對日作戰,可以說大明軍隊從來就沒在日本人面前慫過,古代如此,近代如此,今後亦是如此!


鹹魚閒聊


倭寇確實是明朝時期沿海地區的心腹大患,但是要說70個倭寇殺害5000人,嚇退12萬明軍是絕對不可能的。

《明史》上的記載是“六七十人經行數千裡,殺傷無慮四五千人,歷八十餘日始滅。”

姑且不論《明史》是否真實準確,單說這四五千人,肯定是無辜的平民百姓。

在廣闊的海岸線上,規模龐大的倭寇,有了“假倭寇”通風報信,趁明朝大軍不備肆意劫掠,這才成為了明朝時期沿海地區的心腹大患。

倭寇是什麼時候開始肆虐沿海地區的?

倭寇在沿海地區存在了幾百年,其中以明朝時期最為嚴重,而明朝又以嘉靖年間最多,這與當時明朝的海禁政策有極大的關係。

鄭和下西洋眾所周知,也就是說當時的明朝已經具備了開展海上貿易的一切條件。但是最關鍵的一環,朝廷的支持從來沒有過。

有了海外貿易就一定有會有海盜,當時海盜就是以倭寇為主。

倭寇為什麼肆虐,防不勝防,越剿越多?

眼看著海盜、倭寇越來越多,明朝卻採取了一個非常荒謬的決定“海禁”。

受到“海禁”影響的可不僅僅是倭寇,影響最大的還是沿海地區剛剛萌芽的手工業人員和受益的地主階級。

“有300%的利潤,它就敢犯任何罪行”,沿海地區的走私貿易不是利益,堪稱暴利,這些既得利益者會因為朝廷的海禁,放棄白花花的銀子嗎?

於是在明朝海禁政策下達以後,倭寇的數量激增,嘉靖時期的倭寇數量佔據了整個明朝的80%。

戚繼光確實是民族英雄,花費了整整十年的時間才清除了沿海地區的倭寇,但是倭寇真的是戚繼光滅絕的嗎?

直到明穆宗時期,真正開放了海禁,才徹底的消滅了倭寇。

歷史公元,和大家共同分享不一樣的歷史人物。想了解歷史人物,學習歷史知識的可以關注我,感謝大家支持。


歷史公元


這個問題問的很好,為什麼幾十個倭寇殺入中國內地,中國數萬或數十萬大軍不敢出來迎戰?或者拿侵略者無可奈何?這個問題讓很多民族主義者捶胸頓足,無可做答,實在接受不了這個事實。其實這個事實很簡單,大家可以參考一下第一次鴉片戰爭,幾千名英軍就打到c中國內地。這是為什麼?如果說這是戰鬥力不強,似乎解釋不了,畢竟幾萬對幾十,實力如此懸殊,一人一口唾沫也淹死了,萬萬沒有戰敗的道理。其實這在人類文明發展史中被稱為文明的衝突,當一個封閉的文明遇到另一個未知的文明時,會發生本能的恐懼與退讓。大家參考一下印加帝國的陷落,一百五十多人的西班牙殖民者就佔領了上百萬人口的印加帝國,數萬印加大軍面對幾十人的外來文明的入侵,盡然站立不動,任憑屠殺,因為他們把騎在馬上,使用火氣的西班牙人當成神一樣。當然這是一個極端的例子,當明朝大軍面對幾十個從沒見過的倭寇或清軍面對從沒見過英軍時,本能的會選擇防守或避戰不出,等一旦摸透了敵人的技倆,或參透了敵人的文明,就會毫不畏懼,斬盡殺絕。就好像大家都知道的“黔之驢”成語一樣,老虎沒見過驢子,處處恐懼,處處退讓,一旦明白,驢子絕無戰勝的可能。可惜,大清王朝,是個愚蠢的老虎,始終沒看透驢子的文明,所以有了百年屈辱。現在中華文明已經醒來,看透了外來的所謂的文明,有了足夠的文明自信,幾千個人就想戰勝一個龐大的帝國的事情再也不會發生。中華民族會按自己的文明生活下去,中華文明兼容並闊,再也不會畏懼其他的文明。


全甲板攻擊


此問題問的是明萬嘉靖年間(1555年),100餘倭寇從杭州灣南岸一帶登陸,兵分兩路,其一路53人,從浙江突進安徽皖南黃山地區,又從安徽沿長江迂迴江蘇,殺至南京城外廓,行程3000餘里,攻城掠地,歷時80余天,日行近200裡,殺滅明軍4000餘人,僅南京外廓安德門外殺明軍1000餘人,自身幾乎無傷亡,但最終在蘇州滸墅關附近被全殲的史實。這要從倭寇和明軍兩方面來說。先說倭寇。自朱棣時期鄭和七下西洋後,明朝開始實行靖海政策,片板不許下海,商人不能出海經商,岸邊村鎮後撤30-50裡不等,沿海形成無人區。漁民、農民和海商失去生計,紛紛下海為盜,與日本國內爭戰失去封建領主庇護的武士浪人相勾結,形成倭寇。倭寇或漁或商或搶,給明朝官府和沿海造成重大損失。但像這次殺入縱深幾百裡還是少見的。這些倭寇像是現代的特種兵,技戰術超強。使用長刀,是明軍刀的兩倍多,材質極好,精工打造,削鐵如泥,再加上刀功純熟,雙刀飛舞,白花花一片,只見刀光不見人。倭人矮壯,穿兜襠褲,赤腳丫子,一躍丈把,十來個明軍近不得身。史載有1:60明軍大敗的。這股倭寇功夫了得,能接住明軍射來的箭矢,把白屁股亮給明軍,以羞辱和威懾明軍。倭寇的戰術也用的好,縱隊行軍時擺"長蛇陣”,首尾兵最強,擊首尾卷,擊尾首回,擊中首尾兩翼包抄。野外攻擊時擺"蝴蝶陣",聽搖鐵扇(亦是兵器)者一聲喝令,舞刀四起,陣形飄搖,形瑚蝶之起落,虛幌與實擊難以琢磨,與刀功配合得天衣無縫,往往明軍一觸即潰,死傷遍野。這股倭寇特種兵,進到蘇州太湖邊,被兩個老百姓騙到蘇松巡撫曹邦輔佈下的埋伏圈,被消滅一半,另一半二十多人居然突圍而出,曹部以絕對優勢兵力追擊。可能倭寇長驅征戰,疲憊飢渴,已經是強弓之末。最終的絕殺,明軍太倉指揮使(正三品,衛最高長官)還死於倭寇刀下。再說明軍。明朝已到嘉靖,承平已久。既有戰事,也在北方。"世兵制"世代為兵,有事打仗,無事屯田,其實就是農民。南方長期無戰事,長官吃喝玩樂,應酬上級,有的馬都上不去,箭就十幾步。多隸屬於衛所,即地方部隊,像現時的軍分區和武警支隊,互不隸屬,互不支援,有事者單打獨鬥,無事者坐牆觀虎鬥。倭寇一路殺來,各個擊破,又有什麼奇怪?第二年戚繼光才調任浙江剿倭,第一仗戚指揮明軍4000對倭寇800,本來包圍倭寇,爾後反被倭寇追著跑,對戚繼光刺激太大。於是在義烏組建戚家軍(屬私人武裝),訓練5年,終練成威震東南沿海的滅倭主力。此後,倭患才漸次衰弱,但始終未滅。


大小王攬天下


那麼久遠的故事,筆者也是從各方報道中獲得內容,古代的事,口口相傳,無法直觀歷史,只能做簡單評述。

不是不敢施援,主要是明朝的軍隊配備簡單的武器,消息閉塞,有嚴格的紀律,劃地為牢,不得隨便出兵,因此造成日寇出入如無人之地,雖說只有幾十人的日寇,但都是出生於武道世家,經過嚴格的訓練一路殺來,一路被追趕,一直到皇城底下,但最後還是被消滅了。

說明國家強,必須要強軍,禦敵于于國門之外。


清新閣言348475448349


明朝中期,尤其土木堡之變後,軍隊戰鬥力斷崖式下降,北方邊鎮由於長期和蒙古,女真戰鬥,戰鬥力,至少在守城時還是不錯的,南方軍戶幾乎都淪落為軍官的奴隸,別說戰鬥力,能拿起刀的就算精銳了,大部分都是抗鋤頭的農民。而倭寇大部分都是日本戰敗大名的家臣,很多都是從小訓練的武士,而且在日本都是見過血的,自然打不過倭寇。


種花家的白胖子


爆頭哥從武漢順流而下佔領東南重鎮南京,為什麼三百萬軍隊,航母坦克原子彈都不能奈何爆頭哥?為什麼?請回答


西門吹牛2016


這個提問有點問題。明軍遠沒有12萬。

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夏天,有五十三個倭寇,流劫浙、皖、蘇三省,攻掠州縣二十餘處,悍然進犯留都南京。此股倭寇作戰模式是無根據地的流動作戰,在一個地方基本不會停留一天以上,在當時的通訊條件下,此種作戰方式使得明軍野戰機動力量無法及時有效地對其進行捕捉和打擊。倭寇們進行過夜間突圍、穿越陌生山區、一晝夜長途奔襲180裡等一系列比較複雜的作戰行動。他們沿途擊敗的明軍,都是衛所軍和鄉勇。這夥倭寇不是普通的倭寇,他們是浪人,他們從小就接受過嚴格的武術和體能訓練,大多數人都練習劍道,練就了一身砍人的技術,他們可以說是日本最強的武士。不僅如此,他們的武器也不容小覷,他們的刀是武士刀,殺人如砍柴。這五餘人可以說是五十多個特種兵,明朝那些戰鬥力極差的備用兵或者是民團根本沒啥戰鬥力,所以出現了打到南京城下的怪事。

五十三個倭寇面對的對手又怎樣呢?有人說,南京及周邊地區有12萬軍隊。可是據《王端毅湊議》卷4記載,他到南京當都察院都御史的時候,諮詢南京駐軍人數的時候,查點總數是8842人。

同時,大明開國已近200年,明軍早已不是那支徐達統帥下橫掃漠北,打得蒙古人丟盔卸甲的勁旅了。經過幾代皇帝的折騰,到了明代中葉,大量衛所形同虛設,士兵逃亡,有些衛只剩下寥寥幾個人。一面是倭寇的特種部隊,一面是不會打仗的明軍,戰爭的結果,不用交手就已一目瞭然。

面對倭寇,留都南京的明軍,包括南京主要軍事長官——兵部尚書張時徹、侍郎陳洙卻被嚇破膽,他們趕忙命人緊閉城門,並命市民自備糧械,登城協助官兵守衛。

出城作戰的明軍也大敗而歸。時任南京翰林院孔目的文人何良俊在筆記裡記載,區區幾十人的倭寇,在南京城下殺死守軍八九百人,自己竟無一傷亡,全身而退。在南京城下殺死八九百明軍後,這股“豬突猛進”的倭寇又殺向了溧水、溧陽,溧水城內的百姓逃跑一空。倭寇繼續向蘇南竄擾,在越過武進、無錫後,終於在滸墅關附近陷入數千官兵的包圍圈,最終,53人被悉數擒殺,無一逃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