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傷”啟示錄:華語愛情片的未來在哪裡?

立場 | “悲傷”啟示錄:華語愛情片的未來在哪裡?

已經9012年了,電影中上演的愛情故事會是什麼樣的?

正在上映中的《比悲傷更悲傷的故事》現身說法,言情、虐心、悲傷依舊是一種選擇。這部翻拍自2009年同名韓國電影的作品,延用了原版的語境、情節設置,十年前的“癌症悲情”梗依舊被放置在臺灣版的故事裡。十六歲相遇的一對男女情似親人、愛人,病不久矣的男孩為了不讓女孩面對悲傷,在死之前為她尋找完美的愛人歸宿……


立場 | “悲傷”啟示錄:華語愛情片的未來在哪裡?


《比悲傷更悲傷的故事》

儘管影片精挑細選在白色情人節當天於內地上映,且上映三天,影片票房破億。但有個事實不能忽視,這部去年臺灣地區華語票房冠軍的影片,和三月份其他偏文藝掛的影片一樣是好萊塢視效大片換檔中的“調味品”,難創票房奇蹟。

今年情人節,同樣臺灣班底、愛情主打、偶像助陣的《一吻定情》在第一天拿下1億票房後快速縮水,表現遠遜色於2015年上映的《我的少女時代》。而內地語境的愛情片呢,《在乎你》、《如影隨心》跳檔未歸,《情聖2》因眾所周知的不可控原因上檔艱難。

可以說,從去年6月份《超時空同居》後,愛情片在電影市場中的分量日益減少,僅有聲量的是在營銷上引發爭議的《地球最後的夜晚》。正在慢慢拋棄愛情片的,是觀眾,也是市場。


立場 | “悲傷”啟示錄:華語愛情片的未來在哪裡?


《地球最後的夜晚》

立場 | “悲傷”啟示錄:華語愛情片的未來在哪裡?


與其他類型電影相比,愛情電影是最“純粹”的一種類型。它鮮少承載社會、政治意義,即便是有戰爭、階級、私人恩怨等因素在其中阻撓,最終愛大於一切,愛可以超越一切。每一段可歌可泣的愛情故事,均是在“愛最大”這句頗為中二的口號下產生的。


立場 | “悲傷”啟示錄:華語愛情片的未來在哪裡?


《魂斷藍橋》

不管故事的結局是悲是喜,愛的遺憾與愛的圓滿都是愛情片所標榜和宣揚的價值。從默片時代梅里愛拍《灰姑娘》,1930、1940年代奠定愛情敘事套路的《一夜風流》、《魂斷藍橋》,50年代讓幾代人魂牽夢繞的《羅馬假日》,90年代最著名的“灰姑娘”故事《風月俏佳人》和賺人熱淚的《情書》、《八月照相館》、《泰坦尼克號》乃至《花樣年華》、《斷背山》等等,在近一個世紀的愛情片變化中,傳達的多是愛情的偉大和陷入愛中的美妙氛圍,哪怕偉大愛情背後的底色是隱忍和哀傷。筆者將這種愛情觀稱為古典式的、文藝質樸的愛情觀。

進入2000年後,無堅不摧的、讓人哭得稀里嘩啦的愛情片在縮減。好萊塢最先體會到愛情文藝片票房遇冷的困境,“愛情疲勞症”在十幾年前便初顯。好萊塢製片人道格·戴維森(Doug Davison)曾說,“好萊塢不再象過去一樣,擅長傳達男女之間那種堅決而真實的感情了。如今,現代人其實很害怕展現出自己認真又多愁善感的一面。”


立場 | “悲傷”啟示錄:華語愛情片的未來在哪裡?


《八月照相館》

異化的社會下生存的你我他,往往感受到的是愛情的無能為力,“愛無能”成為一個時代的特徵,此時更多的愛情電影也發生變化,更傾向於掰開了揉碎了講愛情中的自私、爭吵、不和諧乃至人本質上的孤獨。比如“志明與春嬌”系列。


因此,如《比悲傷更悲傷的故事》這類沿襲著悲情愛情觀的片子,有著比如得了絕症的男子為心愛的女孩尋找依靠,女孩為愛殉情的橋段,確實很難成為廣泛受眾的共情點。很多時候,矯情與深情本就是一個愛情故事的兩面。


立場 | “悲傷”啟示錄:華語愛情片的未來在哪裡?


《比悲傷更悲傷的故事》

立場 | “悲傷”啟示錄:華語愛情片的未來在哪裡?

在所有類型中,愛情片往往最容易遭受非議。特別是在這個輕易便將愛情立場與三觀畫上等號的時代,愛情片的創作舉步維艱。

愛情的狀態是複雜的。心動、曖昧、暗戀、單戀、多角戀、相愛、出軌、複合、分手、嫉妒、掙扎等等,每一種狀態或每幾種狀態的結合便能延展出一個愛情故事的講述。難度在於,如何讓觀眾能從主人公身上感受到豐滿複雜的愛意情緒,從而願意認同這個愛情故事的發生,願意感受他們在愛中的跌宕起伏的心境。


立場 | “悲傷”啟示錄:華語愛情片的未來在哪裡?


《志明與春嬌》

這個前提成了許多愛情片的緊箍咒。加之在愛情不一定是電影的必備元素的當下,比如《驚奇隊長》毫無羅曼斯的展現,春節檔幾部喜劇片裡女性角色缺席也無傷大雅。在這樣的狀況下,想要創作讓多數人共情的愛情片難上加難。也就是說,愛情片的公式雖簡單,是兩個人相遇後發生的一段故事,但是要想在人人都知道的圓滿或分手的結局前提下,編排出有趣的情節,將一段愛情講的有意思是不易的。

也可能是湊巧,近年來國產愛情片的高票房大軍中,有一股“分手題材熱”。《前任3:再見前任》、《後來的我們》、《心花路放》乃至更古早的《失戀三十三天》、《致青春》講的均是與過去愛情告別的故事。


立場 | “悲傷”啟示錄:華語愛情片的未來在哪裡?


《後來的我們》

回望愛情,從中找到解脫。“分手類”愛情片的成功在於打撈了觀眾們過往的相似情緒,接而宣洩了這種情緒,是一種釋放的過程。與好萊塢視效大片、動作片帶來腎上腺素的快感類同。或許可以這麼講,幸福的愛情各有各的幸福,而分手的痛苦則是最大的共情之處。

但是,當一種成功的模式出現、量產化、乃至審美疲勞後,之後的愛情片該怎麼辦?這個答案現在看來還是未知。探索也有很多,比如直接翻拍國外的愛情片,《藍色生死戀》、《我最好朋友的婚禮》、《愛之初體驗》、《命中註定》等等,口碑與票房均撲街。


立場 | “悲傷”啟示錄:華語愛情片的未來在哪裡?


《1980年代的愛情》

也有一類善於拍攝細膩情感的導演在堅持創作愛情文藝片,比如霍建起導演了《如影隨心》、《1980年代的愛情故事》等等,但過於小眾,難有成規模的受眾。

如今國產愛情片的困境,並不是孤例。好萊塢上一部引發話題的愛情片是2016年的《愛樂之城》。韓國最受歡迎的愛情片是五年前的《狼少年》。日本更早,至今本土票房最高的真人愛情電影《在世界中心呼喚愛》已是2004年的事了

愛情片是淪為其他類型片裡的附屬內容,還是逐漸走向小眾類型成為分眾的一個選擇,不得而知。當愛情已不再成為生活中的必需品,而是一種奢侈品時,愛情電影的未來也走向成迷。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