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滅亡以後,朱元璋是怎樣對待蒙古女子的呢?不見血但卻很殘忍?

髓頌sBeB4553


殘忍?相比於元朝時期的漢人處境,朱元璋對待蒙古人尤其是蒙古女子算是很不錯的了。

元朝時期,漢人地位及其低下,元朝統治者為了維護血統的純正,對漢人實行了嚴格的種族隔離制度和種族壓迫,尤其是禁止蒙古人與漢人通婚,所以相比於之前的北魏和之後的清朝,元朝的漢化是相對較輕的,這也是元朝為何立國不到一百年就迅速土崩瓦解的原因之一。


而朱元璋稱帝建國後便發佈《討元檄文》,提出了“驅除胡虜,恢復中華,立綱陳紀,救濟斯民”的口號,他在位期間先後八次北征,不僅將蒙古人趕回草原,還接連重創北元勢力,尤其是藍玉取得的“捕魚兒海大捷”,將北元統治階級一網打盡,黃金家族就此沉淪分裂,堪稱元版“靖康之恥”,洗刷了漢人兩百年來的屈辱。

那麼與當年蒙古人對待漢人不同的是,朱元璋對蒙古人採取了完全不同的民族政策,在北伐期間,他曾昭告天下的蒙古人,願意投奔大明做大明子民的歡迎而且還會保證他們的正常生活,不願意歸順或者搖擺不定的,那麼大明軍隊所到之處將一個不留,全部斬殺。可以說朱元璋的態度確實起到了很好的震懾效果,之後很多蒙古人都自願投靠大明,其中也不乏被朝廷任用為官的飽學之士。


不過百年來的民族仇恨也並非一朝一夕就能化解了的,況且大明朝剛立,還需對蒙古人加以防範,而前面說過朱元璋對蒙古人的防範與元朝不一樣,他沒有實行種族隔離而是實行種族同化!具體規定如下:

第一,凡是歸屬朝廷的蒙古人必須改為漢姓。

第二,不得再書寫蒙古文,說蒙語,必須學用漢字書寫,學說漢語。

第三,不得再穿蒙古族服飾,必須著漢服。

第四,蒙古女子不得與蒙古男子通婚,更不得生子,蒙古女子必須與漢人通婚生子,違者,杖八十,男女入官為奴,情節嚴重者處死。當然瞭如果一個蒙古女人沒有漢人願意娶她,那麼她可以嫁給蒙古男子,但是這種情況發生的概率幾乎為零。

所以通過以上四點可以看出,朱元璋的種族政策很高明,文化的滅亡比肉體的滅亡更徹底更嚴重,就像後來的滿清入關實行的“剃髮易服”和抗日戰爭時期日本在淪陷區推行日文教育一樣,文化的閹割甚至毀滅才能導致一個民族走向真正的滅亡。



朱元璋既然對歸順的蒙古人下了如此種種的規定,自然不會允許他們違反,所以不需要太多時間,兩代以後,這些蒙古人就完全融入到漢人之中成為漢人的一部分了。這裡有件事值得一提,對於漢蒙通婚,不僅在普通百姓中實行,甚至在皇族中也有,像朱元璋的次子秦王朱樉的正妃就是元朝大將王保保的妹妹,也就是《倚天屠龍記》裡趙敏的原型。


鹹魚閒聊


元朝滅亡後,朱元璋對待蒙古女子不僅不殘忍,反而非常仁慈,甚至可以說達到了中國封建歷史中不曾有過的優待。而且朱元璋也最大程度的賦予了他們權力,讓她們可以自由的選擇生活。



一般情況下,改朝換代之後,前朝的王公貴族或者百姓都會淪為新朝的奴隸。金國滅亡北宋後,發生了靖康之恥,所有被擄掠到北方的女性都成為了金國的奴隸,甚至有史料記載,宋高宗趙構的生母還被迫給金人生育了兩個孩子。

元朝時期,蒙古人統治中原後,將中原土地上的百姓劃分為四種,分別為蒙古人、色目人、漢人和南人,漢人和南人基本等同於奴隸。

元朝律法《元典章》規定,蒙古人打死一個漢人,只需要杖刑,之後賠償死者喪葬費用即可。而漢人和南人如果毆打蒙古人,則必須要處以死刑。另外在《通制條格》中,元朝政府規定,蒙古人可以隨意毆打漢人,漢人不得還報。



蒙古人的諸多不平等政策,引起了漢族百姓的反抗,最終在1368年,朱元璋建立了大明王朝,並且派出了徐達、常遇春北上進攻大都。

臨行前,針對於當時的蒙古百姓,朱元璋對徐達和常遇春做出了指示,《明實錄》中記載;

昔元起沙漠,天命入主中國將及百年,今其子孫怠荒,罔恤民艱,天厭棄之,君則有罪,民復何辜。前代革命之際,兵戈相加,視如仇敵……,克城之日,毋擄掠、毋焚蕩、毋妄殺人,凡元之宗親皆善待之。

這也就是說,朱元璋當時下令,雖然元朝國君有罪,老天爺放棄了他,但明朝的軍隊是為了拯救百姓,所以在克城之後,不能對百姓姦淫擄掠,而且還要善待元朝的皇室宗親。



攻克元大都後,徐達上報戰果。此戰戰果頗豐,擒獲大量蒙古人。但朱元璋卻履行諾言,善待這些蒙古人和色目人,下達了這樣的命令;

第一、徵用原來元朝的官僚,有才能的蒙古人和色目人也可以入朝為官。第二、釋放扣押在元朝皇宮的女性。

公元1387年,藍玉深入大漠,消滅北元小朝廷,俘獲北元百姓將近八萬人,牛羊馬匹無數。朱元璋得到消息後非常高興,誇讚藍玉是明朝的衛青、霍去病。但隨後朱元璋仿效20多年前的方法,將這些俘獲的北元百姓悉數釋放,當然也包括一半左右的蒙古女子。

這些蒙古百姓被釋放後,朱元璋允許了他們留在中原生活,並且將他們分別被安置在了河南、河北之地。隨後,朱元璋還貼心的給予了他們農具,讓他們可以自食其力的繁衍生息。



當然朱元璋也對他們有一定的要求,那就是移風易俗;

第一、蒙古人曾經採取的是收繼婚制,也就是當老爹死後,兒子會繼承除了生母以外的所有小媽,或者是兄長死後,弟弟會繼承所有寡嫂。這在漢人看來是亂倫,因此朱元璋下令取締。

第二、大明境內的蒙古族人,禁止再穿著蒙古族服飾,禁止說蒙古語。一律改為漢服和漢語。

第三、蒙古族人不得自相婚配,蒙古女子只能嫁給漢人男子。違者杖責八十,將犯人收為奴隸。



這三點政策,是朱元璋為了同化她們而強制進行的。事實也證明,這項政策非常有效果,很短的時間內,這些被安置的蒙古人在服飾、語言、風俗上完全融入了華夏文明。至於政策的殘忍,越關認為根本談不上,如果沒有同化政策,這些被征服的蒙古女子,或許會淪為奴隸,或者是被全部殺掉,最好的結果也是回到大漠風餐露宿。相比之下,讓他們融入華夏文明,是她們最好的結局。


我是越關


元朝曾經有著輝煌的歷史,它的創立者是忽必烈,但是在忽必烈之前就已經有蒙古的幾位先驅為蒙古奪取了很大面積的土地,比如成吉思汗。隨著他們勢力的不斷擴大,他們戰爭的魔爪,自然也就伸到了中原地區的宋朝。

直到後來忽必烈統一了國家,建立了蒙古族統治的大帝國。但是元朝並不是一個長命的朝代,它僅僅存在了九十幾年就引發了很多的民間起義,其中以朱元璋和陳友諒的勢力最為強大,最終元朝滅亡,明朝開始。

創業容易守業難,忽必烈能夠建立元王朝,說明他有著很強的軍事戰略,但是他並不會統治國家。

我們都知道,忽必烈是蒙古族,蒙古族人每天在馬背上攫取食物,以部落群居生活,所以他們對中原漢族文化並不是很瞭解,他們不懂得怎樣治理國家,統治大面積的土地和百姓。

和哪個部落有仇恨,就發展自己的力量去征討,但一旦他自己手中擁有了權力,並不懂得如何平息矛盾,鞏固國家。

所以,元朝建立以後,將人口分為了四個等級,而漢人是最低級的一種。

即使在戰爭中死傷了很多漢人,但是漢人的數量依然是很龐大。在一個朝代剛剛建立的時候,肯定有許多舊王朝的殘餘,那麼如何處理這些人口以及軍隊顯然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

元朝把漢人作為最低等人,並且欺壓、壓榨漢人的行為,最終導致了元朝後期發生了許多的農民起義,百姓生活苦不堪言,再加上後期統治者的腐敗,朝代的滅亡是必然的。

緊接著朱元璋建立明朝,那麼朱元璋又是怎樣對待元朝遺留下來的百姓以及部隊的呢?

朱元璋起義之前的生活非常苦,小的時候在地主家中給地主放牛。之後的幾年,年景很差。以務農為生的朱元璋還有朱家人不得不分散開走上各自逃荒的道路。朱元璋走投無路,削髮出家,投奔了皇覺寺成為一個和尚。

但是寺廟中的日子並不好過,他每天干很多的粗活累活,不到一年的時間,寺院的方丈就打發他同其他人一起下山雲遊化緣。他又一次走上了流浪的道路,但是在這流浪的三年裡他見識了人間的冷暖,開闊了眼界。

我想這段特殊的經歷也為他日後成就大事業奠定了基礎吧。

朱元璋參加起義軍之後,地位逐漸升高,最終得到眾人支持成為了首領。並且在應天府建立政權登基。登基後繼續北伐,把蒙古人趕到了中原以外的地方。

在戰爭時期免不了殺人,但當戰爭結束後,面對那些蒙古族遺留的蒙古族人,他全都一視同仁,把他們當作大明朝的子民。並他在關於處理蒙古人的方法上,他想出了一套很有效的方法。

接下來,我們就討論一下。

首先,關於處理遺留軍隊,朱元璋並沒有把他們趕盡殺絕,而是把那些願意投降或者被逮捕的蒙古人安插進明朝的軍隊當中,當然並不是全部編成一個隊伍,是把他們散亂的安排,讓漢人對他們進行同化,無論是行為習慣還是思想,不能讓他們有反明的動機。

其次是在語言等日常生活習慣上進行了規定,要求蒙古人講漢語,穿漢人服裝,一律禁止穿戴蒙古族服飾。無疑,這是一種文化上的手段。

這些看起來並沒有什麼特別的,您且聽我慢慢道來。除去前面的戶籍,生活習慣問題外,朱元璋還提出適婚的蒙古族女子必須嫁給漢人,要兩族通婚。

這在元朝統治時期“高貴的蒙古血統”必然是不允許同“低劣的漢人”成婚的。朱元璋的這個改變我覺得也是在提升漢人在蒙族人眼中的地位,不讓他們再把漢人當作低等人。並且通過通婚淡化他們的血統,對蒙古族人進行漢化。

看到這些不得不佩服朱元璋的智慧。他的目的是明確的,我想也正是他這樣的特點,才為大明朝奠定了三百年的基業,明朝的每一位皇帝也都把他當作學習的榜樣。

我最喜歡他的一句話:“我本淮右布衣,天下於我何加焉!”


小小嬴政


成吉思汗建立的蒙古國,是一個奴隸制的國家政權,元朝建立之後,國家制度仍然以奴隸制為框架,因此也就出現了比較歧視性的民族政策。

元朝將統治下的人民分為四等人,一等人就是蒙古人,二等人為色目人,三等人為漢人,四等人為南人。


蒙古人很好理解,就是純正血統的蒙古人;色目人就是蒙古西征中亞過程中,帶回的當地的工匠、學者等有著一技之長的人;漢人就是原來金國統治下的人民;南人就是大宋朝子民。

元朝規定漢人不準養馬,不能集會,夜裡不準外出,不能使用竹子,因為竹子可以製作弓箭。另外還規定,幾戶人傢伙用一把菜刀,一人犯罪,幾家連坐。

由於元朝採用粗暴的民族政策,對其他民族進行了殘酷的剝削和壓迫,再加上政治腐朽黑暗,所以引起了漢族在內的其他少數民族的激烈反抗,因此建立不足百年的大元帝國就被朱元璋推翻了。
(朱元璋劇照)


那麼,元朝滅亡後,朱元璋是怎麼對待蒙古女子的呢,他又採取了什麼樣的民族政策來維護國家的統一呢?

其實,朱元璋是一個非常睿智的人,雖然他從社會最底層一步一步走來,但絲毫不影響他的遠見卓識及雄才大略。

最初朱元璋連名字都沒有,只是按出生順序叫了一個朱重八,後來參加起義軍之後就改名為朱興宗,很實在。

朱元璋成為義軍頭領之後,又改名為朱元璋,字國瑞。誅滅元朝,志向遠大。

朱元璋規定,明朝統治下的蒙古女子一律嫁漢人為妻、主動學習漢文化,並且必須穿戴漢族服飾。如此一來,大大加快民族融合的速度,可謂是春風化雨,潤物細無聲。
(朱元璋劇照)

反觀滿清入關時“留頭不留髮,留髮不留頭”的野蠻愚昧作法,朱元璋此舉太高明瞭。人體髮膚受之父母,頭髮被視作人的生命,曹操還曾有過削髮代罪的故事。因此滿清的統治也非常不得人心。

縱觀宋朝之後的封建社會,只有朱元璋是個手段高明的皇帝。

感謝朋友們點贊、關注!歡迎發表不同看法!


國史春秋


朱元璋平定江南後,命名將徐達領兵25萬北伐,一舉將北元的殘餘勢力驅逐至大漠。那麼朱元璋是如何對待蒙古人的呢?不得不佩服朱元璋的政治能力,他採用採取了分化瓦解的方式對待前朝統治階層,也就是願意投降明朝的蒙古人、色目人可以獲得國民待遇;堅持負隅頑抗的蒙古人則狠狠打擊;文武之道,一張一馳,剛柔並濟方可成就大業。朱元璋在他的《朱元璋奉天討元北伐檄文》中申明到:如蒙古、色目,雖非華夏族類,然同生天地之間,有能知禮義,願為臣民者,與中夏之人撫養無異。因此對於順勢投降的蒙古人,朱元璋善待有佳,命兩族人民相互通婚,當然實際執行時蒙古女子嫁漢人的居多。

元朝入主中原後,將人分為四等:一等是蒙古人、二等色目人、三等是漢人,四等是南人。其中漢人與南人的地位較低,漢人是原來金國地區的契丹人、女真人、漢人;南人則是南宋地區的漢人。漢人與南人受到蒙古人與色目人的壓迫,除了政治上的歧視外,還在經濟上進行掠奪,漢人的生存狀態十分惡劣。據說蒙古貴族還有漢人女子新婚初夜權、漢人十戶共用一把菜刀等野蠻的規定,對於這些特權與規定,筆者持懷疑態度,但是至少可以反應出當時漢人的生存情況十分堪憂。另外當時許多漢人的名字都是用數字來命名的,比如朱元璋的爺爺叫朱初一,父親叫朱五四,他自己則叫朱重八。

朱元璋北伐後,為了減少人員傷亡,體現大明的仁義之師,朱元璋命令全軍不可劫掠百姓,不可傷害已投降的蒙古人、色目人的性命與財產。這些政策讓北伐十分順利,除了元順帝逃回大漠外,大部分蒙古人與色目人都投降了明軍。對於願意返鄉的蒙古人與色目人,明朝允許他們返鄉,不願意返鄉的則留在當地生活;為了促進民族團結與融合,朱元璋要求蒙漢通婚,於是大量蒙古女子嫁給了當地漢人。對於堅持頑抗的北元勢力,朱元璋則狠狠的打擊,一點不手辭手軟。據說藍玉領十五萬明軍北上大漠,在捕魚兒海擊破北元朝廷,元順帝的王妃被藍玉當場凌辱,事後朱元璋沒有追究藍玉的僭越行為,原因之一就是為了威懾北元的追隨勢力。


大秦鐵鷹劍士


蒙古女子其實在朱元璋做皇帝的時候還是蠻幸福的。

前不久聽到一個說法,說朱元璋在建立明朝之後,對蒙古人進行了殘酷地屠殺,事實上這個說法是不對的。真實的情況是,朱元璋沒有屠殺蒙古人,他採取了一個非常聰明的辦法來處理這個問題,並且效果很好。

朱元璋在奪取江山的過程中,採取地是自南而北的策略,他也是歷史上唯一一個從南方打向北方,然後建立大統一政權的皇帝。朱元璋在南方先後消滅陳友諒、張士誠和明玉珍等地方勢力後,然後經過短暫的休養生息,便派出了最強陣容向北方的北元勢力發起攻勢。

朱元璋當時兵強馬壯,再加上李善長、劉伯溫、常遇春、徐達和藍玉等文臣武將的助力,朱元璋的軍隊一鼓作氣將元朝皇帝趕到大漠去了。元朝的主力雖然被消滅了,但是留在明朝殘餘勢力依然強大,再加上仍留在在明朝境內的蒙古人人數眾多,這些都是很大的不安定因素。擺在朱元璋面前的是一個很大的難題。

另一個大問題就是,朱元璋在建立明朝之後,由於國家剛剛經歷戰火,民生凋零,百廢待興;再加上軍隊長期作戰,已經非常疲憊,戰士們無不盼望著早點回到家裡與家人團聚。朱元璋在這個時候就不得不拿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案來,儘快讓國家安定下來。

於是,朱元璋一面發動民眾重建家園,組織生產,減免賦稅,保證人民的生活問題;一面派出精兵強將繼續追擊大漠和雲南的元朝餘孽。但是在處理明朝境內蒙古人的問題上,朱元璋實在是難以再動用武力了。因為動用武力只會激發蒙古人的反抗情緒,這樣只會適得其反。再說蒙古人人數多且分散,武力也難以在根本上解決問題。

於是,在這個十分特殊的時期,朱元璋採取了軟硬兼施的策略來處理這個問題。

朱元璋下令,將蒙古大部分青壯年男子統統招入軍隊,分散安置,然後派到邊境戍邊;強令所有蒙古人必須拋棄蒙古姓名,改用漢族姓名;強令所有蒙古男子只能娶漢族女子為妻。這一招確實厲害,不僅能淡化蒙古人的民族意識,讓其有生力量不僅無法反叛,還可以為己所用。

那麼對於蒙古女人,朱元璋又是如何處理的呢?

朱元璋下令,所有蒙古女子不能與本民族男人結婚,只能與漢族等中原民族男人結婚。

這真是一個“斷子絕孫”的大招啊。如果按照這樣的婚姻法,數代至數十代之後,留在明朝的蒙古人將會被完全同化,明朝境內的蒙古人就此消失。

但是這個政策對於蒙古女子是非常好的,除了不能與本民族的男人結婚之外,其他的條件都放得很寬。她們有機會進入漢族家庭,從而改變因為國家顛覆所帶來的地位變化,而且擇偶範圍和生活水平等方面都可能有很大的提高。朱元璋還為此制定了很多針對於蒙古女子的優惠政策,讓他們安心與異族人結婚。在那樣一個環境之下能夠這樣,蒙古女子當然應該覺得幸福了!

本來按照朱元璋的秉性來說,這將是一場大屠殺。可是朱元璋在當皇帝之後,能夠站在更高的位置看問題,這是蒙古人之幸,國家之幸!在這一套組合拳打出去之後,國家也逐漸復甦,元朝餘孽也基本消滅,明朝境內的蒙古人也安分守己,過著幸福地生活。


圍爐煮酒話春秋




元朝的統治時間不長,只有97年,100年這個坎沒翻過去。

元朝地覆滅,和元朝的等級制度有關係,人數體量最大的漢族人成為了四等人,而人數不多的蒙古人成為了一等人,享受各種良好待遇和政策傾斜。

這種視底層人民的生命如草芥,而苛稅卻又猛於虎的現狀,讓朱元璋等漢族群眾群雄奮起,成為了元朝的掘墓人。

蒙古人對待漢族底層人民充滿著殘忍和殘酷,那麼朱元璋是如何對待蒙古人的呢?今天我們縮小範圍,談談朱元璋如何對待蒙古女人。

允許“婚姻自由”



元朝失敗後,元朝王庭開始北遷,一部分元朝貴族和老百姓也跟著元順帝一路向北逃亡。但是,朱元璋不是個省油的燈,讓那些優秀的將領們,比如常遇春、徐達、李文忠,包括後面的藍玉等人,追趕著元順帝,讓其狼狽不堪。

元順帝的家“搬了一次又一次”,隨眾被俘虜了一批又一批。對那些沒北遷的元朝百姓,還有被俘虜的元朝子民,朱元璋並沒有大開殺戒,畢竟都是老百姓。

不僅不殺,而且對蒙古女人們待遇非常不錯,允許大範圍的婚姻自由。什麼意思?難道是想嫁誰就嫁誰嗎?



看起來,老朱有這意思。但是,我們上學的時候,通過課本應該對“自由”有認識,沒有“約束”的自由不是真正的自由。老朱的“允許婚姻自由”,也有限制條件,也是有約束的,那就是嫁人必須嫁漢人,嫁了蒙古人就給予“杖刑”。

這個福利不錯,廣大的漢族男士當時一定喜歡,因為多了婚姻地選擇。

有人可能會問了,那蒙古男人怎麼辦?這個有點悲催,他也必須是娶漢人女子,漢人女子如果不嫁,就可能打光棍了,或者捱了板子再去找蒙古女子。

有人可能又會有疑問,那如何交流?畢竟不是同一民族。這個不是問題,因為老朱在此之前已經下令了:蒙古人要傳漢服,說漢話。

朱元璋對蒙古女人的政策出於什麼原因



對於蒙古女人的政策,朱元璋顯然是經過深思熟慮的,通過影響蒙古女人的婚姻,可以實現民族的融合,這樣就可以避免“蒙古人在大明境內的大力發展”,使蒙古人的根基很難形成,這樣就不用擔心所謂的“裡應外合”。

老朱的民族政策無疑是高明的,“堵不如疏”,利用政策要比強硬殺戮來得高明得多。

朱元璋是這樣規定的,也是這樣做的。他命令手下之人,元庭可以攻破,殺戮不得進行。

儘管如此,手下之人還是有違規的。大將藍玉俘虜了元朝皇妃、貴族等一批人,在返回途中,強姦了元妃,氣得朱元璋把封給藍玉的“梁國公”改成了“涼國公”,後來又犯了幾個錯,被朱元璋剝皮。藍玉被剝皮,和強姦元妃多少有些關係。

朱元璋“對待蒙古人的政策”對後世的影響



朱元璋對蒙古人,採取了:用漢名,傳漢服,嫁娶漢人的政策。

這些政策,讓大明境內的蒙古人同化很快,大明一朝,整個二百多年,境內沒有出現一例所謂的蒙古人的叛亂,而且“朵顏三衛”(一支蒙古軍隊)還成為了大明重要的軍事力量。

朱元璋的民族政策給後人們提供了一種解決民族問題的思路,值得稱道。

綜合來看,朱元璋對待蒙古女人,說不上殘忍,雖然限制了蒙古女人嫁人,但和屠戮生命相比,輕得不是一點半點。



也許,老朱對待貪汙腐敗的官員很殘酷,對待有反叛之心的人也毫不手軟,但對於老百姓,哪怕是蒙古白姓,還是不錯。


藍風破曉


朱元璋殘暴嗎?他下狠手針對的是居功自傲,罔顧法紀和黎民百姓的大臣,並不濫殺無辜。對於蒙元的移民,他也沒采取簡單粗暴,以牙還牙的一刀切政策,而是頗具智慧的區別對待,處理好了民族關係,使得國家安定。

元朝給治下的人民劃分等級,不同等級的人在法律和政策方面區別對待,比如蒙古人殺了漢人,可以不判死刑,漢人殺了蒙古人,則必定判死刑,長此以往,激起了民憤。

元朝的戶籍制度也比較落後。法律規定,按職業劃分戶籍,你祖上這一輩是幹什麼的,就屬於相應的戶籍,下一輩世襲這個戶籍,相應的戶籍人員必須承擔對應的社會責任,也不理會你這一代還有沒有能力去從事那個職業。

朱元璋一家就深受這個戶籍制度所害。他家祖上淘金,屬於淘金戶,這個身份是世襲的,只有元廷有權變更。政府規定淘出的金子必須上繳一部分。

然而到了朱元璋爺爺這代,當地已經沒有金子可淘,不按規定交稅,必定受到重罰,不得已之下,全家逃到淮河地區。然而在一個人生地不熟的地方,他們很容易被元廷士兵發現,被抓住判刑,給當地地主勞作,又容易遭到壓榨,萬般無奈,只好去耕種那些因為戰爭或者天災荒蕪下來的土地。為了生計,朱家被迫不斷的遷移,整日顛沛流離,吃了上頓沒下頓。

朱元璋的家庭的困窘之境,只是當時許多下層民眾生活的一個縮影。

有了這些體會和教訓,朱元璋就不會再沿襲元代落後的制度。

對於退到北方的蒙元政權,朱元璋先是出兵攻擊,取得一定成就後,他多次招降,怎奈蒙古殘餘勢力不願歸順。後來他又多次派出大將征討,多次取勝,俘獲元軍二十萬。然而們古人在草原上東遊西蕩,無法徹底殲滅。

元順帝之孫、昭宗之子買的裡八剌,被朱元璋封為崇禮侯,四年後朱元璋放他回了草原。至於投降的蒙古官兵,很多被編入明朝軍隊,因為朱元璋優待他們,他們感念非常,誓死效力,需知道,這些所謂的蒙古士兵裡,本來就有不少漢人,當初也是被迫加入蒙元軍隊的。

對於治下普通的蒙古人,朱元璋也下詔優待,他深知元朝滅國的原因,不願重蹈覆轍,激化民族矛盾。

如蒙古、色目,雖非華夏族類,然同生天地之間,有能知禮義、願為臣民者,與中夏之人撫養無異。——諭中原檄


朱元璋明白,要使一個民族臣服,最好的方法不是打壓,而是將其同化,於是,他還在大明律中明確規定,蒙古人要與漢人通婚,互相之間不得通婚。這樣,血統就被衝得很淡的,到時候不同民族之間的隔閡會變得很淡。

朱元璋還明確規定,有真正才能的人,不論民族,一律可以啟用。

一系列的政策,足以使普通蒙古人,色目人心安,不生反叛之意,朱元璋這些看似軟弱的手段,對維護剛剛建立政權的安定起到了極大的促進作用。


嵩山派左盟主


窮苦出身的朱元璋,小時候當過放牛娃,要過飯,後來迫於生計還到寺廟中出家做了和尚。機緣巧合加入了郭子興的起義隊伍,開啟了他轟轟烈烈的傳奇一生。

我們都知道,元朝的滅亡原因之一就是實行嚴酷的民族分離政策,把全國人口分為四等,其中以蒙古人為至尊,南人(南宋的漢人)為最低等民族。這一時期漢人甚至不能夜晚出行,不允許家中藏有菜刀,花錢娶個媳婦兒還要讓蒙古人享受“初夜”。


而朱元璋就是舉起了“驅逐韃虜”的旗號,將元朝趕回了蒙古老家,這才避免了漢人亡族亡種的悲慘命運。相比較於蒙古人的“三光政策”,朱元璋則選擇了兩手政策,對蒙古的女子分開對待。

首先是在大明疆域內的蒙古女子,因為元朝定都中原已經過去了90多年,許多蒙古人也跟隨著“黃金家族”放棄了草原的遊牧生活,到中原過上了農耕生活。

而在元朝被趕回蒙古後,大部分的蒙古人來不及撤退,就成了大明的“子民”。雖然朱元璋對蒙古貴族恨之入骨,但他也不能把所有的蒙古人都殺光。於是朱元璋下令讓蒙古女子學習漢語,著漢服,並且讓他們和漢族男人結婚,想通過這種辦法,讓她們慢慢的融入到漢民族,一代兩代三代過去之後,這些人基本上就都被漢化了,也就不會對自己造成威脅。

另一方面,朱元璋對於在蒙古原始的居民則採取了高壓政策。雖然元朝北遁蒙古,但北元實力尚存,依然對中原構成威脅,所以朱元璋一生組織了8次對北元的討伐,所到之處,也確實屠殺了許多蒙古人。

拿藍玉強暴元妃一事來說,作為明軍的戰利品,蒙古的女人是不會有好下場的,皇帝的妃子尚且不能自保,大部分的女子也都基本上作為戰利品而分給了明軍將士,而朱元璋也是對此事睜一隻眼閉一隻眼。朱棣的生母據傳說可能也是一位蒙古人。



其實朱元璋對待國內的蒙古女子還算是比較比較仁慈的,沒有殺戮也沒有迫害。讓她們慢慢的融入漢民族,保證了政權的和平過渡,也間接的維護了大明的統治。

我是亮仔,歡迎大家討論留言,關注亮仔學史,共同探討歷史的那些事兒!


亮仔學史


這其實是一個展現東方男人特有精明的故事。

元朝是我國曆史上比較暴虐的時代。朝廷把當時的中國人分為四個等級,實行與不同種族而進行劃分的情況,漢人和南人放在最後後的兩個等級,壓榨和剝削極大。

因此從道理上講,朱元璋在率領漢人將蒙古人趕走之後,應該是以一種報仇的心態對付蒙元政權的貴族的,但事實上朱元璋對待蒙古人,並沒有很殘忍,反而他後來殺功臣的暴虐行徑相比,顯得很是仁慈;但其實老朱在這方面乾的有著東方男人特有的精明。

朱元璋在建立明朝之後,對待蒙元時代的一等公民蒙古人,到底是怎麼處理的呢?

首先朱元璋並沒有殺了這些蒙古百姓,而是將他們留在中原,還給他們一些耕種的農具,教他們自食其力,不在採用遊牧的生活方式,而是定居下來,當個老老實實的莊稼漢。

第一,朱元璋將原本蒙古人的姓氏,過於繁瑣的都給取消掉,然後用漢姓代替。同時進一步在文化教育方面同化元朝遺民,讓他們學習漢字,學習漢語,這樣就可以更好的融入進整個大明王朝的民族主體,此外呢,也不再讓他們穿蒙古族的衣服而是穿漢服,在農業上拋棄遊牧,定居耕種。

這種做法,自然而然的在長時間的過程中,慢慢的去除掉了蒙古人民族特色,稀釋掉他們的民族文化,他們忘記本民族的文字和語言,從小就開始,以一個漢人的習慣和身份來生活,工作定居以及經營社會關係。

這種方式不需要動用殘酷的軍事方法將元朝留下來的那些具有不臣之心的人給亡國滅族;但是時間一長,這種柔和的同化方針依舊能夠起到同樣的效果,而且在事實上還增加了人口,不必流血,直接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一舉兩得,朱元璋這個做法實在是高明。

下面這一個做法就顯得有一些那什麼了。不過從效果上也只能說,實在是高!

第2個方法就是針對蒙古女人的一條政策,那就是在明朝,蒙古女人不可與蒙古男人通婚,必須為漢人生孩子,否則就要被貶為奴隸,甚至要受到嚴重的處罰,或者被處死。

這個政策基本上就等同於絕了蒙古人的血脈了。時間一長,蒙古人也就分不清你我之間了,都是混血,都變成了大明朝的一份子,不再有元人漢人之分 ,老朱直接玩了一個釜底抽薪,一勞永逸的解決了大明朝可能會出現的元朝遺民造反的可能性,堵死了元人民族主義的出口。高,實在是高!

還有一些是針對蒙古族一些比較落後的,風俗制度的,比如說草原民族以前一直都有一個叫做繼婚制的東西,那就是當老爹死了之後,兒子要繼承除了生母以外的所有的老爹妻子。

這一件事情,上到貴族下到蒙古平民都要遵守。就連當時嫁去匈奴的王昭君也遭遇過這個風俗,一人嫁給匈奴單于父子兩人。到了明朝這個制度就被廢除了,這當然是幫助他們選擇文明進步的一件事情。

從朱元璋的政策來看,對蒙古人的做法還是非常可取的,畢竟他沒有實行大規模的種族滅絕政策,沒有激起民族仇恨,甚至還幫助蒙古人,實現移風易俗,步入文明社會。

至於對蒙古女性的要求說不上殘忍,可能在某些方面他做的有些心機了一點,但也是有利於我們的民族大一統的,起碼同化了的蒙古人之後,國家不會陷入內鬥,更加有凝聚力了不是,我們還是給這位雄才大略出身窮苦,最後走上人生巔峰的洪武皇帝一點掌聲吧,幹得漂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