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伊始,就有一則噩耗傳來,據臺灣媒體報道,臺灣知名作家林清玄過世,終年65歲。
林清玄,1953年生於臺灣高雄旗山。當代著名作家、散文家、詩人、學者。筆名有秦情、林漓、林大悲、林晚啼、俠安、晴軒、遠亭等。他的文章《和時間賽跑》、《桃花心木》曾入選小學語文課本。
他從17歲開始發表作品,20歲出版第一本漫畫書之後一發不可收拾,走上了文學之路,題材涉及報告文學、文藝評論、劇本等,而最有成就的是散文創作。他是臺灣地區作家中最高產的一位,30歲前得遍了臺灣所有文學大獎也是獲得各類文學獎最多的一位,也被譽為"當代散文八大作家"之一,在25年的創作生涯中出版作品逾百部。
林清玄的文字總會給人以清涼之感入身,醍醐灌頂之氣入神,在他那看似平凡的文字間,藏著佛的大慈大悲。這與他個人修行的經歷有莫大的關係:
32歲,他遇見佛法,辭職入山修行,隱居起來,深入經藏。
35歲出山,四處參學,寫成“身心安頓系列”,成為90年代最暢銷的作品。
40歲完成“菩提系列”,暢銷數百萬冊,是當代最具影響力的書之一。同時創作“現代佛典系列”,帶動佛教文學,掀起學佛熱潮。
他的文字清新流暢,在平易中有著至真至善的感人力量。他將東方的審美智慧和佛家的哲學情懷融為一體,感慨人生,關愛生命。正是這種佛學色彩和入世情懷的巧妙結合,他的文字呈現出獨特的藝術特色。
林清玄曾說自己不知道今生會寫幾本書,但是“我知道我會寫到離開世間的最後一刻。
在一個貧困而單調的年代,我生長在偏遠又平凡的農村,陪伴我長大的,只有很少數的文學作品和書包。文學的情懷,使我養成了純粹的心靈;文學的情懷,使我能立志,志在千里,壯心不已,從青年到老年,一直嚮往森林、海洋、雲彩、天空與遠方。文學創作是我生命的寶藏,使我敢與眾不同,常保感動的心,我很慶幸自己是個作家,以愛為犁,以美為耙,以智慧為種子,以思想為養料,耕耘了一片又一片的田地。小爨與你們在林清玄的文字中共同回味他的人生大智慧。
斯人已逝,文字永存!
換個角度看生活 | 格局決定人生
1
生命的幸福原來不在於人的環境、人的地位、人所能享受的物質, 而在於人的心靈如何與生活對應。因此,幸福不是由外在事物決定的,貧困者有貧困者的幸福,富有者有其幸福,位尊權貴者有其幸福,身份卑微者也自有其幸福。在生命裡,人人都是有笑有淚;在生活中,人人都有幸福與憂惱,這是人間世界真實的相貌。
2
這個世界原來就是相對的世界,而不是絕對的世界,因此幸福也是相對的,不是絕對的。由於世界是相對的,使得到處都充滿缺憾, 充滿了無奈與無言的時刻。但也由於相對的世界,使得我們不論處在任何景況,都還有幸福的可能,能在絕壁之處也見到縫隙中的陽光。
3
我們幸福的感受不全然是世界所給予的,而是來自我們對外在或內在的價值判斷,我們的幸福與否,正是由自我的價值觀來決定的。
4
孤單和寂寞雖也有它極美的一面,但究竟不是幸福的。只是有時我們細細想來,幸福裡如果沒有孤單和寂寞的時刻,幸福依然是不圓 滿的。最好的是,在孤單與寂寞的時候,自己也能品味出那清醒明淨的滋味,有時能有一些記憶和相思牽繫,才是最幸福的事。
5
眾生在生活裡的事物就像雲水一樣,雲水如此,只是人不能自卷自舒、遇曲遇直,都保持幸福之狀。保有幸福不是什麼神通,只看人能不能千眼頓開,有一個截然的面對。
6
“垂絲千尺,意在深潭。”我們若想得到心靈真實的歸依處,使幸福有如電燈開關,隨時打開,就非時時把品味的絲線放到千尺以上不可。
7
人間的困厄橫逆固然可畏,但人在橫逆困厄之際,沒有自處之道, 不能找到幸福的開關才是最可怕的。因為這世界的困境牢籠不光為我一個人打造,人人皆然,為什麼有的人幸福,有的人不幸,實在值得深思。
8
人生的幸福在很多時候是得自於看起來無甚意義的事,例如某些對情愛與知友的緬懷,例如有人突然給了我們一杯清茶,例如在小路上突然聽見水果店裡傳來一段喜歡的樂曲,例如在書上讀到一首動人的詩歌,例如聽見田間地頭的老婦說了一段充滿啟示的話語,例如偶然看見一朵酢漿花的開放……
9
人具有兩種本質,一種是極為壯大開闊的,一種又是極端的渺小和卑微。在心念廣大的時候,我們可以欣賞一切、涵容一切,可是比照起我們所能欣賞與涵容的事物,我們又顯得太渺小了。
10
我們總是認為相聚是幸福的,離別便不免哀傷。但這幸福是比較而來,若沒有哀傷作襯托,幸福的滋味也就不能體會了。
11
一件事物總可以兩面來看,如果只看一面往往看不見真實的面貌,因此,自我觀點的爭執是毫無意義的。進一步地說,這世界本來就有相對的兩面,歡樂有多少,憂患就有多少;恨有多切,愛就有那麼深;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所以我們要找到身心的平衡點,就要先認識這是個相對的世界。
12
現代人如何在認清這種實相之後,還能活得自在、積極、愉悅、明朗, 同時不失去為理想奮鬥的勇氣呢?答案就是,與轉動的世界處在一種和諧的狀態,並能冷靜觀照到自己的流轉,使自己的心性獨立於世界,有著獨特的精神。
這些聽起來似乎有些晦澀,其實不難明白,就是我們雖然不免在物質上必須活在現實世界,我們也會在現實世界中一天天地老化,但是在精神上我們能超拔出來,以更高的觀點看人生,而在心靈的深處不隨年紀老去,保持著對世界新鮮而有希望的心情。
本文來源:摘自《清玄說:換個角度看生活》
插圖來自網絡
|若有侵權,望告知,我們將及時刪改。感謝!
讓閱讀有質量 讓思考有靈魂
閱讀更多 爨鄉書院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