戊戌六君子譚嗣同砍頭,身為湖廣總督的老爸為何無動於衷不求情?

歐克都青春


譚繼洵深知譚嗣同:明知死,不能救,救不活

明知死,是譚繼洵對譚嗣同所幹的事一個基本判斷。

老狐狸譚繼洵

在譚嗣同的老爹譚繼洵眼裡,光緒帝和譚嗣同等推行的新政,所謂的變法,只不過喊喊口號,貼貼標語,攪弄一下風雲而已,他深知清政府的權力,用韓愈的《調張籍》形容新政改革,最是恰當不過。

李杜文章在,光焰萬丈長。 不知群兒愚,那用故謗傷? 蚍蜉撼大樹,可笑不自量!

太平天國運動,如此聲勢浩大,都被清政府為清政府剿滅,光緒帝僅有的戊戌六君子,又如何能推動改革呢?

戊戌六君子




不能救!是譚繼洵對清朝末期慈禧太后當政,官場權力的一種判斷。

譚繼洵一隻混跡於官場的老狐狸,在咸豐十年,考殿試,中三甲86名,賜同進士身份,從此開始了自己的為官生涯,在朝堂上一干就是17年,一個17年的老機關,尤其是在腐敗的清政府末期,還能做到穩步提升的老機關,其官場謀略水平不可小覷,清政府末期的官場形勢,沒有比劉繼勳更清楚的人了,他早已看透了世事人心,不僅看清楚了清朝政府內盤根錯節的關係,也洞悉了慈禧太后擁有的權利,

慈禧太后


他深知光緒帝力量微薄,根本無法撼動慈禧太后的地位,新政不可能成功!從他給兒子的輓聯中,便可看得出其中的端倪。

謠風遍萬國九洲,無非是罵; 昭雪在千秋百世,不得而知。



救不活!以譚繼洵在官場的人脈,無法平復譚嗣同所為對官場利益的破壞。

譚繼洵為官的生涯中,分別與左宗棠、張之洞,等名臣有過交集,在朝堂中為官17年,人脈深厚,為什麼不救呢?對光緒帝和戊戌六君子所推動的新政,班級群有深刻的認識,他們是對封建舊勢力的,徹底的完全的剿滅,這塊蛋糕動的太深,動的是封建勢力的根本,是你死我活的境地,若發動力量去營救譚嗣同,以及與整個封建勢力為敵,才是真正的螳臂擋車自取滅亡,當慈禧太后發生的諭旨,搜捕譚嗣同的時候,這件事已成為死局,重要的人越來越多,死傷越大,事實也證明了這一點,譚嗣同的鮮血殺死了13位勇士!

譚嗣同


綜上所述,不是不求情,而是錯誤犯的太大,求情只會越求越壞事,力量對比如此懸殊,利弊得失如此明顯,一個混跡於官場的老狐狸,會如何做出決斷呢?顯然,隱忍的老狐狸譚繼洵,做出了最明智的選擇。


少華聊史


隨著中日甲午戰爭清政府的戰敗,割讓臺灣和澎湖列島給日本,並且賠償了2億兩白銀,讓當時的中國人徹底絕望了,西方列強打不過也就算了,就連小國日本都能騎在大清的脖子上作威作福,這讓有愛國情懷的青年才俊開始認真思考這個時代,反思自身的弊病。

而以康有為、梁啟超、譚嗣同為代表的先進學子發動了“公車上書”,改革的建議也被光緒皇帝深以為然,就在他們準備轟轟烈烈的大幹一場的時候。以慈禧太后為首的守舊派不費吹灰之力就將維新的火苗撲滅,大肆捕殺維新派。


“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崑崙”,以譚嗣同為首的“戊戌六君子”即使在被押往刑場的路上,也一直高喊“變法”、“維新”、“有心殺賊,無力迴天”。面對守舊派的屠刀,他們沒有屈服也沒有投降,而是從容就義,彰顯了一個熱血青年的愛國情懷。

而譚嗣同並非是普通的寒門子弟,他的父親是時任大清湖北巡撫的譚繼洵,而面對兒子被殺,譚繼洵一言不發,這是為何?

從譚繼洵的簡歷中我們不難發現,他29歲才中了進士,在戶部各司任職了17年,直到66歲時才做到了湖北巡撫。他是一個典型的清朝按部就班的官員,不求有功,但求無過,勤勤懇懇,靠著熬資歷最終當上了二品大員。

譚嗣同每每與他討論變法維新之事,都被他呵斥,他認為槍打出頭鳥,敢為天下先者最終都沒有好下場。父子倆每次交談,最後都會不歡而散,兒子認為父親死板,父親認為兒子叛逆,父子關係一度十分僵持。

如果說譚嗣同的維新思想不被父親接受,有可能是因為封建時期的“家長制作風”,父親總是對的,兒子都要聽父親的。但實際上,即使作為譚繼洵頂頭上司的湖廣總督張之洞,也無法改變他古板的思想。


思想先進的張之洞對變法雖不敢說強力支持,但他的確是認真思考過維新派的主張,也覺得國家必須有所改革才能使國勢蒸蒸日上。

張之洞每次邀請譚繼洵聯名陳奏新政的有利之處,他都是婉言謝絕,不得罪也不支持,搞得張之洞每次都像一拳打在棉花上,有力用不上。在譚繼洵的眼中,他只想老老實實的做一個守舊之人,安安穩穩熬到退休,至於國事,只要不犯大錯誤他都能接受。

面對兒子被殺的消息,他一言不發,更不敢向慈禧求情,也許在他的心目中,譚嗣同的結局他已經早就預料到了,使得這一刻的來臨不至於使他驚訝。為了自己的烏紗帽以及整個家族的平安,他不敢上書,只希望慈禧能把他忘掉。然而,他最終沒有逃過慈禧的魔掌,因為譚嗣同,他被罷官免職,回家養老,僅僅過了三年,他就因病去世了。


譚繼洵的一生,是當時大部分中國人的縮影,他們麻木不仁、因循守舊,面對列強的侵略,他們毫無辦法,不思改變,只想守住自己的一畝三分地,如果當時的國人都能夠有睜眼看世界的慾望,我們何至於有近代百年的屈辱歷史?

我是亮仔,歡迎大家討論留言,關注亮仔學史,共同探討歷史的那些事兒!


亮仔學史


當時他父親譚繼洵自保都困難,哪有功夫來管他呢?

譚繼洵本身是個空殼子

而且我剛看到題主這個問題的時候,是有點震驚的,因為譚嗣同的父親譚繼洵居然是湖光總督。湖廣總督可不是像雲貴總督那樣的西貝貨,因為本身就是戰略要地,地位僅低於直隸總督。在晚清地方實際上已經割據的情況下,這樣一位封疆大吏,居然救不了自己的兒子?

要知道,在戊戌政變的時候,其實是抓了八個人的,但只處死了六個(戊戌六君子),還有兩個有背景,逃過了一劫。這兩個人中,一個和列強的關係非常好,另一個則是和李鴻章有點關係。大家都是總督,沒道理李鴻章能救人,譚繼洵就不行吧?

真正的原因,其實不難挖掘:因為譚繼洵就是個掛牌總督。

他本身只是湖廣巡撫,兼署總督。要知道,這個署其實就是光給個頭銜。湖廣真正的“槓把子”,則是湖廣總督張之洞。

有張之洞在,湖廣自然輪不到譚繼洵說話。在地方上都沒有話語權,自然就救不了人了。

譚嗣同的罪名太大了

譚嗣同在整個維新變法中,擔任的角色是非常特殊的,甚至說他是主要人物都不為過。慈禧為什麼要發動戊戌變法?

導火索就是袁世凱向榮祿告密。那他告的是什密呢?

維新變法展開後一段時間,變法派覺得處處受制,就想要發動政變。但當時光緒手裡並沒有權,於是就想到了聯絡實權武將。

作為政治新秀的袁世凱就成了維新派爭取的對象。袁世凱本身的關係網就非常雄厚,從清朝中樞到地方的實力派,和他關係都非常好。而且他本身就是中國近代陸軍的創始人,兵權在手,自然是不可能被錯過。

當時維新派派去聯絡袁世凱的,就是譚嗣同。袁世凱告密後,譚嗣同等於就是在慈禧那裡掛上號了,怎麼可能能跑得掉。

在這種情況下,譚繼洵能夠僅僅是被免官,已經是非常理想的情況了。

喜歡就關注唄:侃砍歷史。我是馬砍,每天講點不一樣的故事。


侃砍歷史


晚清是一個混亂不堪的時代,那個時期的掌權者並不是真正的皇帝,而是垂簾聽政的慈禧太后,稍微有點歷史 基礎的人都知道慈禧太后就是一個冥頑不化的老頑固。她自己貪圖享樂就算了,還是一個膽小鬼,八國聯軍一打進來,她第一個就跑了。


在那個動亂的年代,也湧現出了一批思想開放,想要變革的仁人志士,作為“戊戌六君子”之一譚翤同就是其中的一個。“戊戌變法”失敗後,譚翤同被捕入獄,最後被斬首示眾。

譚翤同的家庭環境不可謂不好,老爸譚繼洵是朝廷二品大員,官至湖北巡撫兼暑湖廣總督,這可是封疆大吏級別的存在啊,為什麼在兒子譚翤同將要被斬首之際還無動於衷,沒有上朝廷求情寬恕自己的兒子呢?我們一起去看看到底是什麼樣一回事。

①:變法失敗後,譚翤同本可以逃脫。“戊戌變法”失敗後,很多變法的核心人物,比如康有為等人看到風向標不對,就迅速的選擇了離開清廷,躲避到海外去了,譚翤同完全有機會脫身的,但是他選擇了英勇就義,想讓自己的死來喚醒當時的中國人。英勇就義前他留下了這樣一句詩:“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崑崙。”

②:父子兩派系不一樣。譚翤同是屬於洋務改革派,希望通過改革來改變當時的各種弊症,提升清朝國力,這樣勢必會和保守派起衝突。譚翤同的父親譚繼洵是地道的保守派中的一員,他通過科舉考試到最後成為一方大員,是吃過很多苦才換來的。保守派有一個特點,自認為忠君愛國,且思想老舊,當然不希望好不容易得來的就此不保,哪怕兒子犯錯也一樣需要接受處罰。


③:畏手畏腳。在封建社會,一直都有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的這種愚忠思想作怪。有忤逆犯上作亂的更是被誅九族。雖然慈禧太后是一女流之輩,但也是一個殘暴的人。譚繼洵處於種種考量不敢輕舉妄動也是情有可原的。如果他去求情搞不好還會連累到整個譚氏家族,從後來他被罷免官職,還被人時刻監視就可以看出,當時如果他輕舉妄動就可能導致是整個家族的滅頂之災。


晚年後也許是後悔,譚繼洵給譚翤同留下了這麼一句話:謠風遍萬國九州,無非是罵,昭雪在千秋百世,不得而知。


瀚海說史


我覺得:他不是不想,而是不敢!按照當時的判決,譚嗣同犯的可是“謀逆大罪”,擱在清朝之前的任何一個朝代,甚至清朝的前期,都是“滿門抄斬,誅連九族”的大罪!

這個時候,譚父能但求自保就已經很不錯了,哪裡還敢替譚嗣同求情?雖然譚父是湖北巡撫,但在清朝統治者(主要是慈禧太后)眼裡:也不過是一個奴才而己。想誅連的話,也可以要了譚父的命!

之所以沒有誅連,估計是兩方面的因素,一是:譚父平日裡與這個“大逆不道”的兒子切割得比較分明,且讓眾人皆知,這也是他提前做好了自保的準備工作;二是到了“戊戌變法”那個年代,清廷也開始受到外界的影響,即使是慈禧太后這樣守舊的人,也知道:“一人做事一人當”這個道理,放了一碼,沒有對譚家趕盡殺絕。



臨時客


三國時候,諸葛亮在蜀國當丞相、武鄉侯,諸葛瑾在吳國做大將軍、宣城侯。還有個族弟諸葛誕在魏國任大司徒、驃騎將軍。譚嗣同父親保守黨,兒子維新派沒毛病。


一本正經胡說道


換誰也不敢救啊!


vw1976


往大了說,他那是造反,犯的是誅滅九族的罪,他爹此時不撇清干係還去保他,真正是帶著一家老小往屠刀上蹭了。


庭槐Treeinyard


當時整個國民的思想都是呆木的,腐朽的,也保括他爸。


用戶6455510923841


你想怎樣?向法國一樣,短時間把人民和國家多次變成焦土。誰做領導關老百姓機一分錢關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