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聯為什麼要打阿富汗?

歷史蟈蟈


1979年12月27日晚上,進駐喀布爾的5000多名蘇軍佔領阿富汗首腦機關,打死了阿富汗領導人阿明,扶植卡爾邁勒上臺,並宣稱阿富汗發生政變,蘇軍系應邀進入阿富汗境內。

從28日開始,蘇軍在邊境集結的6個師,從東西兩路對阿富汗發動進攻。

1月2日,東西兩路蘇軍在坎大哈會師,一週之內已經基本完成了對阿富汗主要城市和交通要道的控制。

阿富汗政府軍幾乎沒有抵抗,歸順了卡爾邁勒政權。

但是接下來,蘇軍卻跟反政府武裝進行了9年多的長期戰爭,始終無法取勝。

1988年,蘇聯和反政府武裝達成了日內瓦協議。

1989年2月,蘇軍完全撤離阿富汗。

蘇聯在這場戰爭中付出了巨大的傷亡和物資消耗,最終以失敗告終,兩年後,蘇聯解體。這個結果,當時作出出兵決策的蘇聯領導人恐怕根本就不會想到。那他們當初為何要作出出兵阿富汗的決策呢?決策的背後其實有著非常複雜的動機。

一、蘇聯出兵的直接原因是阿富汗新政權出現了離心傾向

1953年,有紅色親王之稱的達烏德出任阿富汗首相,為蘇聯向阿富汗滲透提供了機會。

從1954年到1979年,蘇聯向阿富汗提供了從經濟到軍事全方位的援助,除了工業方面的投資,很多援助都是直接贈送。

比如1960年,蘇聯贈送給阿富汗3萬噸穀物。

1974年,蘇聯直接提供1.5億美元的貸款,幫助阿富汗建設天然氣管道等21個項目。

1977年,蘇聯向阿富汗提供了4.25億美元貸款,用於喀布爾7年建設計劃。

所有經濟項目所需的技術和專家全部由蘇聯提供,加強了阿富汗對蘇聯的依賴。

在軍事方面,蘇聯除了直接提供軍事裝備,還負責訓練軍官,建設基礎設施。每年有超過100名阿富汗軍官在蘇聯受訓。

從1956年-1978年,阿富汗在蘇聯接受訓練的軍官高達3725人,而到美國受訓的軍官只有487人。

除了經濟和軍事的滲透,蘇聯還直接扶持共產主義性質的阿富汗人民民主黨,進行政治控制。

阿富汗人民民主黨成立於1965年,內部分為兩派,旗幟派和人民派。旗幟派的領導人是卡爾邁勒,人民派的領導人是塔拉基。

兩派存在著嚴重的分歧,旗幟派傾向於走溫和的改良路線,而人民派傾向於激進的革命路線。人民民主黨很快就於1967年分裂了。

蘇聯起初沒有特別在意這種分裂,而是採用平衡的手段,試圖在兩派中找到平衡點。

1973年,達烏德在旗幟派的支持下發動政變,結束了阿富汗的君主制,成立了共和國。

不過達烏德掌權後,就開始清洗旗幟派,並且宣稱“阿富汗不屬於任何大國集團”。

1977年,達烏德頒佈新憲法,取締了旗幟派和人民派,公開轉向。

蘇聯當然不能忍,撮合了旗幟派和人民派,阿富汗人民民主黨再次成立。

1978年,人民民主黨發動政變,推翻了達烏德,建立了社會主義性質的政權。塔拉基任總理,卡爾邁勒任第一副總理,原人民派的阿明擔任副總理兼外長。

塔拉基上臺後,立即全面倒向蘇聯,在國內全盤照搬蘇聯模式,引起了民眾的強烈反對,一些部落開始叛變。

政權內部的權力鬥爭也愈演愈烈,塔拉基先排擠了卡爾邁勒,然後跟阿明的矛盾又開始加劇。

由於阿明不好控制,蘇聯支持塔拉基幹掉阿明。結果阿明先發制人,幹掉了塔拉基,而且還跟美國緩和關係。

對於蘇聯來說,自己在阿富汗辛苦經營了十幾年,眼看著就要一夜回到解放前。而塔拉基的死,蘇聯無論如何也要討個說法,不然還怎麼帶領東歐的那幫小弟。

於是,勃列日涅夫決定,一定要對阿明採取措施。

二、從地緣政治來講,阿富汗對蘇聯具有極為重要的戰略價值

阿富汗位於亞洲腹地,同時又屬於中東地區。

中東地區的戰略重要性毋庸多言,控制了阿富汗,就可以威逼整個中東地區,包圍波斯灣,控制石油通道。

二戰之後,蘇聯在中東地區的滲透很有效。但是進入70年代,埃及首先擺脫了蘇聯勢力,接著伊拉克、敘利亞也走上了民族主義道路,開始發展跟西方國家的關係。土耳其則是北約成員,跟蘇聯關係一直不睦。

蘇軍戰機從阿富汗起飛,20分鐘即可抵達波斯灣。控制住阿富汗,才能威懾中東各國,保住既得利益。

此外,阿富汗和蘇聯的中亞加盟共和國接壤,中亞地區存在著嚴重的民族和宗教矛盾,控制阿富汗,可以避免阿富汗出現原教旨主義政權,防止宗教極端勢力對中亞的滲透。

從蘇聯的全球戰略來說,阿富汗是關鍵的一環。蘇聯在歐洲和美國對峙,在東方則面對中國這一巨大屏障。東西都動彈不得,唯有采用中央突破的方法。

佔據阿富汗,西可包圍波斯灣產油區,東可控制印度,與蘇聯在東南亞的攻勢相策應。還實現了蘇聯從陸地上包圍中國,牽制美國和日本的戰略。


控制了阿富汗,還能策應在印度洋活動的蘇聯海軍力量,可以幫助海軍獲得印度洋的立足點。

70年代,蘇聯海軍經過大力擴張,變成了一支全球海軍,與美國在全世界爭雄。

印度洋是貫通亞洲、非洲和大洋洲的交通要道。阿富汗讓蘇聯打開了前往印度洋的通道,強化對印度的控制,為海軍提供活動基地,實現其稱霸海洋的野心。

三、美國對外戰略的收縮刺激了蘇聯擴張的野心

1964年,勃列日涅夫上臺後,蘇聯的經濟和軍事實力迅速膨脹,經濟達到美國60%,而軍事實力幾乎和美國不相上下。

與此同時,美國對世界的控制力卻在下降。隨著西歐經濟的復興,西方陣營開始分化。而越南戰爭則讓美國陷入了泥潭。

由於長期的財政問題,美國不得不採取收縮戰略。

在蘇聯向阿富汗全面滲透的時候,美國也沒閒著。美國也在提供各種援助,試圖讓阿富汗遠離蘇聯。

不過美國主要提供的是軍事援助,對阿富汗的經濟沒有幫助。而且阿富汗和巴基斯坦有領土爭端,美國偏袒巴基斯坦,令阿富汗非常不滿。

60年代以後,美國減少了在阿富汗的援助,影響力自然也就降低了。

1979年2月,伊朗爆發了革命,親美的巴列維政權被推翻,建立了反美的伊斯蘭政權。沒多久,伊朗又爆發了人質危機。

伊朗一直是美國扶植的,用來確保中東利益以及遏制蘇聯南下的支柱。現在這根支柱倒了,美國被搞得焦頭爛額。

從全球形勢以及阿富汗內部局勢來說,蘇聯出兵的條件極為有利。

四、蘇聯不太正常的決策機制導致了最後的出兵

塔拉基上臺後,由於執政力量太弱,曾經請求蘇聯出兵,結果被蘇聯拒絕了。

阿明打死塔拉基後,阿富汗局勢惡化。

蘇軍駐喀布爾的代表對阿富汗有比較深刻的認識,蘇軍總參謀部根據代表們獲得的信息,最初也是拒絕出兵的。

但是克格勃的代表卻認為單憑自己的力量無法將阿明趕下臺。

70年代,蘇聯的決策機制由集體領導變成了個人集權,勃列日涅夫獨攬黨政軍大權。

重大問題本來應該由蘇共政治局全體委員討論決定,但是1973年以後,所有重大問題都只是由四個人來定奪:總書記、外交部長、國防部長、克格勃首腦。

在阿富汗出兵問題上,蘇軍總參謀部沒有發言權,他們曾經向國防部長烏斯季諾夫表達過拒絕出兵的想法。但是烏斯季諾夫是個外行,並非職業軍人,他是由勃列日涅夫任命的。

外交部長葛羅米柯是個不倒翁,從來不會表露明顯的政治立場,此人歷經斯大林時代、馬林科夫時代、赫魯曉夫時代、勃列日涅夫時代以及安德羅波夫時代,一直屹立不倒。戈爾巴喬夫也是他極力推薦的。

安德羅波夫作為克格勃首腦,他受到的信息當然是克格勃的代表從喀布爾發來的,因此,他是支持出兵的。

最後,四人會議上使用的也是安德羅波夫提供的材料。這種會議的結果可想而知,四人最終做出了出兵阿富汗的決議。

決議作出後,他們“請”其餘的政治局委員簽名。沒有人會有異議,因為如果和總書記意見相悖,就意味著會被清除出去。

就這樣,蘇軍總參謀部雖然否定出兵,但是黨指揮一切,蘇軍也很無奈。

最終,在各方面因素的綜合作用下,蘇聯對阿富汗發動了攻擊。


我是迷蝶夢,以上為個人淺見,如果你有不同看法,歡迎留言呦。

<strong>


迷蝶夢文史社


從沙皇時代嗯,俄國就爆發出了強烈的野心,其實他們主要目的不是阿富汗,是想通過控制阿富汗的形式,然後把他們的勢力範圍延伸到伊朗和巴基斯坦,最後可以南下印度洋,蘇聯入侵阿富汗,只是對沙皇時代包括彼得大帝時區,俄國南下印度洋的一種延續。


其實在阿富汗這塊土地上,歷史上的很多知名人物,比如帖木爾,成吉思汗,亞歷山大,這些鼎鼎有名的人物都曾經站立在這一方土地上,可以說阿富汗就見證了很多國家的興衰榮辱,列強們都希望在阿富汗達到自己的目的,前蘇聯,英國,乃至於前些年的美國,都曾在阿富汗發動戰爭,如果要評價這些國家,應該說沒有贏家,誰也沒在這片土地上獲得多大的成就。

從地理位置上說阿富汗其實是比較貧瘠的,他的鄰居伊朗,石油和糧食的出產豐富,不過他也有他自己的優勢,比如綠寶石。煤礦,銅礦,黑羔羊,肥尾羊。但是這些都不是引起世界列強們好奇的原因,最吸引他們的還是阿富汗的地理位置。


歷史上彼得大帝就曾經告訴他的後來人,應該把俄國的勢力範圍推進到伊斯坦布爾(君士坦丁堡)還有印度地界,他希望有一天俄國可以自由的出入印度洋,他曾經在他的遺囑中規劃了三條俄羅斯南下海洋的路線,一條是從南高加索經過伊朗到波斯灣,一條是從黑海經過土耳其到達地中海,還有一條是經過阿富汗,而阿富汗這條通道是最近的一條通道,控制了阿富汗,就意味著打開了通往世界的大門,走出了控制世界的第1步。

其實唐朝大將蘇定方,曾經攻滅了吐火羅,吐火羅當時向唐朝稱臣,而吐火羅,其實只是佔當今阿富汗的一部分地方,唐朝還在阿富汗設立了波斯都督府,後來阿拉伯帝國和大唐帝國,大唐要往西部擴張,阿拉伯帝國向東擴張,然後爆發了怛羅斯之戰,這是大唐帝國戰敗,失去了對這個地方的控制權。蔥嶺(帕米爾高原)的西邊全部被阿拉伯人控制,如果唐朝不戰敗,也許今天那裡還是我們的領土。


英國曆史上曾經好幾次入侵阿富汗,在1919年阿富汗宣佈獨立成為自由國家,英國開始了最後一次入侵阿富汗,而英國人這時在印度,也遭受到了印度的反抗,與此同時,蘇聯和阿富汗建立外交關係,承認阿富汗的獨立地位,英國在兩年之後不得不簽訂條約,承認阿富汗的獨立,我國也在1955年和阿富汗建立了外交關係並且簽訂了互不侵犯的條約。

在達烏德國王執政期間,其實他和蘇聯的關係一直比較好,曾多次來往於蘇聯,而赫魯曉夫也兩次訪問阿富汗,達烏德下臺的那一段時間大約有10年,蘇聯向阿富汗提供了幾億美元的援助,並且向阿富汗提供很多的武器,後來達烏德在蘇聯情報人員的幫助下,發動了政變,重新上臺,宣佈阿富汗為共和國。


達烏德重新上臺以後,其實他並不像蘇聯人所想象的那樣聽話,它遊離於美蘇之間,等到地位鞏固之後,他想擺脫蘇聯的控制,阿富汗人民黨在蘇聯的支持下,在1878年4月發動了10月革命,推翻了達烏德的統治,阿富汗人民黨總書記上臺,阿富汗開始各種和蘇聯的合作。後來人民黨兩個派系還有他的兩個領導人之間發生矛盾,阿明在9月革命當中勝出。

阿明上臺之後處決了很多反對他的人,而在這個時候,阿富汗的國內出現了幾種反對他的武裝組織,遜尼派組織得到了巴基斯坦的支持,而什葉派則得到了伊朗的支持,另外還有其他一些武裝組織…這個時候阿富汗國內的各種地方武裝已經佔領了國內大半的土地,在這種態勢下,蘇聯覺得阿富汗的局勢已經到了不得不出兵的地步。


蘇聯為了達到他出海的戰略意圖,派出了12.5萬人,2000輛坦克,2000多門火炮,1000多輛步兵戰車,2萬多輛汽車,還有300多架各種飛機,對阿富汗發動了侵略。但是蘇聯對阿富汗的入侵,沒有他們想象中那麼簡單,長達9年時間的入侵,總共用掉了差不多200多億美金,而阿富汗對蘇聯的反抗從來就沒停止過,據說在阿富汗總共有5000多支游擊隊,將近20萬人,他們控制著阿富汗大部分的面積,蘇聯經過幾年的努力,仍然沒有改變這種局面。

蘇聯這場入侵阿富汗的戰爭,總共消耗掉200多億美元,還有很多人在阿富汗得病,戰死,國內的經濟也被拖累,1986年蘇聯撤出了少量的軍隊,然後1988年開始大撤軍到1989年2月15日,撤軍全部結束,而兩年之後,蘇聯宣佈解體,阿富汗號稱帝國的墳場,可以說實至名歸,英國,美國,蘇聯都曾經入侵阿富汗,但是在這片土地上,他們從來沒有討到好處,相反的,由於周邊鄰國還有美國在蘇聯入侵阿富汗時,對阿富汗境內武裝的援助,才導致了今天眾多的恐怖組織。


唐僧他不懂愛


1979年12月27日晚上,進駐喀布爾的5000多名蘇軍佔領阿富汗首腦機關,打死了阿富汗領導人阿明,扶植卡爾邁勒上臺,並宣稱阿富汗發生政變,蘇軍系應邀進入阿富汗境內。

從28日開始,蘇軍在邊境集結的6個師,從東西兩路對阿富汗發動進攻。

1月2日,東西兩路蘇軍在坎大哈會師,一週之內已經基本完成了對阿富汗主要城市和交通要道的控制。

阿富汗政府軍幾乎沒有抵抗,歸順了卡爾邁勒政權。

但是接下來,蘇軍卻跟反政府武裝進行了9年多的長期戰爭,始終無法取勝。

1988年,蘇聯和反政府武裝達成了日內瓦協議。

1989年2月,蘇軍完全撤離阿富汗。

蘇聯在這場戰爭中付出了巨大的傷亡和物資消耗,最終以失敗告終,兩年後,蘇聯解體。這個結果,當時作出出兵決策的蘇聯領導人恐怕根本就不會想到。那他們當初為何要作出出兵阿富汗的決策呢?決策的背後其實有著非常複雜的動機。

一、蘇聯出兵的直接原因是阿富汗新政權出現了離心傾向

1953年,有紅色親王之稱的達烏德出任阿富汗首相,為蘇聯向阿富汗滲透提供了機會。

從1954年到1979年,蘇聯向阿富汗提供了從經濟到軍事全方位的援助,除了工業方面的投資,很多援助都是直接贈送。

比如1960年,蘇聯贈送給阿富汗3萬噸穀物。

1974年,蘇聯直接提供1.5億美元的貸款,幫助阿富汗建設天然氣管道等21個項目。

1977年,蘇聯向阿富汗提供了4.25億美元貸款,用於喀布爾7年建設計劃。

所有經濟項目所需的技術和專家全部由蘇聯提供,加強了阿富汗對蘇聯的依賴。

在軍事方面,蘇聯除了直接提供軍事裝備,還負責訓練軍官,建設基礎設施。每年有超過100名阿富汗軍官在蘇聯受訓。

從1956年-1978年,阿富汗在蘇聯接受訓練的軍官高達3725人,而到美國受訓的軍官只有487人。

除了經濟和軍事的滲透,蘇聯還直接扶持共產主義性質的阿富汗人民民主黨,進行政治控制。

阿富汗人民民主黨成立於1965年,內部分為兩派,旗幟派和人民派。旗幟派的領導人是卡爾邁勒,人民派的領導人是塔拉基。

兩派存在著嚴重的分歧,旗幟派傾向於走溫和的改良路線,而人民派傾向於激進的革命路線。人民民主黨很快就於1967年分裂了。

蘇聯起初沒有特別在意這種分裂,而是採用平衡的手段,試圖在兩派中找到平衡點。

1973年,達烏德在旗幟派的支持下發動政變,結束了阿富汗的君主制,成立了共和國。

不過達烏德掌權後,就開始清洗旗幟派,並且宣稱“阿富汗不屬於任何大國集團”。

1977年,達烏德頒佈新憲法,取締了旗幟派和人民派,公開轉向。

蘇聯當然不能忍,撮合了旗幟派和人民派,阿富汗人民民主黨再次成立。

1978年,人民民主黨發動政變,推翻了達烏德,建立了社會主義性質的政權。塔拉基任總理,卡爾邁勒任第一副總理,原人民派的阿明擔任副總理兼外長。

塔拉基上臺後,立即全面倒向蘇聯,在國內全盤照搬蘇聯模式,引起了民眾的強烈反對,一些部落開始叛變。

政權內部的權力鬥爭也愈演愈烈,塔拉基先排擠了卡爾邁勒,然後跟阿明的矛盾又開始加劇。

由於阿明不好控制,蘇聯支持塔拉基幹掉阿明。結果阿明先發制人,幹掉了塔拉基,而且還跟美國緩和關係。

對於蘇聯來說,自己在阿富汗辛苦經營了十幾年,眼看著就要一夜回到解放前。而塔拉基的死,蘇聯無論如何也要討個說法,不然還怎麼帶領東歐的那幫小弟。

於是,勃列日涅夫決定,一定要對阿明採取措施。

二、從地緣政治來講,阿富汗對蘇聯具有極為重要的戰略價值

阿富汗位於亞洲腹地,同時又屬於中東地區。

中東地區的戰略重要性毋庸多言,控制了阿富汗,就可以威逼整個中東地區,包圍波斯灣,控制石油通道。

二戰之後,蘇聯在中東地區的滲透很有效。但是進入70年代,埃及首先擺脫了蘇聯勢力,接著伊拉克、敘利亞也走上了民族主義道路,開始發展跟西方國家的關係。土耳其則是北約成員,跟蘇聯關係一直不睦。

蘇軍戰機從阿富汗起飛,20分鐘即可抵達波斯灣。控制住阿富汗,才能威懾中東各國,保住既得利益。

此外,阿富汗和蘇聯的中亞加盟共和國接壤,中亞地區存在著嚴重的民族和宗教矛盾,控制阿富汗,可以避免阿富汗出現原教旨主義政權,防止宗教極端勢力對中亞的滲透。

從蘇聯的全球戰略來說,阿富汗是關鍵的一環。蘇聯在歐洲和美國對峙,在東方則面對中國這一巨大屏障。東西都動彈不得,唯有采用中央突破的方法。

佔據阿富汗,西可包圍波斯灣產油區,東可控制印度,與蘇聯在東南亞的攻勢相策應。還實現了蘇聯從陸地上包圍中國,牽制美國和日本的戰略。

控制了阿富汗,還能策應在印度洋活動的蘇聯海軍力量,可以幫助海軍獲得印度洋的立足點。

70年代,蘇聯海軍經過大力擴張,變成了一支全球海軍,與美國在全世界爭雄。

印度洋是貫通亞洲、非洲和大洋洲的交通要道。阿富汗讓蘇聯打開了前往印度洋的通道,強化對印度的控制,為海軍提供活動基地,實現其稱霸海洋的野心。

三、美國對外戰略的收縮刺激了蘇聯擴張的野心

1964年,勃列日涅夫上臺後,蘇聯的經濟和軍事實力迅速膨脹,經濟達到美國60%,而軍事實力幾乎和美國不相上下。

與此同時,美國對世界的控制力卻在下降。隨著西歐經濟的復興,西方陣營開始分化。而越南戰爭則讓美國陷入了泥潭。

由於長期的財政問題,美國不得不採取收縮戰略。

在蘇聯向阿富汗全面滲透的時候,美國也沒閒著。美國也在提供各種援助,試圖讓阿富汗遠離蘇聯。

不過美國主要提供的是軍事援助,對阿富汗的經濟沒有幫助。而且阿富汗和巴基斯坦有領土爭端,美國偏袒巴基斯坦,令阿富汗非常不滿。

60年代以後,美國減少了在阿富汗的援助,影響力自然也就降低了。

1979年2月,伊朗爆發了革命,親美的巴列維政權被推翻,建立了反美的伊斯蘭政權。沒多久,伊朗又爆發了人質危機。

伊朗一直是美國扶植的,用來確保中東利益以及遏制蘇聯南下的支柱。現在這根支柱倒了,美國被搞得焦頭爛額。

從全球形勢以及阿富汗內部局勢來說,蘇聯出兵的條件極為有利。

四、蘇聯不太正常的決策機制導致了最後的出兵

塔拉基上臺後,由於執政力量太弱,曾經請求蘇聯出兵,結果被蘇聯拒絕了。

阿明打死塔拉基後,阿富汗局勢惡化。

蘇軍駐喀布爾的代表對阿富汗有比較深刻的認識,蘇軍總參謀部根據代表們獲得的信息,最初也是拒絕出兵的。

但是克格勃的代表卻認為單憑自己的力量無法將阿明趕下臺。

70年代,蘇聯的決策機制由集體領導變成了個人集權,勃列日涅夫獨攬黨政軍大權。

重大問題本來應該由蘇共政治局全體委員討論決定,但是1973年以後,所有重大問題都只是由四個人來定奪:總書記、外交部長、國防部長、克格勃首腦。

在阿富汗出兵問題上,蘇軍總參謀部沒有發言權,他們曾經向國防部長烏斯季諾夫表達過拒絕出兵的想法。但是烏斯季諾夫是個外行,並非職業軍人,他是由勃列日涅夫任命的。

外交部長葛羅米柯是個不倒翁,從來不會表露明顯的政治立場,此人歷經斯大林時代、馬林科夫時代、赫魯曉夫時代、勃列日涅夫時代以及安德羅波夫時代,一直屹立不倒。戈爾巴喬夫也是他極力推薦的。

安德羅波夫作為克格勃首腦,他受到的信息當然是克格勃的代表從喀布爾發來的,因此,他是支持出兵的。

最後,四人會議上使用的也是安德羅波夫提供的材料。這種會議的結果可想而知,四人最終做出了出兵阿富汗的決議。

決議作出後,他們“請”其餘的政治局委員簽名。沒有人會有異議,因為如果和總書記意見相悖,就意味著會被清除出去。

就這樣,蘇軍總參謀部雖然否定出兵,但是黨指揮一切,蘇軍也很無奈。

最終,在各方面因素的綜合作用下,蘇聯對阿富汗發動了攻擊。

我是迷蝶夢,以上為個人淺見,如果你有不同看法,歡迎留言呦。


阿酷說電影


地緣政治,美蘇爭奪勢力範圍。阿富汗是在美國和中國的暗中支持下抵抗,使得蘇聯無贏的希望而不得步撤軍。標誌性事件就是蘇聯打阿富汗主要靠直升飛機,前期蘇軍直升飛機把阿富汗抵抗力量壓的喘不過氣來。後來美國通過中國向阿富汗送去1000枚肩扛式毒刺導彈,使得蘇軍的直升飛機優勢不復存在,戰鬥處於膠著狀態,誰也贏不了誰。蘇軍拖不起,只好撤軍。


C7-水邊


他為什麼要吞併克里米亞半島?這一切都是他的本質決定的。


鍾馗評鬼1


對外戰爭也是化解國內危機的一個良策


審慎力量


一是當時伊斯蘭的文明、伊斯蘭的文化已經逼近了俄當時的中亞5個加盟共和國。再一個是想打通去波斯灣的通道。最後一個是當時的阿富汗內部已經戰亂多發,主要是西部靠近伊朗的赫拉特和南部靠近巴基斯坦的坎大哈,當時的總統塔拉基強烈邀請蘇軍幫助。


專注交通事故


只是為了控制阿富汗政權贏得南邊的出海口所有權,蘇聯領導人野心勃勃!中國當時人家根本沒放在眼裡!


o0清晰曦然0o


打通南下印度洋的通道


老僧19


它怕美帝等西方國家在它的後院搞事從而影響自身的安全。所以為保證南部邊疆的安全就揮師阿富汗顛覆不聽話的政府,然後再扶持自己的代理人上臺。


分享到:


相關文章: