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氏搶了姜子牙的齊國,為何連國名都不改?

YXL獨立風中


文|小河對岸

在我國的政治文化中,當一個家族奪得政權之後,總會重新定立國號。故而,江山易姓也就與改朝換代的詞義等同起來。明末大儒顧炎武,就曾說道:易姓改號,謂之亡國。但是,在春秋戰國之際,齊國卻經歷了江山易姓,媯姓陳氏(田氏)最終篡奪了姜姓呂氏的江山,但卻仍然襲用“齊”的國號。那為何田氏在得了江山之後,卻沒有另定國號呢?

首先,最為主要的原因還是受到當時的政治禮法制約。田氏篡齊雖在齊國有一定的民意基礎,但此舉按當時的政治禮法來說,無疑是大逆不道。而按周王朝的政治禮法,當一個諸侯國發生了篡國謀逆之事,不但很難獲得他國的承認,還會遭致其他諸侯國的興兵問罪(周王朝初期,通常由王室興兵討伐;而隨著周王室衰落之後,則通常由諸侯霸主興兵問罪),而且會獲得仁義之名。這也就是後世常說的:亂臣賊子,人人得而誅之。比如,陳國的夏徵舒弒君,就引來了楚莊王的興兵伐陳。鄭國的高渠彌弒殺鄭昭公,並擁立了公子亹為君,而鄭子亹及高渠彌最終在參加齊國的盟會上,都被齊襄公誅殺。

正因為行篡國謀逆之事,人人可打,才使得那些亂臣賊子不得不低調。就比如著名的三家分晉之事來說,實際上始於前453年,趙氏策反了韓﹑魏兩家,共滅了晉國最強的卿族--智氏(荀氏別支)。但是,韓趙魏在滅掉智氏之後,卻並沒有立即宣示建國。而是,繼續窩在“晉”的旗幟之下。直到五十年之後的前403年,周威烈王受了韓趙魏的賄賂與奉承,正式策命韓趙魏為諸侯,才宣示了韓趙魏的各自誕生。

而司馬光亦是以這一事件,作為《資治通鑑》的開篇。韓趙魏徹底瓜分晉公室,則是到了前376年。也就是說從事實上的三家分晉,到明面上的三家分晉,用了七、八十年的時間。不是韓趙魏不想早日宣佈各自獨立,而是傳統政治禮法的壓力實在太大,不得不低調。司馬光亦以大篇幅評論此事,並把它作為《資治通鑑》的開篇,就因為這件事件影響太大、太過惡劣。

司馬光強烈鄙視周威烈王,並不是苛責周威烈王應該去征討韓趙魏,而是認為周威烈王給予了亂臣賊子的名分。自此,亂臣賊子也可全憑武力而光明正大起來。

齊國的田氏亦是在韓趙魏的感召之下,通過魏文侯的關係,而正式獲得了周天子的承認,而這已經到了前387年。而實際上田氏掌控齊國,始於田乞時期(--前485年),田乞期間,田氏已滅齊國的兩大世卿家族--國氏與高氏。也就是說田氏從掌控齊國,到被策命為諸侯,用了近一百年的時間。

三家分晉及田氏代齊,都需要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才能讓各諸侯國及國內的百姓漸漸接受。故而,在這一過程中,襲用舊國號就可以避免不必要的政治麻煩。韓趙魏還能襲用“晉”的國號,乃是晉一分為三,都無法獨自繼承“晉”的政治遺產。而田氏代齊,卻是獨自取代齊國,故可以襲用“齊”的國號。

再則,襲用“齊”的國號,可以繼承“齊”的政治遺產。齊國自周初分封,就為東方的大國,更被賦予了東方的征伐之權,據《史記》記載:及周成王少時,管蔡作亂,淮夷畔周,乃使召康公命太公(呂尚,即姜子牙)曰:東至海,西至河,南至穆陵,北至無棣,五侯九伯,實得徵之。齊由此得征伐,為大國。

雖然,周王室已經衰微,但傳統的政治名分還在。齊桓公也是依靠被周王室授予征伐之權的名分,才打出“尊王攘夷”的旗幟,併成為了被後世公認的春秋時期第一位霸主。而田氏襲用“齊”的國號,也可悄然享受“齊”的大國美名與政治名分,而一旦另定國號,就斷裂了名分上的繼承關係。

第三,偷來的鑼,敲不得。篡國謀逆原本就不是件光彩的事,莊子曾說:竊鉤者誅,竊國者侯,實際上就是諷刺田氏竊取齊國的現象。而在周朝的那種宗法禮儀制影響之下,篡國謀逆是無法做的體面與令人信服的。而改換國號,就相當於去敲偷來的鑼,更會引起他人的注目。


有知社


周武王滅商之後,以分封制立國。把功臣和宗室分封到四方,替周天子治理國家。其中軍事兼師傅的姜子牙被封到山東一帶,國名為齊。齊國是戰國七雄之一,從公元前1044年到公元前221年秦國統一天下,享國800餘載。

但是齊國的歷史比較特殊,公元前386年,姜氏齊國被田和所替代,之後的齊國被稱為田氏齊國。有趣的是齊國的這一國運幾百年前就被人預測到過。據說,周朝建立之初,姜太公被封到齊國,周公被封到魯國。臨行前相互詢問治國之策,姜太公說:“舉賢尚功”。周公說:“尊尊親親”。

分別後,姜太公對隨從說:“魯從此弱矣”。因為魯國只重用親近的人,很難使用優秀的人才。周公對隨從說:“齊後世必有劫殺之君”。因為齊國重用有才能的人,如果忽視了品德的作用,可能會出現弒君篡國的野心家。二人皆看出了彼此存在的問題,卻未能解決各自的問題。

齊國毗鄰大海,開國君主依靠地利,煮鹽墾田,富甲一方。到了齊桓公這一代,在管仲的輔佐下,勵精圖治,發展實業。打著尊王攘夷的口號,成為春秋五霸之首。

但是,齊桓公晚年變得昏庸無道,尤其是管仲去世後,任用易牙、豎刁等小人。自己竟被活活餓死,從此國力不斷衰落。到了齊康王,大夫田和直接取而代之。在田氏的經營下,齊國國力逐漸復甦,成為戰國七雄之一。

田氏代齊後,並沒有改變國號,一直沿用舊制。為了區別前朝,被稱之為田氏齊國。國名是一個國家的象徵,事關政權的合法性。田和之所以做出改變,主要出於以下考量。

第一,諸侯國是周天子下面的一級政府,改變國號必須經過周天子的同意。田氏是通過政變獲得的統治權,缺乏合法性,周天子未必會同意。如果不改變國號,就省去了這一道程序。

第二,齊國的稱號已存在數百年,而且齊也是當地的地名,這一稱號在百姓心中已經深入人心。如果擅自改變,可能會引起國人的反對。沿用舊號可以起到安撫百姓的作用。

第三,沒有必要。在春秋時期,經常出現更換國主的事件,他與後世的改朝換代有著本質的區別。如果為了更換國名而付出社會動盪的代價,那就得不償失了。

第四,過去的信息不是那麼發達,田和篡齊影響力有限。但如果擅自更改國名,那動靜就大了,容易引起其他諸侯國的反對。如果他們聯合起來討伐齊國,將對新生政權產生巨大的威脅,所以田和也不能更改國名。

國號畢竟是一個虛名,象徵意義大於實際意義。出於多方面的考慮,田氏一直沿用齊國國號,事實證明這一舉措是正確的。

歷史,素顏一些會更美。我是素顏歷史,期待您的關注。


素顏歷史


我覺得有三點原因:

1.不能改。齊國是周王朝分封的諸侯國,並不是獨立的王朝,它的國名,或者說域名應該是由周天子賜予的,它的統治者實際上並沒有改名的權力。就如同現在美國各個州的州長也不能自己改州名一樣(這個比喻不太恰當,但是意思就是這麼個意思,應該能懂吧?哈哈。。。)

2.不願改。齊國經過幾百年的發展,已經將“齊”這個字深深的烙印在了山東半島當地以及當地人的心中,包括代齊的田家人心中。如果貿然改名,當地人短時間內難以適應,周圍其他諸侯國也可能造成誤會,所以田氏在向周天子請願分封的時候,也是主動請求被封齊國公的。

3.不好改。很多人覺得,改個地名或者國名,還不是統治者一句話的事?其實遠遠不是!就比如前些年湖北省襄樊市改名襄陽市,改了一個字,損失的都是天文數字般的金錢。你齊國要改名,那以後各國來的文書也要給你改吧?周天子的命令也要改吧?國內人打官司,進行什麼官方活動也得改吧?既沒必要,浪費還大,所以就。。。算了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