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帝國三次西征以後,為什麼再也無力掀起大規模戰爭?

歷史公元


大家好!我是熱愛中國歷史的小熙,誠心學習交流,敬請批評指正!

蒙古軍隊的三次西征均取得勝利,尤其是1252年的第三次西征,蒙古軍的12萬鐵蹄如狂飆般橫掃中東,連建國500餘年的阿拔斯王朝都被征服!一直打到加沙,距非洲只有一步之遙!


但此時,蒙哥大汗去世,忽必烈和阿里不哥爭位。旭烈兀命便停止西征,於1260年6月26日東回大不里士,建立伊利汗國。

此時的蒙古“黃金家族”依然兵強馬壯,為什麼西征後再沒能力掀起大規模的戰爭了呢?

因為第三次西征後,家族內部發生分裂,各自建國的他們為了利益與地盤之爭大打出手,一直打了20多年,

等到伊利汗國(蒙古的一個政權國家)在與蒙古名國的內戰間隙中進軍敘利亞時,敘利亞的馬穆魯克人已經在蒙古人自相殘殺的時候完成了政權的整合,這不再是以前那個小國家,而是一個通過戰勝地中海東岸的一系列十字軍國家而變得強大的馬穆魯克王朝。


據說,即便是伊利汗國蒙古政權最為強盛的時候,馬穆魯克人也是蒙古人懼怕的勁敵!馬穆魯克的騎兵與蒙古軍一樣精於騎射,刀法卻強於蒙古軍,,他們可以在策馬奔騰中劈中懸掛在空中的一枚沙果。可見其戰鬥力之強大!蒙古人終於遇到了勁敵!

1299年,伊利汗國(蒙古的一個政權國家)合贊汗集結了九萬騎兵入侵敘利亞,奪取大馬士革。但蒙古人在敘利亞統治僅僅兩個多月,便宣告失敗。

1300年,合贊汗二次進軍敘利亞。由於天氣嚴寒,合贊汗提出議和,要求馬穆魯克稱臣,但卻遭到了馬穆魯克的強烈反對!無功而返。


1303年,三徵敘利亞。5萬蒙古軍先鋒與馬穆魯克軍隊在蘇法爾草原激戰,慶幸的是蒙古軍初戰告捷!

但蒙古軍終因缺水缺糧全軍潰敗,死傷不計其數,1萬餘人被俘,蒙古軍此戰遭到毀滅性打擊。

蘇法爾草原的慘敗大傷了蒙古軍的元氣。從此之後,再也沒有繼續對外擴張的能力了。


本文系“小熙為人人”自媒體原創,敬請指正!歡迎轉發!

文中圖片均自互聯網,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

感謝對小熙的關注與支持!歡迎在下方評論區發表自己不同的觀點。


小熙為人人


這是隨著蒙古帝國的立國時間不斷增長後,蒙古帝國的領導核心威信和進取心不斷下降等多種原因造成的。

蒙古帝國在鐵木真手中建立,鐵木真被蒙古人尊為成吉思汗,成為所有蒙古人心中獨一無二的大英雄甚至是神,在成吉思汗的時代,鐵木真刀鋒所指,蒙古騎兵就會奮力衝殺絕無二言,這是第一代蒙古大汗的領導魅力和凝聚力所在,時至今日如果你到真正的蒙古族朋友家中做客,你仍舊會發發現幾乎所有的蒙古人家中都掛有成吉思汗的畫像。

成吉思汗至今仍在蒙古人心中有著巨大影響力

第一次西征是成吉思汗時期

成吉思汗時代西夏臣服,鐵木真留下木華黎經略遼東和金國,然後以花剌子模殺害蒙古商隊為由發起第一次西征,此次西征的區域大概是今天的哈薩克斯坦、烏茲別克斯坦、阿富汗、伊朗東部、巴基斯坦等地區,西征過程中,由於遭遇花剌子模王子扎蘭丁的頑強抵抗,蒙古大軍兵分兩路,一路有成吉思汗親自帶領追擊扎蘭丁進入到印度河流域,另外一路則由長子朮赤、大將哲別帶領進入到東歐欽察草原,掃蕩東歐及高加索地區,此次西征為蒙古人向西方擴張打開了通道。事後成吉思汗將欽察草原及高加索地區分封給長子朮赤(後來成為金帳汗國),而將中亞地區分封給次子察合臺(即後來察合臺汗國)。第一次西征結束後,成吉思汗東返途中西夏再次反叛,而成吉思汗就死在征伐西夏的途中。

成吉思汗時期的蒙古帝國

第二次西征則是窩闊臺大汗時期

成吉思汗死後,蒙古帝國的汗位由其第三子窩闊臺繼承,此時蒙古帝國的戰略進攻主要集中在兩個方向,一是已經龜縮在中原一帶的金國,二是歐洲方向。

由於此時中亞地區已經成為蒙古帝國的察合臺汗國封地,途徑裡海以北的伏爾加河流域的草原通往東歐欽察草原的通道已經被打開,而且在第一次東征後期,蒙古軍隊曾在高加索地區吃過小虧,而蒙古人在東歐地區的真正統治尚未完全建立。於是蒙古人組織第二次西征,此次西征由蒙古帝國各王及大將的長子率領,其中以朮赤的長子拔都為主帥、窩闊臺的長子貴由、拖雷長子蒙哥等都參與,因此此次西征也被稱為“長子西征”。

蒙古的第二次西征是真正的東西方對決

此次西征完全肅清了東歐和高加索地區的那些對於蒙古人的抵抗勢力,而且蒙古人還順勢攻入中歐,兵鋒已經攻擊到匈牙利的多瑙河附近,大敗波蘭、羅斯等國的聯軍。此次征服的地區由拔都建立為金帳汗國。本來第二次西征很可能會繼續進攻中歐,甚至攻佔西歐,吞沒當時基督教文明,但是蒙古的第二代大汗窩闊臺突然暴斃,於是第二次西征結束,諸王長子紛紛東返蒙古本部,選舉新一代大汗,結果窩闊臺長子貴由成為蒙古第三代大汗。

第三次西征發生在蒙哥大汗時期

貴由成為蒙古帝國第三代大汗的時間不長也死去,經過激烈的爭奪,蒙古大汗由拖雷的長子蒙哥擔任。

這裡說一下非常有特色的蒙古大汗推舉制度忽裡臺大會。根據蒙古族的古老傳統,當老一代的首領死去,新一代的首領誕生需要的部落元老們的投票,比如成吉思汗就是這樣被推舉為成吉思汗的,當然這樣說的“民主”形式遠大於內容,但這是確實一直是蒙古傳統,只有經過忽裡臺大會的才能蒙古帝國的合法大汗。成吉思汗之後,窩闊臺大汗、貴由大汗乃至蒙哥大汗都是經過這樣的形式成為大汗的,只不過貴由死後,蒙古大汗轉入拖雷一系是經過了激烈的權力博弈。

蒙哥大汗時期蒙古帝國仍舊是兩個進攻方向,此時金帳汗國、察合臺汗國、窩闊臺汗國已經都有了自己封地,於是在第一次西征獲得了中亞基礎上,除了通往歐洲的道路被打開外,另外一條通往西亞,乃至北非、南歐地區的通道也被打開了,孱弱的阿拉伯帝國已經暴露在了磨刀霍霍的蒙古帝國面前。

蒙哥大汗時期蒙古帝國的擴張

於是蒙古帝國發起第三次西征,此次領銜的是蒙古大汗的其弟弟旭烈兀,而蒙古大汗則與弟弟忽必烈一同向南進攻南宋,另外一個弟弟阿里不哥留守在草原。第三次西征蒙古帝國仍然一路攻城拔寨非常順利,蒙古大軍攻破巴格達,處死了阿拉伯帝國的末代哈里發,滅亡阿拉伯帝國。並一路攻佔敘利亞,阿拉伯及伊斯蘭教的殘餘勢力逃入埃及,正當旭烈兀準備一舉攻破埃及的時候,在四川親自伐宋的蒙哥大汗戰死,忽必烈立即停止進攻南宋,而是北返與留守阿里不哥爭奪蒙古大汗之位,結果實力較強,漢化程度較深的忽必烈在沒有進行忽裡臺大會的情況之下,自稱為新任大汗,而阿里不哥也在一些蒙古王公的支持下,進行了人數不足的忽裡臺大會宣稱自己為新任大汗,於是蒙古帝國的內戰爆發。而第三次西征的旭烈兀緊急停止西征,向東返回蒙古草原,參加這場新任大汗的政治博弈,他支持的是忽必烈。

當旭烈兀還在東歸途中的時候,蒙古大汗的爭奪已經塵埃落定,忽必烈擊敗阿里不哥成為新任大汗,由於旭烈兀的東返時,留下怯的不花鎮守敘利亞,結果遭遇埃及的馬木留克人突襲,結果兵敗被殺,於是旭烈兀的西征也就此止步於敘利亞,由於在大汗爭奪上對於忽必烈的支持,第三次西征的戰國被忽必烈分封旭烈兀,建立起伊兒汗國。而忽必烈繼位後也改蒙古帝國的國號為元,此時蒙古帝國的元帝國、金帳汗國、察合臺汗國、伊兒汗國、窩闊臺汗國(窩闊臺汗國後來被元帝國和察合臺汗國瓜分)等五大汗國全部建立完成。

蒙古五大汗國


由於忽必烈並不是通過合法忽裡臺大會獲得的蒙古大汗的汗位,所以忽必烈一直受到一些蒙古王公的質疑,後來忽必烈改國號為元,之後更是廢止了忽裡臺大會制度,於是作為第五代大汗的忽必烈的威信和凝聚力遠遠比不上前四代蒙古大汗,而且隨著時間的推移,各大汗國彼此之間的獨立性和離心力也越來越強,乃至後來的元帝國只是其他幾大汗國的名義上宗主國而已。

而且更重要的一點是蒙古人文明落後的缺點開始暴露出來,他們可以建立一個空前絕後的帝國,卻不能長期維持一個幅員遼闊的帝國,他們逐漸拋棄了長生天的原始信仰,元帝國的領導層開始漢化和信仰喇嘛教;金帳汗國、察合臺汗國以及伊兒汗國則不可逆轉的逐漸伊斯蘭化,沒有共同的信仰和強大核心凝聚力,別說繼續進取擴張了,即使是強大的蒙古帝國也逐漸分崩離析了。


大東北的小豆包


蒙古帝國停止西征的原因非常多,但最主要的就是中央的權威不斷地下降,加上蒙古帝國內部的分裂態勢愈演愈烈,最終無盡的內訌導致了蒙古帝國向外擴張的實力與動力不足。


第一次西征

1215年,成吉思汗派出商隊和使者到達花拉子模,意欲開展通商貿易。但花拉子模總督亦難出見財起意,殘忍屠殺蒙古商隊。成吉思汗派出使者前去交涉時,花拉子模國王摩訶末又屠殺正使,剃光了兩名副使的鬍鬚。

這件事讓蒙古各部氣憤不已,加上成吉思汗至高無上的權威,蒙古帝國表現出了空前團結。於是成吉思汗為了對付花拉子模,僅留給了木華黎1.3萬蒙古本部兵馬攻打金國,而自己則帶去了23萬大軍。

此次西征非常順利,很短的時間內,蒙古軍隊便消滅花拉子模數十萬軍隊,並且佔領了花拉子模全境,最終花拉子模國王摩訶末含恨而終,太子札蘭丁逃往印度。

攻克花拉子模的同時,成吉思汗派遣了哲別和速不臺掃蕩了高加索地區,大破斡羅斯[俄羅斯]10萬聯軍,為第二次西征奠定基礎。



1227年,成吉思汗去世,蒙古帝國最具權威的人從此隕落,各個兒子之間也開始了明爭暗鬥。

成吉思汗有四個嫡子,分別是長子朮赤、次子察合臺、三子窩闊臺、幼子拖雷。成吉思汗去世前,遺命窩闊臺繼承汗位,但卻將大部分軍權交給了拖雷。

由於蒙古人“幼子守灶”的習俗,很多蒙古王公反對成吉思汗的遺囑,認為應該立拖雷為繼承人。兩派在忽裡勒臺大會爭執了很久,最終由於察合臺全力支持窩闊臺,而朮赤此時已經去世,勢單力孤的拖雷退出了汗位的爭奪。但此後窩闊臺系和拖雷系的矛盾開始加深。



第二次西征

蒙古滅金之後,窩闊臺已經穩固了中原和中亞地區的統治。1236年,窩闊臺下令由各宗王長子率本部兵馬出征,統兵將領分別為朮赤之子拔都、察合臺長子拜答兒、窩闊臺長子貴由、拖雷長子蒙哥。此次出兵的統帥為拔都,兵力由第一次西征的23萬變為了15萬。

從1236年到1241年,蒙古大軍順利攻下了西亞、東歐、中歐大部分領土。

1242年初,窩闊臺死訊傳至西征大軍,拔都帶領部隊準備東返。但在返回途中,拔都聽說乃馬真後準備立與自己不和的貴由為大汗後,便停止了東返,留在了伏爾加河地區建立了欽察汗國。



速不臺和諸王長子回到蒙古本部之後,窩闊臺長子貴由成為大汗。貴由汗繼位之後,對拔都懷恨在心,甚至在1248年舉兵西征,準備討伐拔都,但行至半路病發身亡,拔都從此之後開始脫離蒙古帝國的統治。

貴由汗去世之後,拔都以長支宗王的身份在欽察草原召開忽裡勒臺大會,察合臺系和窩闊臺系拒絕參加。不過在朮赤系和拖雷系的安排下,拖雷長子蒙哥繼位成為了新的大汗。

蒙哥繼位後,蒙古各宗王內部矛盾進一步加深,察合臺系和窩闊臺系根本就不承認選舉結果,導致中央權威進一步下降,帝國分裂態勢明顯。



第三次西征

1252年,蒙哥派遣自己的弟弟旭烈兀進攻波斯地區,即第三次西征,這一次西征的軍隊再一次減少,僅有10萬餘人。不過即便是10萬人,旭烈兀也是所向披靡,甚至準備進攻埃及地區。

1259年,蒙哥在攻打南宋的過程中,在釣魚城去世。當得知蒙哥去世的消息後,旭烈兀留下副將怯的不花鎮守敘利亞,自己率軍返回。

當旭烈兀走到波斯的時候,聽說二哥忽必烈和弟弟阿里不哥為了爭奪汗位而展開了大戰,左右斟酌之下,旭烈兀決定支持二哥忽必烈。但此時的察合臺系和窩闊臺系準備支持阿里不哥,而朮赤系後人由於距離蒙古本部較遠,選擇中立。

忽必烈和阿里不哥的汗位戰爭,最終以忽必烈勝出而結束。此時忽必烈高興的冊封了旭烈兀為伊爾汗,旭烈兀也得以留在敘利亞建立了伊爾汗國。



蒙古帝國的內亂與混戰

忽必烈繼位之後,窩闊臺系後人海都欲奪取帝位,所以聯合了察合臺系後人攻打忽必烈。終忽必烈一朝,雙方都在不斷地戰爭,所以元帝國、察合臺汗國、窩闊臺汗國都沒有西征。

旭烈兀建立伊爾汗國後,副將怯的不花在艾因·賈魯之戰中被殺,旭烈兀的偏師遭遇慘敗。本來旭烈兀準備率領主力為怯的不花復仇,但由於信仰問題與欽察汗國產生矛盾,最終矛盾升級後,雙方在高加索地區展開了激戰。

以此之後,蒙古和汗國之間內訌不止,再也無力挑起大規模的對外戰爭。


我是越關


蒙古帝國三次西征以後,為什麼再也無力掀起大規模戰爭?其實這個問題是不對的,在三次西征之後,元朝和蒙古各汗國都曾經多次為擴張領土發動大規模戰爭,只是成功的例子幾乎沒有。但其實這個原因也是很簡單的,最主要的原因就是蒙古帝國分裂了。


公元1259年,歷史分水嶺

其實導致這種情況最主要的因素是在公元1259年,蒙古大汗蒙哥突然斃命。而在此之後,統一的蒙古帝國就已經不復存在,所以相對來說,無論是東方的元朝,還是西方的幾個汗國,其軍事實力和之前的統一蒙古帝國相比,都已經有了明顯的差距。

蒙古帝國的擴張與分裂,不過圖中1279年並不準確,蒙古帝國在公元1259年其實就已經分裂了


當然蒙古帝國分裂的直接原因就是忽必烈和阿里不哥對蒙古大汗寶座的爭奪。但其實如果從宏觀角度看,這只是導致蒙古帝國分裂的眾多因素之一。因為在忽必烈與阿里不哥進行汗位爭奪戰的同時,伊兒汗國和金帳汗國在西方也打成了一鍋粥。

而在蒙古帝國分裂之後,其實元朝與窩闊臺汗國和察合臺汗國、伊兒汗國與金帳汗國和察合臺汗國之間也都還爆發過長時間的戰爭。特別是元朝和窩闊臺汗國之間的戰爭,一直持續了30多年,直到忽必烈孫子那輩才最終聯合察合臺汗國擊敗並滅亡了窩闊臺汗國。所以其實在蒙古帝國解體之後,元朝和幾個汗國的國力有很大一部分都消耗在了彼此之間曠日持久的戰爭之中,在其它方向擴張的能力自然也就不足了。而且在蒙古帝國滅亡之後,包括元朝和其它幾個汗國可以說都只是繼承了其四分之一甚至更小的疆域,國力和統一蒙古帝國相比也完全是不可同日而語的,相應地其對外擴張實力不足也並不奇怪了。

元朝的擴張戰爭

但沒有太多擴張成果卻不意味著沒有嘗試過,其實後來無論是元朝還是其它幾個汗國,也都曾經多次出動大軍希望征服更多土地。只是在這些武力征服行動中,除了元朝在轉化為中原王朝之後滅亡了南宋之外,其它的企圖基本都全部宣告失敗了。

所以其實元朝滅亡南宋確實是一個特例,南宋幾乎是蒙古帝國解體之後,世界上唯一一個被繼承蒙古帝國版圖的政權滅亡的主要政權了。而且南宋地處水系發達的南方溫帶和亞熱帶地區,其實是已經超越了蒙古人武力征服的極限區域的。因為之前雖然蒙古帝國版圖曾經大的變態,但所征服的區域基本都是草原和沙漠的乾旱或者半乾旱地區,農耕地區已經不多,真正處於溫帶南部,氣候溼潤的地區幾乎沒有。所以從這個視角看,最近這些年所謂南宋“抵抗50年”說明南宋軍事實力也很強其實完全是一個誤會,因為本身南宋所處的地理環境就是蒙古騎兵很難有所作為的環境,其實正是因為南宋的軍事力量過於孱弱,才使它成為了唯一被蒙古騎兵征服的溼潤溫帶區域,以及唯一在蒙古帝國解體之後被蒙古騎兵滅亡的主要王朝。

公元1285年元越戰爭形勢

那麼說完了南宋的這個特例,我們再來看看同一時期元朝和其它幾個汗國對外用兵的結果。首先還是說元朝,在滅亡南宋的同一時期,其實忽必烈在別處也沒有消停,除了與另外兩個中亞蒙古汗國長期作戰外,還忙裡偷閒先後在公元1274年和1281年兩次跨海東征日本,在公元1285年和1287年兩次用兵越南,並在公元1277、1283和1287年三次南征緬甸,還在公元1293年跨越南海試圖征服爪哇,也就是今天的印尼。但在這些征服行動中,三次跨海征服行動全都徹底失敗,兩徵越南除了最後迫使越南陳朝稱臣之外,對越南沒能實現實際控制。只有對緬甸的三次戰爭實現了一定的實際控制權,但也是以緬甸蒲甘王朝成為元朝附屬國的形式實現的。但相對來說,元朝在蒙古帝國解體之後還是取得了一定戰果的,而其它幾個汗國則就乏善可陳了。

三大汗國在蒙古帝國解體後的征服企圖

首先來說其它三個汗國裡存在時間最短的伊兒汗國。伊兒汗國是蒙古第三次西征滅亡了阿拉伯帝國之後建立的國家。在它存在期間,幾乎從來沒有停止過對當時僅存的伊斯蘭王朝埃及馬穆路克王朝用兵。從蒙古帝國解體的第二年,也就是公元1260年開始,伊兒汗國曾經在50多年時間裡至少5次大規模入侵亞非交界地區,試圖征服馬穆路克,其中公元1281年和1299年發動的兩次入侵出兵規模分別都達到了8萬人和10萬人,但這兩次入侵分別在今天敘利亞境內的霍姆斯和大馬士革被擊退。公元14世紀,伊兒汗國的統治者也皈依了伊斯蘭教,最終在公元1323年與馬穆路克簽署了和約,這也宣告了伊兒汗國所有擴張舉動宣告失敗。

公元1300年伊兒汗國入侵巴勒斯坦/以色列地區形勢

而地處中亞的察合臺汗國建立之後除了在早期和元朝一起滅亡了窩闊臺汗國之外,後期則把主要征服目標放在了位於印度次大陸的德里蘇丹國。在公元1293年到1327年之間,察合臺汗國與德里蘇丹國之間的戰爭幾乎就沒停過。在公元1303年八月察合臺汗國甚至曾經一度佔領了德里,也就是今天的印度首都新德里,但最終在大肆劫掠之後撤退。而到公元1327年之後,察合臺汗國因為國內伊斯蘭教與蒙古傳統信仰及佛教之間的矛盾,不斷爆發內戰,也無力再對德里蘇丹國用兵,兩國之間的戰爭也告一段落。雖然兩百多年以後,巴布爾最終成功征服了印度,建立了莫臥兒(蒙古)王朝,但這些完全伊斯蘭化的征服者其實已經和蒙古征服沒有什麼關聯了。

描繪德里蘇丹國與察合臺汗國戰爭的古畫

而位於東歐的金帳汗國在蒙古帝國解體之後,其實也曾經多次對歐洲發動過進攻。比如在公元1285年、1287年和1291年,金帳汗國第七任大汗兀剌不花曾先後入侵過保加利亞、匈牙利、波蘭和塞爾維亞,但除了一度迫使保加利亞沙皇喬治一世和塞爾維亞國王米盧丁對其稱臣之外,其它幾次對歐洲的入侵行動都遭遇了慘敗。這兩種不同的結果就反映了蒙古帝國作為整體入侵時和金帳汗國單獨入侵時的實力反差,另外匈牙利君主貝拉四世等人在之前蒙古西征之後進行的軍事改革也被認為卓有成效。到公元14世紀之後,金帳汗國對歐洲的軍事威脅進一步弱化,除了曾兩次入侵東羅馬的色雷斯地區,並最終迫使東羅馬與其通過和親結成同盟之外,它對歐洲基本上就沒有再造成了什麼威脅了。

描繪公元1285年金帳汗國與匈牙利戰爭的古畫


所以總體來說,蒙古帝國解體之後,無論是元朝還是各個汗國的實力和統一時的蒙古帝國相比都已經不可同日而語,而且他們相互之間的戰爭幾乎也持續不斷,對其各自的國力損耗很大,所以他們後來又發動的征服戰爭勝少負多也就是正常情況了。


桃花石雜談


蒙古帝國三次西征,其兵鋒所及,幾乎覆蓋整個歐亞大陸。然而,在第三次西征之後,蒙古軍團突然停止了擴張的腳步。這不由得讓人感到奇怪。

蒙古的西征三次西征,並不是一個連續的過程,從成吉思汗開始,一直到蒙哥去世為止,斷斷續續一共七十餘年。三次西征的戰略目標和對象也並不相同。

蒙古鐵騎的第一次西征是成吉思汗發動的,對花剌子模的戰爭。彼時,成吉思汗已經征服了西夏,將中原強國金國打得毫無還手之力,可謂是兵鋒正盛。恰此時,花剌子模的國王摩訶莫也在中亞,西亞地區大殺四方,在其看到蒙古強盛之後,便派遣使者於1216年與蒙古建立了友好的貿易關係。東西方兩個大國之間的蜜月期持續了兩年,一直到1218年,成吉思汗的商隊在花剌子模被汙衊藏有奸細,摩訶莫不加細查,便誅殺了整個商隊,戰爭由此而起。

成吉思汗當時召集所有被征服政權輸送兵員,號稱大軍六十萬(實際十五萬左右),向中亞進發。雖然摩訶莫在中亞西亞未逢敵手,但是當花剌子模的軍隊遇到蒙古鐵騎,可謂是一勝難求,最終,摩訶莫倉皇逃出首都撒馬爾罕,在流亡中死去。此役,成吉思汗的兵鋒一度抵達高加索山,黑海一代。可以說,第一次西征為後兩次的西征起到了探路的作用。

第二次西征,又稱為長子西征,整個蒙古軍隊是由成吉思汗諸系的長孫率領,其中的主力是朮赤的長子拔都。由於第一次西征,蒙古帝國已經控制了中亞,西亞諸多地區,所以此次西征的主要目標是小亞細亞,中東歐地區。拔都的軍隊一度抵達了馬扎爾(匈牙利),並且擊敗了中歐的軍隊,最遠兵臨維也納。此次西征,隨著大汗窩闊臺的突然去世而宣告終止。

第三次西征主要是由蒙哥的弟弟旭烈兀主導的,此次的西征,蒙古軍隊掃清了敘利亞,伊拉克以及西南亞地區。而旭烈兀本人在結束這次的戰爭後,在西南亞建立了屬於自己的國家——伊利汗國。

這三次大規模的西征之後,整個蒙古帝國已將歐亞大陸的絕大多數陸地納入到自己的統治之中,此時尚在蒙古帝國統治之外的,只有西伯利亞北方,以及西歐等當時世界的邊緣地區。

隨著帝國疆域的擴大,不少問題也隨之而來。蒙古帝國首先要面對的是內部的團結問題。成吉思汗在世時,依靠個人的能力以及威望,將整個蒙古團結起來,所以蒙古軍隊能夠團結一致,披荊斬棘。當成吉思汗去世之後,問題已經開始顯現,最為突出的便是窩闊臺汗的威望不夠,而使得蒙古帝國對於欽察草原,即朮赤一系的領地的控制能力下降,雖然此時朮赤的嫡子拔都對窩闊臺忠心耿耿,但欽察汗國從實力上來講,已經有能夠獨立的趨勢。這個苗頭在窩闊臺死後進一步發展,窩闊臺的兒子貴由於拔都向來不和睦,所以拔都在貴由統治時期已經實質上脫離了帝國本部的控制。


最終,在忽必烈時期,蒙古帝國名存實亡,分裂為金帳汗國,察合臺汗國,伊利汗國以及元朝。雖然其他汗國名義上是元朝的附屬國,但是元朝已經無法真正控制他們。所以,到了後期,蒙古帝國已經無法做到統一指揮,統一行動。

蒙古帝國在擴張的高成長,已經積累了足夠多的財富和土地,當這些東西積累到了一定程度之後,其邊際效用便開始遞減,蒙古對於財富和土地的需求便不那麼旺盛,故而轉而開始經營已有的地區。在此過程中,由於蒙古帝國區域廣闊,其體制的區域包含了伊斯蘭文明,儒家文明和一部分基督教文明,這些文明都對當地的蒙古人進行了不同程度的同化,因此各個蒙古汗國的官僚機構中葉開始出現了被征服者,久之,蒙古汗國完全本土化,各個汗國的目標和理念已經出現差異,自然沒有再次進行聯合的可能。在這種本土化過程中,蒙古政權最終被本土政權所取代。


庭州行者


蒙古帝國三次西征,將蒙古帝國的鐵蹄遍及歐亞廣大地區,也給歐亞各民族人民帶來了史無前例的災難。為什麼三次西征後,蒙古帝國沒有再發動西征呢?我們一起來看經過。

三次西征蒙古帝國的版圖變化

第一次西征

蒙古第一次西征(1219—1224年),成吉思汗率軍與花剌子模國進行的一場戰爭。 蒙古人針對花剌子模的挑釁,由成吉思汗率領的蒙古軍團,浩浩蕩蕩西征,這次遠征,很快就戰勝了強大的花剌子模,並佔領花剌子模全境。那時候,花剌子模的蘇丹(國王)摩訶末被打死,太子札蘭丁逃到印度。


第二次西征

蒙古第二次西征(1236—1241年),窩闊臺汗遣拔都等諸王率軍征服伏爾加河以西諸國的戰爭。歐洲各國被打的無力還手,蒙古軍團橫掃歐洲大陸。

第三次西征

蒙古第三次西征(1252年一1260年)蒙哥汗派其弟旭烈兀率領10萬大軍攻波斯的戰爭。整個西亞都不是蒙古人的對手。正當旭烈兀征服西亞,準備把兵鋒指向埃及的時候,蒙哥在南宋戰場戰死,旭烈兀為了回國競爭大汗之位,於是趕緊撤軍。

後來再沒有發動西征的原因

在第三次西征時,最有希望成為大汗的蒙哥在南宋戰場戰死,他的死為下任大汗留出了一個空位置,蒙哥的三個弟弟:忽必烈、旭烈兀和阿里不哥,來成為未來蒙古帝國的大汗。旭烈兀撤軍回朝競爭汗位,由於路途遙遠,在旭烈兀返回途中,忽必烈與阿里不哥就爆發了大規模軍事衝突,勝利的天平就迅速倒向了忽必烈,忽必烈已經掌控了局勢,旭烈兀深思熟慮後放棄了汗位之爭,接受了忽必烈允許他在西亞建立汗國的建議,建立了伊利汗國。蒙古帝國也因為汗位之爭,分裂成了幾個主要汗國,除元朝外,之前由成吉思汗分封的諸王選擇支持不同的陣營,最後在被征服地區建立了被稱為“四大汗國”的欽察汗國、察合臺汗國、伊利汗國和窩闊臺汗國等實際上獨立的國家。四大汗國的統治者在血統上雖然均出自成吉思汗“黃金家族”,彼此血脈相連,因而同奉入主中原的元朝為宗主國,與元朝驛路相通。但經常爆發邊界衝突。至此,由於蒙古帝國的分裂,蒙古再也沒有心思和能力發動西征了。


舊史今說


我一直堅持認為蒙古人是冷兵器時代最厲害的,要超過秦軍和滿清八旗,但是蒙古人有個最大的缺點就是不團結!自從成吉思汗死了之後,蒙古人分為幾大幫派誰都不服誰,一直在互相攻殺,朱元璋快要打到元大都的時候,蒙古人還在搞內訌呢,能不滅亡嗎?


熱情奔放大補丸1


分家了,為什麼現在農村出不了貴子也是分家的原因,家族不能齊心供好苗子,好苗子心情抑鬱荒廢學業


心定江山


因為已經沒什麼地方值得征服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