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心而論,張良與范增的謀略誰更勝一籌?

qfw1987


我來回答一下。

先說結論:張良與范增在謀略上,二人未分勝負。

下面主要從三方面說說:

一、謀略水平,二人未分勝負

題主問的是二人的謀略誰更勝一籌。那麼,答案顯然是:未分勝負。

未分勝負不是“不分勝負”,而是楚漢戰爭,二人都未用盡手段,范增半路就被陳平的離間計搞掛了。但有一點,范增的謀略水平不在張良之下。

我們看到,從鴻門宴,一直到公元前204年,楚軍將劉邦困在滎陽以西(范增在此期間被陳平離間計趕出項羽集團),在此之前的多次交鋒中,楚軍並未落下風。

楚軍之敗,在於人才的流失,比如陳平、韓信,一個善使“陰謀”“巧計”,一個是歷史上少有的兵仙。在楚漢之爭中,陳平最大的功勞就是趕走范增;而韓信最大功勞,開闢第二戰場,實現戰略合圍,最終1+1 > 2,戰勝項羽。


二、對於主公的因應能力,張良完勝

項羽一直引以為傲的是自己衝鋒比較猛,善於奇襲。但僅限於戰場上的兵法。而且,憑藉勇猛的作戰能力與靈活的襲擊戰法,在很長一段時期都未逢敵手。

因此,項羽本人非常排斥所謂的權謀之術,像鴻門宴、拿劉邦的家人作要挾等卑劣手段。他要的是能夠面對面,光明正大,打敗對手。

不是范增能力不行,是項羽這塊頑固的石頭,誰也捂不熱。比如韓信、陳平等當世豪傑,不都努力過多次嗎?

所以,項羽不是不聽范增的“教誨”和奇謀,而是誰的也不聽!

再看劉邦,不是隻聽張良的高論與支招,即使殺狗的樊噲,說的有道理,他也會樂不呵地乖乖照做,是從善如流的典範。

歸根結底,范增之才,無用武之地而已。


三、後世功業,張良完勝

所謂成王敗寇。何況,范增還是中了離間計,中途離開項羽集團。論功業,當然無法與張良相提並論。


或許負氣而走的范增還心有不甘,然而,歷史沒有假如。所以,我們更多看到的是:偉光正的張良。


壹棵稻草


既生瑜何生亮?范增還是技高一籌!

既生瑜何生亮,這個問題有點糾結了,再糾結也要“平心而論”一下。

在那楚漢爭霸的歲月裡,劉邦陣營裡的張良和項羽團隊中的范增,堪稱兩大對立陣營中的頂尖謀略大師,為了各自的主公,出謀劃策,立下了不朽的功勳。成王敗寇,恐怕更多人認為張良才是那個時代的謀士群體中最耀眼的那顆明星,事實果真如此嗎?

在分析這個問題之前,我們需要注意一個影響判斷的因素,那就是項羽的用人無方極大地影響了范增謀略的發揮;同時,項羽陣營只有范增一人是頂尖謀士,而劉邦賬內謀士如雲,團隊謀略的智慧理應較一人謀劃更全面更高超,也就是說,范增是一個人在與一個頂級的團隊在對決。這個情況不得不察。

先來看看張良。

張良的謀略主要體現在“多智”。在劉邦創業團隊中,張良除負責運籌帷幄、決勝千里外,還在軍政兩方面都能給予劉邦戰略和戰術上的關鍵建議。比如勸劉邦就封漢王、燒燬棧道,迷惑項羽;垓下決戰時,建議封韓信等為王,召集天下會剿項羽。同時,張良還發揮著諫臣的作用,發現問題,指出問題,對於劉邦上位之初,從懵懂到坐穩龍椅建立了不朽功勳。尤其是在鴻門宴上相助劉邦化險為夷,逃過一劫。

再來看看范增。

范增的謀略主要體現在“多謀”。范增是項羽陣營中的唯一得力謀士,他的才智謀略絕不遜於張良。范增的功績有目共睹,是他建議找來楚王后裔立為楚王,樹立了起事政權的正當性,壯大了勢力;是他幫助項羽訓練軍隊,打造了無敵陣容;是他制定了“破釜沉舟、速戰速決”的戰略,三天時間內以少勝多,九戰九勝,打敗了秦朝主力,取得了滅秦的決定性勝利。在滅秦這一事件中,范增的功勞無出其右者。

在鴻門宴這一問題上,范增可謂老謀深算,之後的實踐證明,他的設想完全正確。可惜項羽辜負了范增的謀略,導致敗局就此暗埋。

可以說,當項羽尊重范增意見的時候,一切順風順水,當不聽范增建議的時候,禍事就在眼前。從這個角度說是項羽限制了范增謀略的發揮,以一場烏江自刎結束了自己。反觀,劉邦,始終高度重視謀士們的建議,將張良等的謀略水準徹底地發揮出來。兩大陣營的對決勝利,早已經十分清楚了。

在下認為,范增的謀略水準至少是與張良為伯仲之間,甚至是略高一籌。只是,項羽辜負了范增。既生瑜何生亮,如若沒有張良,鴻門宴上拿下了劉邦,即使項羽日後不重要范增,恐怕劉邦陣營也沒有了還手之力了,天下的歷史就將重寫。

個人管見,敬請指正。


重舟難過千重山


張良和范增是楚漢爭霸時期,敵我雙方最厲害的謀士,最後的結果是劉邦得天下,項羽自刎烏江!那是不是項羽的失敗就說明了范增比張良差呢?

1、張良,河南新鄭人,字子房,秦末著名的軍事家,政治家,曾做過五代韓王國相,有相當的管理國家的水平,也有足夠管理經驗。范增,安徽巢湖西南人,項羽的主要謀士,項羽稱呼他‘’亞父‘’!史料上沒有記錄過他除了給項羽當謀士,還有其它的從政經歷。所以說范增是個山野村夫。

2、張良出生於公元前250年,范增出生於公元前277年。范增比張良大27歲。范增七十歲出來投靠項梁,那時張良才43歲。

3、鴻門宴是范增設計的,本來是一個非常好的計劃,但由於保密工作沒有做好,被項伯洩密給了張良。以至於張良有足夠的時間和機會去應對,宴會上項莊想刺殺沛公,也被張良安排的樊噲攪了局,教劉邦在宴會上多說好話,麻痺項羽。而且還讓劉邦藉機跑了!這說明範增保密及管理能力有欠缺,再加上項伯的吃裡扒外。反之張良遇到此事以後冷靜應對,做好周密的佈局,安排劉邦脫身之策!

4、劉邦大軍進入關中,張良就獻計立足關中,穩定民心,做好長遠準備同項羽大戰。范增卻在項羽放棄劉邦不打,卻去攻齊時不發表任何建議。說明範增沒有長遠規劃!

5、張良能很好的引導劉邦朝正確的方向走,雖然劉邦的基礎比項羽差很多,但劉邦比較虛心,學習也認真,用人比較合理。范增貴為項羽亞父,項羽也非常尊敬他,但他教育項羽的方式基本是言辭理解的罵,或者乾脆就賭氣,這樣項羽對他也比較反感,以至於最後逼他辭職!

6、張良運籌帷幄,有遠見!范增有奇謀之術,沒有足夠的大局觀。綜合這些比較我個人認為張良更勝一籌!



一本夏


我來回答。

楚漢爭霸實際作戰中分析,范增比張良眼光獨到多了。

1、范增在陳勝失敗後分析是因為陳勝稱楚王失了人心,建議項梁尋找楚國後代做為旗幟,所以找到熊心做楚懷王,此一戰略非常高明,果然所有的義軍、舊諸侯都陸續歸屬於項梁的屬下,結成了反秦的“統一戰線”!而張良則沒有向劉邦提出這樣的建設性戰略構想,他只是想著如何復國,戰略眼光與范增差一大截。

2、范增從劉邦的行為,就能分析劉邦不是一般的諸侯,因為劉邦沒架子會用人又會收攏人心,以後肯定是項王的對手,鴻門宴幾次讓項羽殺劉邦,結果霸王沽名釣譽,心慈手軟放劉邦跑了,鴻門宴張良就應該阻止劉邦赴宴。這是預見性差,多兇險啊,劉邦如果被殺了歷史就改寫了。

3、張良的計謀也都非常陰險奸詐,劉邦與項羽簽訂了以鴻溝為界的“和約”後,趁著項羽退兵時立馬背信棄義撕毀和約,背後攻打項羽,所以說張良為達目的是無所不用其極,這方面范增沒有張良的人品壞,所以又差一截。

張良勝在劉邦善於釆納他們的意見,而范增是選錯了主公,才會失敗的!如果項羽關鍵時刻聽范增的,劉邦早滅了,我認為實戰中范增的戰略眼光比張良強太多,形象也光輝,張良顯得有點畏瑣。






楓橋寒山寺


《容齋隨筆》裡有一章《范增非人傑》,我覺得拿出來講述這個問題非常合適。

先看一下原文(不一定要仔細看原文,下面我會詳細的寫):

世謂范增為人傑,予以為不然。夷考平生,蓋出戰國從橫之餘,見利而不知義者也。始勸項氏立懷王,及羽奪王之地,遷王於郴,已而弒之。增不能引君臣大誼,爭之以死。懷王與諸將約,先入關者王之,沛公既先定關中,則當如約,增乃勸羽殺之,又徒之蜀漢。羽之伐趙,殺上將軍義,增為末將,坐而視之。坑秦降卒、殺秦降王、燒秦宮室,增皆親見之,未嘗聞一言也。至於滎陽之役,身遭反間,然後發怒而去。鳴呼,疏矣哉!東坡公論此事偉甚,猶未盡也。

前面一大段其實都沒什麼,畢竟范增和項羽的的關係在那裡,也不可能阻擋項羽的掌權之路,甚至有可能主意還是范增出的。

但是最後一句就比較有意思了,說項羽在秦地的所作所為,范增居然一句都勸諫過。而且中了反間計之後,發怒而去。

項羽在攻滅秦國後有一個相當大的問題,就是在秦地大肆毀掠。手底下的有識之士都出來勸諫,讓他紮根在關中。為此項羽還處死了手下人,沐猴而冠這個典故也出自於此。但是范增這個時候,卻一言不發。讓項羽徹底得罪死了關中之民,又放棄了基業之始,這難道是一個合格的謀士麼?

中了反間計,不想著如何緩和關係,為自己辯護,反而一怒就走人了,這是一個合格的謀士應該有的表現麼?

范增說完了,也該說張良了

張良真的是太厲害了,劉邦爭奪天下的全過程,張良在其中起到了關鍵性的作用,甚至可以說劉邦的謀主。

劉邦的實力比項羽弱多了,憑什麼能先入關中?當然是張良一路取巧,花式套路,一路打到了咸陽。

進入天下最富裕的咸陽的時候,在張良的勸諫下,劉邦收住了貪心,管住了軍紀。約法三章,盡收關中之民心。

隨後,在楚漢戰爭的時候,出謀劃策,智略百出,多次救劉邦於危難之中。說實話,張良的表現,比范增強多了。

喜歡就關注唄:侃砍歷史。我是馬砍,每天講點不一樣的故事。


侃砍歷史


平心而論,這個問題“沒法”平心而論的答。

以結果為準的話,張良不止幫助其所屬獲得最終勝利,本人也是劉邦勢力重臣中得以善終的一位。那不光是贏了范增,簡直是贏了整個兒時代。

再從其他方面瞧一瞧。

大到戰略佈局,小到戰爭策劃,張良都屬於時代頂尖。同屬的陳平同樣也是頂尖軍事家,但相比張良總是略遜一籌的感覺,一方面是陳平陰謀多於陽謀,形象略差,另一方面則是大局觀上,陳平比張良還是要差一點。

再看范增。反秦的時候就六十了,之後跟劉邦勢力斗的時候七十上下。別說以前醫療條件,就是現在,七十歲腦力還能跟得上年輕人的有幾個?

而這時范增面對的是誰?

張良(戰略)、韓信(軍政)、蕭何(內政)、曹參(後勤)、陳平(戰術)。

自家還有個不念書的項羽拖後腿。

老頭兒心裡苦啊。

很多人受電影影響,以為鴻門宴之後項羽勢力就開始走下坡路。

其實不是啊。

一直到范增請辭的時候,項羽勢力都是站在絕對上風的。

可惜項羽中了離間計,不信他乾爹了。

這才有范增請辭,病逝途中。

真心給范增大佬請安了,老爺子再多活兩年,項羽要聽聽話,就沒有漢什麼事兒了。

所以能力上看的話,我覺得范增更勝一籌。


滿不懂滿掌櫃的


范增年過七十而毛遂自薦,作為楚霸王項羽帳下的第一謀士,項羽還尊其為亞父,他為項楚反秦和打天下做了詳細的戰略規劃。為項羽的霸業出謀劃策,鞠躬盡瘁;張良則是劉邦帳下運籌帷幄決勝千里的得力謀士,張良不僅僅是軍事家還是政治家,他深邃的才智和神妙的權謀為漢高祖劉邦的大漢基業立下了汗馬功勞。同時項楚除了范增,可以說是沒有一個得力的幫手,那麼范增要操心的事就太多,根本顧不過來,而張良在漢營就大不同了,有著眾多的謀士,像陳平、蕭何等等得力助手,那麼張良是不是就一心謀劃。自然要比范增強上一籌了。





泛蟻歷史


范增,是一流。

張良是超一流。

范增主要是建議立楚懷王熊心,好主意。後世有輕薄儒生說,該項梁自立,項羽就稱王稱帝了,胡說八道。沒能為項羽謀到主將伐秦,使項羽矯殺卿子冠軍落下罵名,破釜沉舟也沒他啥事。沒能阻止坑殺二十萬秦卒,也沒有阻止項羽火燒阿房宮。至於鴻門宴建議殺劉邦,純屬演義傳奇。無故殺盟友,能收天下人心?殺了劉邦還有李幫王幫張幫,是個餿主意。鴻溝對峙,也沒有多少好主意,被劉邦牽住鼻子👃走,。

范增也有脾氣,有傲氣,不會換位思考,倚老賣老,結果被氣走了,自己結果也不好,背瘡而死。

張良,亮點很多,不再一一列舉。六出奇計的陳平都服氣。

因人成事,也是主要原因,是好主意,劉邦知道,會採納,壞主意,就不採納。項羽是,合意就採納,不合意就不採納,不論好壞。

高祖對倆人有說過,張良運籌帷幄,決勝千里,儘管誇耀,也基本符合事實。說到范增,有一謀士,口氣是輕蔑地。


惠水濟善


蘇軾:"增始勸項梁立義帝,諸侯以此服從。中道而弒之,非增之意也。夫豈獨非其意,將必力爭而不聽也。不用其言,而殺其所立,羽之疑增必自此始矣。方羽殺卿子冠軍,增與羽比肩而事義帝,君臣之分未定也。為增計者,力能誅羽則誅之,不能則去之,豈不毅然大丈夫也哉?增年七十,合則留,不合即去,不以此時明去就之分,而欲依羽以成功名,陋矣!雖然,增,高帝之所畏也;增不去,項羽不亡。亦人傑也哉!"

後世對於范增的評價絕對是客觀的,讓張良來項羽這邊,然後范增過去那邊,到時候就會發現,很多人會提問到,是不是張良比范增謀略更勝一籌,因為歷史都是以成敗論英雄,而劉邦跟項羽最大的差別就是一個知人善用,一個剛愎自用,在這種情況下,就是姜子牙在世,也無能為力,若項羽對范增言聽計從,也就沒劉邦什麼事,也就沒有所謂的漢人了,比拼誰的謀略強的,實在不好比較


逸楓煙雨


縱觀秦未楚漢相爭到漢武帝徵匈戰爭一百年間真是英雄輩出的時代,各個帝王后妃、能臣勇將都有鮮明的亮點。劉邦是政治加流氓家,項羽是軍事加武士家,韓信是戰略加軍事家,范增是戰略加謀略家,張良是謀略加機智家,蕭和是戰略加統籌家,陳平是謀略加陰謀家,呂后是女權加宮鬥家,中行說是漢奸加陰謀家。綜合能力上范增強與張良,但是范增遇到的是志大才疏高傲自信的項羽,張良保就的是流氓詐賴機智能斷的劉邦,劉邦集團能勝是內部人才齊聚分不開的:流氓劉邦,能打的韓信,聰明機智的張良,忠心統籌的蕭和,陰謀機詐的陳平,機智心狠的呂后等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