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作遇上互聯網……


寫作遇上互聯網……



昨天,有網友問我關於寫作的問題。

然後,請我幫她改文章。作為初級寫作者,她的文筆已經很好,比我最初好。

老實說,我這人一直很悶,不愛說話,對文字交流的膽量,也是寫作後才有的。

同時,我對保持高質高產,也力有不逮,不過寫的時間長而已。

可,高質高產,才是王道。

但時間、精力都不夠。所以我寫的文字,質量忽高忽低。

從另一個方面說,這也是為什麼有人,一開始文章就很好,但不持久的原因。

對於寫作的力道,難度存在的地方,這些體驗和道理,是寫作的細節,寫久了自然有體悟。(體悟是感覺,不是文字表達出的道理)。

但和沒有體悟的人說,可能會給人一種“

這人怎麼這樣”的感覺。

寫作遇上互聯網……

一身稜角

好在中年人的好處,是願意耐心傾聽。

交流了半天,我明白了她的處境:久病臥床。

至於具體的寫作目的:是自己寫,還是想幫朋友寫,還是隻是因為想抒發心中的鬱悶?

我還不能確定。畢竟,這三種寫法是完全不一樣的。

如果只是幫朋友寫,可以到豆瓣上找。

如果只想抒發心中的鬱悶,那就直抒胸臆好了,寫完覺得爽就行。

如果是要自己成長的話,那別人可以給參考意見,她可以根據參考意見再改。

很明顯,我在就事論事。事後想起來,她可能在求認同。

如果真是這樣,幸虧我沒有給人負面觀感的修改意見。當然,也無須給,那只是我個人偏好。

畢竟,每個人都是獨特的,那麼其文字和文風,也應該是獨特的。

我們可以認同其文字的美,但很難模仿文字的獨特性。除非你本身就和她很相似。

開國領袖毛澤東的《沁園春·雪》怎麼樣?蔣介石手下那麼多筆桿子,誰寫得出?

心胸、氣度,都不再一個層面,僅僅依靠文字的模仿,沒有力量!

再比如寫小說,我們可以說某人文字很簡潔,但未必長句就一定不好看。

比如村上春樹的小說,幾乎都是長句和文藝風。即使沒有得諾貝爾,但至少讀者多,銷量不錯。

寫作遇上互聯網……

文字

這一點,和咪蒙短句文章,有異曲同工之妙。

同時,閱讀量大的文章,如果人脈夠廣錢夠多,直接請人原創就行。

這些新媒體的經營之術,可以只需你對文字有一定鑑別能力即可。

就像看人做菜,和自己做菜;看人下棋和自己下棋;看球和踢球。

看的人,可以把所有精力用在鑑賞,而不是創作上,鑑賞力甚至比創作者高。

這樣可以用更少的精力,獲得更多的收益。

這些都是寫作背後的東西,它決定寫作者能不能獲得世俗意義上的成功。

反過來說,這也是很多人不成功的原因:明明身在紅塵,卻一心仰望星空。

真正的大成者,必須兼顧苟且與遠方,紅塵和星空。

在我不太長的撰稿生涯中,就常遇見很多收稿人,給出非常模糊且不確定的要求。

但我漸漸明白,他們對自身的終極需要很清楚:滿足用戶的閱讀體驗。

作為總編或者甲方,他們對很多東西,能從全局上看,能把握住那個終極目標。

寫作遇上互聯網……

甲方或者收稿人

但究竟用哪種文風,哪種文字,其實見仁見智。畢竟,不同的讀者,有不同的調性,對不同的文字感興趣。

坦白講,新媒體寫作,不該只考慮文字,其他各方面都很重要。兼顧很重要。而我常常忽略。

比如人脈,比如對人性的深度理解。(後者是因為,我相信無機以消眾機,簡單戰勝複雜)。

我的兩個朋友,剛開始新媒體寫作:老婭妮人也很活躍,所以她的文章閱讀量也不低。另一個朋友,李小平文風新銳,屬於典型的新媒體風。都很好。

如果能夠堅持高質量高產出的話,我相信她出道會很快。只要她不像我一樣:佛系或道系。

同時,我希望小平君沒有聽我之前的創意。畢竟十個創意,有九個都失敗了。

最後,我想談談這個時代。

由於科技爆炸式發展,帶來了一系列社會生活深刻變化:以今日頭條為例,作為一個全國人民都用的手機應用。它連接了越來越多的人,產生了越來越大的影響。

這種影響,最初只是小眾,然後是大城市,現在已經深入到各種小地方。

在很多大城市唱衰微信和今日頭條時,我想信一定有人如我,以及這些朋友一樣,相信寫作的力量,相信人和人的自由連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